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民族簧管乐器“笙”在当下的奏鸣与未来

2024-07-31 00:00:00鲍龙飞
音乐爱好者 2024年7期

传统笙

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簧管乐器,犹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承载着独特而深厚的艺术价值。在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的舞台上,笙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引人注目。为了进一步促进笙艺术在我国的繁荣发展,并使其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我们需关注笙的形成及演变、笙的现状与改革及其在社会中的传承普及等。对这三个方面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深化对笙的发展的理解,也能够有力地推动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角色。这样深刻的关注和研究将为笙艺术开创更为辉煌的未来,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散发独特的文化光芒,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如今笙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引起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切与深思。尽管笙曾在我国民族乐器艺术领域中独领风骚,历经光辉时刻,然而目前却显露出发展步履渐缓之势。与其他备受瞩目的民族乐器相比,笙在社会上的认知度有限,其普及效果也未能尽如人意。这一现象并非瞬息之间的产物,因此加强对笙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笙的形成及演变

自古以来,我国流传着女娲创造笙簧的神话传说。实际上,笙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我们所能找到的有关笙的最早的历史依据,便是从河南殷墟出土的殷代甲骨文中有关笙的另一个名字“和”的记载。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和”即为小笙的最初雅号。初期的笙与排箫相仿,无笙斗,亦无簧片,只是将不同音高的竹管用绳子编织而成。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逐渐创制了独特的竹制簧片,使得笙真正摆脱了排箫的影子,展现出独有的特质。这一过程见证了笙的神奇诞生与精妙演变。

在春秋时期,笙迎来了其发展与繁荣的黄金时代,如《小雅·鹿鸣》所言:“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春秋时期,笙演奏的音乐已成为备受推崇的高雅艺术,受到社会的广泛欣赏。至战国时期,笙的记载逐渐增多,《周记·春宫》这样描绘:“笙常继间歌之后,即笙由庚崇立,由仪,侧笙者继人声之后为最贵。”可见笙早已越于众多乐器之上,在乐队中扮演主奏、领奏甚至独奏的尊贵角色。这一时期可谓是笙辉煌发展的巅峰。

在西汉至隋唐时期,尽管笙仍受宫廷钟爱,但随着这些朝代对外文化交流的加强,笙也融入了更广泛的国际交往中。一方面,笙走向国际舞台,为世界文化做出卓越的贡献,被誉为自由簧乐器的奠基者,为西方多国发展出管风琴、手风琴等乐器奠定基石;另一方面,大量外国音乐及乐器涌入中国,其中一些成为当时民众喜爱的一部分,逐渐融入国乐体系,对中国古代传统乐器产生了一定影响,笙便是其中之一。在唐朝,笙的地位和演奏特性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乐队的主奏乐器逐渐变为伴奏乐器,接着从宫廷流向了民间。笙的形制亦经历了变革,簧数大幅减少,从三千多年前的三十六簧减至最少的十二簧。至明清时期,笙的发展进一步陷入低谷,其地位逐渐式微。这段历史见证了笙在中国音乐发展中曲折而精彩的演进。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笙迎来了全面的传承和发展,深受改革与创新之宠。这件古老的乐器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改良,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再次熠熠生辉,融入当代音乐的潮流。

传统笙演奏

笙的改革与发展现状

在当前时代,传统笙的品类繁多,涵盖十九簧笙、二十一簧笙、二十四簧笙、二十八簧笙等主要类型。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传统笙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这不仅在乐曲风格上彰显差异,同时在形制和指法上也展现出了多元特色。这些多样性既映射了笙的丰富发展,也凸显了笙这一传统乐器在各个民族中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笙的迅速发展。传统笙指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笙的学习、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促进笙的艺术发展,构建一套系统、完整、成熟的指法体系是当务之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笙演奏家、学者和专家通过实践和理论研究,为笙的艺术进程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为了提升笙在独奏和乐队合奏中的艺术表现,一些资深演奏家和乐器制造者对笙的结构进行了精心改良,成功创制出现代笙。这一创新不仅取代了传统笙在乐队演奏中的地位,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笙在演奏过程中存在的音域不足、转调难等问题,并使笙在音量和音色方面获得了显著提升。现代笙涵盖了高音键笙、中音抱笙、中音键笙、次中音抱笙、次中音键笙、低音抱笙、低音键笙、倍低音键笙等多种类型,广泛应用于乐队,并发挥着关键作用。笙的改良不仅推动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也为乐队演奏和独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笙结构的不断完善,笙的演奏技法也显著提升,大量笙独奏曲涌现出来,包括《天山的节日》《欢乐的草原》《傣乡风情》等传统佳作,以及《虹》《孔雀》等协奏曲。

笙的普及传承

作为我国卓越的传统乐器之一,笙的普及现状显露出引人深思的挑战。尽管笙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发展也较为完善,但总体而言,与二胡、古筝、竹笛和琵琶等乐器相比,笙在社会层面的普及程度并不尽如人意。尽管各专业院校将笙视为不可或缺的乐器,各专业民族乐团、戏曲院团等也将其列为重点招聘乐器,然而笙的普及问题仍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一情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需要深入研究与分析。

键笙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民族簧管乐器的笙相较于其他民族乐器在青少年学习方面受到限制。主要原因在于对笙的宣传和普及力度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媒体关注度较低。相较于常见的小提琴、钢琴等乐器,笙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引起足够的注意,未能在大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为此,在未来的发展和传承工作中,有必要加强对笙的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使笙这件乐器以更丰满的形象呈现在公众视野中,深化大众对笙的认识,赢得更广泛的认可。

其次,笙的普及受到了价格方面的一定限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逐渐升温,推动了传统民族乐器学习的热潮。在这个文化复兴的时代,各类演出、教学活动以及音乐实践蓬勃开展,学校与机构也纷纷引进专业音乐教师,组建民族管弦乐团,倾心培育音乐的传承。学校鼓励学生选择民族乐器进行学习,并提供专业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条件、音乐基础以及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乐器。然而,尽管笙在初学阶段较为容易,却面临着高音键笙售价昂贵的阻碍,这使得学生家长犹豫不决,甚至选择传统笙作为替代品。而传统笙音域有限,不适合在乐队中演奏,这便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制约。因此,笙的昂贵售价成为限制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大障碍,从而影响了笙乐器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

此外,在社会范围内,笙相较于其他乐器类型依旧缺乏现代优秀作品的支持。眼下业内广泛认可的笙乐曲多由演奏者亲自创作或二度创作,这往往要求演奏者具备多年的艺术积累,深谙乐器演奏技巧。演奏者和作曲者还需要借助实地采风和深入考察等手段感悟真实生活,以便创作出更为精湛的作品,这是创作优秀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一些杰出的笙独奏曲和协奏曲已经成为笙界的经典之作。与之相比,现代作品更注重音域宽度、曲目长度与多变和声等方面,有时却忽略了音乐本身的流畅性和旋律性等特征。尽管这些曲目可能在演奏比赛中斩获奖项,但在大众中尚未取得广泛认可,知名度相对较低。因而在大众学习的层面上,当人们考虑学习民族乐器时,笙往往并非首选,这使得笙在市场竞争中和其他乐器相比显得相对劣势,推广工作难以高效进行。

笙的未来展望

为了推动笙这一传统簧管乐器在现代社会及未来赢得更广泛的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者,我们必须对当前状况进行深入剖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助力其在丰富的发展舞台上绽放独特音乐之魅力。

一、传统笙的形制和指法缺乏统一,这似乎成了其发展和传承的绊脚石。为了摆脱这一束缚,我们或许可以考虑对笙进行形制和指法的适度整合与改善。通过巧妙的方式对传统笙的指法进行调整,使其能够婉转地演绎各类流派和风格的独奏曲,从而引领其步入更为广泛的应用和传承之路。与此相对照,随着时代的推移,键笙的指法早已实现了统一,并成功地融入了民族乐团的演奏中。这种一致的指法不仅在中小学和大学中扩大了键笙的推广范围,也为笙在音乐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彰显出其更为绚烂的音乐魅力。

键笙演奏

二、在当前自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笙的宣传推广势在必行。随着互联网迅速演变,自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当代多元自媒体平台的日益完善模式下,笙艺术在全国的推广已经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作为一门视听艺术,笙不仅蕴含着深刻的音乐艺术性,更彰显出卓越的观赏性。因此,将笙巧妙地引入自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显得尤为恰当。专业教师可以录制引人入胜的课程,并通过自媒体分享视频,使网络用户得以系统学习笙的相关知识,同时通过直播方式与网络用户互动交流,实现更为直接的沟通。这一系列巧妙而富有创意的措施有望吸引更多音乐爱好者对笙艺术产生浓烈兴趣,甚至点燃他们深入学习笙艺术的激情。

三、当代笙作品需在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中崭露头角。多元文化的涌入为笙作品创作提供了广袤的创作领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佳作。然而,笙曲的创新不应止步于此,而应当是一种谋求艺术进化的手段。在实际演奏中,只有受到演奏者和听众广泛欢迎的作品方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因此,当代笙作曲家不仅需要传承传统、实现中西融合,更要与时代紧密融合。这样的创作方式不仅能够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更有助于推动笙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璀璨发展。

笙,作为传统民族簧管乐器和音乐领域的瑰宝,其地位坚如磐石。然而,要让笙艺术在社会领域绽放,仍需迎接一系列的挑战。怎样使笙重焕光彩,得到大众的热烈认可和欢迎,是每一位笙艺术工作者需要深刻反思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之道,挖掘笙在当代音乐表达中的潜力,这需要笙的形制和指法的不断精进,以及创意十足的推广宣传,更需要源源不断优秀作品的涌现。唯有共同努力,笙艺术才能闪现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开启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