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公民道德修养、营造和谐家庭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大学生在传承和弘扬孝文化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章首先阐述孝文化的内涵,分析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后针对当代大学生孝文化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和研究,并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孝文化素质的原因,最后提出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策略,以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孝文化素养和孝道意识,让孝文化行稳致远,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孝文化教育;孝道意识;思想品德素养;立德树人;社会;高校;家庭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0-0053-04
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尊老敬老,善德之始。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当今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勇敢乐观、个性鲜明,但有时一些大学生会表现出知识性与实践性不统一、以自我为中心、责任心不强、道德意识薄弱等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孝文化教育并有效开展孝文化教育特别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可以分为物质方面的孝和精神方面的孝。黑格尔认为,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尔雅·释训》写道:“善父母为孝。”即子女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则为孝。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养育之恩令人难忘,子女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这是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孝经》有言:“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在孔子所倡导的孝道中,子女不仅要满足父母的物质需要,还要尊重父母、关心父母、爱护父母,使父母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得到满足,这才是孝道的精髓。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和传统伦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代网络信息社会发展不断加速,使得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发达,这不仅使大学生享受到了网络化带来的便捷,也导致网络信息中有时存在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背景下,高校应重视开展孝文化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孝文化教育应该顺应现代历史潮流,增长当代大学生的孝道知识,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践行孝道。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和传统伦理教育,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而社会责任感实际上是个人和家庭责任的进一步体现[2]。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首先要教会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他们中的一些人以自我为中心,不了解、不关心自己的父母等长辈,容易与长辈发生矛盾和冲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孝文化教育,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会父母等长辈为自己付出的辛劳和关爱之情,使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与长辈积极沟通、孝敬长辈,认识到自己维护家庭和谐、为家庭作贡献的责任感,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家庭及社会责任感,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孝文化的了解情况,本调研组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再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
1.调查对象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共60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581份,有效回收率为96.8%。调查样本人口构成中,男生为146人,占总人数的25%,女生为435人,占总人数的75%,独生子女占50%,非独生子女占50%,文科类专业学生483人,占总人数的83.1%,其他专业学生98人,占总人数的16.9%。
2.问卷设计
此次问卷设计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孝文化素养为中心,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设计问题,共设计出13个问题,以期为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提供依据。本问卷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与实践情况,并总结分析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3.问卷分析
《孝经》与《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简称“《二十四孝》”)堪称中国古代“孝”理论与实践的典型代表。在被询问是否阅读或听过《孝经》和《二十四孝》中的故事时,有66.67%的学生表示“是”,有33.33%的学生表示“否”。这表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阅读或听过《孝经》与《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但仍然有不少学生从未接触过。
当问及被访者“您和家中长辈联系的频率如何”这个问题时,有8.09%的学生表示“每月一次”,有25.13%的学生表示“每周一次”,有33.39%的学生表示“每周两三次”,还有33.39%的学生表示“每天联系”。可以看出,很多学生与家中长辈联系较少,他们没有意识到与长辈联系的重要性,他们可能因为自身学业繁忙、长辈工作忙碌等与长辈的联系不多。
大学生虽已成年,但由于缺少一定的社会经验,在大学期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或自己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当问及被访者“遇到重要事情或问题时,您是否会告知父母并与父母商量后再决定”这个问题时,有75%的学生表示“会”,还有25%的学生表示“不会”。可以看出,有不少学生在遇到问题或重要事情时,是完全靠自己拿主意的。可见这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或者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当问及被访者“您是否经常主动与父母交谈”这个问题时,有33.33%的学生表示“会”,有16.67%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有16.67%的学生表示“不会”,还有33.33%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其中,经常主动与父母交谈中的女生人数较多。这与男、女之间的性格差异有关,女生往往情感更细腻、心思更细密,而男生比较粗心、不拘小节,不善于与父母沟通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
当问及被访者“当自己做错事后,父母进行教育时,是否会顶撞父母”这个问题时,有25%的学生表示“经常如此”,有25%的学生表示“不会”。表示“不会”的这部分学生,说明他们能够耐心倾听父母的教诲,懂得尊重长辈。另外,还有50%的学生表示他们偶尔会对父母的教育失去耐心,有时还会说一些不够尊重父母的话。
当问及被访者“您是否会通过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这个问题时,有66.67%的学生表示希望自己通过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有8.33%的学生表示报答父母的方式有很多种,自己不会选择这种方式。而剩余的25%的学生表示不确定以哪种方式来回报父母。另外,有60%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自己应该努力学习,让家长放心。
当问及被访者“在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您会给父母送去祝福表达爱意吗”这个问题时,有50%的学生表示在弄清父母的实际需求后,会主动给父母准备礼物,有41.67%的学生表示偶尔会送礼物,有8.33%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这样过。调查发现,给父母准备礼物的女生人数较多。这与男、女生之间的性格差异有关,女生大多心思细腻,能够通过日常生活准确判断出父母的喜好,并仔细挑选礼物,而大部分男生性格比较粗心或“拉不下面子”。
1.社会因素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中有时存在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它们容易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等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文化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同时,社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作为社会文化构成之一的文艺活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积极健康的文学作品、高雅美妙的音乐作品、震撼心灵的励志电影作品等,都能使大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体悟生活,减轻大学生的压力,带给大学生高水平的审美价值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因此,倡导孝文化教育的社会环境能够带给大学生积极、正向的引导。
2.学校因素
高校作为培育新时代人才的关键场所,肩负着育人和育才两方面的重要职责。但是在育人方面,一些高校只是把书本上的道德规范等念给学生听,而且只进行试卷考核,并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行实际考核[3]。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该重视思想品德教育,重视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然而,尽管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但仍有一些高校对素质教育落实得不够深入,这势必会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乃至孝道教育造成一定的阻碍。部分高校只强调智力教育,忽视道德教育,更谈不上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有效开展孝文化教育。另外,一些教师在思政课教学或课程思政教学中没能很好地进行德育渗透,也没能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孝文化教育,更没能做到从自身日常点滴做起,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引导。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及教师的不重视,道德教育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以及考核机制的缺失等因素,都不利于大学生孝文化意识的培养。
3.家庭因素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倾向于平等交流,而不是无条件地服从他人。有时,一些父母与孩子在沟通中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虽然他们的意图和出发点是好的,但可能由于态度过于严厉、严肃,教育孩子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难以获得孩子的认同。长此以往,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感就会弱化。另外,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以身作则非常重要,一些大学生在现实中缺乏孝心与父母的“身教”是分不开的。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经常吵架,甚至不尊重、不善待长辈,这会让孩子充满不安全感,而且“有样学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变得脾气暴躁、性格偏执,对人缺少耐心和关爱[4]。
1.社会要结合网络媒体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力度
当代大学生基本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已逐步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利用它们进行学习特别便利,例如,网络远程学习已逐渐成为学生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网络学习平台。基于此,社会各界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宣传孝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孝文化传播氛围。具体实施时,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组织开展一些关于孝文化教育的主题活动。例如,可以号召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拍摄制作孝文化教育主题的公益微电影,让大学生积极参与这项社会实践活动,并通过播放微电影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大学生,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孝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孝道意识,让孝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社会在孝文化教育中只有利用好网络,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的教育作用。因此,应加强网络管理,避免因为网络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2.高校要积极开展孝文化教育
大学生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作为新世纪社会的开拓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其应有的权利,更是其完成历史使命应尽的义务[5]。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更应得到传承和弘扬,更应融入高校具体教育教学中。因此,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孝文化素养的主阵地,应该将孝文化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孝文化教育。
首先,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高校就应该通过职业规划等课程对其进行自我认知教育。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大学生要想完全认识自我其实并不容易,但为了将来的发展必须对自己有清晰、明确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了解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情况,包括孝文化素养等。这样,大学生才能为自己的未来学习和发展设定明确而科学的目标,才能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其次,要重视课堂教育,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第一,高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孝文化教育,利用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孝文化知识有机融入思政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孝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孝道意识。第二,高校应重视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引导各专业学科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孝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孝文化教育。
最后,要营造孝文化教育校园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能够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充满孝文化教育氛围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孝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孝文化素养和孝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将孝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利用校园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出关于孝文化主题的文章或视频,介绍孝文化知识及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孝文化,提升孝文化素养。同时,高校还可以策划和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有关孝文化主题的讲座、报告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文艺表演等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孝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之中,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孝文化素养和孝道意识。
3.家庭要在孝文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家庭在大学生孝文化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可以说,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普及应始于家庭教育。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些父母时时、处处以孩子为中心,溺爱孩子,这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生活造成不良影响。还有一些父母缺乏孝道意识,对长辈缺乏应有的关心和照顾,这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孩子孝道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因此,家长应努力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家庭氛围,既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倾听孩子的想法,又要树立自身的权威,赢得孩子的尊重、信赖和爱戴。同时,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以身作则,孝敬老人,对孩子产生正面示范和引领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孝意识、孝行为。
综上所述,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应重视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孝文化素养。社会要结合网络媒体加大对孝文化的宣传力度,高校要积极开展孝文化教育,家庭要在孝文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孝道本身就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弘扬孝文化,应从当代大学生做起,让孝文化在大学生的心中“扎根”,在大学生的行为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232.
[2]谢莎莎.当代大学生孝道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5.
[3]童琼玉.当代大学生孝道观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尹艳阳.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汉字文化,2023(11): 40-42.
[5]任雅洁,任淑敏.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119-120.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ang Qingfeng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Filial piety is the top priority, and filial pie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improving the moral cultivation of citizens, creating a harmonious family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bear an inescapable responsibility in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filial piety culture. The article first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in moral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s the reasons that affect the current quality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finally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filial piety culture education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filial piety cultural literacy and awareness, make filial piety culture stable and far-reaching,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peopl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filial piety culture education; filial piety consciousnes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societyuniversities;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