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国际传播服务人才队伍结构性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4-07-31 00:00:00马丹
国际公关 2024年11期

基金项目: 1.茂名市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 《茂名市乡村振兴视域下师范院校服务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究——以冼夫人文化为例》 (项目编号:2023GJ19);

2.广东省教育厅2022年度普通高校认定类科研项目 《“大外语”背景下职前小学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研究》 (项目编号:2022WQNCX240);

3.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2023年度教育科学 “十四五”规划课题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发展探索》 (项目编号:2023GMYSKT28)。

作者简介: 马丹,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在读,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

摘要:新时代赋予中国英语教育新使命、赋予中国英语教师新能力、赋予中国师范高校新责任。本文以茂名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服务为例,主要针对师范院校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师范院校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结构性建设的实践路径,致力于打造一支以本地师范院校教师团队、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及本地中小学一线英语教师为主力军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以期发挥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

关键词:师范院校;国际传播人才;茂名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服务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文斌认为,外语教育能力建设是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基本前提。[1]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以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积极适应世界的变化。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秋芳明确提出,要将 “培养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作为外语教育新目标。[2]国家发展需要强化人才支撑,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是时代之需。师范院校是孕育教育工作者的摇篮,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的多重功能,是实现本地文化振兴、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和服务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有力抓手,更是 “中国外语教育从了解外国到传播中国”的关键载体。因此,培养造就一大批文化传播人才、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服务对外文化传播,是师范院校外语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为此,本文针对师范院校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立足茂名地区唯一的师范院校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结合新时代外国学科建设发展需求,拟以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服务项目为载体,提出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在茂名外语教育领域全覆盖的构想,致力于增强师范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以期打造一支以本地师范院校教师团队、英语专业学生及本地中小学一线英语教师为主力军的结构化优势突出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探索师范院校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结构性建设新路径。

一、师范院校外语国际传播服务人才培养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院校社会服务目标单一

师范院校与社会联系紧密,社会服务是师范院校的重要职能。然而,目前,师范院校的社会服务目标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师资培养方面。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师范院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阵地,也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实现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代代相传的有力抓手。胡正荣和王天瑞认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定义应当从 “适应新时代”的动态视角进行界定升级,并在新定义下开展多层次、多规格和多类型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系统化培养。[3]因此,提升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服务对外文化传播,应是新时代师范院校社会服务新目标。

(二)国际传播服务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国际传播人才是指有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人才。目前,师范院校中国际传播服务人才结构相对单一,仅限于院校教师。以外语专业教师为例,外语教学不能仅仅专注于语言教学本身,还要注重跨学科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化导入,帮助学生理解并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共同关注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师范院校是培养师资的重要阵地,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不仅包括职前教师培养,还包括职后教师培训。因此,师范院校应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将校内职前外语教师和校外职后外语教师视为国际传播服务人才队伍新成员,对其开展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系统化培养。

(三)国际传播服务缺乏服务项目实践依托

国际传播项目是培养国际传播服务人才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人才队伍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目前,师范院校国际传播服务缺乏服务项目实践依托。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明确作出了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部署。[4]师范院校外语学科建设应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充分认识到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师范院校应立足区域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将地方文化国际传播作为国际传播服务依托项目。

二、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服务项目依托

(一)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项目概要

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项目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师范院校外语教育发展的战略举措,以冼夫人文化为核心,旨在构建师范学校外语学科的全面发展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功能。该项目紧密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以茂名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发扬冼夫人 “好心精神”文化,为师范院校外语教育走向新时代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支撑。

茂名市作为冼夫人故里,自2022年10月起将 “好心茂名,冼太故里”作为新名片,[5]彰显了冼夫人文化在地方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冼夫人的 “好心精神”不仅是茂名 “好心文化”的历史基石,更是师范学校外语教育所需要的道德引领。卢诚和贾昌萍通过 《冼夫人精神研究》,构建了以 “好心”精神为核心,以担当精神、海丝精神等9个方面为支撑的冼夫人精神体系。[6]这为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项目提供了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为项目的全面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茂名市委、市政府的引领下,冼夫人文化得到了系统性的发展规划。2018年,发布了 《茂名市冼夫人文化发展纲要》的通知,其中提出由市级统领的 “10个1工程”的重点工程。这些工程涵盖文化节、文化博物馆、冼夫人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网、文化书画摄影展、冼夫人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冼夫人的戏剧 (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纪念品以及旅游精品线路。这些工程为冼夫人文化的深入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中,茂名市冼夫人文化研究网作为冼夫人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不仅定位高远,更致力于打造全球最权威的 “冼夫人文化研究”政府网,建设全球最全面的 “冼夫人文化资料库”。这为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项目提供了强大的传播平台,使冼夫人的文化内涵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深入传播。

冼夫人留下的 “包容与和谐”精神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遗产,她的 “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的精神更是凝聚了海内外华人,沟通了世界各地不同信仰的文化桥梁和精神纽带。冼夫人文化内涵具有时代价值,主要集中在庙宇建筑、生平事迹和传说故事介绍方面,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双重特点。

然而,尽管冼夫人文化在国内有坚实的基础,但在国际上的传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项目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也是对党的二十大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精神的积极响应。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项目借鉴冼夫人文化研究网的建设目标,致力于拓展冼夫人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这一背景下,项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实现项目目标,解决目前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匮乏的问题是关键。通过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丰富的团队,项目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传播的需求。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项目的理论基础扎实,但在项目的实际推进中需重点关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综上所述,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项目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举措。通过整合茂名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冼夫人文化为核心,项目不仅推动师范学校外语教育的发展,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文化传播贡献力量。

(二)师范院校冼夫人文化传播之不足

冼夫人文化是茂名文化的龙头,对茂名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有重要价值,但师范院校在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建设方面仍有很多进步空间。

1.国际传播层次不够多元

文化传播的第一个要素是文化意识主体,即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师范院校冼夫人文化传播人才主要为冼夫人文化专家学者和高校冼夫人文化研究者,国际传播人才呈现层次较高、语言单一、高龄化且较为零散的特点,导致目前关于冼夫人文化传播内容主要是中文,英文或其他小语种版本甚少,且传播内容较为专业,无法较好地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的需求。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需要促进青年一代相知相亲,因此,师范院校应凝聚青年力量,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国际传播层次也需要系统规划。

2.国际传播项目不够丰富

师范院校的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项目相对匮乏。2018年以来,茂名市陆续完成市级统领的冼夫人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安排,茂名冼夫人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师范院校积极参与冼夫人文化传播,青年一代在地方文化传承与发扬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师范院校对于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并不突出,提供给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项目和活动相对较少,缺少冼夫人文化外宣项目,尤其缺少冼夫人国际传播服务人才培养的专题项目。

(三)依托外宣服务项目的国际传播服务人才队伍构建实践路径

师范院校是教育的根基,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立足师范院校外语学科建设和发展,依托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项目,提出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在茂名外语教育领域全覆盖的构想,对师范院校服务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结构性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究,整体思路详见图1。

图1 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人才队伍茂名外语教育全覆盖整体思路

师范院校服务茂名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构想主要以师范院校为抓手,以冼夫人精神体系作为内容,通过对以高校教师团队、英语专业师范生和一线英语教师构成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进行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以期实现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在茂名地区外语教育领域全覆盖的目标。

一是师范院校要发挥高校教师领头羊作用。高校教师团队既是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的传播意识主体,也是为本地中小学一线英语教师提供相关能力培训的智库,高校教师团队重视自我提升,夯实理论基础,创新实践发展,加强专题研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师范院校要重视英语专业师范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是英语教师储备86283ca4ee251cb564c656e854f373f847b58aa26a30a16be607b3e44001adf7力量,更是促进冼夫人文化代代相传的主力军,师范院校主要通过丰富课程设置、加强能力培养、完善评价方式等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职前培养。

三是师范院校要调动中小学一线英语教师等社会力量。中小学一线英语教师是国际传播服务人才队伍中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更是促进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的中坚力量,师范院校结合国家对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完善师资队伍,提供项目支持,为已经就业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提供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职后培训,调动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冼夫人国际传播工作积极性,促进教育服务社会功能有效发挥。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依托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项目,立足师范院校外语学科建设和发展,加强师范院校社会服务功能,针对师范院校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冼夫人文化国际传播服务人才队伍在茂名外语教育领域全覆盖的构想,这一构想的实施旨在丰富师范院校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国际传播服务人才结构,拓展国际传播服务项目,以期探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助力开辟 “中国外语教育从了解外国到传播中国”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文斌.外语教育能力建设是提升国际传播力的基本前提[J].语言战略研究,2022,7(06):8.

[2] 何宁,王守仁.新文科、新外语、新导向: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创新[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04):3-8+91.

[3] 胡正荣,王天瑞.能力与价值: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培养的关键[J].中国编辑,2022(08):45-51.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30(11):6-29.

[5] 陈丹怡,朱炎亮,唐少莲.谈 “好心茂名”城市形象的塑造[J].文教资料,2019(11):95-96.

[6] 吴冬梅,周汉杰.冼夫人 “唯用一好心”的爱国主义精神意蕴及其当代教育价值[J].南方论刊,2021(0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