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语文较为重视学生思维素养的提升。为了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素养,奠定学生综合发展的基础,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文章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素养的重要性,分析了影响学生思维素养的主要因素,并结合高中生特点,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维素养;因素;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076-0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其中,思维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包括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等,对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故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新课标的教学要求,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素养的重要性
(一)培养综合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广泛且复杂,涉及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与分析各种文本,进行逻辑推理、比较鉴别等思维活动,从而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需要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并能够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读文学作品,如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隐喻、转喻等意义转换的思考方式。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的能力,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推荐阅读书目中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往往具有丰富的主题和复杂的情节,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需要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评价。例如,对一篇小说,学生可以从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作者的意图和作品内涵。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辨别文本中可能会有的偏见和歧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三)增强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涉及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和表达作品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欣赏经典文学作品,学习优秀作家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提高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论述文、议论文等内容需要进行论证和推理,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论述文或议论文时,学生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分析其论据是否充分、推理是否合理。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会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和演绎,从已知的事实或前提中得出合理的结论。例如,对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议论文,学生可以从环境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合理的论证。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可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写作方面,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丰富的词汇和恰当的句式来组织文章,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在口语表达方面,学生需要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使听众能够准确理解自己的意思。为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进行朗读、演讲等活动,锻炼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控制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形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这样的思维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观点和思想更加清晰明了地传达给他人。
二、 高中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思维素养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内容和教材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和教材设计,对学生思维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的内容应当多样化、有深度,并融入思辨性的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文学作品的选择要具备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社会、人性等多层次的问题。此外,教材的结构和安排也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逐步引导他们形成系统的思维框架。在教材设计方面,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设计探究性课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引入跨学科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科中培养综合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内容和教材设计应当兼顾知识的传递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思维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
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角色是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素养的因素之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培养其主动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相对而言,启发式教学方法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合作等方式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兴趣。通过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教师还应当注重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课堂氛围和学生参与度
课堂氛围和学生参与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思维素养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深度。若课堂氛围压抑和被动,学生将缺乏表达自己的勇气和机会,阻碍了积极主动思考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该注重营造积极、活跃的氛围。开放、互动是构建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通过设置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能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通过赞扬学生正确的思考和鼓励他们尝试新的观点,建立一种允许错误的环境,使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争议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 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以情感认知带动思维素养
创设教学情境是通过构建具体的学习场景,激发学生情感认知,从而推动其思维素养提升的有效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富有情感共鸣的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材料,通过情感投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种情境性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进行思维活动。创设情境时,可以通过设定场景、提供角色、模拟事件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其中。例如,通过模拟历史场景或虚构文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产生对历史、文学内涵的深刻思考。这样的情境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认知,从而深刻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课文《鸿门宴》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描述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上的矛盾与斗争以及项羽最终失败的结局。教师可以适时加入自己的情感色彩,描述项羽的豪情壮志、刘邦的机智过人等,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情感投入,进而激发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景。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项羽、刘邦和其他关键人物,通过模拟鸿门宴的对话和互动,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设计问题链条,以引导探究实现思辨学习
设计问题链条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实现思辨学习的有效手段。问题链条的设计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这一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批判性思维水平。在设计问题链条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性格变化、文学风格等问题。同时逐渐加深问题难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样的设计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挖掘知识,形成对知识系统的整体认知,激发其批判性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祝福》为例,设计问题链条可以如下所示:
(1)主题思考: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它传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2)人物性格分析:主人公祥林嫂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她的性格如何影响了故事的发展?其他角色如祥林嫂的丈夫、婆婆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对故事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情节解读:故事中有哪些关键情节和转折点?它们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有何影响?祥林嫂为何最终选择了自杀?她的选择背后有何深层次的原因?
(4)文学风格分析:作者在描写场景和人物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它们有何作用?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如何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5)作品评价与启示:你如何评价这篇小说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和思考?你认为它对当代社会有何借鉴价值?
通过以上问题链条的设计,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祝福》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应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以促进学生思辨学习的深入和全面发展。
(三)开展读写结合,以创作表达激活思维灵感
读写结合是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并通过创作进行表达,激活学生思维灵感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获取他人的思想和见解;通过写作,学生则能够将自己的思维表达出来,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双向思维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又加深了思维深度。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写作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此外,也可以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促进彼此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这种读写结合的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高其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表达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阅读这篇散文,感受朱自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荷塘月夜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比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朱自清将明暗、动静、虚实相结合,使得整个画面栩栩如生。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以创作为主的表达活动。学生可以尝试对课文中的某些片段进行扩写、改写或评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与荷塘月色相关的诗歌、散文或画作。此外,学生还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借此机会进行课堂交流,听取同学的意见和反馈。
(四)利用信息技术,以多样资源拓宽思维视野
信息技术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广泛、多元的学科知识。通过引入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教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获取和分析信息的意愿,培养其信息筛选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可以通过线上文学资源、历史档案、学术论文等,让学生获取更广泛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别信息的可信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讨论和交流,拓展对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学生跳脱传统教材的限制,全面地认识语文知识,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例如,《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描绘了弱小的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并被判处斩首示众的悲惨命运。此剧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深刻地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对《窦娥冤》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窦娥冤》的历史背景、作者关汉卿的生平事迹等资料,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旨。同时,网络上的各种评论和解读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视角,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将《窦娥冤》与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联系,比如,与古代的其他悲剧作品或者现代的社会问题剧进行对比,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五)完善评价体系,以多元评价激励思维创新
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过程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成长。通过小测验,教师能够全面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把握他们在知识掌握、思维运用上的过程。这种实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及时的反馈,也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有效依据。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科项目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讨论中,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碰撞出各种思维火花,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表现来评估其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学科项目的实施则更加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考查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这样的过程性评价旨在深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强调他们在解决问题、表达观点时的思考过程。与传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相比,过程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轨迹,为其提供了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学生在不断接受过程性评价的同时,也更容易形成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的习惯,进一步激发其对思维创新的追求。因此,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中的过程性评价,不仅能够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科水平,还能够在思维过程中揭示其创新潜能。这种评价方式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思维活动,促使其思考更加深入、更具创新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水平。
四、 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思维素养的因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为具有深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终身学习者。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期待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的优秀学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苏萍.高中语文学科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考查[J].浙江考试,2023(8):19-24.
[2]李传松.媒介融合背景下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教学路径探究[J].广西教育,2023(26):91-94.
[3]李玲.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思维素养探究[J].成才,2022(20):47-49.
[4]康义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培育路径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38.
[5]王苏萍.语言与思维目标下高中语文教学重构思考[J].语文天地,2019(7):11-13.
课题项目:文章系陕西省“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高中生语文思维品质提升实践研究”(编号:SGH22Y098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巨东涛(1975~),男,汉族,陕西汉中人,陕西省汉中市四〇五学校,研究方向: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