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车淑珍,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农村独居女性老人的问题也随之增多,而精神慰藉需求是农村独居女性老人面对的一个无力难题。本文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切入,以社会支持理论和优势视角为指导,结合人生回顾方法,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对济南市S村的独居女性老人进行介入,分析产生精神慰藉需求的原因,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给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独居女性老人;精神慰藉;社会工作;个案研究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的人数约为26 402万人,占比达到18.7%,比2010年提高了5.44个百分点。[1]女性寿命比男性寿命预测要长一些,又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女性老人在丧偶后大多数独自生活在农村老家,这类群体缺乏及时有效的情感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容易陷入消极灰暗的不良生活状态。关注农村独居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满足她们的精神慰藉需求,有利于引导她们减少消极情感,增强她们的自我照顾能力,帮助她们更好地适应老年人的独居生活。
一、概念界定及介入视角
(一)核心概念
目前对 “独居老人”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对于 “独居老人”的界定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居住情况,60岁以上,独居,无他人提供长期照料;另一类是根据是否与子女居住,不与子女居住、独立居住的60岁以上被称为独居老人。本文定义农村独居女性老人为:60岁以上,农村户籍,无配偶,独自生活,无法获得子女或者他人T8SdKIcB0iQmPC1NQNPZU9p2N/SCWfl9TrX2EJOAaEU=的长期照料,独居时间已超过一年且持续性明显。
精神慰藉。当前,对于精神慰藉学术界尚无统一的界定,本文借鉴穆光宗的界定,将情感支持与心理慰藉纳入精神慰藉的范畴,精神慰藉应兼顾老年人的自尊需要、期待需要和亲情需要。[2]
(二)介入视角
1.理论基础
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据社会支持的主体,可以把社会支持划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一是正式的社会支持,也就是来自政府和正式组织的制度上的支持,包括社区、医院、学校等;二是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来自家人、朋友和非正式组织。[3]
优势视角。优势视角主张聚焦人的优势和潜能,以当事人的目标或期望为指导,制订工作方案及介入策略,指导案主在实际活动中逐步找到自身的价值,确认自身的长处与才能,持续鼓励其积极地转变与行为,以达到自身的目标。[4]
人生回顾理论。人生回顾作为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注重老年人生活中积极和消极的事情,使其更好地发掘个人价值。通过反思来提高老年人的自我认同,建立正面的情感体验,重建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
2.理论对于独居老人的适用性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是由四个方面构成的,即物质、情感、陪伴和信息支持。本文主要关注案主所处家庭及同辈群体非正式支持提供的精神慰藉,以满足案主在生活和心理上的需求。
人生回顾理论是通过引导案主进行人生回忆,在其人生回忆过程中挖掘案主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最终促使其发展成一个更加积极的自我。这种理论的操作性较强,更适合于农村独居女性老人这一群体。因为农村独居女性老人这一群体有各种各样的经历,并且阅历也比较丰富,在应用这种理论时相对灵活。
优势视角注重发现案主优势,发掘其潜能,在工作中尊重其人格,激发其抵抗能力,使其对自己的前途抱有希望。此外,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平均寿命较长,女性的身体机能要比男性更加脆弱,生理和心理都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对她们的关心、照顾、安慰都要更多一些。但目前针对独居女性老人的相关研究却非常少。
(三)个案工作研究方法
1.访谈法
访谈法是社会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的谈话,分析和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社会生活现状、家庭关系等,然后整理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为被服务对象提供解决方案。文中所采访的服务对象为济南市S村的一位独居女性老人,对老人进行了三次访谈,通过访谈现状,对比老人的精神状况。
2.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又称直接观察法,是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对象所居住的现实环境中进行观察的方法。通过对服务对象的行为态度、人际交往方式、对人和事物的认知等方面进行评估,进而了解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加以解决。本文中所采访的服务对象为济南市S村的一位独居女性老人,访谈期间运用实地观察法来观察老人的现实变化。
二、个案工作介入实施过程
(一)服务对象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马奶奶,女,79岁,丧偶,听力下降,常年吃药。有一儿两女,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在外地工作,只有过节的时候回家待两天,经济条件一般,长期独自居住。马奶奶觉得家里无比冷清,无人交流。
(二)访谈实施过程
在这次访谈中,社会工作者采用人生回顾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让案主回顾并讲述自己的故事,发现案主内心积极与消极的一面,更好地让案主发现生活的意义。以下为访谈片段。
马奶奶:“在这个屋子里就我自己,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白天盼着晚上,晚上又盼着白天,数着日子等假期,每天没啥事。”
社会工作者:“马奶奶,您和儿女经常通电话吗?”
马奶奶:“孩子平时工作都忙,我不怎么主动打电话,怕耽误他们工作,他们给我打过电话来,咱也只说好,怕他们担心。”
社会工作者:“您在村里有没有经常来往的朋友?”
马奶奶:“我也走不远,就在门口晒晒太阳,有两三个朋友经常来我家和我唠嗑,聊聊家长里短……”
社会工作者:“马奶奶,这个纸上的字是您写的吗?”
马奶奶:“是我写的,平时没啥事,可能看着日历写写画画,有些字都忘记了……当时我是我村里唯一上学的女生,那个时候生活不易啊,思想观念都很传统,女生很少上学,我家就我一个孩子,我父亲让我好好读书,说什么都不如自己脑子里的知识……之后,我去当了小学老师,我当老师那会儿,班级里有好几个年级的学生,讲完一年级的课,再讲其他年级,那个时候上完小学的孩子真没多少,条件不允许啊,不像现在都九年义务教育了,真好啊……等我有了孩子,就一心全在家庭上了,也就慢慢不教学了,后来就开始下地干农活拉扯孩子,都是陈年旧事了,一说说多了。”
访谈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又跟马奶奶的子女取得了联系,把马奶奶的情况跟他们说了一下,同时也与其子女商量在不忙的时候错开时间定期给马奶奶打电话,聊聊生活上的事情,多关心关心马奶奶,周末或者休假期间尽可能回家,另外多与老人沟通交流,通话时间尽可能不少于3分钟,儿女也欣然同意。
三、农村独居女性老人精神慰藉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层面:精神慰藉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不足
在政策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作出相关规定,尽管在服务内容、服务宗旨、指导思想等方面有比较明确的定义,但实际操作与法律的指导性有很大差距,法律很难得到有效执行。[5]虽然在老年人精神慰藉以及治疗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在具体法律实施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资源分配方面,即使有一定的法律和政策框架,资源的分配也存在分配不均问题,精神慰藉服务资源往往更加倾向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忽视了农村和偏远地区。
(二)中观层面: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不足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工作,在社会工作价值观念指引下,以人为中心,帮助弱势群体摆脱困境,提高生活质量。中国已有4万多名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有7 500多家社工机构,城乡社会服务网络也已建立。[6]而目前社会工作的培训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少涉及实践经验的学习,也很少涉及行业实务的介绍和分享。
(三)微观层面:精神慰藉的现实问题
1.家庭成员对老人精神慰藉的认知度不足
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出到城市,也就导致大量的老人独自留在农村,因此,对老人的关怀度不够,农村独居女性老人身边没有亲人陪伴,独自一人承受身体疲惫和衰老时产生的巨大孤独感,此外,大部分农村人对老人的赡养只停留在物质层面,认为只要老人能吃饱穿暖便好,对老人的精神层面不关注,对老人精神慰藉需求不主动关注,造成农村独居老人养老质量下降。
2.农村独居女性老人缺乏精神自养的现实条件
农村独居老人精神自养能力不足,是导致老人精神慰藉缺失的内因。农村独居女性老人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教育,在精神层面相对于城市独居老人会比较匮乏,农村独居女性老年人缺乏文化活动空间,同龄人也越来越少,会产生孤独感和空虚感。农村作为农村老年人生活居住、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缺乏相应的精神关怀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独居女性老人这类群体处于空虚孤独的环境中,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
四、农村独居女性老人精神慰藉满足策略
(一)宏观层面:完善精神慰藉的法律和制度
从法律层面上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为精神健康服务提供坚实的法律框架。应制定出更加详细和具体的规定,为农De8MU/84JW6jaR4mh2qYKg==村独居老人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让精神健康服务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同时,应不断增加公共投入,提高心理健康的普及率。加强资源分配的合理性,让资源合理完善地分配给有需求的老年人。
(二)中观层面: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
社会工作者要将不同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服务活动中,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要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根据社会工作服务的特点,制订社会工作实务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计划,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理念、知识体系等方面的更新;要注重社会工作者的实践锻炼,鼓励他们参与社区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活动,促进跨学科学习和合作,建立持续的学习机制;要关注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来缓解他们在工作中产生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微观层面:解决精神慰藉的现实问题
家庭成员对于农村独居女性老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应该完善家庭成员对精神慰藉的认识,让他们知道精神慰藉对于老人的重要性,尽可能满足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五、结案工作总结
个案工作在为农村独居女性老人提供帮助时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第一,个案工作能够一对一地与案主交谈,有针对性地制订计划,为其提供帮助;第二,能够帮助老人解决部分需求,以此解决部分精神慰藉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个案工作法,从济南市S村选取一位农村独居女性老人进行介入。通过访谈的前后对比,倾听老人自己的描述,感觉到老人的精神层面发生了变化。同时本次个案工作也存在不足:第一,在实施干预时,未对案主实施客观评价,多采用访谈和主观观察法;第二,因为个案工作的方式更注重个体化,更注重个体的特殊状况,没有考虑到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缺少整体思考。
六、结束语
本文进行了农村独居女性老人的精神慰藉个案研究,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切入,以社会支持理论和优势视角为指导,结合人生回顾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秉持真诚、接纳、尊重等原则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农村独居女性老人来说,陪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慰藉的形式,是各种专业方法深入实施的重要前提。在本次个案服务中,社会工作者能通过陪伴真正走进农村独居女性老人的内心世界,以实际行动回应了农村独居女性老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说明社会工作者能为农村独居女性老人提供相关服务且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2021-05-11].https://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
[2] 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4):124-129.
[3] 王晓琴.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的实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0.
[4] 孟洁.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理论内涵探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1):55-64.
[5] 李秋霞.浅谈如何贯彻落实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5(13):322-323.
[6] 民政领域社会工作发展全景扫描[J].中国社会工作,2019(3):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