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比希尔:英国电子音乐的“无名英雄”

2024-07-31 00:00:00吴冠青
音乐爱好者 2024年7期

迪莉娅·安·德比希尔(Delia Ann Derbyshire,1937—2001)是一位外表安静、内心坚定且极具创新精神的作曲家。她是英国早期电子音乐的重要先锋人物,在离世后被称为“英国电子音乐的无名英雄”,甚至是英国电子音乐的“教母”,给此后的电子音乐家带来长久的影响。她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便是与朗·葛瑞纳(Ron Grainer)共同为英国广播公司(BBC)创作的《神秘博士》主题曲,这是她首部完全运用电子音乐进行创作及制作的电视音乐作品。

德比希尔可以算是最早在英国践行具象音乐(Musique concrète)的作曲家之一。但在二十世纪中期的英国,女性作曲家尤其是电子音乐作曲家并未获得相应的关注或平等的机遇。迫于生活的压力,德比希尔几经周折终于获得了在 BBC的Radiophonic实验室担任作曲家助理的工作,得以完成其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制作。

“电台是我的教育”

1937年5月,德比希尔出生于英国中部的考文垂(Coventry)。她从小天赋异禀,对有关声音和数学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八岁时,父母发现了她的天赋,排除万难让她学习钢琴。德比希尔曾抱怨她的物理老师拒绝教她关于声学的知识,于是她便选择自学:“我认为声学就是数学和音乐的结合。从儿时起,学数学和听电台便成为我的喜好。由于我出身贫寒,家里没有很多书,电台便成了我的教育。”

年轻时的德比希尔

由于她的天赋和努力,德比希尔同时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录取,正如她自己所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这对于工薪阶层出生的女孩来说是相当了不起的事,因为当时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是女性!”她最终选择去了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并获得了格顿学院(Girton College)的奖学金。但她一直声称自己除了在电子学数学理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外,其他学科都学得很糟糕。因此,一年之后,她违背身边所有人的意愿,选了音乐专业,并在1959年获得数学和音乐两个学士学位,专攻中世纪和现代音乐史。

从唱片公司、联合国到英国广播公司

德比希尔毕业后,并没有一帆风顺地踏上作曲家这条道路。她首先考虑的是生计问题,她必须找到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她来到大学的就业办公室,对提供职业辅导的老师说自己“对声音、音乐和声学感兴趣”,结果得到的建议是去从事辅助聋哑人士或海洋深度勘测方面的工作。

她首先申请了Decca唱片公司的一个职位,却被告知该公司的录音棚不雇用女性。后来,她去了日内瓦的联合国任职,并教英国总领事的孩子弹钢琴,教加拿大和南美外交官的孩子数学。此外,她还从事过国际电信联盟以及无线电相关的工作,之后又在知名乐谱出版社布西和霍克斯(Boosey& Hawkes)的推广部门担任助理。

1960年,德比希尔终于找到了她热爱并且可以发挥她所长的雇主——英国广播公司,她在这里一待就是十余年。最初,她作为助理在唱片评论(Record Review)节目组工作,这是一档评论古典音乐唱片的节目。后来,她听说了BBC的无线电工作室Radiophonic,该工作室由女性作曲家及录音师达芙妮·奥拉姆(Daphne Oram)创建,专门研究电子音乐,并在1957年发明了合成器。德+jWVyILM6eXFn79rPxqxzg==比希尔决定去那里工作,她向高层申请调到这个工作室。当时的负责人感到十分困惑,因为人们通常是被“分配”到无线电工作室的,几乎没有人主动要去。1962年4月,德比希尔被派往梅达维尔的无线电工作室,开始了在那里长达十一年的工作。在此期间,她为近两百个广播和电视节目创作音乐和声音,包括最出名的科幻电视节目《神秘博士》的主题曲。

1963年,作曲家朗·葛瑞纳为《神秘博士》系列创作了主题音乐,德比希尔为之进行了电子配乐。这首主题曲成为第一批完全运用电子技术创作和制作的电视主题曲之一,开创了电子音乐的先河。在此之前,电子音乐往往是学院派音乐家的前卫实验,直到这首乐曲出现,电子音乐才第一次被普罗大众所知。

《神秘博士》的音乐主题十分具有辨析度,让人过耳不忘,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教科书式的主题音乐。处于高音区的旋律类似特雷门琴(Theremin)的声音,再加上充满动感的取样自弦乐拨弦的低音节奏以及忽远忽近的电声和白噪音,营造了强烈的视觉代入感及未来感,让人完全无法想象这是来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音乐。

《神秘博士》原声专辑封面

德比希尔为此音乐进行了大量的音频剪辑及处理的工作,她对电子音乐的把控决定了这一电视音乐的成功。就连共同担任主题创作的朗·葛瑞纳在第一次听到德比希尔制作的电声版本后都惊讶地问道:“这真的是我写的吗?”德比希尔回答道:“大部分吧!”朗·葛瑞纳十分欣赏德比希尔,并提出应该公开承认德比希尔为《神秘博士》的联合作曲家,却遭到BBC高层的制止。朗·葛瑞纳因为这部电视剧的成功而声名大噪、名利双收,但德比希尔却一直未得到与此对等的待遇,鲜少有人知道这一音乐同样出自这位女作曲家之手。

规则与创新

也许是因为天生过人的数学理性思维,德比希尔在音乐上的想法始终离不开数字及缜密的数学逻辑。“我们都需要遵从规则,而数字的规则是十分精彩的。你必须有规则,然后才可以在此之上真正地施展创意。”德比希尔对声音也相当敏感,她的作品就像是她的个人声音日记,记录了她不同阶段所邂逅的或深刻或微小的生命遭遇。例如空袭的声音、海浪的声音、固定电话的铃声、与好友的对话,以及她偏爱的敲打金属灯罩的声音。

德比希尔经历了二战时期的英国伦敦“大轰炸”,因此对空袭的声音再熟悉不过了:“空袭时的警报鸣笛声是一种抽象的声音。我那时还是个孩子,完全不知道这些声音从哪里来。鸣笛声、警报解除的声音都是电子音乐。”在最严重的一次大轰炸之后,德比希尔被带回其父母的故乡普雷斯顿。她在教堂里参加了一次赐福仪式,在那里,她听到了以某种抽象语言所唱的素歌(plain song),还有建筑工人清晨六点去上班的类似敲击乐的声音,这些都对她影响颇深。德比希尔把这些声音全部放进了她的音乐中,并记录下每个声音的具体频率,按照音乐及电视节目的情节安排进行分类,用她擅长的数字逻辑制作各种表格,来处理那些触动她的声音经历。这也是为什么她的手稿中几乎全是数学方程与符号以及抽象图形,而不是音符和乐谱。

工作中的德比希尔

德比希尔对人声,尤其是人们说话的声音情有独钟。为了呈现语言所传递的思想或信息,她常常在处理人声时放弃使用其高超的电子音乐制作技术,毫无修饰地呈现文字的内容原本。例如,她与剧作家及作曲家巴里·伯曼齐(Barry Bermange)合作的电子作品《坠落》(1964—1965)便保留了她本人朗诵《坠落》这首诗的原声。这一作品来自《为广播而写的四首创意曲》中的《梦》,通过伯曼齐的文字,描述了人们在梦魇中遇见的坠落的场景。德比希尔和作品中另一位男声的念白以几乎不带任何感情的语调,念出了饱含惊吓、刺激、跌宕甚至绝望的故事情节。这仿佛就是作曲家在懵懂的童年遇到大轰炸的场景,因未经世事所以冷静无畏。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乐器声音的痕迹,作曲家对录制好的诵读声及其他声音采样通过循环、重组、改变音频的速度和频率等多种手段,构成一部引人入胜,充满画面感、紧张度和张力的声音作品。在作品的最后,随着梦魇者落入深水之中,音乐也被逐渐放大的电流声所淹没。

女声:突然间,

我开始坠落

垂直地坠落

男声:我在旋转中坠落

缓慢地,身体扭曲着

头朝上,双脚向上拉伸

速度越来越快

我张大嘴巴,却没有声音

女声:像是在太空中

感受全然的虚无,

虚无……

(本文作者译)

神秘面纱的背后,机器仍在运作

德比希尔任职于BBC的十余年,至今仍被称为BBC无线电工作室的黄金时代,她制作的音乐也一直被BBC播放了半个世纪之久。德比希尔披着神秘的面纱,默默无闻地站在男性作曲家的背后,做着自己热爱的音乐。她的大量作品都因被冠以“BBC无线电工作室”之名而难以被一一追溯。她曾与多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共事,包括贝里奥、马克斯维尔·戴维斯爵士、罗伯特·加哈尔(Roberto Garhar)等。她对后来的电子音乐作曲家产生了很大影响,她的多部作品在近年也以各种形式被搬上了 BBC逍遥音乐节的舞台,这也许是作曲家本人始料未及的。

德比希尔

德比希尔传奇的一生以及跨越时间屏障的音乐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她,并讶异于她独特的音乐。曼彻斯特大学成立了德比希尔的特别馆藏,展开了“机器仍在运作——德比希尔与她的音乐”项目,并在2013年首次举办了“德比希尔日”活动。在这一天,参与项目的音乐家们(包括德比希尔的老搭档以及当今活跃于英国的年轻作曲家)向年轻的学生介绍德比希尔的音乐,以及她开放且超前的对声音的关注与创造力,让孩子们明白音乐并非只有一种,在古典与流行音乐之外,还有其他可能。

德比希尔从1975年开始暂停了一切音乐创作,一说为拒绝使用合成器等电子作曲设备。之后她又陆续担任了英国天然气管道项目的无线电操作员,以及中国艺术家李原甲的助手。她从2001年开始重拾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却因为长期酗酒以及癌症所引发的肾功能衰竭,在六十四岁便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