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始终将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第一线,必须牢牢把握就业育人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持续优化大学生就业路径,指导和帮助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实效,大力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充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深入推进就业指导专业化、职业化,精准开展重点学生群体就业帮扶。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职业价值观;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1-0049-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就业工作路径探究”(编号:2022SJSZ0731);2021年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与服务需求研究”(编号:DJC20210004)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利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新时代,党和国家把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优化大学生就业工作,促进大学生高质量、稳定就业,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就业形势和环境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给新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始终将其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2]。国家“十四五”规划认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党和国家基于经济形势和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3]。这是推进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全的工业门类,研发升级和技术革新对于高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就业形态不断成型和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大量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就业平台和新兴职业[4]。而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应届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2024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预计达到1179万人,同比增长21万人。这不仅给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资源带来了压力,而且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1.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当前,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滞后性,导致很多学科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社会高质量的发展要求,专业素质能力也与岗位需求不一致。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设备所替代,企业需求逐步向高水平人才倾斜,也对应届毕业生找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受持续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青年失业的情况日益严重,其中高校毕业生占较大比重,这都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亟须引领
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引领。虽然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前卫、自主意识强,但是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不清晰,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随波逐流,甚至选择慢就业或不就业。而短时间内慢就业、不就业,对于“00”后的家庭经济不会形成较大的压力,因此当大学生选择“二战”甚至“三战”时,父母会从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也助长了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
3.部分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不足
一些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提升核心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这样,就导致部分低年级大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不足,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方向迷茫却无实际行动;导致部分高年级大学生不重视核心就业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当直面就业时才意识到自身的能力不足,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4.缺乏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
虽然班主任、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工作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仍存在就业指导队伍结构单一,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的现象。部分班主任、辅导员没有走出过“象牙塔”,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历练,缺乏职场经验,指导学生时缺乏说服力、不接地气。还有部分班主任、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所指导的学生不一致,在就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指导上欠缺专业性。再加上班主任、辅导员工作队伍流动性强,稳定性不足,个人能力发展和提升存在瓶颈,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缺乏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
5.就业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大学生、高校、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着部分高校“一把手”工程落实不到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有效职能作用未发挥,就业工作监督机制不健全,就业工作推进流于形式,一线就业指导人员政治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强等突出问题,使得就业工作还停留在抓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的浅层次要求,对于人才培养体系的积极反馈、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社会和国家的高速发展作用和意义不明显。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实效
(1)落实就业工作责任制。高校领导要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推进就业工作责任落实落细,形成由学生工作条线主管,其他条线协同推进,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将就业工作纳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任务之一,督促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关心帮助学生求职就业,确保就业工作的有序推进。要建立完善的就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确保安全稳定。要进一步优化就业工作奖励办法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员推进就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推进就业工作环境。(2)坚持目标导向推进工作。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紧紧围绕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初次和年终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等关键指标,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专门制定工作方案,及时总结进展情况,努力提升就业工作的效度和精准度,积极营造全员关心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3)健全质量报告制度。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互动与反馈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业质量报告作为高校就业数据的权威解读,应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学校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工作的成效,以及就业与招生和人才培养的反馈联动等情况,以推动就业工作的持续优化。
2.大力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1)立足地方深化校企政合作。高校要充分利用办学地的地域优势,主动对接区域人才需求,立足地方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优质毕业生。要积极参加重点城市、重点行业就业创业供需对接交流活动,联合行业协会、创业协会、专业招聘机构开展就业推荐,充分利用校友、科技镇长团、企业研修教师等资源,积极推动“走出去”与“请进来”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校企政就业合作[5]。(2)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高校要深入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建立书记校长访企拓岗长效机制。访企拓岗行动应实现基层全覆盖,防止形式主义和表面工作,基层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应当带头参与,各系科积极推进,主动接触用人单位,展开多领域校企合作,以推动毕业生就业。(3)丰富就业招聘形式。高校就业工作要积极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在符合学校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创造便利条件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开展行业性的专场招聘会,做好毕业生的精准推送,确保校园招聘活动有序进行,并营造积极的就业市场氛围。(4)全面推广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信息平台要实现与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省市大学生就业网站的互联互通,以实现多方就业平台相关就业岗位信息共享,依托平台联合举办行业性招聘活动。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班主任和辅导员及时注册使用平台,确保毕业生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就业信息。(5)建立健全就业市场资源库。高校应立足本校办学特点、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建立健全分专业、分行业的企业资源库,构建更具专业特色、更高质量的就业资源“朋友圈”,并建好和用好就业基地,广泛收集和筛选立足实际、适应需求、量质并举的岗位,积极开展常态化互动,以推动人才供需信息精准互通共享,确保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实、更高质的就业岗位。(6)支持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高校应积极支持和引导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为毕业生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化提供服务。要完善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和管理制度,为符合条件的项目团队申请入驻创业园,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平台。要积极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的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多个领域灵活就业[6]。
3.充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
(1)强化思想引领鼓励基层就业。高校要将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认真组织毕业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培养毕业生积极向上的就业观。要通过积极开展杰出校友走访、教育帮扶、科技创新、社会调查等活动,教育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发展中,树立服务基层的理想和信念。(2)强化政策引领指导基层就业。高校要与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大力宣传基层就业政策和典型事迹,精准解读国家和地方基层就业政策,让学生掌握政策、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性岗位的引领作用。要协同做好选调生、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大学生征兵等基层项目的宣传、组织、招录工作,并持续收集和发布基于城乡基层社区的各类服务需求的就业和创业信息。
4.深入推进就业指导专业化、职业化
(1)深入推进就业育人。高校要把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以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要开展就业育人优秀案例创建活动,选育一批“就业先锋”,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通过就业教育,引导毕业生保持平实之心,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就业岗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到合适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2)加强就业队伍建设。高校要充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度,学校、学院两级成立专门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学校各部门充分参与,积极推动就业工作。要定期组织开展毕业班班主任培训,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增强班主任就业指导能力。要组织辅导员积极参与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相关方面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指导能力,实现全覆盖。要持续优化和强化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提升就业指导能力,为毕业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3)全面加强职业指导。高校要开展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生涯嘉年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生涯规划主题教育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要举办“职业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成功校友、用人单位、行业组织等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认清形势、找准定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要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训班”“求职训练营”“名企体验日”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综合职业素养。(4)提高就业管理信息化水平。高校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建立信息化学生就业信息摸排数据表,并实时更新,以确保摸排信息准确、到位,精准掌握学生就业进展,并开展就业指导。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媒介,全面推广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推送模块,定期推送就业工作流程,精准采集岗位要求和求职意向,确保生涯规划、就业政策和信息、就业流程宣传到位。(5)切实维护毕业生权益。高校要加强就业安全教育,帮助和指导毕业生防范求职风险,努力营造平等的就业环境。要进一步健全招聘管理制度,强化对用人单位资质和招聘信息的审查,建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切实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
5.精准开展重点学生群体就业帮扶
(1)健全就业帮扶机制。高校要建立班主任、毕业论文导师、教师(学生)党员、辅导员、系主任、学院班子领导就业帮扶工作联动机制,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并建立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开展就业帮扶工作。要健全“一对一”帮扶责任制,使党员教师、党员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困难学生开展结对帮扶,确保每一个困难学生得到有效帮助。要做好求职创业补贴申请指导工作,开展重点群体就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耐心做好“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人群转化工作,织密就业“帮扶网”。(2)深入实施宏志助航计划。高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项目,帮助更多有困难的毕业生提升能力,尽早就业。要持续跟踪关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确保就业指导服务不断线,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
总之,就业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高校就业工作不能拘泥于传统模式,要立足于国家发展全局和学校发展实际,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实效,大力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充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深入推进就业指导专业化、职业化,精准开展重点学生群体就业帮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优化高校就业工作路径,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尹兆华.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2):174-180.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3]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J].前进,2021(12):10-33.
[4]陈思洁,陈杰,欧婧宇,等.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研究———以南京高校为例[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4):112-115.
[5]以“百日冲刺”状态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座谈会举行[EB/OL].(2022-05-13)[2023-09-1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jyzt_2022/2022_ zt02/gzbs/202205/t20220513_627393.html.
[6]闵翠翠,蒋信炜.特殊时期“00后”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22(06):145-147.
Exploration of Optimizing the Employment Path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Jing Lei, Qian Da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zhou 215500, China)
Abstract: Employ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new era,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ave always placed it in a prominent and important position. As the frontline of employ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universities must firmly grasp the concept of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employment path for college students, guiding and helping graduates achieve high-quality employment. We must effectively strengthe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to ensure work effectiveness, vigorously explore market-oriented and socialized employment channels, fully encourage and guide graduates to find employ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deepen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accurately carry out employment assistance for key student groups.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students; employmentwork;professionalvalues; technical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