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为教材的“第二语言”——插图,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观形象,趣味性和启迪性并存,深受学生喜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关注课文插图,巧用插图,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是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的,是从漫长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总结提炼而成的,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文明。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神话,每一篇神话都是一颗珍贵的宝石,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芒。比如,《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我们阅读这些神话,犹如探索一座神秘的宝库;我们用心品味教材中的每一幅神话插图,品读神话的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仿佛置身于神话的世界,与神仙、妖魔、英雄共同经历起伏跌宕的故事;我们聆听神话的声音,感受神话的情感,仿佛与古人心灵相通,触摸到了文化的真谛。
教师想要把语文课讲得有趣,就要利用好手中的统编语文教材,不能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不同的情境带领学生感悟文本内容,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精卫填海》和《盘古开天地》是教材中的两篇精读课文,都描绘了远古的神话文明,体现了古人的美好愿景和智慧探索。文本中安排了精卫鸟的插图,色彩鲜艳,引人注目。在教学中,教师以精卫鸟的插图导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盘古开天地》,猜想精卫鸟有哪些神奇之处。导入新课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这个思维训练既创设了神话的神奇情境,又呼应了语文要素“感受神话的神奇想象”,为本单元的习作教学“展开想象写故事”做了一次很好的尝试和体验。《精卫填海》是一则简练的文言文,文本中有许多留白点。教师借助插图创设“做神话传讲人”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启想象的大门,对文本中的留白进行推测和补充,将文本语言和精卫的精神交融在一起,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实现了语言和思维的深度学习,学生乐在其中。
插图也是教材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学生的文化基础有限,教师仅靠教材文本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不够的。对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巧用教材插图,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在走进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将其内容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象地感知我国古代的璀璨文化。
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围绕插图进行想象,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果说,核心思想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那么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躯体。在教学中,节日文化教育的渗透就像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节日的诗歌、散文和童谣。比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编者安排的关于春节的课文有《传统节日》《元日》《北京的春节》。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文本,然后结合文本中的插图想象一下北京春节的热闹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读到了北京春节的故事,被作者描写的那些热闹非凡的场景深深地吸引住了,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绽放的烟花,听到了人们发出的欢呼声。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了解到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春节这天有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习俗,有的地方还有舞龙舞狮等表演。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较多,各种传统节日、民风习俗也不相同,学生仅靠文字是无法完全体会这些风俗的。但是,教师借助插图,却能让学生形象地感知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中国民间故事、寓言故事。这些故事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许多书画家的想象力。书画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教材中选录了张择端、孙温等著名画家的许多精美的插图。我们品读这些插图如同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程,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
比如,教学民间故事《漏》,教师结合文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找到《漏》这篇故事中描写活动地点变化的内容,将故事中人物的对话与插图结合起来,复述这个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说一说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将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又如,教学《红楼春趣》,课文中的人物众多,再加上课文中有许多生涩的词语,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文本中的插图,说一说插图的内容,然后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描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对而言,故事类文本插图多为绘画,一般都是出现在课文中间,主要是插画家围绕故事关键情节创作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故事情节,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围绕插图展开教学活动,在增添课堂教学趣味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本感情基调,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革命文化类文本,教师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与情节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人物对话,与编者对话,快速、直观地获取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革命文化。
比如,教学《黄继光》一课,文本中有一张插图,图中的黄继光目光坚毅,注视着前方;他一手在前一手紧跟着,整个身子像飞起来一样,向前方猛扑过去。这一“扑”是英雄生命最后的定格,是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的伟大形象。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利用插图巧妙地设计了学习任务。[任务一]看插图说英雄壮举;[任务二]看插图揣摩英雄的内心世界。教师利用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插图中感受英雄的气概,学习英雄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针对革命文化类文本中描述的场景,以及其中蕴藏的革命文化精神,学生一般很难理解。但是,教师利用文本中的插图开展教学活动,却能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革命战争年代环境的残酷,深入理解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一般情况下,教材中还有一类插图,那就是各类文物、建筑,还有天文、化石等照片类插图。这一类插图就是资料型插图,主要是帮助学生具体感知某种事物,或者某种景物。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想象与联想,帮助他们进行图文对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助推思维的发展。
比如,教学《琥珀》一课,文本中的描述很多,但是学生阅读之后对琥珀的认识仍然较为模糊。教材的编者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文本中安排了琥珀的插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形象地认识琥珀。又如,教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由于纳米属于微观世界,学生不可能看到。教师借助插图,运用多媒体将微观世界放大,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纳米技术。还有《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作者按照行踪的顺序进行描述,学生虽然理顺了文本的写作顺序,但是对双龙洞的景色并不熟悉,教师还需要借助插图以及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具体情景。
插图是文本内容的补充,毕竟文字也有穷尽的时候。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插图的资料性作用,借助多媒体,组织学生通过资料拓展的形式,对照图文进行想象与联想,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文本内容。
统编版语文教材插图精美、风格各异,这些插图无论是从立意角度还是视觉效果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研读教材中的插图并将其融入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插图资源的作用,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带领学生用心去读插图,用情去感受插图,用智去解读插图,触摸到文化的魂魄,来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让文化的光芒在学生心中永远闪耀。
作者简介: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开华街道北镇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