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文书单

2024-07-31 00:00本刊
音乐爱好者 2024年7期

正如书单介绍的那样,《谜:里赫特》是钢琴家最好的读本。谁能想到,书中与我最有共鸣的一句话是:“要不是出于开音乐会的压力,我绝不强迫自己练琴。”书单介绍的另一位音乐家是西贝柳斯。他是芬兰的骄傲,芬兰人发明了世界上使用最多的制谱软件时,就用他的名字命名。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总会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嘻哈便是如此。图书选择用轻松对谈的形式输出,尽管内核并不简单。最后说到《白》,因为它是一种无边界的颜色,天然阐释了绝对的抽象概念,所以原研哉的《白》总有一种虚虚实实,似有似无的禅意。

《谜:里赫特》

作者:布鲁诺·蒙桑容

译者:李元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

推荐人:曹利群

布鲁诺·蒙桑容编著的《谜:里赫特》是钢琴家最好的读本。本书包括自述和听乐笔记两部分。自述是按编年顺序记录的,里赫特以幽默的方式讲述了那些往事,使读者能有序地理解里赫特在苏联历史特殊时期的艰难起步与成长。听乐笔记包括了里赫特对自己的演奏和对当代其他演奏家的印象。本书文笔朴实无华,信息量却很大,里赫特对自己不成功的演奏的批评也毫不吝啬。

书中也不乏趣事。里赫特在学校里桀骜不驯,头一年就被开除了两次。但涅高兹说“他是我最好的学生”,一句话就让他回来了。后来普罗科菲耶夫邀请他演奏并不讨巧的《第五钢琴协奏曲》,没想到里赫特由此一举成名。从那时起,里赫特开始扩展自己演奏的曲目范围,从巴赫、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一直到法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几乎无所不包。在里赫特看来,演奏的唯一目的是给听众带来一种与音乐亲密无间的接触。他足够纯粹专注,能够无限制地变化音色而不失精细,从最轻柔的钢琴声过渡到火山喷发般的强音,没有任何中断或依靠惯性的力量。

书中还有大量的图片以及里赫特的音乐会和演奏曲目的统计,资料相当完整。

推荐阅读音乐:里赫特演奏的德彪西《版画集》

《白》

作者:原研哉

译者:黄悦生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出版

推荐人:胡斌

虽然有些书也是以颜色命名,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玛吉·尼尔森的《蓝》,但都只是取用颜色的象征意义,或者干脆借颜色为由讲自己的故事,并不是真的把色彩当主角。专门深入研究某一种颜色的书很少见,更何况是谈论白色了。

白,可以说是所有颜色中最微妙的。试试问问你自己,白算是一种色彩吗?大概你自己都会有些迷惑了。记得我在美院上色彩课的时候,大家都怕考试时老师会在静物台上只摆出一块白布,如果你在白纸上主要用白色来画这块白布,那你这门课的考试真的要算“交白卷”了。

《白》的作者原研哉是日本当代最具影响力也最活跃的设计师之一,他比较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无印良品”设计总监。他不但专写白色,还前后写了两本,另一本《白百》也已经出了中译本。原研哉这两本关于白色的书,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偏爱白色的人:画家惠斯勒。惠斯勒曾经画过一幅《白衣女孩》,画中女子身着一袭白色长裙站在白色的窗帘前。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我站在这幅两米多高的画前,看到惠斯勒把自己对白色极其细致的天才感觉用纷繁交织的笔触呈现在巨大的画幅上,叹为观止。这幅画后来被称为《白色交响曲1号》,由于当时法国国家沙龙守旧僵化的审美观,他用这幅画参加沙龙展被拒绝了。不服气的惠斯勒后来又接着画了两幅相同题材的画作——《白色交响曲2号》和《白色交响曲3号》,现在这三幅“白色交响曲”都已成为绘画史中的经典。

《白》开宗明义,指出“‘白’的实体是不存在的,‘白’只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之中”。原研哉结合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实例,探讨白的感觉在不同材质和艺术类型中的表现,也更深入地探究了与白的感受密切关联的一些艺术概念,比如空白、简洁、虚空,以及这些概念长久以来如何参与了日本美学传统的塑造。日常生活循环往复的单调与粗粝,日积月累难免会钝化着我们对周遭事物的感受,也许这本书可以启发我们,去重新发现隐藏在平淡无奇的事物中的别样光彩。

推荐阅读音乐:坂本龙一《雨》

《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①》

作者:长谷川町藏、大和田俊之

译者:耳田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

推荐人:蒋曦健

我一直觉得,至少在当下,围绕在“嘻哈”这个词周围的空气里始终充满了矛盾的气息:嘻哈艺人在大样本数据凝结出的刻板印象里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然而嘻哈音乐却是最看重歌词文本内容的音乐流派之一,甚至常常允许其地位高过音乐内容;嘻哈文化代表着潮流、时尚和年轻化,然而那些嘴里常挂着“真正的嘻哈”的人却往往是一群以鄙夷的目光否定着当代年轻人的“元老”;嘻哈音乐里充满着与主流的对立和对其反抗的态度,然而嘻哈音乐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都是全球范围内最具主流影响力的音乐风格之一……

当种种矛盾对立却又和谐地共存着,如迷雾般笼罩在“嘻哈”之上时,恰恰需要这样一本“正本清源”的书,把我们拉回五十年前,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了解一切都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读完这本书,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曾经挂在嘴边习以为常的这两个字背后一瞬间就生出了超出想象的内涵:原来嘻哈不只是一种音乐风格,原来与嘻哈相关的表演方式不只有今天人们普遍默认的“说唱”,原来嘻哈的发展与社会变革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如果需要一些对本书内容含金量的佐证,一句话可能就足矣——现在常驻在你手机播放器里的说唱歌手们,其中有一些人很可能是通过这本书入门的。

推荐阅读音乐:杰·迪拉(J. Dilla)《甜甜圈》(Donuts)

《西贝柳斯画传》

作者:马蒂·胡图宁

译者:杜钟瀛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出版

推荐人:任奕旭

西贝柳斯的研究者马蒂·胡图宁用一本画传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西贝柳斯的学习、创作历程。

本书收录的图像多为人物肖像与城市景观,一些较为重要的新闻摄影、乐谱封面与手稿也在其中,读者能更加直观地感受西贝柳斯生命各个时期的生活与创作状态,了解他生命历程中重要的人。其中,最珍贵的画作来自画家埃洛·耶尔内费尔特与阿克塞利·加伦-卡莱拉。前者是西贝柳斯的朋友,也是西贝柳斯妻子阿依诺的哥哥,书中展示了他1892年为西贝柳斯创作的画像以及1911年为妹妹阿依诺四十岁生日创作的画像;后者以芬兰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为主题创作的众多油画作品与西贝柳斯的创作具有同源性与相似性。

马蒂·胡图宁在书中介绍道,童年时的西贝柳斯充满了对音乐的兴趣,中学时的他通过自学掌握了作曲的基本技能,后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从赫尔辛基到柏林,从维也纳回到赫尔辛基,在布鲁克纳、韦格柳斯、戈德马克、福克斯等人的影响与指导下,西贝柳斯的作品逐渐成熟,并且在芬兰民族文化的滋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逐渐享誉世界。而在他弥留之际,正值英国指挥家马尔柯姆·萨金特执棒赫尔辛基城市交响乐团演奏他的《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在赫尔辛基音乐厅回荡的颂歌中,这位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的生命终止在了图苏拉湖畔。

读到全书的结尾,一束光浮现于眼前。这束光唤醒了芬兰民族独立的灵魂,开拓了芬兰音乐崭新的篇章,也照亮了全世界,那便是《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的不朽与辉煌。

推荐阅读音乐:西贝柳斯《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Op.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