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及变革理路刍论

2024-08-01 00:00付荣屈清华钟叶
成才之路 2024年21期

摘要:“双减”政策有效落地以及教育的提质增效,“低生育”带来的就业竞争压力,都需要高职院校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小学教师。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陈旧、教育实践机会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厚植乡土情怀,培养扎根乡村的小学教师;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培养“一专多能”小学教师;构建“双平台、双导师,四阶段”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探索人才分层培养,培养一批学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硬的乡村小学教师。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双减;低生育;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C961;G6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1-000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教育厅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2’小学教育专业专本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ZJGB2022863)的部分研究成果

2021年7月,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使教育回归良好的生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出台,对小学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近年来入学儿童减少、教师需求量减少,因此提高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是当前各学校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对地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及变革理路进行探讨。

一、地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未与时俱进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也不够合理等,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规格不具体

人才培养目标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质量。一些高职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全能型的全科小学教师,按照此目标定位,学生在较短的三年时间内要学习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且还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多门学科知识。这样,会使部分学生难以达到学校的要求,无法成为全科型的小学教师。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在培养规格上未作出具体规定,也没有针对小学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提出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只是笼统地阐述要具有教育情怀、理想信念,缺乏对学生专业认同感和职业价值的引领,缺少对学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不能培养出一批热爱乡村、素质优良的小学教师。

2.课程体系陈旧,缺乏整合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依据社会需求变化、用人单位需求变化来调整课程设置,课程体系陈旧,课程设置没有更新,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通过查阅湖南省内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80%以上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课程体系庞杂、类型多、缺乏整合等问题。一般而言,地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其中专业课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但通过调研发现,各门课程之间联系不密切,学科之间缺乏整合。如某学校既开设了中外文学史课程,又开设了古代文学。课程体系缺乏整合性和前瞻性,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相互交叉,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什么都学,反而什么都学不精[1]。在这种情况下,“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的目标难以达成。

3.教育实践机会少,实践效果差

一般而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岗位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第五学期岗位实习主要以教学观摩和听课、讲课为主,或辅助小学教师开展班队活动。据学生反馈,第五学期岗位实习,他们主要以观摩教学活动和听课为主,能够上讲台的机会很少。前两年时间,他们几乎没有到过真实的小学和课堂,只能通过视频等方式了解真实的课堂情境。由于实习时间少、人数多,有些学生甚至连一次上讲台的机会都没有,无法体验真正的课堂教学。这样,就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后出现课堂把控能力差、临场应变能力弱、专业实践能力低等问题。

4.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竞争力低

从外部来看,地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尚处于专业建设时期。再加上教培机构裁员的冲击、低人口出生率对小学教师岗位需求的持续降低,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地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从学生个人来看,入校时本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略弱于本科层次学生,所以就业竞争力不如本科生。在这种时代浪潮的冲击下,若高职院校不能将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去建设,并顺应社会教育发展进行调整,势必会被本科小学教育所替代[2]。

二、地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变革理路

1.培养目标:厚植乡土情怀,培养扎根乡村的小学教师,为“双减”提供师资保障

(1)实行“综合培养,分科主修”的培养形式。根据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的生源质量,以及在校仅有的三年学习时间来看,地方高职院校培养全科教师的目标很难达成。结合地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生源情况和社会需求分析,目标可定位为培养能够胜任小学语文(或数学、英语)、兼教其他两门学科的小学教师,也就是采用“综合培养,分科主修”的培养方式。同时,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有所区分,并考虑到生源质量,地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乡村小学教师才最合理。

(2)厚植乡土情怀,注重职业价值和专业情意的培养。乡村振兴关键在教育,教育振兴关键在教师[3]。近年来,由于乡村学校地理位置偏远、教学设施落后、教学工作繁重、生源质量较差等,乡村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很难留住优秀教师。因此,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要重点强调具备良好的适应农村基础教育的能力,有着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的情怀与情感[4]。首先,应开设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其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可多列举一些乡村小学相关的事迹和案例,加深学生对乡村教育和留守儿童的了解。再次,在实习阶段,鼓励学生到乡村学校实习,了解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乡村留守儿童的痛和爱,萌发扎根乡村教育的初心,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的乡村小学教师。

2.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培养“一专多能”小学教师,保障乡村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1)岗课对接,实现专业课程与小学教师岗位对接。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实现小学教师的岗位任务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全覆盖,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其分为基本素养模块、基础技能模块、核心技能模块、拓展技能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不同的岗位能力,素养类模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其进行专业情意的引导。基础技能模块让学生学习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模块是使学生掌握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岗位技能。拓展技能模块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地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要以“双减”为契机,基于社会对小学教师岗位的新需求,加大对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力度。

(2)赛课融合,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对接。“赛”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阶梯[5]。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小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赛项(学生赛)分为“主题班会设计与组织”及“小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两个项目,主要考查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说课能力及班会设计与组织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方面,地方高职院校要实现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对接,对技能大赛进行深入剖析,提炼出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关键能力等技能点,并将这些技能点渗透到课程内容的教学中,通过主题式、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地方高职院校还可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将技能大赛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比赛中训练,加深其对大赛规程的了解,在比赛中提升素质和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

(3)课证融通,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证”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标尺。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取得各类资格证书,而且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以小学教师资格证为例,教师可将小学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融入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内容中,将面试科目内容融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和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中,让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学习资格证考试内容,加深记忆和理解。地方高职院校还可以在专业群选修课中融入其他考证科目,提高学生考证获取率的同时提升其职业能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实践体系:构建“双平台、双导师,四阶段”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助推乡村教育提质增效

(1)积极共建“双导师、双平台”。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更接地气,更能适应乡村小学的教学,地方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共建“双导师、双平台”。学生进入大学后可由系部确定双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指导、职业规划及品行培养,校外导师负责提供小学教育实践真实案例,强化学生教学技能以及对实践教学进行指导。校外导师还应发挥在教育见习和实习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承担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指导任务。

(2)构建“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双减”和“低生育”背景下,社会对教师岗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生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地方高职院校与乡村小学合作开展“专业学习→课程实训→小组教学→乡村实习”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对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尤为重要。第一阶段,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定期聘请乡村小学优秀教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这样,优秀教师从乡村教师的视角还原真实的乡村教育生活,用自身的成长经历感化、熏陶学生,能使学生萌发投身乡村教育的情感。第二阶段,专业实践课程学习聘请经验丰富的优秀乡村小学教师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实训教法课程。这样,优秀教师从小学教材出发,凭借生动的教育案例和大量的教育经验,凭借个性化的、情境性的知识,凭借创造性的、情感性的实践逻辑,在教学方面定能引人入胜[6]。第三阶段,在小组教学实训过程中,聘请优秀乡村小学教师进行指导,邀请优秀乡村小学教师上示范课,让学生感悟优秀教师的教育智慧,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第四阶段,在乡村小学实习过程中,优秀乡村小学教师要给予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四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地方高职院校能够培养更多专业实践能力强、基础扎实的乡村小学教师。

(3)协同开展实习活动。岗位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地方高职院校要借助与乡村小学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双导师的帮助下开展好岗位实习活动,将岗位实习活动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在校的学习生涯。大学第一、第二学期,地方高职院校可开展“体验式”见习,让学生通过参观校园、听课观摩等活动了解乡村学校的基本情况,明确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求。大学第三、第四学期,地方高职院校可开展“沉浸式”见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听课、调研、辅助参与班级管理等,了解乡村小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初步了解小学班集体管理工作和感知小学大型活动,初步培养专业情感。大学第五、第六学期,地方高职院校可开展“参与式”实习,让学生通过听课、上课、听讲座、参与班队活动组织、参与班级日常管理等,进一步了解小学课堂教学,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4.分层培养:探索人才分层培养,培养一批学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硬的乡村小学教师

(1)制定人才分层培养方案。当前,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分层培养,所有学生共用一套方案,使得分层教学无法实现。而要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地方高职院校就必须制定人才分层培养方案。依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规划,地方高职院校应将人才培养分为学历提升型、技能卓越型和综合培育型等三种类型,并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分别制定出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三种人培方案应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在课程设置上,三种人培方案的第一、第二学期的课程相同,主要以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并且在第一、第二学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以便确定好职业发展目标,选定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学二年级开始,地方高职院校要进行人才的分层培养,并采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2)成立特色教学班,实行人才分层分类培养。依据人才分层培养方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地方高职院校可设置学历提升班、技能卓越班和综合培育班。想提升学历、继续进行深造的学生进入学历提升班,地方高职院校应采用学历提升型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进阶,在专业拓展课程中开设专升本课程。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的学生进入技能卓越班,地方高职院校应采用技能卓越型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较差、表达沟通能力较弱的学生进入综合培育班,地方高职院校应采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是推进城乡教育公平、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为实现“双减”工作的目标,国家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人口出生率也加剧了教师行业的竞争,要求师范专业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作为培养未来乡村小学教师的地方高职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改变现有的方式,通过厚植乡土情怀、构建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双平台、双导师,四阶段”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人才分层培养等途径,培养更多扎根乡土的高质量乡村小学教师,以助推“双减”在乡村有效落地,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为推进城乡教育公平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智芳,薛继红.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09):30-34.

[2]薛二勇,李健,张志萍.校外教育培训治理的形式、挑战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08):1-8.

[3]李涛,邬志辉.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调查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22(04):5-12.

[4]姚翔,刘亚荣.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路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04):23-27.

[5]张晓津.“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02):58-62.

[6]刘学梅,陆林,李俊峰.双导师制:理念、行动、进路—安徽师范大学国家级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创新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82-186.

Discuss on the Dilemmas and Reform Strategies of Talent Training in Primary Education Majors of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and "Low Fertility"

Fu Rong, Qu Qinghua, Zhong Ye

(Hengya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Hengyang 421000,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the improvement and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quality, as well as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pressure brought about by "low fertility", all require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high-quality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imary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in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unclear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outdated curriculum systems, limited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low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ultivate a strong sense of local sentiment and cultivat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rooted in rural areas; Building a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on-the-job course competition and certification", and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one specialty and multiple abilities";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ith "dual platforms, dual mentors, and four stages" 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Explore hierarchical talent cultivation and cultivate a group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high educational levels, strong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strong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Key words: localvocationalcolleges;doublereduction low fertility; talentcultivation;courseset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