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高职院校教研室运行存在一些困境,主要包括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产教融合、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挑战,具体问题涉及时空壁垒、信息技术融合度低、运行机制落后以及发展不均衡等。文章基于高职院校教研室的职能,调查高职院校基层教研室的运行现状,阐述虚拟教研室的优点,指出依托虚拟教研室实现多元育人、跨界合作构建高效课程团队、利用共享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持续优化高职教研室运行机制是高职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虚拟教研室;现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1-0053-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资助课题“组织变革视域下高职虚拟教研室构建与实践创新研究”(编号:XJK23BZY003)
高职院校教研室的职能是积极落实职业教育改革政策,高效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了深入了解高职教研室的运行情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学方法进行调查分析。针对高职教研室运行存在的一些困境,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并借鉴高校虚拟教研室研究和建设的经验,提出新的思路,以激活教研室职能,助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教研室作为学校中研究教学问题的组织以及基层的教研组织,扮演着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的重要角色[1]。“教研室”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其职能伴随着人才培养创新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而不断演变与拓展。教研室从初期的教学管理为主到如今涵盖教学管理、科研、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的职能,其重要性和影响力逐渐凸显。
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教研室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需注重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以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1)在教学方面,高职教研室立足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和技术需求,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2)在科研方面,高职教研室注重进行职业教育研究,为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指导。(3)在师资培养方面,高职教研室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支持。因此,高职教研室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深度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建设、数字校园建设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推进[2]。
而虚拟教研室通过打破时空限制,能实现跨校协同育人、交互式教学、多学科多技术融合等功能,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空间[3]。除此之外,虚拟教研室能满足教师在教学、学习和科研上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高职教研室应借鉴虚拟教研室建设经验,促进自身职能的转型和完善,为高职教育注入新活力,助推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1.高职基层教研室运行现状调查问卷设计
(1)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高职院校基层教研室的现状,探究其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运行情况和问题。具体包括:高职教研室开展校企校际合作、资源库建设、师资培养和制度及文化建设等现状统计。
(2)调查对象及问卷内容。本研究调查了高职院校的在职教师,问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简要介绍调查的背景、目的和要求。第二部分为基本信息调查。第三部分为高职基层教研室运行现状调查,从校企校际合作、资源库建设、师资培养、制度及文化建设等四个维度展开,共包括16个项目。受调查者需根据自身教研情况,对上述四个维度的具体项目的认同度进行评价,认同度分为非常不赞同(1分)、不太赞同(2分)、中立(3分)、比较赞同(4分)和非常赞同(5分)。
(3)问卷发放与修改。通过问卷网制作问卷,采取抽样调查方式,在线发放并收集。首先,邀请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进行填写,并与专家学者讨论调查结果和意见反馈,最终将高职基层教研室运行现状分为四个维度、16项内容。其次,将问卷在线发放给在岗的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第二轮调查。
(4)数据筛选。第二轮在线发放共收到105份问卷,答题时间不足120秒和答案单一的问卷被归类为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3份,回收率为79.05%。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高职院校,考虑到行政人员和兼职教师较少参与教研活动,将本科院校和职位为行政或行政兼职教师的问卷剔除。经过筛选,最终符合条件的样本数量为79份。
2.高职基层教研室运行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情况说明。通过问卷网和SPSSPRO在线数据分析平台对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受调查者来自我国17个省份,涉及专业30个,其中大数据与会计相关专业占比44.3%、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15.19%、电子商务专业8.86%,除此之外还涉及旅游、体育、英语、稀土、软件、机电车辆、酒店管理等教研室。教研室规模主要是10人~20人,其次为小于10人。样本的Cronbach’s琢系数值为0.857,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好,KMO值>0.6、球形度检验值<0.01,问卷效度良好。将教研室的职能运行现状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良好、一般、及格和不合格。等级的认定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分别是平均值、CV系数和认可度,其中认可度需满足赞同率(非常赞同率+比较赞同率)条件或者非常赞同率条件。如职能运行效果优秀的条件为同时满足平均值大于等于4、CV系数小于等于0.25、赞同率大于等于80%或者非常赞同率大于等于50%三个条件。
(2)调查结果分析。1)部分专业的校企校际合作受限于时空壁垒。高职院校部分专业的校企校际合作推进不顺利,且不同学校效果差别较大。线下采访部分院校的教研室主任,有的教研室主任表示校企校际合作时受限于时空壁垒。比如开展了校企校际共建资源库、共享精品课程资源,但建设过程中不能及时沟通展开讨论,具体建设任务仍然是本校教研室内部各自商讨,沟通渠道不畅通。2)教研室资源库建设和师资培养亟须突破。高职教研室的资源建设现状从教学资源库建设重视程度、资源支持和资源共享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最终得分均为一般水平。这说明部分高职教研室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不够重视,无法提供优质资源并不能进行资源共享。因此,高职教研室的资源建设应不断变革并寻求突破。在师资培养方面,一些高职教研室对双师型教师培养不够重视,得分也仅为一般水平。在项目“你所在的教研室能高效开展教研活动,教师积极参与并取得显著成果”的现状调查中,该项目的运行效果仅达到及格水平。平均分值为3.342,CV系数为2.87,赞同率仅为44.3%。这表明大部分受调查的高职教研室存在教研活动开展效率不高的问题,无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取得显著成果。3)教研室运行机制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资源建设、校企合作和师资培养三个维度的调查中,8个项目得分等级为5个一般、3个及格。这表明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研室的职能运行并不理想,在教研室发展策略、规划和组织管理机制方面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教研任务分配”和“教研室主任积极推动教研室建设与发展”两个项目的得分等级达到良好水平。虽然除了这两个项目,其他项目的得分等级为一般,但赞同度平均值都高于3.6分,CV系数都低于0.3,赞同度接近60%。这说明高职教研室主任已致力于教研室职能的完善,能够较好地分配教研任务,并且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机制。但是部分高职教研室在教研室制定的发展策略、目标、资源配置和组织方式方面与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不匹配,教研室的组织方式较为落后或单一,不能有效支持和促进教学教研工作。4)不同地区和院校的教研室职能发展不均衡。调查项目的CV系数均超过0.2,有的甚至超过0.37,说明数据的变异程度较大,数据分散程度较高,不同院校的教研室职能发展不均衡。如“教研平台和在线协同使用频率”山西省的均值为3.9,浙江省仅为2.5,“教研室现有组织和管理机制能有效支持和促进教学工作”山西省为4.0,而广东省仅为3.125。这说明学校对教研室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学校支持度项目的数据显示,平均值3.405、CV系数0.321、赞同率50.6%,得分等级为一般。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对教研室变革和资源投入的积极度不够的问题。5)信息技术与教研融合度率不高。本次调查中,教师对“你所在教研室采取虚实结合的教研组织方式……”赞同率仅有50.6%、CV系数为0.318,仅有6.3%的教师选择了“非常不赞同”。“你在教研工作中使用教研平台或在线协同工具的频率较高”项目中赞同率仅为46.9%,CV系数超过0.37,仅达到及格水平。从数据来看,高职院校虚实结合的教研组织方式普及程度不理想,不同教研室之间差别较大,信息技术整体利用率不高。
1.突破时空限制并促进区域协同育人
虚拟教研室突破了时空限制以及传统教研室的组织、规则的局限,使得学校、政府、社会各方力量实现了跨界的联合和创新[4],能极大地推动区域范围内的协同育人。不同学校、部门和教师能够在虚拟教研室分享资源、交流想法,并共同开展研究活动。这种区域协同育人的模式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提升了整个区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新的机遇。
2.促进教学研究共同体的发展
虚拟教研室提供了开放、多元的平台,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者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这就使得原本局限于单一封闭的线下教研活动变得更加多元化,具有跨界学习、契约规制、优势互补等特征[5]。教师可以从中获取来自不同视角的启示,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这种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提升了教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了教师个体和集体的共同进步。
3.构建专业高效的教学教研资源平台
虚拟教研室可以构建专业高效的教学教研资源平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虚拟教研室能利用知识图谱等技术进行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教学学术研究成果的交流、筛选和传播、推广应用[6]。这样,能提升教学和教研的效率与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习。
4.助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虚拟教研室通过记录和转换教学活动为数字信息,能为教师提供学情分析和针对性的教学依据。教师的教学教研资源和专业成果等数字化以后,能形成个人成长记录,助力学校绩效改革。这种深度融合能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依托虚拟教研室实现多元育人
依托虚拟教研室,能体现多元育人在促进产教融合深化与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虚拟教研室可以解决高职教研室多方协同育人的时空限制,打破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时空壁垒,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发展,并促进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虚拟教研室为企业、高校和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协同合作的平台,各方可以实时共享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加强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应用。企业可以借助虚拟教研室深入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教学需求,为学校提供实践支持和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提升就业率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虚拟教研室能促进产教融合的紧密合作,企业提供先进的实践场景和实训设备,高职院校提供专业教学和理论知识,共同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职业人才。
2.跨界合作构建高效课程团队
借鉴高校虚拟教研室的经验,高职教研室可以以专业课程为基础构建跨专业、跨行业、跨学校的课程团队。这个团队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导师、教研工作者和任课教师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课程的建设和完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步构建和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图谱。课程团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包括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探讨、技术培训、资源库建设、教学改革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教研资源建设等。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了解行业趋势和企业真实需求,并共同探讨和协同发展。这样的课程团队构建和运行有利于打破个体经验的局限,打破学科和学院的壁垒,促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通过与行业专家和企业导师的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以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构建高质量的课程团队和教研共同体对于高职教研室的发展至关重要,既可以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利用共享资源创新教学模式
高职教研室应抓住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机遇,加速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教研资源的整合。尽管资源库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但我国已经立项了200多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近600个省级专业资源库,覆盖了19个主要专业类别。同时,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了6700多门在线精品课程。高职教研室应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课堂形式,提高教学效率。数字化程度较高的高职教研室应带动教研资源库的建设,推动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数字化水平提升。通过利用共享资源,高职教研室能够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这对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教学研究发展和师资队伍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4.持续优化高职教研室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要优化教研室运行机制,推进数字化转型。教研室可以从资源库建设、教研共同体打造入手,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教研协同机制和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的深度融合。要引入在线教学平台、虚拟教研室和远程讲座等数字化工具,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要运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监测、评估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并提供改进意见和个性化辅导。要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学习社群,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高职院校持续优化教研室的运行机制,能使其不断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总之,高职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应依托虚拟教研室实现多元育人,通过跨界合作构建高效课程团队,利用共享资源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持续优化高职教研室运行机制。需要说明的是,本次调查的样本量较小且专业涉及不全,不能全面反映高职教研室的运行现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验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程江平,麻来军.高职院校教研室发展的现状、堵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7):67-75.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EB/OL].(2023-07-07)[2024-01-05].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7/zcs_zhgg/202307/t20230717_1069319.html.
[3]谢劲,何吉.“职能+”时代教研室的变革图景:虚拟教研室———以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程虚拟教研室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2, 32(05):108.
[4]祖强,马贺,乔宏志.协同学理论视角下虚拟教研室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2(05):51.
[5]陈静,谢长法.数字化转型下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逻辑框架与推进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06):54.
[6]桑新民,贾义敏,焦建利,谢阳斌,胡怡媛.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91.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Liu Mengjie
(Accounting School of Hunan Busines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410205,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oper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mainly including challeng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ie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eacher training. Specific problems involve temporal and spatial barriers, low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dated operating mechanisms, and uneven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function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operation status of grassroo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elaborates on the advantages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and points out that relying on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to achieve diversified education,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to build efficient course teams,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s using shared resources, and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are important ways to build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Skilled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