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不断增长。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化治理为智慧养老在社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区智慧养老是以科技为支撑,在减轻家庭和社会养老压力的同时,通过智能设备、物联网、智能家居等技术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便捷生活服务和健康管理的一种养老方式。旨在通过分析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提高智慧养老的针对性,以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数字治理智慧养老互联网+社区养老
ResearchonthePracticeofSmartElderlyCareandtheServiceNeedsoftheElderlyinCommunitiesfromthePerspectiveofDigitalGovernance
CHENGTaotaoYINChengchengCHENHaoyuXIAZhizhiZHANGYu
Shando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Yantai,ShandongProvince,264000China
Abstract:Thedemandforelderlycareservicesincommunitiesisconstantlyincreasinginthecontextofanagingpopulation.Inthedigitalage,digitalgovernanceprovidesbroadspacefortheapplicationofsmartelderlycareincommunities.Smartelderlycareincommunitiesisawayofelderlycarethatissupportedbyscienceandtechnology,reducestheelderlycarepressureoffamiliesandsociey,andalsoprovidestheelderlywiththeconvenientlifeservicesandhealthmanagementthatimprovethequalityoflifeandhappinessthroughsmartdevices,theInternetofThings,smarthomesandothertechnologicalmeans.Thispaperaimstoimprovethepertinenceofsmartelderlycarebyanalyzingtheneedsofoftheelderlyforelderlycareservices,inordertopromotetheinnovationanddevelopmentofelderlycareservicesincommunities.
KeyWords:Digitalgovernance;Smartelderlycare;Internet+;Communitysupportfortheelderly
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一种新资源的数字数据,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有必要借助数字数据实现技术和制度上的双重创新和全面升级[1]。党和国家将社区智慧养老模式作为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在传统社区、机构、家庭养老之后产生的新型养老组织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养老服务需求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的加剧而大幅增加。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引入智慧养老模式来提供更加系统、更方便、更个性化的服务迫在眉睫。快速发展的科技、智能、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养老服务中能够应用智能技术,进而为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而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本文以数字治理理论为视角,研究在数字时代的全新环境下社区智慧养老实践模式的比较以及相关政策的优化。比较数字治理视域下社区智慧养老实践模式和政策,针对性提出可操作的建议和措施,对养老服务供给互动服务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并从制度层面确保养老服务供给互动模式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1数字治理视域下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现状
根据研究方向,本文设计了《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筛选比对将问卷分发到全国不同阶层人士,主要针对老年人。问卷通过互联网以在线问卷以及线下发放的形式分发给受试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有78人接受了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8份,收回有效问卷284份,回收率为92.2%,其中有效项目25项,应答率为96%,符合本次调查要求。经过调查问卷,结论如下。
1.1.智慧社区中老年人基本情况概述
此次调研主要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状况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3]。由表可见,在本次调查研究中,男性老年人占多数,在问卷调查中所占比例高达57.04%;从年龄上看,相比之下,50~59岁年龄段的人更多一些,问卷调查中这一比例为29.93%;文化程度方面,主要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约占问卷调查人数的一半(50.35%);在生存状态方面,基本能够自理的老人在问卷调查中所占比例为35.21%。
1.2.优质社区环境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为了研究社区居民健康情况、社区设施、社区交通度和社区居民志愿服务意愿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选取:A:“您能在一公里内到达社区的固定医疗点”;B:“您在使用通行工具时感到舒适”;C:“您能免费/低价配备基础身体检查设备”;D:“您能在社区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志愿者岗位”;E:“您能参与社区组织的知识讲座、电影放映、戏曲戏剧等文娱活动”五个项目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探究。结果如表2所示
这篇分析报告是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对一组社区居民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一种统计量,数值在-1和1之间,越靠近1表示相关程度越强,越靠近-1表示负相关程度越强,从数据上可以窥见以下分析。
就社区居民健康与社区设施的关联度而言,珀森的相关系数多为正数,这说明大多数受访者在回答诸如“社区固定医疗点1km内可达”“文化娱乐活动中,如知识讲座、电影放映、社区组织的戏曲戏剧等,都能参与进来”等问题时,关联度较高。这一结果表明,一个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社区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舒适度与使用交通工具的关联度上,Pearson的相关系数大多为正,数值较高(P<0.01),显示出与认为社区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等因素相比,被调查者在使用交通工具时的舒适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这进一步证实了良好的社区设施和便利的交通对居民生活的重要性。
基础身体检查设备和志愿者岗位的可获得性方面,两个皮尔逊相关系数都接近P<0.05(临界值为0.05),这意味着基础身体检查设备和志愿者岗位的可获得性与居民对社区设施的满意度有一定关联,尽管关联性相对较弱。
总之,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社区对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是居民对社区设施满意度较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基础身体检查设备和志愿者岗位的可获得性也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设一个优质的社区环境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1.3.智慧养老设备使用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品质
为了探讨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我们采用线性回归模式,选择了对居民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的了解程度、使用过社区的智慧养老设备以及智能养老设备的使用熟练度作为自变量,因为变量为“您认为智慧社区提供的智慧养老产品能解决您的生活需求吗?”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对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的了解:回归系数为-0.07,t值为-1.25,P值为0.211。由此可见,对智慧养老产品需求的理解对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的效果并不显著。这可能因为大部分老年人对智慧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对其是否能够解决他们的生活需求已经有所预期。
使用过智慧养老设备:回归系数0.60,t值9.64,表明使用过智慧养老设备对智慧养老产品的需求正影响显著。使用过智慧养老设备的老年人更有可能认为智慧养老产品能够解决他们的生活需求。
智能养老设备的使用熟练度:回归系数为0.12,t值为2.11,P值为0.036,表明熟练使用智能护理设备对智能护理产品的需求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有经验的老年人有更高的智能养老护理产品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智慧养老设备的使用熟练度和使用过智慧养老设备这两个自变量对智慧社区提供的智慧养老产品需求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广智慧养老设备的使用,并加强对老年人的使用培训,以提高他们对智慧养老产品的需求和使用率。此外,还要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让精明的社区居家养老理念和方式能够被更多的老年人所了解并接受。
2数字治理视域下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待提升
2.1.数字技术应用社区养老服务不够彻底
社区智慧养老作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家庭型社区养老模式,目前已成为社区智慧养老的一种养老模式,通过数字化技术与养老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社区、家庭、个体、社区智慧养老资源的无缝整合和优化配置[4]。本次研究中发现,在问到“您知道什么是智慧社区居家养老吗?”有38.38%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了解智慧社区养老;在被问及“智能养老设备的使用有哪些诀窍?”只有不到一半(41.9%)的被访者认为更熟练地使用智能养老设备。这些数据说明,一方面,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融入数字信息技术做得还不够到位;另一方面,老年人可能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还不适应,对新技术的学习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充分利用智能养老设备,使得闲置的资源越来越多。
2.2.社区养老服务单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现今,社区养老服务存在服务单一、供给系统关联不足、服务协调不畅、服务流程脱节、数据共享和利用低效等问题。本次研究发现,社区居民享受的养老服务主要以家政服务、基础医疗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为主,而除此之外,76.41%的居民真正希望能为社区提供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如上门访谈、陪读陪聊等。因此,将数字技术嵌入养老服务,运用智能技术、设备和系统,破解当前养老服务供需信息不对称、资源分布碎片化和管理部门分散化难题,拓展智慧养老的服务领域是当务之急。
2.3.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格局亟待完善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已经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形成。在当下政府牵头的这一服务模式中,私营企业和社会参与积极性还比较低。总体而言,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居民养老服务治理格局,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居民之间密切合作,建立协调互补、责任明确、权利明确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各类实体参与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和支持。
3数字治理视域下社区智慧养老相关建议
3.1.协同发展数字养老服务产业
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创新的推动力。目前,两极化严重的问题正困扰着我国的智慧养老产业。智能康复设备、智能监测设备等产品大量涌现,但同质化严重,这是低端产品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的原因。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健康亟待调整优化。为了推动中国智慧养老事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要勇于挑战技术极限,不断进行研发创新[5]。同时,在技术创新中必须把满足老年群体的现实需求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此外,还要完善数字化养老服务平台,吸引优秀企业参与投资运营,提升数字化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水平,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围绕数字化医疗器械、适老化家居改造等产品开发,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在提供养老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政府应引导投资,重点关注医疗信息化、健康管理、智能家居和智能社区等领域的发展。
3.2.推动企业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
市场竞争是发动机,推动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发展。在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相关企业承担着以下责任:一是企业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入到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降低智慧养老服务成本的智能化供给和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中去。而是企业需要精准定位目标用户,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研发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和应用。三是企业也需要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积极开拓智慧养老服务市场。四是,借助数字技术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数字养老,是当前养老服务发展的关键方向。通过数码技术培训班的开办,很好地帮助了老年人在数码方面的基本技能。五是,通过推广数字养老平台来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还需要在推动数字化新技术和新服务的同时,保持传统的服务方式,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数字化社交活动。将传统服务与数字化服务相结合,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大大提高,这将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体验。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真正发挥“数字助老”的作用,帮助老年人顺利跨越“数字鸿沟”[6],更好地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3.3.加强养老服务监督
养老服务监督管理是对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质量进行的监管和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3.3.1.行业自律机制方面
养老服务机构应加入相应的行业协会或组织,通过行业内部的规范和标准,共同维护服务质量和市场秩序。内部管理制度方面,养老服务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要求。通过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员工的行为符合标准,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3.3.2.员工培训与教育方面
养老服务机构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通过培训,员工可以了解最新的养老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的满意度。同时,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建立投诉举报机制,让公众能够方便地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和评价。
3.3.3.信息化建设方面
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监管数据的实时更新。信息化可以提高监管效率,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服务。总之,行业自律、内部管理、员工培训、社会参与和信息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确保养老服务的质量和老年人的福祉得到有效保障。
4结语
在社区智慧养老与老年人服务需求的研究中,深入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以及老年人的实际需求。通过对社区智慧养老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发现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幸福感。同时,也意识到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综合考虑身体、心理、社交等方面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服务。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社区智慧养老模式,提升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可及性,确保老年人能够充分享受到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利和福祉。同时,也需要关注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变化和演变,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模式,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和期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