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县域职业教育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能人才支撑,提高了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培养面临诸多困境,如人才培养偏离职业教育的技术属性、忽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性、学生积极职业心理培养缺位等。对此,应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以专业技能扎根职场;提高职业能力的发展性,保障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和灵活性;加强专业认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心理,从而提升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关键词]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职业适应能力
[作者简介]岑华锋(1987- ),男,浙江慈溪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浙江" 杭州" 31003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学生适应性能力提升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EJA220559,项目负责人:岑华锋)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4-0105-08
县域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石,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既可以缓解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的困境,又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点[1]。县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专业人才的支撑,县域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助力人力资源供给上应发挥基础性作用。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统筹发挥企业、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作用,聚焦新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2]。面对中西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面临总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3],而且我国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县城中青年人大多数选择流向劳动力价值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务工[4]。一方面,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无法为中西部县域振兴所用;另一方面,中西部县域职业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效仿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办学脱离乡土文化语境,进而导致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低下,无法精准对接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5]。因此,如何提升县域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满足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应重视的研究课题。
一、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内涵探析
(一)职业适应能力的内涵:基于学术逻辑的视角
关于职业适应能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角度对能力维度、影响因素、中介作用、测量标准等主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在心理学领域,职业适应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能够进行自我引导和管理的心理社会能力[6],是就业能力建构的重要维度之一。
有研究把职业生涯分为职业准备期、职业选择期、职业适应期、职业稳定期、职业能力衰退期和职业结束期[7]。职业适应期只是职业生涯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时期,是职业生涯的一个横向截面,其对应的职业适应能力也是一种阶段性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适应期实现角色转化、掌握工作方法与技能的能力。当前更多的研究是从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来考量的,这种研究视角来源于素普(Super)提出的“生涯成熟度”概念。它是以个体生涯发展为轴线,围绕解决个人生涯准备、规划和探索等面向未来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一个纵向构念[8]。随后,萨维卡斯(Savickas)对职业适应能力作了进一步阐释,认为职业适应能力既是一种个体在不同职业阶段实现自身与外部环境匹配的态度、能力和行为,也是一种应对职业转换、环境变化以及工作发展所需的心理资源[9]。霍尔(Hall)更是将职业适应能力看作一种职业元能力,它与个人身份一起构成了职业动态变化的核心。其核心是改变,包括改变的能力和动机[10]。国内学者在引进“职业适应能力”概念后对其内涵也进行了研究,如施晶晖认为职业适应能力是指从业者在新的职业活动中,当职业或专业类型发生变革时,支持从业者尽快达到新职业的要求,并且在新的职业环境中进行积极有效职业活动的职业个性品质[11]。王益富将职业适应能力界定为个体顺应职业环境要求,解决职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所需具备的系列相关能力,强调员工适应企业内外部工作环境的能力[12]。
学术界虽暂未对职业适应能力形成一个统一的内涵界定,但均涉及以下特征:首先,基于外部环境的互动性。职业适应能力是个人对外部环境进行反应与互动的能力,必须以某一特定的职业环境为前提。因此,与外部环境的高度互动性和关联性是职业适应能力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次,基于职业生涯的发展性。职业适应能力不是针对某一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能力,而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并且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如技术革新)而呈现动态发展性。最后,基于心理需求的情感性。福格特(Fugate)从心理学的角度将职业适应能力看作一种态度和意愿,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13],这说明职业适应是个体与职业环境不断磨合,以达到和谐的心理认知过程。因此,职业适应能力包括职业认知、态度、价值观等情感因素。
综上所述,职业适应能力是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面对工作内容与环境的变化,不断寻求内在心理需求与外部环境之间平衡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含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包括职业规划、沟通、学习发展等通用能力,还包括情绪、意愿、价值观等心理情感能力。
(二)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内涵定位:基于实践逻辑的视角
实践逻辑以实践变化和时代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对实践变化进行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解答,从而对当下实践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概括[14]。因此,实践逻辑视域下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职业适应性能力,是在职业适应能力的普遍性内涵和特征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特定职业适应能力,对其研究分析必然要以职业教育学生为特定对象,以中西部县域为特定范围,在当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时代大背景下理性分析实践过程中的特征变化,科学界定发展内涵。
首先,满足实际工作世界的专业技术技能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是凸显职业性、技术性的教育类型,专业技术技能是职教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根本。因此,夯实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要把专业技术技能的养成放在核心位置,在此基础上再聚焦于中西部县域,明确职教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必须拥有与县域经济结构相协调的专业技能。具体而言,职业教育与县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交互耦合的关系,但因为不同类型的县城有其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县域职业教育则需要根据自身的产业经济特色培养相匹配的人才类型,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因此,县域职教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必然指向县域产业布局,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掌握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技能,特别是县域特色经济和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
其次,掌握应对未来工作世界变化的职业核心能力。在劳动力市场,雇主不仅看重专业技能,也倾向于雇佣职业核心能力强、内在素质高的学生。这是因为,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并把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最终实现人职匹配[15]。因此,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个人实现更高效率的职业转换,在未来工作世界更好地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事项。特别是数字技能,对于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而言格外重要。数字技术正在快速改变各个行业的生产模式和劳动形式,这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特别是在中西部县域经济中占比较大的农业经济,正处于数字化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因此,掌握良好的数字技术更利于学生适应中西部未来经济发展模式。
最后,具备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的心理情感能力。正如福格特(Fugate)所言,职业适应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意愿和态度,很多职业适应问题都是由心理层面的原因导致的。县域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功能不局限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具有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意愿与态度,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家乡发展的紧密连接,能够全身心投入家乡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因此,对于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而言,其职业适应能力的内涵还应该包括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意愿、助力乡村振兴的态度、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等心理因素。
因此,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就是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能够满足中西部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技能要求,应对未来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并且具备积极正向留乡从业的心理情感的一种综合性职业能力。
二、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的困境
(一)职业教育的技术性本质被遮蔽
技术性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底色,专业技术能力必然是职教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核心构件。然而,当前中西部县域职教在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方面,学校办学定位存在技术属性偏离倾向。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惟有读书高”和“职业有贵贱”的思想,对高学历的追求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是近年来“普职分流”引起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有学者对我国中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的中职学生进行了升学意愿调查,数据显示,89%的学生“具有升学意愿”[16]。面对社会大众如此强烈的升学期待,不少中西部县属中职学校出现了以升学为主的办学倾向[17],大量举办升学班,甚至形成了以升学为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模式。这种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办学模式,可能会造成职业教育“学术漂移”,进而淡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以三校生高考为例,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文化课,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科目。虽然专业技能科目在一定程度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但专业技能科目的技能范围有限且属于重复性练习,考试成绩不具有教育通用性,操作技能几乎没有迁移价值[18]。因此,在体系化、科学化的职教高考制度未形成之前,以升学为主的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很可能导致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技术属性的弱化,进而使学生无法养成应有的专业技术技能,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专业设置与县域经济特征的匹配度不高。首先,专业设置对标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一定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生就业也主要面向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因此,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也必然指向当地产业特色与经济结构。但事实上,很多中西部县域职业学校针对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而设置专业,忽略了当地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加速了技术技能人才的流出。有学者对中职学生的本地就业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本地就业率相对较低,如江西仅为46%[19]。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不匹配,最终导致县域职教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技能在当地劳动力市场没有“用武之地”,降低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其次,中西部县域职教专业设置“离农”现象严重。县域职业教育担负着乡村振兴的重任,甚至可以说县域职业教育就是面向“三农”的教育。因此,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应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涉农专业人才。然而,当前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面临严重的涉农专业萎缩问题。以广西中职学校涉农专业为例,2015—2019年,涉农专业毕业生人数下降幅度达57%[20]。涉农专业的快速萎缩,直接导致涉农专业建设投入力度下降,无法提供高质量教学,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得到良好训练和发展,难以满足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现代化农业建设要求。
(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性被忽视
具备发展性职业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因此,职教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必然也要把职业发展性作为重要目标。但是,当前中西部县域职教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忽略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性。
首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足。职业核心能力涉及个体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职业发展性,因此,它被认为是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远清教授曾说,众多院校的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对于即将走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使他们可以更快地适应职场不断变化的需求[21]。因此,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应成为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当前中西部县域职教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仍然专注于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和专业实践技能这两个传统知识技能模块[22]。在课程方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基本依托于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往往不受学生重视,学习效果不佳,而且教师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缺乏真实化的教育情境[23],导致职业核心素养融入这些课程的效果不佳。
其次,缺乏宽基础的跨专业技能。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职业教育必然要打破以往各专业相对独立封闭发展的情况,转而根据区域产业链布局整合专业群,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从专业逻辑看,专业群是由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24],基于此专业群逻辑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具备宽基础、跨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职教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不能局限于单一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应培养基于专业群组成逻辑的技术技能,从而形成更丰富、更宽广的专业群技能,使学生在产业群内部实现更加顺利的职业转换和适应。但是,中西部县域职业学校由于对专业群建设认知不足、办学实力有限、专业基础薄弱等种种原因,专业群组建相对困难,设置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既没有形成清晰的组群逻辑,也没有对区域产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专业群内的资源相关性和共享度都较低,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专业群发展优势。在这种境况下,学生必然无法实现以专业群为基础的技术技能培养,无法掌握产业链中关联性较高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只能以相对单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劳动力市场“单打独斗”,这严重影响了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
(三)学生积极职业心理培养存在缺位
职业适应能力内涵的第三个维度就是心理情感能力,即适应职业环境的意愿与态度。对于中西部县域职教的学生而言,这种心理情感能力主要指适应县域发展的意愿与态度。然而,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积极职业心理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留在县域就业的意愿和态度较为消极。
一方面,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就业信心不足。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一直存在社会认同度及期望值较低的情况,特别是在当前“普职分流”制度背景下,一旦中考失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容易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这些社会观念往往成为中职生对自我身份建构的起点,并逐渐内化与主动认同,极大影响了职教学生的就业信心。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县域职教中更加突出。这不仅反映出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较低,更折射出其对未来就业的消极情绪,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未来的职业角色。这种消极情绪导致学生在职业转化和适应过程中的主动意愿降低,不愿意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职业机会,严重影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构成了潜在障碍。
另一方面,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的留乡就业意愿较低。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劳动力,特别是以县域职教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劳动力。他们既掌握现代产业技能,又有较为开阔的社会眼界,符合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需求。当前中西部职教学生对于留乡就业存在抵触情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职教毕业生对当地经济发展前景没有产生心理认同,普遍出现县域职校学生逃离县域、到城市就业的现象[25]。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对于留乡工作持抵触情绪和消极态度,充分证明了其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意愿较低,而意愿和态度正是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在心理情感维度也存在严重短板,这暴露了中西部县域职业学校对学生积极职业心理培养的缺位,没有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留乡就业的职业心理,造成中西部人才的大量流失。
三、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策略
(一)回归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帮助学生以专业技能扎根职场
专深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真正区分开来的本质特征[26]。因此,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必须成为职教学生在就业市场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中西部县域职教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也必然要把专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
首先,厘清升学与技能学习的关系,使职业教育回归技术属性。在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职业教育高移化促使中职教育坚持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办学导向。中西部县域职业学校追求升学并没有本质问题,但应对此保持理性判断,因为职业院校过分强调升学可能会加重鄙视劳动、排斥技能学习、逃避顶岗实习等现象[27]。中西部县域职业学校要树立升学与专业技能学习并重的办学理念,既要强调基础文化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和理论基础,又要强调专业技术技能学习的核心地位,让学生在具备升学能力的同时,不放弃与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技术技能,从而凸显职业教育的技术属性,帮助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劳动市场的需求。在确立升学与专业技能学习并重理念的基础上,中西部县域职业学校还要以满足学生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双重需求为中心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积极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协调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构和比重,以确保学生在获得必要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系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
其次,专业设置要紧密对接县域经济结构。县域职教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学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匹配度。一个与区域经济高度相关的专业设置能够确保学生掌握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契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他们进入职场后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中西部县域职业学校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专业设置要与当地产业发展形成积极联动关系。中西部县域职教学校要摒弃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和大城市经济发展所需专业的情况,从当地产业结构的实际出发进行专业设置,主动引领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对全国范围内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人才信息等进行调研,形成完善的产教融合实施策略,培养能够引领县域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倒逼当地产业链的升级,实现县域职教专业与产业的良性联动。二是积极拥抱涉农专业,赋能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专业技能。中西部县域职教涉农专业的设置要更加现代化、智能化、融合化,使学生成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服务的专业人才。比如,在智能化技术方面,可以教授学生智慧林业、畜禽智能化养殖、木业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等;在乡村服务技能方面,开设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等课程,使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掌握现代农村管理技能;在融合化方面,把旅游、电子商务、智能物流等知识节点与民族文化和乡土性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28],应对当前产业融合大趋势,使学生掌握乡村全面振兴的融合性专业技能,全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适应能力。
(二)提高职业能力的发展性,保障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和灵活性
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不是针对某一阶段的一种特定能力,而应成为保障学生职业生涯灵活性和发展性的一种能力。中西部县域职教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不仅要注重对当前就业市场所需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发展性能力的培养。
首先,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是科学定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对于不同的教育类型和层次,职业核心能力侧重点存在差异。中西部县域职教学校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要素进行重新把握,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确保职业核心能力定位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二是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形成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良好氛围。针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开设专门的课程可能收效甚微,对此,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营造能够充分反映职业特质和职业需求的浓厚校园文化如社团活动、文化节活动、创业大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沟通交流、统筹协调、合作协作和创新创业等能力,让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三是教师加强职业核心素养教学的意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要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能力的全面性,在教学模式方面可以尝试探索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在教学方式上积极应用数字化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数字素养。
其次,加快专业群建设,拓宽学生职业技能宽度。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应强调专业群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灵活性。一是组建精品特色专业群。中西部县域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有限,专业布局无法实现对各个产业的全面覆盖,因而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精品专业群。在专业群的构建过程中,中西部职业学校应深入分析当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产业逻辑决定专业群的组群逻辑,确保专业群知识与技能与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高度匹配,进而实现当地特色产业链与职业教育人才供应链的紧密联结,使学生掌握专业群技能,适应产业链中更多的岗位工作要求。二是优化专业群内部组织管理,推进专业群协同育人。中西部县域职业学校在推进专业群改革过程中,必须在专业群层面建立一个高效的协调管理机构。该机构将承担专业群发展的关键职责,包括对各专业群的就业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研、统筹专业群内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对师资队伍进行科学调配等,以此确保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衔接、人才培养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与优化组合,进而发挥专业群内学生协同培养效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三)加强专业认同,增强学生职业适应心理
首先,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成就感。针对当前职教学生就业信心不足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成就感。心理学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成就目标的动机模式有两种,分别是掌握模式和无助模式。掌握模式具有寻求挑战性任务、面对困难时坚持性高的特征;无助模式相反,具有回避挑战、面对困难时坚持性低的特征[29]。当前很多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处于无助模式的困境,对此,学校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帮助学生把目标成就动机模式调整为掌握模式。中西部县域职教学校可以以项目制学习为基础,为学生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完成学习项目、取得学习成果之后能够产生愉悦的成就感体验。学校还要建立形成性评价模式,使学生专注于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成绩和结果,让他们对成败进行努力和策略归因而非结果归因,提升他们面对困难的坚持性,降低面对失败的焦虑度,减少心理内耗,把职业成就作为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一种内驱力。通过提高学生专业学习成就感,使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敢于面对职业挑战,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其次,匡正角色认知,加强职业认同感。针对中西部县域职教学生留乡意愿不足和对涉农职业缺乏认同的困境,需要学校和政府协同合作,构建多维度的策略行动。一是采用渗透式心理赋能,消解学生对留乡工作的抵触情绪。中西部县域职业学校要针对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广阔前景进行深度宣传,剖析涉农专业的职业发展深度,让学生真正了解乡村振兴的深刻意义,树立职业理想,进而从心理上消解对留乡工作的偏见。二是充分结合本土民族文化特色进行教学,唤醒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县域职业院校可以加强民族文化延续功能,在课程设置上增加民族元素,构建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职业性知识结构,开创基于民族特色文化的产业结构,既用文化留住了人才,也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三是政府要协同发力,促进涉农人才的培养与留用。中西部地区各地方政府要积极扶持县域职教发展,特别是对涉农专业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相关专业教师的待遇。可以设立毕业生留乡就业补助资金和创业补贴资金,建立就业创业平台,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扩大符合青年群体心理预期的就业渠道,提升职教学生留乡工作的意愿。
[参考文献]
[1]杨晓军,宁国良.县域经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6):119-12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22-05-06)[2023-10-31].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5/06/content_5688895.htm.
[3]瞿连贵,石伟平.新时代我国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4):11-15.
[4]刘丽娟.县域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及高质量发展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5):65-76.
[5]董芩,阿木古楞.西部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9):21-26.
[6]Guzman A B D, Choi K O.The relations of employability skills to career adaptability among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3(82):199-207.
[7]王吉春.谈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培育[J].教育探索,2012(12):108-110.
[8][12]王益富,王丽丽,张建人,等.员工职业适应能力量表的编制及初步应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6):1021-1028.
[9]SAVICKAS M 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M]// Brown S D, Lent R W.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Put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o Work. Hoboken:John Wiley amp; Sons,2005:42-70.
[10]HALL D T. Careers in and out of Organizations[M].Thousand Oaks:Sage,2002:238.
[11]施晶晖.关于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8):38.
[13]FUGATE M,KINICKI A J,ASHFORTH B E. 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and 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14]马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J].中国教育学刊, 2023(7): 7-13.
[15]任学军.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指导——评《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9(9):135.
[16][27]王启龙,陈嵩.共同富裕进程下相对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升学意愿及对策建议——以“三区三州”地区样本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3(27):54-60.
[17]沈有禄,曾新.职普比“大体相当”:有无可接受的底线值——来自“三州”地区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21(Z1):72-80.
[18]徐国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制度的职业教育高考[J].教育研究,2020(4):95-106.
[19]周凤华,杨广俊.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0):5-18.
[20]翟立艺,陈茜茜,张琦,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21):322-324.
[21]魏晓明,姚晓丹.职业核心能力:学生就业的“独门兵器”[N].光明日报,2011-05-23 (6).
[22]赵博琼.农村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77-80.
[23]张广传,王海英.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培育路径——基于山东省“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21(29):19-23.
[24]兰金林,田静,石伟平.我国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反思——基于2008—2018年CNKI核心期刊文献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74-80.
[25]林克松,沈家乐.乡村振兴与人才流失:贫困县域职校学生“城市就业”的推拉效应[J].当代职业教育,2020(1):21-26.
[26]石伟平.在改革中前行、在实践中思考——重读《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5):29-32.
[28]杨磊,朱德全.“三域”并进与“链式”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融合行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2):203-210.
[29]Dweck C S.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6(41):1040-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