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模型构建及推进策略

2024-07-22 00:00:00王建梁梅辉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7期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模型构建

[摘要]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对职业院校教师的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为适应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教师要具备创新教育技能、提升核心素养、探寻研究意识及重塑未来形象的数字胜任力。依据多维整合、实践导向、动态适应、个性发展、持续改进及伦理责任等原则,对国内外关于数字胜任力研究理论框架进行系统整理与审视,结合质性研究,构建包含数字基础胜任力、数字应用胜任力、数字革新胜任力和数字发展胜任力的4个一级维度和16个二级维度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框架,并提出构建数字胜任力推进策略:构建数字化培训体系,推动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升数字化技能水平,形成数字化保障机制。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数字胜任力;模型构建

[作者简介]王建梁(1970- ),男,山东聊城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辉(1986- ),男,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北" 武汉" 43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重点课题“我国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主要模式和基本特征研究”(项目编号:SZ23B40,项目负责人:王建梁)、2024年度湖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课题“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HZJ2024227,项目负责人:梅辉)和2022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校与普通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22A06,项目负责人:梅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4-0091-07

教育数字化是加快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步伐,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1]。2022年教育部启动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聚焦教师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变革教学方法、提升数字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是教师层面对教育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实践响应。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拓展国际化新空间,引领教育变革创新,为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2]。职业教育由于其以技术为主的类型教育特殊性,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为维护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平衡,适应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教师向提升数字胜任力角色转变尤为重要。现有学者对教师数字胜任力研究主要表现在侧重于教师数字化发展内涵特征[3]、教师数字素养构成要素分析[4]、国内外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比较等[5],对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构建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旨在构建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并对模型中的相关要素进行阐释,提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推进策略,以期为数字化转型时期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研究与实践提供思路。

一、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特征

(一)数字素养与数字胜任力的概念厘清

1.数字素养。关于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的内涵,各国学者众说纷纭。阿拉穆特卡(Ala-Mutka)将能力作为素养的核心,指出数字素养是对数字工具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在复杂信息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协作、批判性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6]。马克·布朗(Mark Brown)则认为,数字素养通常指的是个体在数字环境中获取、理解、评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对数字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7]。总而言之,数字素养强调个体对数字技术的熟悉程度和应用能力,涵盖从基础的操作技能到高级的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等多个层面[8]。

2.数字胜任力。数字胜任力(Digital competency)是数字素养的延伸,拓展了数字素养的概念范畴,不仅关注个体对数字技术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强调在特定领域内应用这些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006年欧盟发布《关于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报告》(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将数字胜任力定义为“为了就业、学习、自我发展及社会参与,自信和批判性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能力”[9]。随着数字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态度、道德、情绪、伦理、价值观等元素也逐渐融入数字胜任力概念内涵[10]。由于当前学者关于数字胜任力的具体定义尚未达成一致,结合前人研究基础,本研究将数字胜任力概括为:基于数字技术能力基础,旨在促进对复杂问题解决、创新性思维及知识内容构建的综合能力。

(二)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独特性。在信息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过程中,数字胜任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再到“数字胜任力”的一步步深化和提升,标志着职业教育信息技术从在器物上的应用转向教育领域,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嵌入与融合[11]。这一转变意味着教育数字化从单纯的技术引入和应用的单向驱动,转变为技术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双向互动。职业教育内涵包括能力导向的职业教育、产业经济导向的职业教育以及创新驱动导向的职业教育三重指向[12]。能力导向的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旨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产业经济导向的职业教育注重与区域及全球经济需求相对接,通过专业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安排,使学生能够适应并促进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导向的职业教育强调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创新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新思路、新技术和新业态。职业院校教师需积极探索如何将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核心要素相融合,以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13]。本研究将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定义为:职业院校教师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与资源的搜集、处理、应用、管理及评估,将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核心要素相融合,以解决教学难题、优化教学过程、革新教育范式等所需的认知、技能和责任感。

(三)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特征

本文认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应具备以下特征:其一,以创新教师数字化教学技能为核心。随着翻转课堂、微课、在线课程等教学模式的出现,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在数字技术环境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并积极探索和应用数字技术以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数字技术构建学习环境,提升教师在数字素养、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关键能力。其二,以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核心素养为关键。不仅要培养持续且稳定的数字化学习习惯,确保数字化专业学习的持续性和连贯性;还要着重提升教师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强调数字化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学习成果与实际需求紧密对接。核心素养提升的宗旨在于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在快速变化的信息社会实现持续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使终身学习的理念具体化并化作实践[14]。其三,以探寻教师数字化研究意识为延伸。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师不仅要精于教学,更应具备深入思考与批判性反思的能力,以研究者的姿态在探寻过程中实现自我审视与能力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明确的研究导向意识,熟练掌握数字技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积极参与数字化教学的观察与反思,运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分析教学实践,并执行数据编码与总结工作;注重构建和发展数字化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活动,教师能够在数字时代不断进化,成为教育领域的持续创新者和领导者。其四,以重塑教师数字化的未来形象为愿景。数字时代的教师应运用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来优化与学生、家长、学校的互动。这种转变旨在提升教育工作效率,并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与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要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师、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桥梁。

二、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构建

(一)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原则

其一,多维整合原则。在构建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时,应超越单一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全面接纳各种能力要素。同时,模型的建构不仅要确保其在理论上的完整性,还要保证其在实践中具备高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通过多维度整合,促进教师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全方位能力提升。其二,实践导向原则。数字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不仅要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明确的实践导向,确保其能够为教师在实际教学场景中有效运用数字技术提供具体指导[15],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教学活动成效,持续优化教学质量。其三,动态适应原则。随着教育数字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教师的数字胜任力也随之呈现动态演变的特征。因此,模型需内嵌灵活性与开放性,以便能够针对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适时调整与更新,在反映教育技术最新趋势的同时,确保教师专业发展与时俱进。其四,个性发展原则。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应提供定制化职业发展路径与指导建议,以迎合不同教师的独特需求[16]。这要求模型能够识别并尊重教师在能力水平、教学经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多样性,同时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和支持措施。通过差异化策略,促使教师在数字胜任力方面实现个性化成长。其五,持续改进原则。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执行是一个动态迭代的过程,它要求持续搜集反馈教学信息、评估实施成效,并基于所得数据进行必要的优化与调整[17]。这要求模型能够适应教育领域的不断变化,通过持续的优化与改进,确保教师的数字胜任力与时俱进。其六,伦理责任原则。在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伦理道德和责任感的培养。这要求教师在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恪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师生的隐私权益,确保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积极性。在这种价值引导下,教师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还能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树立正面榜样。

(二)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具体构建

本研究在对《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辅以对国内外关于数字胜任力研究理论框架系统的整理,融合20位职业院校教师就数字胜任力进行的质性访谈资料,构建了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模型框架。该框架旨在全面映射教师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发展潜力,包含数字基础胜任力、数字应用胜任力、数字革新胜任力和数字发展胜任力4个一级维度、16个二级维度。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1.关于数字基础胜任力。数字基础胜任力是指职业院校教师对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关系的认识程度和自身所具备的人格特质。它是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前提,包含数字特质、数字理解、数字意识和数字认同4个二级维度。其中,“数字特质”是指在数字教学中展现出的自信、自律、诚信、细心、毅力、合作等人格特质。这些特质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和学习环境的优化具有显著影响,反映了教师在数字教学实践中的专业素养。“数字理解”指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理解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及教育领域发展中的作用与价值,如数字技术引发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教师采用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等。“数字意识”指数字技术在为职业教育提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等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技能挑战。“数字认同”是指教师对数字技术的价值持肯定态度,在教育实践中积极采纳和应用数字资源与工具,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互动性,为学生创造更加高效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2.关于数字应用胜任力。数字应用胜任力是指职业院校教师熟练运用数字平台、工具等载体进行数字教学并对学习成果进行效果评价的能力。它是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核心,具体包含数字媒介、数字资源、数字技术、数字教学、数字协同、数字评价6个二级维度。其中,“数字媒介”指教师掌握和使用数字平台、工具等进行教学,以及通过这些媒介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性整合、精细化编辑、创新性改进和结构性重构的能力。“数字资源”是指教师对数字资源的系统性整合、管理与维护,以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统筹和优化利用,包括对数字资源的筛选、分类、存储以及更新,确保资源的可用性和时效性,同时对教学平台和工具进行定期的技术维护和功能升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数字技术”指教师对于数字技术的常见概念及其基础原理具有深刻认识,并在教学活动中熟练进行数字技术资源的选择与应用。通过这种能力的提升,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满足教学需求,优化教学过程,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数字教学”是指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设计、实施的全过程,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应用,优化教学活动的结构与内容,从明确教学目标开始到教学内容的精心策划直至教学活动的执行与评估,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数字协同”是指教师通过数字技术,有效逾越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进行数字协同教学。教师不仅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体验,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数字评价”是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工具对产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关于学生理解和进步的即时反馈。

3.关于数字革新胜任力。数字革新胜任力是指教师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展现的关键能力,要求教师不仅理解和运用数字技术,还能批判性地思考和创新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数字革新胜任力是数字胜任力的进阶,包含数字反思、数字批判、数字创新3个二级维度。其中,“数字反思”是指教师在数字化教学实践中对自己行为、决策和学习过程的深入回顾、分析和评估。通过回顾分析数字教材、多媒体课件、互动工具等教学资源的教学有效性,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是否充分利用了数字技术优势,并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量化评估。“数字批判”是指教师通过批判性思维对教学中数字技术、资源工具及教学方法等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估,辨别数字资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识别教学方法潜在的偏见和错误,讨论数字技术对教育、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人行为包括隐私、安全和伦理等问题的影响。“数字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数字技术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包括利用开发新的教学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探索新的数字工具和平台以提高教学效率等,数字创新能使师生在快速变化的数字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和适应性。

4.关于数字发展胜任力。数字发展胜任力是指在社会参与和制度保障下,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文化和数字公民意识得以培养并在后续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及维护工作数据和网络安全的能力。数字发展胜任力是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延伸,包含数字社会、数字伦理、数字安全3个二级维度。其中,“数字社会”是指在社会参与和制度保障下,促进数字文化氛围和数字公民意识培养,通过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政策制度的有力支持,构建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字素养提升的环境,提升教师在数字时代必要的文化适应性和责任感;“数字伦理”是指教师在数字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时所应坚守的各种伦理原则,以及防范和抵制网络欺凌等不当行为;“数字安全”是指教师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研活动时所必须坚守的信息完整、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以及网络环境防护的措施与原则,要求教师有确保传递信息准确、保障师生隐私安全、维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以及防范网络威胁和数据泄露等风险的责任。

三、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推进策略

(一)以学习为中心,构建数字化培训体系

有效培训是提升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关键途径,其应以学习为中心,明确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构建一站贯通式培训体系,采取实践导向,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注重教师数字领导力的培养,并持续跟踪和优化培训效果。一是明确数字胜任力内涵要素。数字胜任力是包含数字基础胜任力、数字应用胜任力、数字革新胜任力和数字发展胜任力的综合能力,明确内涵与构成要素可为培训体系提供明确目标。二是搭建数字胜任力培训体系。注重培训的实践性,通过案例研究、模拟教学、项目驱动等方法,让教师在真实或模拟的教学环境中接受一站贯通式培训。三是建立数字胜任力运行机制。随着教育技术的迭代发展,定期更新培训内容和材料,确保教师能够掌握最新的数字技术发展态势,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研活动,通过有效的评估、反馈和激励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以平台为依托,推动数字化资源建设

为适应教育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需积极推进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优化,以数字化技术平台为依托,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和全面性[18]。通过数字化资源建设,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数字化教学基本功训练,确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整合和运用数字技术。一是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成效。如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助力教学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对教学活动、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学资源的实时监控与分析,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二是提升数字资源更新频率。电子教材、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模拟软件等用以支持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数字资源,应与行业标准和最新技术发展保持一致,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三是提供数字技能发展机会。职业院校应提供持续的数字技术支持和专业发展机会,包括定期的研讨会、工作坊和在线培训,旨在提升教师的数字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通过数字化资源建设,教师能够创造一个互动、协作和创新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三)以发展为导向,提升数字化技能水平

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应局限于对数字技术的表层认知和单向应用,而应致力于全面提升其在数字技术领域信息获取、应用与创新的综合能力。这要求对教师的知识体系进行根本性重构,全面提升其数字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一是赋能教师成为“数字工匠”。培养教师掌握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在教学中有效整合和使用各种数字工具和平台,不仅包括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涵盖对新兴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二是促进教师开展多模态教学。利用数字技术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如视频、音频、动画和互动模拟等开展多模态教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有效性。三是鼓励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创新。使用数字化资源进行学生学习行为的跟踪、分析和反馈,通过在线评估和远程考试等组织与管理,促使教师在数字资源的应用与开发上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开发和定制个性化数字教学材料,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四)以协同为关键,形成数字化保障机制

在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形成需要通过国家政策高度引领、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教学资源合理分配等多方协同,形成数字化保障机制。一是确保数字化教学标准的权威性。以国家发布的教育数字化相关政策为引领,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统筹指导职业院校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质量评估,确保学校教育质量与国家教育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二是扎根数字化技术创新的实践性。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源头,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企业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实时行业动态、先进技术设备和丰富实践经验,促进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创新。三是立足数字化教学资源适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应注重资源适用性,以确保教学资源与实际工作场景的无缝对接。可制定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并覆盖到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各个环节。数字化保障机制能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推动教学方式创新,提高教学管理智能化水平,促进教师高质量专业发展。

四、结语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需求日益多样化,职业院校教师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担的使命正在发生变化,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升。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教师必须向具备创新教育技能、核心素养、研究意识和未来形象的数字胜任力转变。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框架的提出,不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也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院校管理者提供了实施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参考。构建数字化培训体系、推动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升数字化技能水平和形成数字化保障机制等,将有助于教师在现代化教学中更好地适应教育需求,实现个性化发展,并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希望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能够在数字化教育浪潮中不仅成为知识的传递者,更成为学习方式的创新者、教学内容的开发者。这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也是对整个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一次全面升级,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牧华,方晨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战略构想和实践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1):187-200.

[2]教育部.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2024-01-11)[2024-03-15].httpwap.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401t20240111_1099814.html.

[3]赵洋,臧淑英.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师教育:内涵特征、基本逻辑与发展指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10):15-19.

[4]徐春梅,乔兴媚.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实然困境与提升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0):63-67.

[5]郑旭东,马云飞,岳婷燕.欧盟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技术创新教师发展的新指南[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2):121-128.

[6]Ala-Mutka,k.Mapping digital competence: Towards a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M].Luxembourg: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11:23.

[7]马克·布朗,肖俊洪.数字素养的挑战:从有限的技能到批判性思维方式的跨越[J].中国远程教育,2018(4):42-53.

[8]郑旭东.面向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O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2024-03-15].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K_cp52o2S787Cf0ZfnmAmQTgA9pGnsnxi37e6hPFj9aG3AGr8UdPS8hL1jVmSP7a-d7

7LSVWvdoTgxmLqsEZhcqE7x38Ez9D3RqR0rFIRts6IEA9AxtDhDJT79wMym6CcS-z_YYNw4du34yiJJj0rA==amp;uniplatform=NZK

PTamp;language=CHS.

[9]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of 18December 2006 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EB/OL].(2006-12-18)[2024-03-15].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site/en/oj/2006/l_394/l_39420061230en00100018.pdf.

[10]仇晓春,肖龙海.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研究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5):110-120.

[11]朱德全,熊晴.技术之器与技术之道:职业教育的价值逻辑[J].教育研究,2020,41(12):98-110.

[12]李健.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个指向[N].人民政协报,2021-12-08(10).

[13]孙苹.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8):18-23.

[14]杨宗凯,王俊,吴砥,等.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探析及应对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7):26-35.

[15]许倩倩,吴雪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逻辑、内涵要素与提升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3):13-20.

[16]田俊,田文汇,王萱,等.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一项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混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126-133.

[17]邓林园,邹盛濠,张丽.供需视角下托育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4,36(1):56-63+121.

[18]白晓晶,张铁道.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创新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0):89-96.

猜你喜欢
教育数字化模型构建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在线学习(2022年5期)2022-06-14 23:48:13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以教育数字化推进“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在线学习(2022年5期)2022-06-14 23:48:13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姜强:自适应学习本质是个性化
在线学习(2022年5期)2022-06-14 03:41:57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在线学习(2022年3期)2022-04-10 13:08:42
社会资本视角下行业协会商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学会(2016年12期)2017-01-13 20:36:51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力培训中的应用
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20:54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