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研讨

2024-08-01 00:00:00张丰
考试周刊 2024年23期

摘要:文章围绕初中语文课程中的跨学科作业设计,以核心素养为指导,通过实践研讨的方式,探析了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概念、意义以及实施原则。以合作竞争制和实践性设计为主要实践手段,通过“丝绸之路城市风采展示”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实例展示,进一步论证了相关手段的有效性。同时,通过持续性改进的策略,采用多元化的反馈方式,确保作业设计更加符合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效果。研究表明,跨学科作业设计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促进学科整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研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080-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为此,在初中语文课程教育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工作,成为教师的重点研究内容。而语文作业设计作为教学基本工作的关键一环,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主要载体。鉴于此,文章以学生核心素养均衡、健康发展为出发点,聚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来研讨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经验心得。

一、 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概念及其意义

(一)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概念

跨学科作业设计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整合应用的设计策略,旨在培养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跨学科作业设计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通过主题型、任务型、问题式等设计类型,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会贯通。这样不仅对学生“知情意行”的能力素质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也对学生不同学科核心素养健康形成起到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

(二)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意义

跨学科作业设计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整合和拓展,还能够促使学生在综合能力、创造力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第一,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科结合,作业设计更加贴近学生兴趣和实际生活,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第二,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语文知识被赋予更为实际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学科实际应用能力。第三,跨学科作业设计不仅拓展了学生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也促进学生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更为丰富的知识结构。综上,跨学科作业设计是一种有益于促进学生全面素养发展的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通过巧妙整合各学科元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有助于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目标。

二、 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整合性原则强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能够综合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这意味着作业设计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有序而深入的融合,促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学科素养,从而实现个体的全方位均衡发展。

(二)任务型原则

在跨学科作业设计中,应结合学生已知生活经验为基础,突出以贴合学生生活认知的应用型作业任务布置,进而有效引领学生参与不同的作业任务,确保学生保持“勤于学、勤于思、勤于做”的学习状态,从而顺利达成学生对语文已知知识内化巩固、迁移运用的目的。

(三)灵活性原则

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灵活性原则强调设计者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科知识的更新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意味着设计者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和策略,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保持教学的活力和针对性,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初中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实践研讨

(一)合作竞争制——成为跨学科作业设计实施的基础

合作竞争制作为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实施基础,旨在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结合,促进其在跨学科作业中全面发展、相互学习。这一制度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积极、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推动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在跨学科作业设计实施前,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关键要点,确保学生参与、完成跨学科作业,从而实现个体最大化的知识收益和素养发展。

1. “问卷启动,隐性分层”的学情数据掌握

在开始跨学科作业设计之前,教师应采取“问卷星”网络调查工具,针对学生的学科兴趣、学习风格、团队协作经验等信息进行摸排调查,这样既达成跨学科作业前置工作的增速提效,又助力教师基于这些数据对学生进行分类,以此为后续小组划分工作建立全面、深入的数据支持。

2. “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小组划分标准

在学情数据支撑下,教师进行跨学科作业小组的划分时,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划分原则,即小组成员在学科能力和兴趣方面存在差异,以促进知识交流和学科素养的互补原则,将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划分到一个小组。而“异组同质”是指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相近,以便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比赛环境。这种划分标准旨在促使学生相互学习,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动力。

3. “积分争夺,互督互促”的竞争氛围营造

小组划分结束后,教师设立“合作·争夺”积分学习制,即师生共同商议评比周期。如一星期“一评比·一清零”的周期;师生共同商议确定一周中表现优异小组等不同荣誉称号、相关奖励,如由学生共同商定和投票出“优秀小组”“斗战小组”“敢为人先”等荣誉称号;奖励方面准备文具、零食、水果等相关物品。这既激发了学生对跨学科作业参与的积极性,也营造出班级中各小组之间形成友好竞争氛围。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小组内部自定“竞争机制”,促使组员互相督促,确保每个成员充分参与,实现个体和小组整体的共同发展。

(二)实践性设计——成为跨学科作业设计实施的关键

跨学科作业设计中,以“实践性”作为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关键特征,旨在践行“学做一体化”作业设计理念,引领学生从实践应用层面接触、学习、吸收及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达成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目的。为此,本次跨学科语文写作作业设计选择“丝绸之路的城市风采展示”主题,涉及历史、地理学科内容,旨在实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文化素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知识整合运用能力。

1. 引入主题

在跨学科作业主题展现阶段,教师以简短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设问,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如“丝绸之路为何被称为文明之路?”“丝绸之路如何连接东西方文化?”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动态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历史照片和文物。这一步骤旨在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好奇心,并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丝绸之路途经城市的历史与地理特点。

2. 合作任务

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跨学科作业任务。为此,教师采取同组异质、分组同质的小组划分原则,将班级学生划分成4~6人的小组,每组负责选择研究一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如长安、敦煌、喀什等。这一步骤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城市,或者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各小组研究的城市。随后各小组合作从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中,了解和收集所选城市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这种自主研究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够为写作任务提供独特而深入的视角。

3. 资料收集

各小组成员从历史和地理两方面收集关于所选城市的资料,教师适时提醒资料收集、分析的要领,确保各小组顺利完成该阶段任务,以此为后续写作任务提供充分的素材基础。在历史方面,资料检索的要点包括城市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人物。而在地理方面,要点提示为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资源分布等。

4. 写作任务

在写作任务的设计中,学生将面临一系列有机结合的任务,旨在通过实践性的跨学科方法,深度挖掘所选城市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任务一:要求各小组学生根据他们所收集的资料,共同撰写一篇关于所选城市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和影响的文章。这一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整合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还注重培养他们的写作技能,使其能够用清晰而生动的语言呈现所收集的丰富信息。

任务二: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具体内容,包括城市的历史背景、地理特点、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这个任务设计要求学生对所选城市进行深入剖析,从多个维度展示城市在丝绸之路上的综合价值。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多面性,也能够加深对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任务三:各小组学生在完成写作后,相互批改,并进行再次修订。此外,匿名投票选择一篇代表作,用于后续班级师生的交流与分享,确保学生对优秀作品的认可,为后续班级的交流分享奠定了基础。

通过上述这一系列任务的设计,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全面发展了个体素养,达到了跨学科整合的教学目标。

5. 交流与展示

首先,教师组织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小组的代表作品,分享所学知识和心得,进一步达成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以清晰、生动的方式传达给其他同学的机会。其次,在交流和展示中,鼓励各小组学生自由提问、评论,进一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最后,随着各小组相互评说结束,教师针对每个小组写作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跨学科语文写作作业设计,教师立足“组织者、辅助者、鼓励者”身份,引领各小组学生经历讨论、收集、分析历史和地理的知识信息中,选择各自写作选题,完成本次跨学科写作作业内容。在作业参与中,不仅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还培养学生对丝绸之路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三)持续性改进——成为跨学科作业设计实施的保障

在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持续性的改进是保障其有效实施的关键。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调整,能够使跨学科作业设计更符合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立足学生反馈的出发点,采用多元化的反馈方式,进一步覆盖和收集不同学生群体的声音。

1. 问卷调查

在进行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问卷调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具,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对作业设计的感受和看法。为了确保问卷调查的有效性,教师应当设计详细而全面的问卷内容,覆盖作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作业内容、难易度、小组合作、学科融合等。这样的问卷设计能够确保收集到对跨学科作业设计各个方面的真实反馈。此外,为了及时、有针对性地收集学生的意见,教师可以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如每学期末或每次完成一个跨学科作业项目后。这种定期的调查安排有助于捕捉学生在不同时间点的实际感受,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2.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跨学科作业设计中的另一项关键活动,通过组织小组成员分享彼此的看法,提出改进建议,进而可以形成综合性的学习反馈报告。因此,为了提高各小组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设立专门记录小组讨论岗位,一般情况建议学困生群体担任,这不仅增强学困生学习参与度和加强基础知识的认知,也将发挥小组监督、记录等功能,从而促进各小组实现共进、共长的学习态势。这种集体性反馈报告形式,将汇聚多元化的意见,从而形成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此外,为了深入地了解学生对特定主题的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看法,教师可以组织焦点小组进行专题性的讨论活动。这样通过选取一些特定主题,将会帮助教师深入挖掘各小组学生在跨学科作业中的学科体验,进一步丰富学习质量反馈的层次和深度。

3. 匿名与在线

为了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意见,教师可以设立匿名“心声箱”或“建议箱”,让学生以书面形式提出建议,既保护他们的隐私,又能够真实地表达意见。这种匿名反馈机制有助于消除学生可能因担心批评而不敢提出的顾虑,从而更加容易收集到全面、真实、直接的学习反馈信息。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学校或课程管理系统的在线论坛,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交流平台。通过在线论坛,学生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及时分享对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感受。在线反馈机制的建立,不仅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也有助于形成广泛、多层次的学情反馈网络,更好地助力教师及时、有效地调整设计思路。

综上所述,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反馈性策略设计与实施,既考虑到了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也深入关注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在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反馈渠道和方式下,获取相关学情数据,进一步帮助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设计的改进。

四、 结论

通过本研究的实践探讨,进一步认识到跨学科作业设计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合作竞争制和实践性设计,将有效助推学生在跨学科作业中全面发展,确保学生核心素养的均衡、健康发展。此外,持续性改进的策略提出,进一步保障了作业设计的有效实施,使之符合学生需求。这不仅有益于学科知识的整合和拓展,还能够促使学生在综合能力、创造力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房尹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综合性作业设计探究[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9):74-75.

[2]包毛毛.“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研究[D].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2023.

[3]李文文.小学中段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行动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3.

[4]许娇娇.初中语文开放性作业案例设计与有效性检测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3.

[5]朱宇君.新课标导向下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6]梁鸶鸶.初中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张丰(1986~),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育才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