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正经历着由城市向乡村的人口流动趋势逆转、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乡关系建构等多重转型。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因而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尤为重要。面对当前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的困境,政府、教育机构、企业三方应形成合力,从完善课程建设、加大资金支持、完善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同时深入研究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乡村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以精准培养和引进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资金支持;人才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0-0005-04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南省研究生精品教材项目《农产品市场营销》(编号:YJS2023JC15);2023年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精品教材项目《农产品市场营销》;2023年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软科学)项目“河南省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机制形成及优化研究”(编号:2324004 1046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乡村振兴不仅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党的事业全局的战略性任务。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农村问题涉及多方面,比如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收入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等。要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全面系统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政策、投资、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培养更多服务乡村的高素质人才。在实践中,要注重解决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科技创新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可以通过引导科技力量投入农业领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使乡村振兴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引擎[2]。
1.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制度以共同富裕为其本质要求,旨在构建一个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平等、人民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制度框架。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财富分配不均衡,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矫正这一不平衡。强化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可以通过重新配置财富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加均衡的发展条件[3]。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步缩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全局性的均衡发展条件。从经济层面看,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促进农村社会财富的逐步增加,为国家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从政治和文化层面看,农村的全面振兴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使其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促进解决农村问题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农村地区发展的相对滞后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能够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协调城乡关系推动农业现代化,致力于解决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方式滞后等问题,通过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从而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4]。在城乡关系的协调中,乡村振兴战略追求的不仅是农业的发展,也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能够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等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进一步解决农村问题[5]。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自治,注重发挥基层的主体作用,提倡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能够使农村问题的解决更具普遍性和可持续性。
3.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创新
在过去的发展中,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滞后,科技水平不高,导致农业生产力不足。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农业生产力问题的关键,强调推动农业科技应用,加强农业科研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推动农业从传统生产方式转向现代、智能的生产方式。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产业链的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为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提供实际路径,改善农村经济结构。
4.加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相连,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框架。乡村振兴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之一,为全局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战略支持。其注重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状况、人才培养与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虽然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青年一代需要接过脱贫攻坚胜利的旗帜,转向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勇担重任,将乡村振兴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6],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1.农村主体人才专业化程度低
当前,农业农村创新型人才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农村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方面,课程设置、内容更新、实践环节等存在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实用性。在高等教育中,针对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相对陈旧,无法适应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尤其缺乏前沿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随着农业农村领域的发展,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但部分教育机构未能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严重影响其在职业岗位上的表现。
2.农村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少
人才是实现农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在农村地区,农业科技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科研的投入相对有限,使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项目的开展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受到制约。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在教育培训、科研项目、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受到限制。同时,一些农业从业者缺乏对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可能与长期以来的传统经验主导、创新氛围不浓厚有关[7]。
3.农村管理服务人才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管理服务人才在福利待遇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尽管这些人才工作于农业专业服务性组织,承担着为农村经济和生产发展提供服务的重要职责,但与城市公务员相比,其福利待遇仍有较大差距,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人才的积极性和工作稳定性。同时,农业农村人才激励机制相对滞后,薪酬机制、职务晋升通道、培训机会等方面的激励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还有一些经过专业培训的青年不愿回到农村从事基础建设,这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一些农民在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后选择迁往城市工作并定居,造成农村人才的流失。另外,虽然一些农村地区通过相关政策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但由于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相关部门后续管理不到位,以及薪酬和福利等方面的问题,很难留住这些人才。
1.完善课程建设,提高农业农村人才综合素质
构建健全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农业农村人才的基础。政府可以与农业院校合作,共同构建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课程体系,包括农业科技、现代农业管理、农村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农业人才全面了解现代农业发展的多个层面,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要加强学科交叉,构建多层次的课程结构。农业农村问题涉及众多学科,包括农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课程建设应通过跨学科合作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结构。例如,可以设置农业科技与经济管理、农村社会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等交叉学科课程,使学生在接受农业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跨领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要注重实践导向。课程设置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安排,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农村实习、农业技术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实际生产和农村社区,了解真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农业农村人才应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因此,课程应引入创业管理、农村产业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8]。第四,要提高农业农村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养。课程设置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和使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五,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持续改进和优化课程。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还要定期进行课程评估,搜集学生和社会的反馈意见,以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保持课程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科研人才培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而资金支持是保障科研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开展的前提。只有投入充足的资金,才能促进科技研发深入开展,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从而推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升级。首先,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如农业转型发展研究、农技示范项目、农业技术推广等,有针对性地引导科研人员关注乡村振兴所面对的前沿科技问题,推动解决现实农业生产中的瓶颈难题。其次,政府可以设立农业科研奖学金,资助具有创新潜力的农业科研人才。奖学金可以面向大学生、研究生及青年科研人员,鼓励他们投身农业科技研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研发出更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政府应通过职业院校、企业等载体平台,建立技能型人才培育机制,并加大对这些培育机制的支持力度,包括经费、师资等方面的投入,培养更多农业企业家人才,使其能够完成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应强化服务体系、搭建相关平台,以提高农业农村人才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强化服务体系可以促进农业科技研究、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等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使其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搭建相关平台则可以为人才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各类人才更好地融入乡村振兴大局。同时,可以建设农业科研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为科研人才提供实际操作和研究的机会。政府可以资助建设一批先进的农业科研实践基地,给农业科研人员提供实地研究的场地和资源;可以建设科研平台,为农业科研人才提供现代实验设备和信息技术支持。此外,可以建立导师制度,引入农业科研领域的专业人才担任导师,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实践工作。在政策方面,可以通过减免税费等政策,提供更便利的创业环境,激发人才的创业热情,提高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还可以与农业企业家进行洽谈,制定个性化的创业政策,为其提供更多支持,吸引更多优秀的农业创业者,推动当地乡村产业的发展。政府还可以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对那些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农业企业家进行奖励,激发更多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政府还可以通过创业培训和指导,帮助农业企业家提升创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使其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掌握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引领乡村产业发展[9]。
3.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加大人才保障力度
(1)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首先,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全面衡量农业农村人才的能力、潜力和专业水平。要从学术背景、实践经验到综合素质等多方面进行考量,确保选拔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其次,可以引入多元评价手段,包括面试、考试、实际操作等,以多角度、多层次了解候选人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挖掘和发现农业农村人才的潜力。评价要注重对实际业务技能的评估,使选拔更加贴近实际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应重点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如灵活的用人政策、全方位的引才渠道、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等。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吸引各类人才,提高引才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另外,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人才的流动,应强化人才流动机制。一要建设人才信息平台,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信息服务,搭建人才之间的交流桥梁,使信息更加透明,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农村事业。二要提供更灵活的职业发展通道。可以通过拓展培训渠道、设立交流岗位等方式,为人才提供更多选择,鼓励其在不同乡村之间、农业产业链上进行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不同地区的共同发展。
(2)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对于农业农村人才而言,提升其社会认可度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除了经济待遇外,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社会认可机制赋予农业农村人才更高的社会声望。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农业农村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同时通过宣传推广,弘扬农业农村人才的先进事迹,提高其社会形象。为了使农业农村从业人才选择留在农村,政府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工作环境,如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配套设施,鼓励企业参与农业农村事业的投入等。为加大人才保障力度,还应完善农业农村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农业农村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如养老、医疗、住房等,使农业农村人才更具安全感,更有动力投入乡村振兴事业。此外,政府还可以适度提高农业农村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并鼓励企业向其提供相关福利待遇,改善其生活水平,增强其对从事农业农村事业的信心和热情。同时,社会组织、企业等也应积极参与,通过设立激励金、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等方式,为农业农村人才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等需要多方合作,形成合力,为农业农村人才提供完备的保障,激发其更大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综上所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需要深入挖掘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需要通过深入分析乡村经济结构、科技创新需求及社会发展趋势,制订更为精准的人才培养计划。要更新教育理念,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推动我国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创新升级。还要深入探讨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产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推动产学研用结合,使人才培养贴近农业农村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欧胜彬,苏雪晨.地方高校“多维度立体化”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群为例[J].广西教育,2019(43):99-101.
[3]曾祥明,王瑜.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乡贤治村的目标、难点与路径[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1):50-64.
[4]张贵群,张旭.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执行因何遇阻———基于修正后的模糊—冲突模型解释[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22,36(12):137-151.
[5]谷莘.基于学生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改革探析———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8(05):68-73.
[6]崔坤.大力培养农业农村人才助力北京乡村振兴战略[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8,32(04):5-10.
[7]王思瑶,马秀峰.场域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03):27-34.
[8]袁银传,康兰心.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及人才支撑[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2,35(01):98-107.
[9]李海金,焦方杨.乡村人才振兴:人力资本、城乡融合与农民主体性的三维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119-127.
Research on the Dilemm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Yan, Zhao Yihuan
(School of Grammar and Law,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 China is undergoing multiple transformations, including the reversal of population mobility from urban to rural areas, the adjustment of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rural relationships. The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talents is the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and introduce outstanding talents. Faced with the current dilemma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e governme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form a joint effort to start-Jrom improv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creasing financial support, and improving talent management mechanisms. At the same time, in-depth research should be conducted on talent needs in areas such 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in order to accurately cultivate and introduce professional talent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talent cultiv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inancial support; talent management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