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专业阅读的 现实意义及有效途径

2024-07-31 00:00:00钱春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5期
关键词:文化底蕴有效途径

[摘 要]教师的专业阅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广大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现实的教育教学情境充分表明:广泛阅读是语文教师扩大知识面,达到厚积薄发的教育教学境界,不断增强专业素养的现实需要。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多读书,是充实教师学养的不二法门;多读书,才能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多读书,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魅力。本文从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视角,探讨教师专业阅读的现实意义及有效策略,旨在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专业阅读的深度关注。

[关键词]专业阅读;文化底蕴;教学魅力;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教师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参与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大量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与读书分不开,都得从书籍这个丰富的源泉中汲取力量。

网络平台,电子书籍,确实为公众的读书学习提供了便捷、方便、多样化的资源。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公路四通八达、出版事业突飞猛进的今天,读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可谓多矣。就语文教师职业的性质而言,好读书,多读书,实际是从教者的必修课,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是教师自我完善与提高的必由之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新时期教师德育》等理论文献,都把“严谨治学”作为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课题来论述,这实际是强调多读经典著作、勤于研究学问对于提高教师学识素养的重要作用,深刻指出“刻苦攻读,勤奋求学,学而不厌”是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体现。

一、语文教师专业阅读的现实意义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无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只是重新思考而已。”从学理和现实的教学实际而言,“语文教师要多读书”,也是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

(一)多读书,是充实教师学养的不二法门

教育家孔子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的是教育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勤读的道理。孔子自述生平,“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深刻阐明了读书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孔夫子读书,曾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确实为后人树立了一座高大的丰碑。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说:“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他的主张,是对孔子思想的深化。明代思想家黄宗羲在《续师说》一文中也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解,则非师也。”更是强调教育工作者多读书,以使业精的重要意义。从现实的教学实践层面来说,由于时代在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新知识的涌现和旧知识的淘汰必将越来越快,教师以前所具备的学识可能已经不能适应于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原有的知识范畴,懒于接受新的思想和知识,那么,他所走的教学之路,必然会越来越窄。教育实践表明,要把受教育者引向学习的高峰,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通达的学养,还应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领域有严密、细致、通透的把握和理解,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纵横捭阖。如果教师只是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那么,他在教学中可能只是照本宣科,那就不可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强调的正是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学识的道理。古语云:“学高为师”,也阐明了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学养的重要性。因此,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教育形势不断变化的当下,提倡教师多读书,乃是时代变革的需要。

有人指出,只有当语文教师的知识视野广博得无可比拟时,他才有可能成为教学的高手和艺术家。而要具备广博的学识,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途径,还是不断阅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宋代大儒朱熹有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深刻地表明,教师学问的源头活水,只能从阅读中来,从书本中来。

(二)多读书,才能增强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教师只有广泛阅读,教学中才有底气。教师底气充足,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左右逢源。只有底气充足,教师才会有鲜活的教学语言,清晰的教学思路,活跃的教学氛围和飞扬的教学激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教师在教学中是极有可能出现谬误的。

曾有教师把《诗经·国风》中的诗句“七月流火”说成是天气炎热;把“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中的“黉宫”读成“皇宫”(“黉”与“红”同音,是古代学校的称谓)。这些教学案例,都表明执教者学识的不足,深究下去,其实也是没有重视读书的结果。当然,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穷尽所有书本知识,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亦无涯。”但是,这并不是教师少读书甚至不读书的理由。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充满底气,就不难应对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鲁迅先生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幼年读书时,拿“‘怪哉’是怎么一回事”这一问题问先生,先生的回答是不知道。鲁迅小时候的私塾先生到底知不知道“怪哉”这回事,已不可考,如若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审视这个案例,正好从反面说明,语文教师的知识筹备欠缺,是很有可能被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难住的。因为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语境中,有许多临时生成的教学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中不可能提前预设到的。几年前,有媒体报道说:有教师教学《背影》一文时,学生提出:“朱自清的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是不是违反了交通规则?”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不能从语文美育的角度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是教师缺乏美学知识使然;有教师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有学生认为:“愚公挖山,破坏了自然环境”。对于这样的质疑,教师不能从寓言创作的虚拟性和《愚公移山》这篇作品最初的本质寓意这一维度来评判学生在认识上的偏颇。不言而喻,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教学情况其实也是教师学识视野狭小的原因所致。不断丰富学养,夯实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多读书,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魅力

儒家经典《礼记·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一精辟论述,充分说明教学相长的重要性。也许人们可以举出不读书的种种理由,但是,如果语文教师不读书,教学中是很难有鲜活感的。

在语文教育教学领域有所建树的语文教师的读书案例,深刻地启示着每一位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书,才有助于教师的成功教学;只有多读书,才能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河南省兰考县优秀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段惠民在成为名师之前,就自费订阅了《教师博览》《人民教育》等教育刊物,深度阅读了《论语》《孟子》等经典著述,大量的阅读使他在教学中不断灵光闪现,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成为他学术著作的重要元素。于漪、钱梦龙、李镇西、程红兵、窦桂梅等语文名师,也是从广博的阅读中吸收了丰富的教学养料,才把语文课堂教学推向极致。特级教师高万祥单是读书剪报就做了30本,这是他在教学中能够匠心独运,富于创造的重要利器。教学实践表明,经验虽然可以弥补知识的不足,但是,数学风格的形成,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的优化,仍然依赖于教师学识修养的提升,而要提升学识素养,优化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大量阅读。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从读书对提升写作能力的角度而言,如果从优化教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说“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笔者曾读过一个教学案例:“在一个雪花飞舞的冬天,有位教师正在教学《春》一文,一名女生突然唱道:‘春天在哪里呀?’面对学生的突兀的举动,教师说道:‘既然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位教师巧妙地化用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既委婉地批评了学生,又巧妙地将课堂引入正轨,体现了教师极强的教学应变能力。审视这一精彩的教学细节,不难看出,该教师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与他平时的阅读积淀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要让学生弄清楚杨志押送生辰纲的缘起,教师必须熟读《水浒传》。杨志的故事始见《水浒传》第十二和第十三回:杨志原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曾应武举,做过武官,曾为徽宗皇帝押送花石纲在黄河翻船,不能回京城交差,流落关西。后被赦免罪行,到东京投奔高太尉未果,迫于生计,东京卖刀 ,杀死无赖牛二,刺配北京大名府充军,得到梁中书抬举,因他武艺超群,被梁中书派去押送生辰纲,到东京送给其岳父蔡京作为寿礼。教师对杨志的遭遇作适当介绍,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性格,又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杨志在押送寿礼过程中小心谨慎的原因。

可见,做一名勤读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陶行知先生曾说:“书籍是最好的东西,有好书,我们就受用无穷了。”山东教育社总编陶继新在《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一书中提出“读教相长”的论断,这是非常有见地的。教学是教师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学中就很难有文采感。有人指出,新课改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广泛的阅读,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因此,大量的阅读,在教学中必不可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里斯基曾经指出,“教师的知识应该比教材多十倍到二十倍”,强调的正是教师阅读的重要性。鲁迅先生在生前就曾多次告诉学生“要养成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达尔文也说过:“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从阅读中得来的。”

二、语文教师专业阅读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不断深化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新形势下,大量的阅读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深远,教师需要怎样的阅读策略才能促进有效阅读?笔者认为应该重新审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途径:

(一)选择系统性阅读书目

实践表明,在浩如烟海的理论著作中,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够满足所有教师的成长需要,同一部专业理论著作,有人觉得晦涩难懂,有人却甘之如饴,这背后隐藏了太多的个性化因素。因而,阐释“如何选择专业阅读的书目”这一论题时,并不是为教师开具一份具体的专业阅读书目,而是为了探究书籍选择与教师专业发展间的逻辑关系,为教师的专业阅读寻找一条相对便捷的行走路径。通过阅读,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语文教育专著,并根据所执教的对象,较为系统地研究“怎样选择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等技巧性问题,从而达成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注重书本阅读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如果说,阅读是教师吸纳新知,丰富学养,构建教学新方法的重要筹备的话,那么,教学实践则是检验教师能否将阅读中获得的认知和技能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唯一标准。阅读就是将经典作品中有价值的信息和教师的内在需求结合起来,创造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新认知、新技能、新方法,并将广泛阅读与具体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把教育教学理念贯穿到日常语文教学中,从而使专业阅读成为提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助推器。

(三)着力构建专业阅读团队

语文教师要根据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利用教研组、年级组或者学校骨干教师团队、名师工作室这样的集体,积极寻找热爱阅读的专业阅读者,与其结成阅读同盟,定期分享个人的阅读经验、方法、认识,从中借鉴对自身有用的教学信息和有助于提升专业素养的阅读方法,在与所在学校的名师的阅读互动中丰富个人的学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当然,学校层面更应该为全体教师搭建这样的平台,共同打造语文教师专业阅读共同体。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阅读

网络媒体,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帮助教师积极思考和回应社会热点问题,深刻反思个人的教学得失。在线上推出一线教师的教学心得和语文界的知名专家最新的教学理论探究和科研成果,也是促进语文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价值取向、高雅的人文情怀以及严密的学科素养。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必须涵养静气,心无旁骛,充分利用一切有助于专业化发展的阅读资源和有效策略,多读书,勤读书,善读书,做一个热爱阅读的执教者。这样即使做不了大师,也能在自身的学术领域内构建个人的教学思想高地,并且增加一些书卷味和精气神。反之,如果缺乏必要的阅读过程和习惯,就有可能会造成语文教师学识上的老化和思想上的僵化,正如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所说:“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参考文献:

[1]刘祥.强化教师专业阅读的方法、路径[J].江苏教育,2023(1).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文化底蕴有效途径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山东陶瓷(2020年5期)2020-03-19 01:35:42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艺术品鉴(2019年6期)2019-09-02 01:37:12
古琴——最具东方哲学气质和文化底蕴的音乐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04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6:18
浅析供热客服中心提升服务的有效途径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与时俱进推动效能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探究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商业会计(2016年15期)2016-10-21 08:35:26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
新经济形势下加强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