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虚拟仿真思政课赋能红色精神传播研究

2024-07-17 00:00:00付霂乙陈思榕
传播与版权 2024年13期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数字时代虚拟仿真思政课赋能红色精神传播的机制发现,虚拟仿真技术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红色精神文化育人作用、构建红色精神传播新格局。然而,当前虚拟仿真思政课赋能红色精神数字化传播依然存在红色精神虚拟实验平台搭建能力不足、红色精神传播活动文案策划质量有待提高、虚拟仿真技术与红色精神缺乏协同性等问题。对此,文章提出,高校要找准契合点,激发红色精神鲜活力;增强体验感,探究红色精神传播新方式;提高专业性,打造专业技术型思政课教师队伍,从而不断提高虚拟仿真思政课赋能红色精神传播的效果。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思政课;红色精神;数字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2]。随着国家数字文化的战略部署,5G、虚拟现实、3D影像、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已成为激活红色精神文化,赋能红色精神传播的重要手段。虚拟仿真思政课是数字化的新型课程模式,高校将红色精神教育融入虚拟仿真思政课的课堂中,有助于增强红色精神的感染力、吸引力、教育力。

一、数字时代虚拟仿真思政课赋能红色精神传播的机制

在数字时代,虚拟仿真思政课对红色精神传播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数字技术的虚拟仿真技术在整合红色资源、创新红色精神展现形式、拓展红色精神传播路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数字技术赋能红色精神传播

第一,数字技术赋能红色精神资源的开发整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1]。基于大数据、互联网发展的数字技术能够对各地的红色文献、图片、纪录片、声音等素材进行收集、挖掘、梳理与整合,为高校深入表现红色精神文化特有的内涵提供相应的数字资源,并在传统传播媒介上融入3D影像、全息投影、人机协同等技术元素,发挥搜索速度快、使用便利等优势,从而建成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红色精神文化基因库,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与共享。

第二,数字技术丰富红色精神的展现形式。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促使红色精神资源从实体化形态转向数字化形态。其中,VR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将红色精神文化融入虚拟场景中,通过3D图像、立体音效、视频等数字视觉元素具象化地传输思政教育元素。这一创新方式利用了学生的多重感官,如感觉、听觉、视觉等,为学生带来了全方位、沉浸式体验,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事件以及场景,从而激发人们对红色精神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创新红色精神的展现形式。例如,江西省井冈山景区推出的“元宇宙·井冈”数字体验项目,通过采用全新的虚拟技术,为游客构建了一个综合体验平台,使他们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党和红军在井冈山时期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二)虚拟仿真思政课教学方式赋能红色精神传播

第一,虚拟化的思政课教学手段拓展红色精神的传播方式。红色精神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石,对促进教学形式创新、学生全面发展、红色精神传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红色精神在高校中传播主要依赖思政课教师借助书本、图片、视频等传统载体开展的教学宣传活动。然而,这种方式往往难以生动、有趣地传递红色精神文化的精髓,更无法充分展现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为思政课中的红色精神教育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多元化的技术支撑。高校在思政课中融入VR技术,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感知元素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互动式、具身式的红色精神体验。这种创新的内容展现形式,能够提升学生对红色精神的感知度、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提高红色精神的传播效果。

第二,灵活化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提升红色精神的育人价值。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思政课教师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景观化呈现教育内容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尤其在红色精神教育教学方面,思政课教师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开展红色精神教育教学,能够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育人价值,并引导学生主动传承弘扬红色精神。思政课教学方式的灵活化、多样化,可以“实现教学素材从‘平面’向‘立体’的转变,教学时间从‘现在’向‘过去’的转变,教学空间从‘校内’向‘校外’的转变,教学主体身份从‘阅读者’‘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3]。高校通过图像传感、虚拟现实建模等技术塑造的数字红色精神,成功突破了传统形式的局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展现形式。这种形式对人们的感染力、吸引力、冲击力更为强烈,显著降低了红色精神文化价值观融入个人世界观中的阻力,有助于推动红色精神文化与个体间的“双向联动融合”,进一步增强红色精神的育人价值。

(三)虚拟仿真思政课呈现形式赋能红色精神传播

第一,虚拟仿真思政课的沉浸式体验提高红色精神的感染力。虚拟沉浸是虚拟仿真思政课最突出的特征,VR技术所打造的高度沉浸式的3D立体环绕式场景,能够让学生实现仿真临场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外界干扰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还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增强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同感。虚拟仿真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维度感知、理解红色精神内容,提升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增强对红色精神的了解和认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高频主动式互动提升红色精神的有效性。虚拟仿真思政课使得红色精神更加立体化,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历史事件并与场景进行充分互动。虚拟仿真思政课提供的评论、点赞以及分享等互动功能,使得人们可以通过VR设备在线学习并深入交流红色精神。这一创新方式不仅加强了人们的红色信念,而且通过这种高频有效的虚拟互动,学生与红色精神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在此背景下,虚拟仿真思政课中红色精神的生成背景、使命召唤、精神实质、实践归宿等都能够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震撼效果,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极大地增强学生与红色精神文化之间的耦合性,推动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

二、数字时代虚拟仿真思政课赋能红色精神传播的现实困境

当前,虚拟仿真思政课能够不断创新红色精神的展现形式,增强红色精神的感染力与感召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虚拟仿真思政课赋能红色精神传播仍面临红色精神虚拟平台建设能力不足、红色精神传播活动文案策划质量有待提高、虚拟仿真技术与红色精神缺乏协同性等困境。

(一)红色精神虚拟实验平台搭建能力不足

第一,虚拟仿真思政课呈现红色精神的仿真性能较弱。虚拟仿真思政课最大的一个功能就是塑造仿真场景,因此仿真性能的高低是检验红色精神虚拟实验平台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学生普遍反映现部分红色精神虚拟实验平台仿真性弱、资源种类较少、内容碎片不完整。由于各高校对思政课教学红色资源的开发受到时间、团队、经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再加之建设红色精神虚拟实验平台成本较高,且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因此容易出现红色精神虚拟实验平台对红色精神资源的开发与设计过于简单化、画面效果不够细腻、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够精美等问题,大大降低了红色精神对学生的吸引力。

第二,红色精神虚拟实验平台的政策保障不足。一方面,当前针对大学生红色精神教育的相关政策还较为缺乏,高校在应对思政课教学应用边界不清晰、场景娱乐化等问题时没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另一方面,当前针对红色精神虚拟实验平台建设的支持政策也较为不足,高校建设该平台往往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政策的不到位则会直接影响到资金、人才等关键因素的流入与分配。

(二)红色精神传播活动文案策划质量有待提高

第一,红色精神传播活动策划较为落后。传播活动策划指高校开展红色精神传播活动之前所组织编写的方案,主要用于组织和指导活动有效进行。由于部分高校传播红色精神的方式并未跟紧时代步伐,因此在传播活动策划方面也呈现相对的滞后性。一方面,从教学内容上看,高校开展的红色精神传播活动忽视了文化的延续性与发展性,未能将时代性特征融入策划中。另一方面,从高校组织的红色精神传播活动来看,活动形式未能推陈出新,活动策划方面也依然存在策划形式固化、针对性不足、活动策划表面化、娱乐化等问题。此外,当前很多高校在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红色精神文化时,其内容组织形式依然以图片、文字为主,文案编排严肃刻板,语言不够鲜活,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较少,导致红色精神感染力不足。

第二,红色精神虚拟仿真文案编写人才不足。虚拟仿真文案编写人才即能够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文案设计结合起来的数字化人才。当前,虚拟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当前专业虚拟仿真数字化人才还相对稀少,人才缺口较大,而聚焦红色精神虚拟仿真数字化的人才则更加寡薄,因此虚拟仿真技术对红色精神数字文案的黏着性还较弱。一方面,高校对虚拟仿真数字化人才的培养缺乏专业系统的规划,对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的虚拟仿真技术课程设置较少。另一方面,政府对虚拟仿真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不高,相应的支持政策和岗位设置还不完善,导致学生对从事虚拟仿真红色精神相关领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三)虚拟仿真技术与红色精神缺乏协同性

第一,红色精神的场景设定与教育本真不协同。虚拟仿真技术在提升学习趣味性、延伸学习空间、改善红色精神固化和物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对红色精神进行虚拟转化的教育性不强、碎片化解读等现象。一方面,碎片化的解读使学生长期处于碎片化的知识环境下,较难深刻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在红色精神文化教育沉浸式场景设计过程中,受评价制度的规约与导向,思政课教师往往会陷入工具理性的陷阱中,出现轻价值增值、重场景创设的现象,片面夸大数字媒体技术的作用,强调技术应用,进而产生技术形式主义”[4]。

第二,红色精神的网络资源与实物本体不对标。思政课教师主要依靠社交媒体来获取红色精神资源,如微博、微信等,而VR、MR、AR等虚拟仿真技术虽然具备了多元维度解析红色精神文化的功能,但是仍存在与实物匹配度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第一,高校对网络红色精神资源的依赖度较强,未对高校附近的红色纪念地、纪念馆、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取材。第二,高校在实景拍摄设施配置方面缺乏响应的设施与拍摄人员,同时拍摄人员对设备使用熟练度不高,导致拍摄清晰度、还原度与实物有差异,使得虚拟仿真思政课对内容的呈现效果不足。

三、数字时代虚拟仿真思政课赋能传播红色精神的具体路径

(一)找准契合点,激发红色精神鲜活力

第一,产业升级,打造红色精神传播产业链。在数字时代,形式新颖、特色突出的数字化产品对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数字化红色精神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满足新时代大学生需求、为红色精神文化注入现代元素、打造立体鲜活的红色精神文化的关键节点。首先,高校要重视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打造“虚拟仿真+红色”课堂模式,开发既具有趣味性又不失教育性的红色虚拟仿真创意产品。其次,相关部门要促进虚拟仿真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加速虚拟仿真技术与红色精神资源数字化产品的相融共生,提升红色精神文化经济价值。最后,文创企业应将仿真技术用于红色精神文创产品的研发,以本地红色精神文化为依托,加快探寻二者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借助已有的红色产业对红色精神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互联互通的红色产业链。

第二,数智赋能,打造红色精神传播的新格局。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融入信息、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持续赋能红色精神传播,形成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互动交流为突破口的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传播矩阵。要想构建数智赋能红色精神传播的新格局,第一,高校要加快静动转化工作,加强构建红色事迹的三维模型。其应将红色历史资源音频化、场景化、影像化。第二,高校要提升红色资源数字化再现质量,提升虚拟场景体验感。其应以VR、AR、MR技术构建虚拟场景,再现红色文物、遗址等红色资源。第三,高校要加强红色场景重塑,促进红色精神展现形式的创新,打造红色精神数字化传播的新局面。其应引导学生通过红色精神文化网站、微博、微信、网上虚拟体验馆等多种渠道进行互动体验与交流。

(二)增强体验感,探究红色精神传播新方式

第一,搭建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互联网是大学生了解红色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虚拟仿真思政课赋能红色精神传播的重要媒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因此,高校要加快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红色虚拟体验馆等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借助数字技术使学生能够参与线下课堂以及线上的互动交流,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二,把握技术关键要素,强化技术赋能功效。用户、内容、体验是合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关键要素。首先,从用户来看,高校要对场景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处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个性化空间,这有助于最大化发挥教育的作用。其次,从内容来看,虚拟仿真思政课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内容选取,思政课教师只有找到合适的内容资源,才能够对学生发挥教育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明晰技术的特性,明确内容选定标准。最后,从体验来看,体验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虚拟仿真思政课的黏性,场景对学生的刺激性越高,黏性也就越高。fe25a6d3e9766f980788dfdccb37e052f5de3476b6fdcfa40fc2692c25769755因此,高校要塑造具有高层次性、高沉浸性、高真实性的场景,提升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从多维度感知红色精神。

(三)提高专业性,打造专业技术型思政课教师队伍

第一,积极培养人才,壮大人才队伍。“场景化传播的基础是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6]掌握数字技能是思政课教师真正了解虚拟仿真思政课赋能红色精神传播的机理的前提。因此,高校必须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专业技术型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是高校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加强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理论学习。高校要设立专项课题组,专注于研究数字技术,以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数字化理论功底。二是高校要开展专项培训,培养思政课教师的应用能力。高校可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智能建模、全景传播、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专项性训练,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数字人才。三是高校要制订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数字技能考察与测试,不断激发思政课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打造一支理论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技术型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不断传播红色精神,发挥红色教育的价值。

第二,加强协同劳动,形成强大合力。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年工作要点中强调,鼓励高校结合专业特色分类与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联合共建沉浸式、交互式的教育实践基地,将优质实践资源有机纳入教学安排[7]。首先,实行校地合作。高校要与所在地相关单位进行合作,如红色纪念馆、红色遗址等,深入搜集整理并系统化编排当地的红色精神资源,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凸显红色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推动红色精神的数字化传播。其次,推进校企合作,对接“技术+红色”的教育接口。高校要与相关文化企业进行合作,打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同为赓续红色精神赋能增效。最后,加强校际交流,共享数字化红色资源。各高校应以创新教学模式为出发点,以赓续红色经典为核心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数字+红色”共享课程机制,共同搭建红色精神资源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6-28)[2024-05-

08].http://www.cppcc.gov.cn/zxww/2021/06/28/ARTI

1624840966674133.shtml.

[2]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6-26)[2024-05-

08].https://www.gov.cn/xinwen/2021-06/26/content_

5621014.htm.

[3]吴东姣,曹镇玺,孙志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空间拓展创新研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158-164.

[4]王学俭,冯瑞芝.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耦合逻辑及风险防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37-45.

[5]运用新媒体增强思政吸引力[EB/OL].(2018-

04-05)[2024-05-08].https://www.gov.cn/xinwen/

2018-04/05/content_5279954.htm.

[6]黄冬霞.场景化传播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2(11):93-100.

[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EB/OL].

[2024-05-08].http://www.moe.gov.cn/s78/A12/gongzuo/yaodian/202302/t20230221_104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