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现状调查

2024-07-31 00:00:00樊丽李金秋代婷婷
国际公关 2024年11期

基金项目: 1.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探析 “后疫情时代”下云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 “预警模型+干预机制”》 (项目编号:2023J1211);

2.昭通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学生为中心”视域下 《高等数学》 教学改革探索 (项目编号:Ztjx202302)。

作者简介: 樊丽,女,汉族,云南昭通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应用统计研究;

李金秋,女,汉族,云南富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数学教育研究;

代婷婷,女,汉族,甘肃庆阳人,博士研究生在读,助教,研究方向:基础数学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了解县级城市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与现状,为今后开展县级城市居民该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2023年昭通市某县居民的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开展调查,调查表明,该县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一般,但较之前有所提升,导致整体素养水平偏低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基本知识分类素养的不足。这种不足在居民整体素养水平及其分类素养水平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受城乡、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县级地区;单因素方差分析

“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要求不仅涵盖大众对生态环境价值的深入理解,还揭示了生态环境对个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它要求居民不仅掌握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风险防范的基本知识,更要积极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具备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通过这样的素养提升,居民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环境,维护自身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已纳入 《云南省推进健康县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2022—2024年)》 《昭通市推进健康县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2022—2024年)》。本文对2023年昭通市某县居民的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开展调查,掌握该县城居民整体素养水平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该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为昭通市某县行政区域内15—69岁城乡常住居民。研究内容为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有关内容,本次调查方式为入户问卷调查,使用2023年全国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共设计47道问题。

(二)研究方法

根据调查最小样本量公式:,得到每层所需样本量为43人。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城乡和性别主要分层因素进行分层抽样,需要样本=2×43人×4=338人,预计调查回收率在95%,拟现场调查378人。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量为360人。

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第一阶段抽样:抽取乡镇 (街道),基础数据来源为该县第七次人口普查各镇 (街道)的家庭户数。采用PPS方法进行随机整数抽样,最终抽取出3个乡镇 (街道)。第二阶段抽样:抽取社区/行政村,基础数据由第一轮抽中的乡镇 (街道)提供,数据为辖区内各村 (居)委员会的家庭户数。利用PPS方法最终选取6个村 (社区)。第三阶段抽样:抽取调查对象,基础数据由第二轮抽中的村 (社区)提供,根据村 (社区)提供的常住人口家庭户台账划分若干个500个家庭户的片区,采用随机数字法抽取1个片区及该片区内80个家庭户。入户填写调查问卷阶段对抽取的家庭户采用KISH表法,对符合条件的居民进行问

卷调查。

(三)统计分析及评价指标

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问卷总分达到或超过70%的个体为具备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标准。最终确定分析的样本数为360例。

二、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获得有效样本360人。城市与农村人口各占比50%;男性占比58.89%,女性占比41.11%;15—34岁占比20.28%,35—49岁占比29.72%,50—69岁占比50%;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比41.11%,初中学历占比33.61%,高中/职高/中专学历占比11.39%,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13.89%。

(二)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整体水平和三个维度分析

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49.01分。16.39%的人具备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具备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行为和技能三方面素养的分别占16.39%、28.89%、32.78%,从分类素养看,调查对象基本理念分类素养显著低于基本知识与基本行为和技能;从城乡看,城市居民 (21.67%)高于农村居民 (11.11%);从性别看,男性 (20.28%)高于女性 (10.81%);从年龄看,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15—34岁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较高 (24.66%);从文化程度看,随文化程度升高呈上升趋势,大专/本科及以上人群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较高 (36%)。

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是一个涵盖多个维度的复合概念,包括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行为与技能等核心要素。具体而言,基本理念是对生态环境形成的深刻认知与积极态度的体现;而基本知识则涵盖广泛的科学原理与行为准则,提供了理解和应对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础。[2]此外,基本行为与技能则是个体在生态环境中展现出的认知处理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的体现。通过这样一个多维度的构建,能够更系统地理解和提升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

基本理念。基本态度分类素养水平 (35.28%)高于基本认知 (18.89%)。从基本认知和基本态度的分类比较看,城市居民分别是农村居民的1.1倍和1.35倍,男性居民基本认知水平 (20.28%)是女性居民 (16.89%)的1.2倍,男性居民基本态度水平 (36.79%)是女性 (33.11%)的1.11倍。相关问题的回答体现了大部分居民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但城乡居民之间有认识差异,农村居民对基本理念部分的回答正确率比城市居民高,但普遍对生态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认知不足,只有33.06%的人回答正确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基本知识。行为知识分类素养水平 (20.28%)高于科学知识 (11.67%)。在科学知识分类素养水平方面,城市居民 (16.11%)是农村居民 (7.22%)的2.23倍,男性 (13.68%)是女性 (8.78%)的1.56倍;在行为知识分类素养水平方面,城市居民 (24.44%)是农村居民 (16.11%)的1.52倍,男性 (24.06%)是女性 (14.86%)的1.62倍。在相关问题回答里,体现出居民对生态环境与健康热点问题有关科学知识掌握不足 (正确率不足1/3);居民对有关主题的科学知识掌握程度高于行为知识,但对海洋污染、气候变化、辐射等的科学知识掌握较低 (正确率不到1/3)。

基本技能。认知技能分类素养水平 (40.56%)高于操作技能 (26.94%)。在认知技能分类素养水平方面,城市居民 (42.22%)是农村居民 (38.89%)的1.1倍,男性 (44.81%)是女性 (34.46%)的1.3倍,在操作技能分类素养水平方面,城市居民 (30.00%)是农村居民 (23.89%)的1.26倍,男性 (29.25%)是女性 (23.65%)

的1.24倍。

相关问题回答表明,该县城居民认知技能水平较高,但是操作技能的水平较低,说明居民的意识在提升,实际动手能力不足。从总体情况来看,城乡居民在获取信息、应对突发事件、投诉维权等方面已普遍掌握基本的技能和常识。然而,当涉及具体操作细节时,城市居民展现出的操作能力明显超越农村居民。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

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人群在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及其组成部分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受城乡、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城市与农村人群在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和基本知识上存在显著区别;不同性别的个体在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以及基本行为和技能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分析详见表1。

三、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该县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为16.39%。结合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整体水平、分类素养水平及有关具体问题正确回答情况分析,当前,居民普遍缺乏科学且理性的认知,特别是在生态环境与健康问题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素养提升的障碍。在行动层面,由于缺乏足够的责任意识和指导行为的基本知识,居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尽管居民对多种维权途径有所认识,但他们普遍缺乏合理而有效的维权意识和技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3]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制约居民在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方面的进步。因此,需要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居民对生态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的维权能力,进而全面促进居民素养的提升。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行为和技能分类素养水平分别为16.39%、28.89%、32.78%。

城市居民整体素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可能与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以及投入力度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有关。大专/本科及以上文化人群的素养水平远高于其余文化水平人群,可以看出基础教育中可能缺少对于这类知识的普及。

从知识普及和传播上看,生态环境与健康主题至今未成为社会科普的重要内容;另外,主流科普宣教活动可能重在知识传播,对于实际操作有所欠缺。

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已普遍了解生态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具备了主动获取相关知识、采取相关行动的主观前提,应加大该类知识的供给与宣传,在基础教育中补足这部分知识,促进技能掌握。

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分类素养普遍偏低。因此,应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健康知识普及工作作为重点,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养水平。同时,还注意到,男女居民在基本认知和操作技能等分类素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望更有效地推动全体居民在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方面的整体提升。

四、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县级城市居民在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方面的水平应当引起更为深入的重视与关注。经过实证研究的探索,发现县级居民的整体素养水平相较于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提升幅度并不显著。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整体素养水平,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基本知识分类素养的培育。同时,在制定提升策略时,还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独特特征和需求,确保策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侯爱玲,汪茜,程诗慧,等.湖北省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调查及对策研究[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21,6(01):20-28.

[2] 陈桂红,陈昱,陈诚.广东省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监测及提升策略分析[J].环境生态学,2023,5(11):115-121.

[3] 汪茜,刘清,侯爱玲,等.湖北省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监测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10):23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