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中,中央企业面临着有“做法”没有“说法”的传播困境。中铝集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外宣工作的部署安排,推出《“一带一路”的中铝故事》系列报道,面向“Z世代”推动国际传播轻量化,为我国国企探索海外传播提供新路径、新思考。
1.青春表达、柔性传播,迎合“Z世代”受众需求。
全球化背景下,“Z世代”(1995—2009年出生的年轻人)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和目标群体。“Z世代”是新媒体一代、新文化一代,是国际舆论场的重要受众和“新意见阶层”,是开放、合作、共赢理念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人脉和知华友华的未来力量。《“一带一路”的中铝故事》系列报道关注“Z世代”的特征与需求,适应新传播生态,用互联网文化、移动端思维,创作能够引发“Z世代”共鸣、共情的内容。报道没有空洞的口号宣讲、成就堆砌,而是用颇具网感的年轻化表达语态,让内容呈现轻松愉快的风格,以柔性传播讲述中铝故事,阐释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我和我的几内亚朋友》《守护安第斯山“神兽”》《中铝几内亚的“TONY”天团》《博法项目的“营地之光”》,从标题到内文,都自觉融入“Z世代”圈层,采用“Z世代”喜闻乐见的自由活泼、朗朗上口、易于传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报道语言“矿山CBD”“双向奔赴”“Tony老师的自我修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打开方式”“与大自然长相厮守”“超级英雄”“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均为年轻态、网络化的表达语态。报道主题虽然是“中铝几内亚籍员工搬进新家、找到新工作、过上幸福生活”“中铝秘鲁矿业在南美高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铝几内亚员工在非洲苦中作乐自力更生”等“主旋律”“大视野”硬核内容,却因活泼的语态让叙事更生动、新闻更立体,让读者在“笑出腹肌”“会心一笑”的轻松阅读中产生共鸣、共情,一经上线就获得年轻网民的热情响应,转发量、点赞量、点击量均创新高。
2.“借嘴说话”“借筒传声”,“他者”叙事打造共情链。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外籍员工加入中央企业,见证了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加深了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推动了文明交流互鉴。外籍员工是“他塑”中国形象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力量,是讲好中央企业故事最生动、最鲜活、最丰富、最真实的素材,他们在跨文化解读中发挥着天然的桥梁作用,对弥合差异、凝聚共识、提振信心有积极作用。《“一带一路”的中铝故事》系列报道让外籍员工评说中央企业成就,展示“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巧妙宣传介绍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通过“他者”叙事为受众提供新的思
《几内亚贝贝:梦圆中铝》由获得几内亚政府奖学金赴中国留学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中铝几内亚籍员工贝贝讲述他和中国、中铝的故事。“我去过中国,我知道中国人有多努力,中国发展有多快。”贝贝的讲述融合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中国符号、“一直努力就会成功”的中国智慧,展示了中铝几内亚“建设一个项目、促进一方发展”的理念。贝贝劝当地人珍惜机会,多向中国人学习,把自己的国家发展起来,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几内亚年轻人到孔子学院学汉语、在中国企业找到工作,共享“一带一路”新机遇,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者、推动者、贡献者。
(图片来源作者:中铝秘鲁矿业中秘双方员工进行工作交流)
“一带一路”是通商互信之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卡洛斯:从秘鲁到中国》由中铝秘鲁矿业员工卡洛斯讲述自己3次从秘鲁来到中国的故事。报道没有罗列游览行程,而是通过外籍人士的视角,回顾中国和秘鲁两大文明古国的交往历史,展示中国领先的制造实力和技能大师的工匠精神,展望两国的美好未来。报道从文化通融之处出发,寻找中秘文化的共性,深挖“长城”“东方明珠”“马丘比丘”等源于中国或秘鲁、在海外具有强大传播力的全球性文化符号,表达共同的情感体验,拉近不同文化主体的距离,让不同群体在文化交流互鉴中增进了解互信。
3.以“人”为纽带,变宏观叙事为微观表达,实现国际传播轻量化、故事化。
国际传播要用国外读者读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从东西方认可的价值和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探讨多元文化和合相处之道。在叙事表达上,故事性话语文本比解说性话语文本更具开放性、包容性,更有人情味,能够打开不同群体文化共情的“开关”,达到“一语胜千言”的传播效果。《“一带一路”的中铝故事》系列报道以“人”为纽带,讲述共建“一带一路”的普通人在异国他乡的日常生活,将硬核内容融入见人见事见细节、“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柔性报道中,一系列“与我有关,离我更近”、充满烟火气的报道,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促进了民心相通。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保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这是东西方认可的价值。《守护安第斯山“神兽”》讲述了中铝秘鲁矿业在南美高原打造“万物共生、诗意栖居”的标杆,云端守护安第斯山生态系统,保护南美洲濒危动植物的故事,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报道由秘鲁籍员工讲述在中铝秘鲁矿业生态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的故事,引发了读者关于“世界去向何方,取决于我们如何与生命相处”的思考。
共建“一带一路”为沿线各国女性发展创造了新机遇。《解锁“她力量”》采用故事性话语文本,讲述秘鲁矿区女性得益于中铝秘鲁矿业的帮助而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通过奖学金完成学业、通过课程培训打开美丽新世界、通过创业找到人生价值。报道以“人”为纽带,将“女性自立自强”的宏大叙事变为故事化的微观表达,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实现了国际传播的轻量化、故事化。
(图片来源作者:社交媒体刊发《“一带一路”的中铝故事》系列报道之
《守护安地斯山“神兽”》。)
总结与思考
《“一带一路”的中铝故事》系列报道,面向“Z世代”推动国际传播轻量化:通过青春表达实现硬核内容柔性传播;通过“他者”叙事寻找“破壁”“过桥”抵达彼岸的多元路径,减少国际传播中的“排异现象”和“文化折扣”;通过“小落点”搭建文化桥梁,“小人物”实现情感共鸣,“小视角”体现“大视野”,“小故事”唱响主旋律,变宏观叙事为微观表达,将宏观内容浓缩到轻量化的报道中,实现国际传播有质量、有流量、充满正能量。
该系列报道是中铝集团做共建“一带一路”故事的用心挖掘者、创新表达者、现代传播者的大胆尝试。报道虽是网感语言的青春表达,却并未止步于娱乐化、网络化的浅尝辄止,而让思想融入故事、用故事照见思想,在实现国际传播轻量化的同时依然保有新闻的质感。
截至目前,《“一带一路”的中铝故事》系列报道已刊发11篇,相关项目内容以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多语种形式在多家国际知名媒体以及几内亚、秘鲁等项目所在国社交媒体发布,得到新闻当事人、当地合作伙伴和部分媒体转发,国内外点击量、转发量、点赞量共计突破百万。
报道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立意精准,体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央企实践;二是结构立体,多角度成系列呈现央企行动;三是“见事”更要“见人”;四是“讲故事”更要“讲感情”;五是讲项目合作共赢,更讲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