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汉字之美 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2024-08-01 00:00:00黄洲倩
考试周刊 2024年23期

摘要:汉字之美,文化之根。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那么汉字则是传统文化的根。小小的汉字,承载着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书写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其造型优美,内涵丰富,静静地散发着非凡的魅力。识字教学历来就是语文低年级教育的重点,离不开对汉字学的研究。通过识字教学渗透中华文化,正是识字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体现。基于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汉字文化,遵循汉字科学,探究汉字的构字规律,照顾低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将遵循汉字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融合,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体会学习汉字的快乐。

关键词:汉字学;构字规律;科学识字;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068-04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新课标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将文化自信放在了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写好“文化自信”这篇大文章。

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每个汉字都有其文化内涵。小学阶段,可以把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识字教学中。汉字是学生启蒙阶段的重要学习对象,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先从认字、识字、写字,到学习运用汉字遣词造句,然后才能灵活运用,形成句段篇章。中华汉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低年级学生常常由于识字量的缺乏,导致阅读障碍。然而阅读的质和量都与识字量的多少密切相关。掌握科学的识字方法,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性,运用汉字学的相关理论,结合汉字本身的构字特点,通过研究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科学运用汉字学知识识字、写字是解决机械识字和盲目识字的良方。而目前的识字教学,尤其是针对低年段学生的识字教学,存在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识字量大。“双减”背景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引发大家关注。新课标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认识16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学生能主动识字,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逐渐过渡到独立识字,一、二年级单独识字的课文占比超过26%,接近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平均每一篇课文要认识大约13个汉字,对低年级的学生,尤其对幼儿园没有识字的学生来说要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还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压力不容小觑。因此,采取科学的方法,利用汉字学,将遵循汉字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融合,进行系统的识字教学势在必行。

第二,高耗低效。现有教材所学的汉字很多是简化字,形象性有所流失,又有很多同音字、形近字,低年级学生想学好实非易事。部分教师不解析汉字,没有探究汉字的构字规律,甚至出现错解汉字。识记单字或许有效,却破坏了该字的系统,从整体上进一步降低了识字效率。而且识用分离的现象在教学中也很常见,这就容易导致识字教学的效率难以提高。

第三,教法简单枯燥。部分教师在识字教学的时候一成不变:先要求学生读字音,数笔画,认结构,再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组一组词语,而很少从汉字的构字规律、汉字的本源着手,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识字很多靠的是死记硬背,识字效率偏低。

吕叔湘指出:“识字这一关如果过得不好,读书、作文都有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运用汉字学识字,兼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掌握科学的识字方法,让识字变得有情有趣,让学生既能感受汉字的魅力,又能传承中华汉字文化。让低年级语文课堂绽放精彩呢?

识字教学可以从字理入手,强调系统识字,追溯汉字本源,用科学的识字方法去解析,去挖掘汉字文化,去汲取中华智慧,去探究构字规律,去体会汉字带来的魅力。在学生眼里,汉字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汉字可以是一幅幅有形象的画,提高识字效率不再是空谈。真正做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一、 探本溯源,激发兴趣

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从篆书、隶书到楷书、行书,形体上逐渐由圆形变为笔画,由复杂变得简单。在识字教学中,如果能从探寻汉字演变过程出发,清晰、直观、形象地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不仅可以明白汉字的由来,拓宽学生的汉字文化视野,还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能够极大地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运用汉字学的知识,探究汉字构形的基本原理,了解汉字的规律,教师通过科学系统地讲解,正确解析字形、字义,使汉字教学变得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神奇,激发探究的欲望,主动识字。低年级是学生识字的起步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把枯燥的识字写字变成有趣的发现之旅、探索之旅。汉字在学生眼中就变成了好玩的符号,学生就愿意走近汉字,发现汉字,了解汉字,喜欢汉字,从而喜欢中华文化。

例如,量词的教学。教师先出示图片,分别是一杯牛奶、一顶帽子、一面镜子、一副眼镜。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原来我们的汉语表达是这样的丰富多样,然后提问他们为什么不是一个眼镜、不是一只镜子等,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逐个解说,让学生理解远古的杯子曾用木头制作,所以杯用“木字旁”;而帽子是戴在头上,“顶”的形旁是“页”,从“页”的繁体字讲起,让学生知道“页”表示人的头部,页字旁的字和人的头部有关。“顶”表示最高处,人的最高处是头顶,正因为帽子戴在头顶上,所以是“一顶帽子”;继续通过演示“面”字的演变,让学生理解“面”也是和头有关,“面”原来就是指人的脸面,镜子是用来照脸面的,所以说“一面镜子”;而对眼镜为什么用一副,则要先从古人借钱开始说起,古人借钱物把债据写在木简上,然后用刀从中间剖开,双方各持一半,还债时两半木简合二为一,数目才完整显现。这也是“债券”的“券”为何是“刀子底”,人们把具有“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事物用“立刀旁”的“副”作量词。而眼镜有两块镜片,所以是“一副眼镜”,顺便拓展“一副球拍”“一副对联”“一副手套”等。

在教学中,通过对汉字形义的解析,追溯源流,使学生获得对字义的理解,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感受祖先的无穷智慧。当教师把古文字形展示在课堂上时,学生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跟着教师一起分析汉字的构字特点,不知不觉进行文化的浸润。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被调动起来,何愁没有兴趣。

二、 遵循字理,提高效率

重“形”不重“义”,忽略汉字的形义之间的联系,汉字字形的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记忆,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识字的教学质量。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往往会觉得效率不高,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辛苦,还经常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根本原因就是识记方法不科学,忽略了形、音、义的联系。所以,遵循汉字字理,给学生讲明白所学汉字的构形原理,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理解中识记,通过创设一些有趣的学习情境,主动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增强学生识字的乐趣,有效地提高识记效率。好比用一把钥匙开启汉字王国的大门,让学生扎根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领略汉字王国的无穷魅力,这样就会对学习汉字,学习中华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一个汉字,一幅画——感受象形文字的字里乾坤

中国汉字是由图画而来的,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低年级识字中有很多象形文字。教师可以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把汉字想象成为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幅幅有趣的图画,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发现字形从古至今有什么变化,感受祖先的智慧。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汉字学的知识。

例如,边播放动画边描述:汉字王国里的象形家族想带着你们到大自然里游玩。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帮助大家了解象形字。看,火红的太阳从高高的山顶升起来了。清澈的小河上,一位渔夫正划着小舟过来了,河水中可爱的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对岸有一些大块的石头,河岸边长着许多绿色的小树,连成了一片森林。日出的景色真美,同时让学生在看到的画面中找寻生字。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汉字都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来的。这些象形字通过简单的几笔,却能记录下不同的事物,凝结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是我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图文并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二)一个汉字,一个故事——体悟会意字的构字奥妙

中国汉字的神奇不仅是图画,还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我们通过了解文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来体会构字的奥妙,来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从而得到中华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洗礼。

例如,对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生字“看”的教学。出示孙悟空手搭凉棚远看的照片,让学生学孙悟空,手搭在眼睛上,表示远望之意。做动作让学生猜字,学生一下子就喊出“看”。并告诉学生,遮挡阳光,眼睛可以看得更远。为了搭配好看,“手”的最后一笔“弯钩”要避让变成“丿”,这样“看”字就好看了。

“看”是会意字,借助动作和学生喜欢的孙悟空来学这个字,不仅轻松愉快,还潜意识体验到汉字文化。同时还感知汉字书写的避让原则,积累了对汉字构形艺术和构形智慧的理解。

又如,对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雨点儿》“立刀旁”的教学。刚好班上有学生的名字里有立刀旁。教师先让学生猜哪个同学的名字里有立刀旁。由学生的名字“则”字展开。左边是“贝”,右边是“刂”,它们放在一起表示什么?之前学习“贝”的时候,告诉过学生,贝是古代的钱币,给钱是一种奖赏。所以,“贝”在这里表示“奖赏”;“刂”的意思是“刀”。用刀砍手砍脚砍头,代表严厉的“惩罚”。所以,“则”的意思是任何“规则”都需要“奖罚结合”。趁热打铁,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则”字。大家很快发现了墙壁上的《小学生守则》。教师继续引导,想要奖励和表扬,就要遵守这个“则”,违反了这个“则”,就会受到批评和惩罚。识字的同时渗透班级的纪律教育。

诸如此类,在了解造字规律后,通过课件展示、想象画面等方式,形象化感知,领略汉字的趣味性。平时下课,也可以播放类似“字”,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慢慢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三)一个汉字,一首歌——领悟形声字的造字奥秘

汉字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更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汉字中约80%是形声字,形声字的造字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形旁表示字意,声旁表示读音。比如,见“鹭鸶”便知晓其与鸟有关,看“茉莉”就知其是某种植物,见“蜘蛛”就知其与昆虫有关,见“狐狸”就知这是某种动物。我们可以通过偏旁部首大体知道文字所指的事物类别。

例如,与“口字旁”有关的部分形声字教学。

师:口就是?

生:嘴巴。

师:嘴巴可以用来做什么?

生:说话、吃东西、唱歌、吹泡泡。

师:是啊,嘴巴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可以用来说话,唱歌,动物发出声音也要用到嘴巴,你们知道下面这些动物的叫声吗?(出示动物图片:老鼠、小鸡、母鸡,学生模仿动物声音,教师出示相关字)

生:吱吱吱、叽叽叽、咯咯咯、喔喔喔。

师:你们看,你们发的声音里,都有什么?

生:口字旁。

师:这些都是形声字,我们还可以把它们编成儿歌呢,比如支字开口,老鼠吱吱吱叫。你们接着往下编。(生模仿编儿歌)

生:几字开口,小鸡叽叽叽叫。

生:苗字开口,小猫喵喵喵叫。

生:羊子开口,小羊咩咩咩叫。

由嘴巴的作用,引到动物的叫声,在自编的儿歌中认识含有口字旁的形声字。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识一得串,高效识字。这正是遵循形声字构形原理的体现。

三、 科学识字,传承文化

汉字独具深厚文化内涵,教师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学好汉字,利用语文课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汉字不应该是一种僵化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科学地识字,感受汉字的温度,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迁移的能力。以形声字教学为例,《小青蛙》这课,学生除了认识几个形声字,掌握“清”“情”“晴”“请”等几个字,还要了解形声字的构成,由一字到一串字,掌握用形声字识字的方法。低年级有大量的形声字,遵循汉字学的科学系统地识字,提高识字效率的同时,既丰富了语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科学识字能力,也奠定了学生今后识字能力的科学发展,更传承了汉字文化。

我们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挖掘与课文相关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学生为本,找到教学实施的切入点,用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汉字之美,文化之美。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遵循汉字学的系统识字,不仅提高了识字效率,还传承了汉字文化、丰富了语文知识,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科学地自主识字的能力,奠定了学生今后识字能力的科学发展。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传承汉字文化的精髓,探寻汉字之源,发现汉字之美,享受汉字之趣,让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在学生的心田。就像肖俊宇教授所说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基于汉字科学、紧贴汉字特点、遵循汉字汉语规律,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那将是语文教学之大幸、学生可持续发展之大幸、中华传统文化之大幸。”发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科学、主动地识字,引领学生徜徉在汉字的世界里,获得汉字艺术的欣赏与体验,获得心灵的陶冶。

让语文课堂氤氲汉字文化,让学生沐浴传统精髓,让汉字科学之花在语文课堂绚丽绽放。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探寻中国汉字之美,厚植文化自信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崔增亮.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马英俊.汉字构造方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解析[J].中外交流,2021(2):1530.

[4]金文伟.我们的系统识字课[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黄洲倩(1984~),女,汉族,福建仙游人,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