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的构建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的单元学习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逻辑,“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习作单元的教学应当是在任务驱动下的整体教学,可以从单元习作要素着手整体把握方向,也可以以学习任务群的整体推进与分解加以落实。
小学生跨入三年级后,便迎来了语文教材中的第一个习作单元。这一单元区别于其他单元,整个助学系统包含精读课文、习作例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选编两篇文章,还在课文之后安排了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所有教学要点都指向习作。笔者以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任务视角下的习作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不是到了习作课再谈习作,或是就习作教习作。聚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和习作都指向“留心观察”,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的,在习作中把自己观察所得写下来。在整合确定了语文要素之后,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留心观察发现美”的任务群主题,要求学生向校报《七彩童年》“缤纷世界”栏目投稿,担任小编辑,出版本期校报。
统编教材的单元内容自成一体,单元内课文、例文等各部分内容相互关联。本单元的课文,《搭船的鸟》描写动物,《金色的草地》描写景物,两篇例文描写的是小狗、杨梅,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让本单元习作目标有抓手、可操作,教师从命题、选材、构思、写法、情感等方面进行梳理,进一步细化习作目标。
1.关于命题。俗话说“题目是文章之眼”,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习作题目,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范例”,指导学生模仿课文题目给习作命题。像《我家的小狗》一样,直接用某事物或场景命题,如《校园一角》《我的文具盒》;像《金色的草地》《搭船的鸟》一样用形容词+事物的方法命题,如《精彩的课间十分钟》;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样在题目中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爱美丽的家乡》。
2.关于选材。单元习作要求只提出“留心观察”,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会积累习作素材。基于这样的解读,本单元的选材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写动物,如《淘气的小猫》;写植物,如《书房里的仙人球》;写场景,如《家乡的田野》《精彩的课间十分钟》《放学路上》。
3.关于构思。不同的文章内容可以有不同的构思。描写动物可以重点描写它的外形、动作、叫声、生活习性等,还可以写一写和它有关的故事;描写植物可以重点写它的外形、颜色、味道、价值等,可以关注植物因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描写场景既要有整体的描写,又要关注细节的刻画,还要注意场景的变化。
4.关于写法。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搭船的鸟》《我家的小狗》的写作手法,紧扣颜色写外形,紧扣动作写特点,还可以写和动物有关的故事;学习《金色的草地》《我爱故乡的杨梅》的写作手法,运用多种感官写植物的外形、颜色、味道等。
5.关于情感。教师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感受生活,就是为了让学生做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我们这个“缤纷的世界”;写出自己的猜想和疑问,写出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体会。
单元教学有了目标,还需要把这个目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本单元的每一节语文课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无论是教材中的精读课文,还是习作例文,都应该成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在阅读中,学生要学会如何观察和表达,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习作。结合本单元的习作目标和阅读文本,教师可以将习作指导教学任务分解如下。
第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读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自读本单元的所有课文,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根据本单元的习作目标,创设大任务群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踏上“留心观察发现美”的新旅途。
接下来,教师用四个课时引导学生精读两篇课文,略读两篇例文。学习《搭船的鸟》这篇课文,学生根据课文中翠鸟的图片,从颜色、外形等方面说一说它的特征;联系课文中描写翠鸟捕鱼动作的词语,感受翠鸟捕鱼的娴熟技术。作者在观察翠鸟时产生了很多想法,如果你是作者,你还会想到写些什么呢?通过读写结合、读思结合的训练,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过的小动物,用一段话说一说它的动作,写一写自己的想法,落实习作目标。
针对习作例文,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自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联系课后习题和旁批,对比分析观察的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写出杨梅的特点。
针对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教师可以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先回顾精读课文中观察的对象,总结仔细观察的重要性,最后回顾这些对象的“特别”之处,分解梳理习作目标,利用口语表达和仿写的方法,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的特点写下来。
习作教学既包含习作指导,又包含习作评讲。
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观察记录单入手,分享观察的发现,分享不同内容的“观察”小妙招,搭建“写”的支架。首先,教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用对比阅读法勾连课文和例文,在比较中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其次,学生填写自己的记录单,选好要观察的一种事物,根据不同观察对象确定“观察点”,如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等,做到有序观察;调动多种感官,观察水果、感知水果,记录观察感受;观察动物时,可以观察动物的外形、习性等,也可以记下动物的来历或发生在动物身上的趣事;在描写事物时,恰当使用比喻、拟人或夸张等手法,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清楚、写生动。
在习作讲评课上,教师围绕“观察是否细致”的评价标准,联系课文范例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鼓励学生将修改后的习作向校报《七彩童年》投稿。
这样的习作教学设计,以单元为整体,体现任务群的“连贯性和适应性”;从整合到分解,再到单元的前后勾连,把习作指导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当中;分步训练,分层训练,多角度训练,为学生习作搭建阶梯;既可以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习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高效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作者简介:山西省吕梁市第一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