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在提升国企审计效率与准确性中的作用研究

2024-07-14 03:53:44王亚楠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

王亚楠

摘 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国企审计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加快构建集约高效、全面覆盖、智能精准的数字化审计体系,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有望显著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最大限度减少人力资源投入,最大限度揭示风险隐患,为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提升国企治理效能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审计保障。本文梳理了国企审计数字化应用现状,剖析了数字技术对审计效率和准确性提升的作用机制,凝练了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数据质量不高、流程不顺、能力不强、规则滞后等突出挑战。针对审计效率和准确性提升的痛点、堵点,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数据治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数字化审计高质量发展的精准施策。

关键词:数字技术;国企审计;审计效率;审计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24)06-0060-03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提高监管效能,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国企数字化转型按下“快进键”。面对国企业务模式、管理流程的深刻重塑,传统国企审计亟须变革图新。提高审计发现问题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增强审计揭示风险的全面性和前瞻性,是新形势下做好国企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破解审计质量和效率难题,着力提升国企审计的监督广度、深度和力度,是顺应信息化发展大势、满足新时代国企监管需求的必然选择[1]。

1 数字技术助推国企审计效率与准确性提升的作用机理

数字技术能够通过优化审计流程、拓展审计广度与深度、强化内控机制等方式,提升国企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一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可大幅压减审计作业中的重复性劳动,将审计重心从底层数据核对转移到专业分析和判断,更精准地识别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点,从而提高审计资源配置效率和问题发现的准确性。二是依托大数据分析,审计人员能够突破以往抽样审计的局限,在更全面的数据基础上开展内控合规性测试,增强风险识别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消除审计疏漏。海量数据的关联分析,有助于从企业运营的系统性、关联性视角揭示隐藏风险,增强审计结果的前瞻性[2]。三是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异地协同审计、持续在线审计成为可能,打破了传统“一次派驻、定期审计、单点反馈”的局限性,大幅提升了审计时效性[3]。数字化的审计管理系统还可嵌入授权控制、预警提示等功能,将内控要求固化到审计流程中,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从而减少人为干预,提高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可见,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流程优化、跨界融合,国企审计有望实现监督无死角、风险无盲区的全覆盖,以更高的质量和效率服务国企高质量发展。

2 数字技术在国企审计中应用面临的挑战

2.1 数据质量不高,影响审计分析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审计效率和质量。然而受制于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国企普遍存在基础数据标准不一、业务系统条块分割的问题。审计所需的原始凭证、合同等关键信息电子化程度不高。同时,财务、业务等关键数据散落在不同系统中,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规范,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时效性不足[4]。割裂的“数据孤岛”导致审计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分析缺乏支撑,难以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揭示风险。海量异构数据的低质和错误,还可能误导审计决策,增加审计失实的风险。可以说,数据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审计分析时效性与准确性的“硬伤”。夯实数据基础,提高数据质量,推进数据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提升数字化审计效率和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2.2 审计流程不顺、机制不活,制约审计时效和精准度提升

审计数字化是一场变革,既需要技术应用,更需要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和工作流程。然而当前,不少国企的审计流程改造还相对滞后。在审计作业层面,审计项目的立项、审计证据的采集与归档,以及问题整改跟踪反馈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改造还不到位,与智能技术应用、实现审计过程闭环管理的要求还有差距,影响了问题线索发现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在审计管理层面,仍然延续事后审计,财务抽查的传统模式,新兴业务、重点领域、关键风险点的审计覆盖不足,难以突破以部门为单元的条块分割,实现跨层级、跨系统的协同联动,揭示风险的穿透性和前瞻性有待提高[5]。此外,与数字化审计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容错纠错等内部管理机制尚未健全,挫伤了运用新技术、探索创新的积极性。可见,流程机制的系统再造和制度创新,是破解制约国企审计效率和精准度提升的关键所在。

2.3 数字化审计能力不强,制约新技术应用水平和成效

数字化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懂审计、善管理、谙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国企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还不完全适应这一要求。多数审计人员缺乏数据分析的专业技能,对数字化审计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习惯运用传统经验和方法,对智能算法的性能界限认识模糊,工具选择应用的随意性大,审计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差。审计管理者对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预估不足,对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不够,对探索性项目的包容度不高。团队整体的数字化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国企审计数字化转型,影响新技术应用实际成效的重要因素。可见,加强审计人员全员数字化素养教育,加快培养一批懂审计、善分析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审计的能力,是国企审计转型发展的紧迫任务。

2.4 制度规则滞后,影响数字化审计规范有序开展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创新应用,对现有法律制度和审计规范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信息化审计证据的采信规则、审计数据的共享开放以及涉密数据的脱敏处理等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还缺乏明确的界定和操作规范[6]。数字化审计方法的规范性、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缺乏统一的行业规程和指引,不同企业、不同项目组的审计标准不一。数字化审计全流程的质量控制还有待加强,影响了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在大数据环境下,海量数据的采集应用与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保护之间如何平衡,也需要法律法规予以进一步明确。总之,审计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必须加快健全与数字化审计相匹配的法规制度,在鼓励大胆实践、包容探索失误的同时,注重强化规范约束、防控数字化审计的新型风险,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夯实制度基础。

3 提升数字化审计效率和准确性的对策

3.1 完善顶层设计,健全数字化审计长效管理机制

应将数字化审计上升为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重要议题,纳入国资委监管和国企发展的战略规划,在更高层面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成立国企审计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编制国企审计数字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路线图,提出分阶段、可操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数字化审计管理办法,从数据规范、流程标准、项目组织、内控机制、风险防控、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流程规范[7]。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审计成果运用、多部门协同等配套制度。加大资金保障力度,设立数字化审计试点示范专项,支持和引导创新实践。完善容错纠错和正向激励机制,调动各方参与数字化审计的积极性。加强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及时评估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成效。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制度完备、流程清晰、机制灵活的数字化审计长效管理体系,为破解审计效率和质量难题,实现国企数字化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3.2 强化数据治理,促进关键数据的规范采集与高效利用

数据治理是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础。应加快构建国企审计领域的业务大数据中心,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打通“数据孤岛”。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从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共享等方面提出原则要求,为数据整合共享奠定基础。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将原始凭证电子化、业务数据标准化作为基本要求,从源头提高数据准确性和规范性。拓宽数据采集维度,将合同台账、业务流程、会议纪要等非结构化数据纳入分析视野。加强数据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细化数据采集、清洗、共享、销毁等各环节的管理要求,明确职责边界和管理责任。积极运用隐私计算、区块链、数据脱敏等技术,在确保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加大数据共享开放力度。推动国资监管、纪检监察、司法、财税、海关、工商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向审计领域倾斜,促进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融合应用。通过全面加强数据治理,促进审计所需关键数据的高效采集和应用,为数字化审计插上腾飞之翼。

3.3 持续优化流程,推进数字化审计模式创新

围绕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目标,聚焦审计全过程,持续优化流程、创新模式。在项目准备阶段,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审计项目智能立项机制,综合运用多源数据,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重点领域分析,提高项目立项的精准性和前瞻性。在现场实施阶段,以“互联网+监督”为抓手,创新开展“网络审计+实地核查”的审计模式,提高审计广度和频次[8]。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加快推进电子化审计证据的自动采集和分类,建立跨层级联通、动态关联的审计证据链,实现全过程、全链条的无死角审计。在审计报告阶段,基于统一的审计业务规则,开发辅助编制审计报告的智能系统,提高审计结果的规范性、一致性。建立问题数据库和整改跟踪机制,强化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督查,提高整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针对国企行业特点,量身定制覆盖采购、工程、销售等重点环节的数字化审计模型,有效识别共性风险点,增强监督的穿透力。

3.4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数字化审计专业化水平

高素质的数字化审计人才队伍,是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要树立数字化时代的人才理念,切实加强审计队伍的数字化能力建设。系统开展全员信息技能培训,提高数据思维和数字化应用能力。分层分类实施专项培训,重点面向审计项目负责人开展数据分析、内控测试等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审计业务骨干的数字化水平。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与高校联合开发数字化审计课程,加强审计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加快培养一批既具备扎实审计功底又擅长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创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畅通与科技型企业的人才双向交流通道。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数字化项目实绩、创新成果转化等纳入评价体系,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和免责机制,宽容审计探索中的失误,鼓励先行先试,激发干事热情。同时,加强职业操守和数据安全教育,筑牢拒腐防变和保密意识。通过多措并举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审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4 结语

在数字经济时代国企审计必须顺应信息技术革命大势,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快推进顶层设计、流程再造、模式创新,着力构建全面覆盖、集约高效、智能精准的现代化审计监督体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走好国企审计数字化发展的正确道路。紧扣新时代国资监管需求,瞄准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突出问题,在制度建设、数据治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突破瓶颈制约,激发创新活力。主动顺应技术革命浪潮,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国企审计中的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依托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督效能,实现以数字化审计新优势服务国企高质量发展。坚持开放合作理念,加强部门协同,完善法规制度,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推动国企审计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推进国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审计力量。

参考文献:

〔1〕蔡春,马睛,鲍瑞雪.地方审计治理效果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J].财经科学,2023,67(11):133-148.

〔2〕郭檬楠,倪静洁.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国企审计内容组合研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16(04):1-10.

〔3〕沈喆,张锟澎.企业数字化与审计延迟: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J].财贸研究,2024,35(01):84-97.

〔4〕王子宸,高思凡.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自愿性审计需求:抑制还是促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05):63-75.

〔5〕谢佩帛,谢清华,王嘉发,等.数字化审计的底层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国家审计视域[J].财会月刊,2024,45(01):72-78.

〔6〕罗岭,卫振炎.数字经济发展、双元审计质量与企业创新持续性[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4,21(01):21-31.

〔7〕郭檬楠,田雨薇,焦然.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国有企业审计收费——基于金审工程的准自然实验[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3,38(03):11-21.

〔8〕翟华云,李倩茹.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了审计质量吗?——基于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37(02):69-80.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
数字时代的工艺美术摄影
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 23:51:52
浅析数字技术在电力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论数字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
科技传播(2016年19期)2016-12-27 15:12:28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28:01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14:36
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5:27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