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地缘政治新格局正在演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日新月异,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不断重组变迁,产业竞争成为塑造国际权力格局的关键力
量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表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3”。
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产物,新质生产力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更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4新质生产力作为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概念,为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全新的发力点,也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注入新活力,更为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带来新便利。在成都大运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成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明确提出:持续擦亮“三城三都”金字招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构建“一圈一区一带”消费空间格局。5
新质生产力与城市形象建设的“共生与互动”
现在鲜有研究分析新质生产力在城市形象建设层面的具体效果及其实现路径,本文从新质生产力赋能“三城三都”的角度,厘清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从“三城三都”的视角,分析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如何在优化“三城三都”的过程中发挥其具体作用。6
本研究首先选择新浪微博和抖音作为样本数据来源,将“成都”作为检索词,从以下两个角度对样本数据进行开放式抽样:第一,样本的发布时间节点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之间,播放量为5000次以上的视频;第二,主题为“成都”且能够体现成都城市形象建设的视频。通过归纳对比,凝练出46个概念类属中提炼出“环境形象”“文化形象”“创新能力”“外交形象”“民生形象”“体育形象”“国际枢纽”“饮食形象”“经济发展”“休闲娱乐”“自然风光”“音乐形象”“体育赛事”13个副类属范畴,并按照逻辑关系归纳出6个主范畴:“世界文创名城”“国际会展之都”“世界赛事名城”“世界旅游名城”“国际音乐之都”“国际美食之都”并对形成的6个主范畴做了覆盖率分析,研究还记录了有代表性的部分原始语句作为本研究中的论述支撑(在以下论述中会有引用)。通过更进一步提炼位显性因素,缄默因素、行动路径和目标,最终构建“三城三都”建设模型。(如图1)根据模型可以看到,“三城三都”是在具体的情境因素下依据一定的行动路径,实现城市形象建设目标的凝练表达。模型指向的“三城三都”是城市建设显性因素和缄默因素的糅合,并生成优化“三城三都”的路径。
图1“三城三都”建设模型
通过研究发现,“三城三都”的核心范畴为国际美食之都,世界旅游名城和世界赛事之城,次级形象是世界文化名城,国际会展之都和国际音乐之都。成都持续对标国际国内先进一流,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但综合社交媒体上关于成都的印象,仍存在短板。鉴于此,研究提出打造新质生产力与城市建设的“共生与互动”,加快优化“三城三都”品牌,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化成都城市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7
“共生与互动”的体系建构
“共生与互动”应该是体验经济与创意经济融合语境下,新质生产力与城市建设融合所生成的有代表性的符号表达,也是对两者融合后的特定价值进行创意营造的高度凝聚。
1.时间与空间:“共生与互动”模式的“标准化等级”。Jan-NoelThon指出“标准化等级”(Canonical Hierarchy),“尤其是在复杂的作品体系中,故事世界中的作品都基于一个‘核心尺度’(CanonicalCore)”8。“共生与互动”的“核心尺度”是先进性、创新性、绿色性。一般而言,“核心尺度”对在体系中需要两大支撑:“一是可以为体系建构框架,二是为品牌集聚曝光率。”9因此,“共生与互动”需要强调现代科技创新对原有城市形象的赋能。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表现出新生生产力的发展突破原有生产关系的“社会必然性”。新质生产力主张,在时间上“以新促质”“以质育新”,强调生产力以“新”为起点、以“质”为落脚点;在空间上强调生产力螺旋式上升的持续革新、进化过程。10
以科技赋能为表征的新质生产力能够加速城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与成都全域文化资源的联动,焕新成都传统文化场景,为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出现创造有利条件。如借助高科技技术手段的互动式、体验式和沉浸式场景,融入高科技技术的智能机器人、全息情景、数字光影艺术展等创新型数字经济服务和产品。用户Jimmy Ye谈到“成都能够实现多种功能的应用程序非常迷人。如果你想去看大熊猫,只需通过智能手机在该平台上预订行程即可。”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推进以数字化经济为代表的旅游场景化建设,让“三城三都”有了更绵长有活力的生命力。
2.相关与差异:“共生与互动”模式的独特性。就像Marie-Laure Ryan形容一块瑞士奶酪那样,新质生产力“所提供的故事世界图景就像这块奶酪一样充满孔洞……而新质生产力的功能就是填补“三城三都”的这些孔洞,以使人们能够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新质生产力故事世界更加完整连贯的景象”11。模式不刻意强调相关性,而更为关注具象性和内容性。
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在客观上要求城市建设提供相应的硬件支撑。高品质城市建设与高素质产业发展的有效互动,是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共生与互动”目的也正是打造出以新质生产力为底色的城市发展故事,从而形成一种有具象性符号表征的新质生产力景观,即“一种视觉化的城市形象,弥漫其中的是代表或表征新质生产力的符号”。分析样本数据发现,自成体系的不同时空维度的城市发展叙事在整个模式中充满了“孔洞”,这些孔洞对于新质生产力来说,关系较为复杂又有特殊之处,既有时间与空间不同维度的相互连接,又有在连接中产生的多元形象。而且,这种渗透和融合可以跳出城市建设框架,进入到现代产业体系的创新与升级。社交媒体上用户“会飞的天使猪”认定“退休后来成都慢生活”,得到了很多赞,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脱离城市发展核心的观点。“三城三都”的核心要求是把成都建设成具有塑造高品质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可以促成城市对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创新知识及产业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吸纳汇聚的世界文化名城,内在逻辑是城市产业系统由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12
“三城三都”需要结合文化资源禀赋,深度植入新质生产力元素发挥文化赋予的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培育打造农商文体旅有机融合的综合业态。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发展产业经济,打造功能复合、业态融合,产城融合的农商文旅体的综合体,推进city walk 等时尚体验、主题休闲娱乐、原始乡村生态旅行等的纵深交融。
“共生与互动”的逻辑演进
1.逻辑起点:新质生产力为“三城三都”的优化提供方向。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跃迁;“三城三都”是以新一轮科技产业创新为引领、以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为根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市建设过程。13从发展方向上看,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是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投入要素;“三城三都”更多强调的也是城市建设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为特征的新方向发展、演进与变革。
用户“爬山的鱼”提到,如果说深圳是一座由于科技改变生活方式的城市,成都更多的是充满科技感的网红坐标。天府人文艺术馆的智能图书馆、科幻大会、科幻博物馆、航空科技馆,这些都是短视频出现频率很高的主题。但是关于聚集新动能新产业的科技产业园的展示却几乎没有。“共生与互动”注重城市形象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进行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高度数字化、科技化凝聚,也是优化“三城三都”的手段。“共生与互动”会以更鲜活、更灵动、更具话题度、更有生命力的具体形象出现,是城市个性、友好度、开放度糅合科技化信息化等元素体现出来的综合体。
2.逻辑中介:新质生产力能够化解“三城三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成都拥有大熊猫、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等众多代表性文化资源,但挖掘、包装、转化不够,策划创作和转化变现的全链条IP整合塑造机制还不健全,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还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14休闲城市下的硬核科技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在社交媒体上主题为成都科技支撑的视频,点击率低(2022年5月12日发布至今点击率仅为5320),而且有评论“这是在哪里?”用户小C认为,成都与北上广还差“一段距离”。城市是复杂的系统,其中人文社会、经济、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子系统紧密交互。“三城三都”需要综合其中各个要素所牵引的产业功能区,聚集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谨防出现竞争同质化、产业结构残缺等,切入新质生产力优化完善差异化功能定位和错位产业集聚,围绕建构经济生态圈打造现代产业链架构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架构起良好的资本链、人才链和价值链。
新质生产力与城市建设的“共生与互动”就在于打破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同质化,扩大新质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树立独特的新质生产力形象,打造新质生产力在数字经济时代对中国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质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将新质生产力嵌合到城市形象建设。
3.逻辑终点:“三城三都”在优化过程中催生新质生产力。“共生与互动”应该是更鲜活、更灵动、更具话题度、更有生命力的具体形象出现,富含个性、友好度、开放度等多重特征。新质生产力,包括新科技、新产业、新要素和新模式、新业态、新工艺,也包括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新制度、新政策。其本身就是一种新战略,会孕育新科技、新产业和新要素。15
“三城三都”在优化中,通过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路径,其本身也能够成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成都市出现了一系列产业功能区,如以三国文化为核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两个大熊猫基地的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等。产业区通过重点项目建设,科技数字化元素的融入,显示出了强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构功能。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由于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应用应势而生,城市转型发展呈现出多样化态势。成都建成一批文化地标等,投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提升了一批城市音乐厅等演艺设施的运营支撑功能;在城市建设资源方面,对标高端文创项目资源,积极发展现代新型产业;改造老旧建筑方面,工业遗产对接城市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在城市空间与产业体系中有机融入绿色,数字等特色要素,推进城市艺术街区品质升级。
以“共生与互动”为纽带讲述新质生产力故事
传播形构是一个宽泛的有较大弹性的概念,可以涵盖所有的社会关系和可能性。我们借用这一概念,更好地阐释新质生产力与城市形象建设的耦合。两者耦合的形构场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城市形象建设的要素集群,其中新质生产力深度嵌入城市形象建设肌理,形成以“三城三都”为表征的城市形象建设框架,在此框架中集合新质生产力故事。
第一,形构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是引发两者共生与互动的关键因素。“三城三都”作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多要素的综合体系,其构建有不同着力点和综合作用力。有可以直接触碰的有形实体,有场景化的空间。通过整合和对接以上6个主范畴实现新质生产力与城市影响的有机结合,构建有意义性的体验与体系,动态展示与延展城市综合体。“三城三都”是对城市资产资源的综合性利用与集中展现,新质生产力与城市形象建设耦合是城市有形实体,场景化空间与意义性体验的综合凝练和表达。
第二,形构的共生。新质生产力与“三城三都”的耦合是过程性现象。新质生产力与“三城三都”构建存在共同目标、共享空间与重要的资源协同需求。“三城三都”的体系的打造过程,是新质生产力内嵌到城市建设中的过程。从路径上来说,将新质生产力赋能城市文化价值与符号意义;从场景层面来说,通过新质生产力,整合城市资源,为“三城三都”优化提供载体、场所的同时使城市建设拥有差异性文化内容;从事件层面来说,“三城三都”利用新质生产力打造综合性的优化模式,同时也为“三城三都”的升级提供多元可能。成功的“共生与互动”是对新质生产力和“三城三都”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富有精准有力以及意蕴丰富的传播力量,不仅能打造快速凝聚全球化的城市知名度,形成城市独特个性,更会赋能高质量发展。
“三城三都”不仅是熊猫、体育馆、双子塔、火锅、大型会展等元素的反复出现,而是46个概念化符号的多维度联想延伸和弥散叠加。新质生产力与城市建设的耦合是代表自身独特个性的城市文化资源与新质生产力核心元素的整合开发。深度挖掘、精准定位,赋予“共生与互动”蓬勃“生命力”;立足城市“量身订制、量体裁衣”,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缜密考量以与用户心中的印象形成对应关系;全方位延伸、新场景构建,多角度创新,利用两者无缝的互动和对接,做出新产品、新业态,制造“共生与互动”破圈爆点,带给用户持续且长久的吸引力。数字经济时代的“共生与互动”是可以被注入更多元素的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希望“三城三都”品牌形象,插着数字化的翅膀,衍生出更多的新的“共生与互动”模型,无远弗届。
注释:
1.庞珣,何晴倩. 全球价值链中的结构性权力与国际格局演变 [J].中国社会科学,2021(9):26-46+204-205..
2.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3.新华网.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EB/OL].2024年1月2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09/10/c_1129855743.htm.
4.刘典. 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统筹的三组重要关系[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01):1-16
5.中国经济网. 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2月1日 王凤朝).[EB/OL].2024年2月20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09/10/c_1129855743.htm
6.张震宇.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年(02):11-21
7.中国经营网.党鹏.成都探路世界文化名城 天府文化凸现软实力. [EB/OL] 2022-06-20.http://www.cb.com.cn/indeE9hrkhSy+pEBZXd+QUsZkw==x/show/bzyc/cv/cv135157161646.2022-06-20
8.J.Thon. Converging Worlds: From Transmedial Storyworlds to Transmedial Universes[J]. Storyworlds: A Journal of Narrative Studies, 2015,7(2):21-53.
9.李诗语.从跨文本改编到跨媒介叙事:互文性视角下的故事世界建构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6).26-52
10.朱富显 李瑞雪 徐晓莉 孙家昌.中国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 工业技术经济,2024年第3期(总第365期),44-53
11.M.Ryan. Transmedia Storytelling: Industry Buzzword or New Narrative Experience?[J]. Storyworlds: A Journal of Narrative Studies, 2015,7(2):1-19.
12.周滔. 高品质城市建设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城乡建设[J].2024(2):1
13.余东华;马路萌.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11):90-102
14.张萌.以文润城 打造““三城三都””城市超级IP[J] .先锋.2023(08):67-68
15.余东华;马路萌.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11):9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