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是学生心理情感初步发展的阶段,音乐这种能够强化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可以为学生心理情感的基础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因此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大单元教学本身是新课标中提出的一项教学改革新策略,适用于各个不同学段中各个不同学科的教学,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结构性、综合性与有效性,适配性极强,其价值和作用尤其体现在对零散课程知识的串联上。文章主要围绕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上的大单元教学展开,首先,介绍大单元教学的内涵,然后分析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追求与未来,最后以现阶段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实践为依据,探究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的开展路径。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018-04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体系中,音乐教学最大的功能性就体现在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上,而审美本身是一个比知识还要更抽象的概念,立足“美”这个没有具体形态也没有被明确界定的主观意识形态,尤其是对还没有建立完整思维认知的学生来说。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美和审美分别是什么,或者教会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美和在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教师首先需要完善学生以“美”和“审美”为关键词的认知体系与知识体系,站在整体视角下帮助学生实现对美和审美的全面理解。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以整合性、系统性和结构化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连贯性与延续性,通过在大单元知识体系中对问题和任务的探究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助力学生建构起有关“美”和“审美”的完整认知。
一、 大单元教学概述
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最小教学单位,尤其强调教学系统性、综合性与完整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时需要先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然后用大概念统领小概念、大目标统领小目标、大任务统领小任务,从整体和细节的双视角出发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逐步完成对学生知识储备的丰富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以大概念为出发点的大单元教学需要将学习目标、知识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成果打通,构建一个完整、和谐,能支持贯通性教学的教学整体,以推动学生知识、思维与能力的层进式发展。综上,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就可以被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内容覆盖较广。音乐学科中课程单元的构建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行业领域对音乐的分类本身就有着许多不同的标准,对应到教育领域后又因教学要求的层级性而新增了许多其他的分类标准,这就让音乐课堂上课程大单元的构建变得更加灵活,在内容上的覆盖面自然也就变得更加广阔。
第二,教学进程较长。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都是以课时为单位,每个课时都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教师只需要花费一个课时的时间就能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而大单元教学是以课程单元为单位,一个完整的课程单元中通常包含多个课时的内容,要实现连贯性和持续性教学的话,教学的进程必定会被拉长。
第三,育人价值较高。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上看,整合多个课时知识点的大单元教学都有着更强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和运用所学知识做了什么。而这种全方位的关注与培养就为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大助力,也更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追求与未来
(一)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现实追求
1. 保障学科的持续发展
新课标的提出与新课改的落实打破了以“应试”为关键词的教学僵局,为各学段各学科教学与育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和空间,也为各学科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科任教师在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要考虑学科的延续与发展,即尽可能地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来展现各学科的教学与育人价值,同时赋予学科新的教育意义与教育内涵,以此来为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视角来看,新课标的提出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定了一个新的方向,即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看作是课堂教学基本的追求,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知识、思维、能力和意识等多个视角出发,通过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培养与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各项思维与能力,引导学生迈出深入探究和综合掌握音乐知识、音乐能力与音乐思维的第一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未来方向
1. 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标与新课标导向的课程改革中基本的原则,在新课标背景下,无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在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都需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需要依托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来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那么,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就是要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深入学习与探究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更多自信心与满足感,以此来让学生爱上学习。
2. 构建以多元为特征的教学模型
在深入研究过新课标不难发现,在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大目标下,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教师在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站在不同的视角下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或为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以充分、全面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以“多元”为追求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引入更多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体系,如大单元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
3. 推进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融合
核心素养本质上就是学生在学习特定课程知识时需要具备或应当形成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相对可以用问题、图示或声音具象表现的知识来说更具抽象性,主要存在于意识层面。而在新课标背景下,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完成的工作,因此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推进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需要借音乐这种以声音为载体的艺术形式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的思考,以便能通过深度且多元化的思考来使学生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
三、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的路径
在过去和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浅层化、形式化的问题一直都比较突出,首先部分教师没有对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建立清晰的认知,对音乐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够深入,没有真正深入音乐学科的本质来探究要如何通过音乐教学来推动学生的成长,那么学生在学校中对音乐课程的学习也就只能变成无意义的消遣。而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小学设置音乐课程的原始目的和根本意义,然后再将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引入音乐学科的教学中,逐步完成大概念的提炼、大目标的设置和大体系的构建,进而通过学生对任务和问题的探究来为学生提供思维与能力层面的锻炼,以便真正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作用与价值,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全面性发展提供助力。
(一)以教材为本实现大概念的提炼
在大单元教学中,大概念主要起到统领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大概念就是大单元教学主题的一种独特表现方式。教师在设计与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前,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大概念,并以大概念为核心,打破教材的局限,引入更多能体现或说明大概念的知识内容来构建完整的课程单元,为大单元教学活动的系统开展奠定基础,也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以湘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二课为例,该课教学内容包含演唱模块的《小小足球赛》,知识模块的“滑音”,听赏模块的《运动员进行曲》,乐器模块的“小号”和游戏模块的“节奏游戏”。综合教材中的这些内容不难发现,这一单元是围绕“运动”这个内容主题和“节奏”这个音乐主题构建起来的。适用于运动场合的音乐通常节奏性都比较强,能够达到鼓舞运动员热情的效果。那么,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单元大概念定位在“感受与理解音乐中的运动属性”上,然后在演唱、听赏模块引入更多与运动适配的音乐,以深化学生对音乐功能性的理解与感知。
(二)立足整体确定单元与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是常规教学活动中能够指引教师教的方向和学生学的方向的重要教学元素,大单元教学虽然是以大概念为统领,但目标在整体教学活动中能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而综合大单元教学的特性来看,大单元背景下的目标设置有着先整体再细节的特征,即教师在完成课程单元的重构以后,需要先站在单元整体的视角下设置一个单元大目标,再站在课时的视角下设置多个递进的课时小目标,逐步推进教学。
以湘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五课为例,该课教学内容包含演唱模块的《土风舞》和《摇船调》,听赏模块的《彩云追月》和知识模块的“切分音(一)”。那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基于教材内容将单元大概念定位在“聆听、感受与理解民间音乐之美”上,然后围绕大概念确立“通过欣赏或学唱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来感受民间音乐之美,尝试用自己的理解说明民间音乐的特性”的单元目标,最后再分别围绕《土风舞》《摇船调》《彩云追月》和“切分音”来设置课时目标,引导学生递进式地感知与分析外国民间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的异同,进而逐步完善学生对民间音乐的认知。
(三)用评价做纽带串联教学和学习
评价是一次完整教学活动中能够总结当下和影响未来的教学环节,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共同构成了完整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而在以整合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为主要特征的大单元教学活动中,评价可以充当串联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纽带,进而加强大单元教学活动中各个教学环节间的联系,为教师站在整体视角下系统开展的课堂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在此过程中,推动教学评价由结果性向过程性评价就是核心与关键。
以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二课为例,该课教学内容包含演唱模块的《唱支最美的歌》,听赏模块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和《军队和老百姓》,知识模块的“八三拍子”和演奏模块的“吹竖笛”。而从音乐作品的选择上看,围绕这部分内容开展的大单元教学主题可以被归纳为“军民鱼水情”,那么在带领学生欣赏和教学生演唱这些能体现“军民鱼水情”的音乐作品时,教师需要推进教与评的同步,一边教一边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以学生在课堂上给出的反馈为依据,实时评估学生对歌曲旋律、节奏的认知和对歌曲情感、内涵的理解,在聆听、感知和表达三个层面上发挥评价的纽带作用,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间关联性的强化。
(四)借任务和问题引导结构化探究
相较于传统模式下对重难知识点展开的专项讲解式教学,大单元教学在内容和目标上有着较强的结构化特征,学生在大单元模式下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也更加强调综合性,除基于课时对单独知识点展开的学习以外,还需要基于单元开展综合性更强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而这种学习和探究活动通常都是由任务或问题引领。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时,还需要向学生抛出问题或者为学生设置任务。
(五)对标主题与目标拓展教学资源
在音乐课上,大单元教学活动中课程单元的整合与重构通常围绕三个关键词来进行,包括育人主题、学科知识主题和音乐文化主题,其中育人主题和音乐文化主题都是相对比较宽泛的概念,不被局限在教材中。那么,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和从根本上提升大单元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对标主题和目标完成教学资源的拓展。
以湘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课为例,该课教学内容包含演唱模块的《栗子大丰收》,听赏与跟唱模块的《打麦号子》,听赏模块的《丰收锣鼓》和演奏模块的“神奇的民间锣鼓‘蝴蝶结顶’”。那么在依据音乐文化主题来整合与重构课程大单元时,教师需要抓住这一单元的关键词“丰收”,在教材选用的音乐之外引入《丰收圆舞曲》《金风吹来的时候》《丰收之歌》《中国大丰收》等其他以“丰收”为题的音乐来实现对教材教学资源的拓展,并通过对比式的欣赏和分析来深化学生对“丰收”这一音乐文化主题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以“丰收”为题的这些音乐在节奏、旋律与情感上都有着哪些特征,以此来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与音乐感知能力的锻炼与提升。
(六)细化学段特点以创设对应情境
除了大概念、大目标与大任务,大情境还是大单元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构成要素,尤其是在小学音乐课程的大单元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沉浸感,而音乐本身的感染力就为情境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助力。而围绕单元大概念和单元大主题构建的情境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概括课程大单元的全部内容,助力学生对学科知识和音乐文化的感知与理解。而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先依照年龄和受教育水平来将小学的六个年级划分为三个学段,并在不同的学段创设不同的情境,以对应学生实际学情与实际需求。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一种有着极高适配性的教学新模式,能够被运用到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而最大化地发挥本学科的教学优势与教学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与助力。而就小学阶段音乐学科的大单元教学而言,教师在构建课程大单元和设置大单元教学活动时,需要先明确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现实追求与发展方向,以学科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追求来推进大单元教学课堂的构建,将小学音乐教学从独立的个体教学推向系统的整体教学,并引导学生在整体视角下的系统教学活动中展开对音乐和音乐知识的深层探究,以打破传统模式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艺术素养下音乐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范璐茜.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探索[J].小学生(上旬刊),2023(11):52-54.
[2]杨佩姗.论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大单元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2023(12):10-12.
[3]宣楚.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小学中年级音乐歌唱与舞蹈教学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10):153-155.
[4]王焕玲.“大概念”下小学音乐单元教学策略[J].家长,2023(29):147-149.
[5]刘明天.基于大单元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J].家长,2023(26):130-132.
[6]郑倩倩.小学音乐大单元活动设计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6):104-106.
作者简介:钟亮(1982~),女,汉族,山东安丘人,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兴华学校,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