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2024-07-17 00:00:00李望秀李华新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3期

[摘要]当前,数字技术赋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从基础环境、教育主体、协调保障三个层面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设置普及式—引导式—实践式的阶梯形课程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智适应的教育策略与活动、虚拟化的创业实践环境、智能化的创业项目推荐与孵化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环节的全覆盖和模式创新,利用教育数据完善评价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创新创业教育;赋能;技术伦理;策略

一、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教育提质升级的关键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体系全面改革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关键策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前期工程,必须解决好策略性问题、战略性举措[1]。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目前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的重点领域,已在我国各高校广泛深入地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从注重量的积累的多学科参与阶段走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全面深化发展阶段[2]。因此,我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要素与现状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

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学者纷纷提出看法。刘志新等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三个核心,即保障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其中保障体系包括顶层设计、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3]。卓泽林等围绕课程体系、组织领导、师资建设、教学管理、机制保障等五个维度,比较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个区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差异[4]。王敬国认为应从目标体系、协同机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5]。尽管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成要素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协同机制仍是其共同关注的内容。其中,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教育教学模式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关键,评价体系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协调机制是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各要素之间有效配合的保障,这些环节构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要素。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首先,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存在偏差,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如何创办企业的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认知不足。其次,部分相关课程教师队伍由辅导员、就业中心以及团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授课形式也是以大班授课为主,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再次,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教学专业性不足,教学效果不佳。最后,虽然有些高校聘请了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但是受企业生产或企业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师资队伍不稳定,尤其是兼职教师与高校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高校难以发挥对兼职教师队伍的激励和约束作用[6]。

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序上存在“体系结构单一化、课程内容同质化、专创融合表面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形式化”[7]的现象。课程体系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要求;课程内容同质化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提供不同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和技能支持;专创融合表面化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行其道,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旨不符,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无法提升教育质量和效能;理论与实践结合形式化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

3.教学环节有待改进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进展,但从总体上来说,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通识教育阶段,尚未形成多层次、全专业覆盖和课内外多途径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也较为缺乏,不利于实践教学开展,让学生难以真正体验创业过程,且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相对较少,难以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持和合作机会。此外,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还需要各相关利益主体协同评价,利用大量数据支撑进一步建立与完善科学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解决教育成效存在一定滞后效应的问题,客观、准确地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4.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不到位,社会与行业支持力度不足,资源整合不够,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8];在中观层面,高校与内部相关机构和部门缺乏明确的分工合作机制,沟通渠道不畅,导致资源分散,从而难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合力;在微观层面,具体教学过程未能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使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的兴趣不足。

三、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

(一)数字技术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时空的拓展

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创新创业教育课时的不足,也契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长期性的属性。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可以模拟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实践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不受地理位置限制,获得与真实环境相似的实践经验。

(二)数字技术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

数字技术能够提供虚实相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跨越时空局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教育大数据和AI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使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特点的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学习数据,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资源分配。

(三)数字技术有益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的构建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不仅催生了更多的新业态,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和工具,也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数字技术还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带来便捷的信息沟通与交换方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资金筹集渠道,如众筹、风险投资等,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策略

(一)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首先,高校应借助数字技术更好地宣传、实施和管理创新创业政策,确保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能。其次,高校应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弥补企业参与程度的不足,通过开设网络直播、在线指导、共建虚拟实验室等方式更深层次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最后,高校应通过数字技术建立资源支撑链与协调保障链,建立与社会组织、政府以及学生等其他主体的交流合作渠道,明确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权责,整合师资资源、设施资源等各方资源。

(二)建设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融合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9]。首先,高校应利用新媒体等数字技术,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通过动画、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高校应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慕课等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弥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不足,因校制宜地开设多层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从普及式—引导式—实践式的阶梯型课程体系覆盖,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最后,高校应整合、共享和融通不同学科资源,实现“点—线—面—体”的数字化知识组织与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创新创业知识,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实施智能化的创新创业教育

1.智适应的教育策略与活动

高校应鼓励教师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学习需求分析与预测,为学生提供适切的、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学习策略,并对学习过程进行适时监控和管理,真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高校应鼓励教师通过数字技术将创新创业案例、行业动态等引入课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如创新思维训练、商业模式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高校还应鼓励教师通过数字技术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线上线下的创业沙龙、讲座、创业大赛等,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与体验感。

2.虚拟化的创业实践环境

高校应鼓励教师结合数字技术,创设虚拟创业实践环境,模拟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情境和挑战,如市场调研、产品设计、融资投资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在沉浸式三维虚拟环境中进行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更真实、更有趣的创业实践体验,规避实际创业风险,降低试错成本,提高创业技能。

3.智能化的创业项目推荐与孵化

首先,高校应鼓励教师通过数字技术与搜索引擎帮助学生快速、大量地搜集创业项目领域的市场、资源、技术和风险等相关数据。其次,高校应鼓励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帮助学生深度处理数据,从大量数据之间找到联系和信息,帮助学生获得创业项目,通过行为数据,如兴趣和创业偏好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推荐适合的创业项目和资源。再次,高校应鼓励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帮助学生了解项目的市场、技术、人才等潜在风险,评估项目的价值和潜力,帮助学生做出更加明智的创业决策。最后,高校应鼓励教师通过数字技术,为学生提高创业项目提供个性化的孵化措施指导,包括资金筹措、人才招募、市场推广等策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四)建立数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教师融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串联创新创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再感知、再分析、再研判。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帮助教师、企业导师、学生等构建高效的渠道,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价,形成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为改进和优化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能够丰富评价方式,使评价贯穿创业教育全过程,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情并为教师提供定制化的创业课程、案例分析、实践项目,从而更高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能够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态势与市场需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高校应加强数字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效能。

[参考文献]

[1]鲁沛竺,周元宽.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话语与理论话语的“分”与“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1):67-76.

[2]臧玲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生成逻辑与建设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1):23-29.

[3]刘志新,庄岩,刘洋.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聚焦工科优势高校文管类专业[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20-27.

[4]卓泽林,龙泽海,蒋玉佳.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23(01):71-78.

[5]王敬国.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18):48-50.

[6]姚圣卓,王传涛,田洪森.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3):69-74.

[7]李海东.融合与创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3(03): 42-51.

[8]周正柱,王瑛.长三角区域应用型联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主要瓶颈与突破路径 [J].职业技术教育,2020(12):23-26.

[9]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6):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