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寓教于乐,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个性的多元发展,这样的课堂知识学习活动带给学生的是充实的、沸腾的精神生活,让学生体会语文的味道。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文言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其定位为“诵读型+主题型文本”,引导学生开展有温度、有宽度、有深度的课堂教学活动。
语文是有温度的,语文是人文意味最浓的学科。“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人格的温度;“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是情感的温度;“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是文字的温度。语文教师,首先是个温暖的人,着眼教学的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细腻的情感,让学生逐渐增添对母语的学习兴趣。
《记承天寺夜游》选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这一单元都是古诗文篇目,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提示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通过诵读的形式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品味文章语言,领悟诗人的人生境界。通过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单元目录,教师可以用独特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月明之夜,一代文豪苏轼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与朋友夜游承天寺写的一篇游记。从此,这个极其普通寻常的夜晚被载入史册,那轮永恒的明月也留在了中国文化史的夜空中。”这样的导入语,渲染了月光如水氛围,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陷入沉思“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文人,什么样的文章”,进而借助文言文常用的学习方式“读”,披“疑”入文,自由朗读文本。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完善《记承天寺夜游》的板书信息:出门——寻友——夜游——抒怀,引导学生借助悠扬唯美的《苏武牧羊》背景音乐,自由朗读,揣摩这篇文章的四个层次,尝试用停顿读出层次。学生根据教师板书的信息,自主梳理作者的行踪图,然后齐读课文,有意识地在每一个层次后稍作停顿,感受文章的层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文言游记的写作特点:这篇文章按照游记“起承转合”的顺序来写的,前两个层次是“叙事”即“起”和“承”,第三个层次是“写景”即“转”,最后一个层次是抒情即“合”,让学生深入理解“起承转合”的意义,了解本文的结构。
语文是有宽度的,语文是一门拓展型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语文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空间的概念把握每一堂课,引生活的活水入课堂,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教师要关注文章的预习提示及课后习题:发现美、感受美、领会美,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目的是把握教学目标,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去欣赏景色,赏析文本的句式、节奏,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达成学习目标。教师可以提出主问题:“从____中,我读出了一个____的夜晚”。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对文本进行“素描”式品读,圈画写景句,品读鉴赏文本的诗情画意并进行简单批注。在“欣赏月色”时,教师提出两个连环问题:苏轼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夜晚去游承天寺呢?苏轼和他的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月色?第一个问题,突出“这样一个夜晚”的独特性,引领学生关注苏轼的生平和心境;第二个问题,指向“今夜月色”的不同寻常,提醒学生圈画本文描写的重点语句,自然顺畅地指向本课的教学重点,又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学习游记散文时要关注作者的经历,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关注文章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并加以赏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赏析文章的方法。
语文学习不能浮光掠影,一定要有深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教育信息,引导学生把它学深学透,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苏轼的心境。作为失意之人,苏轼看到月夜美景能够疏通郁结,豁然开朗,这正是苏轼的人格魅力的体现。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将文本改编成剧本,小组合作,‘演读’文本”。在这个教学环节,课堂学习气氛到达高潮。学生认真改编剧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文本。在这个活动中,小组成员讨论热烈,对苏轼此时的心境进行深层次探究。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表演中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演读”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个别学生的文学积累很丰厚,比如,“众人皆醉我独醒”“年年岁岁花相似”之类的句子,学生脱口而出。学生的出色表现,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学生自己的积累。
于漪老师曾经深情地回忆她的语文老师——“老师进入角色的深情朗读,感染了全班每一个学生”。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有多大。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扣住主问题去思、去品、去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欣赏文本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感受语文的温度、宽度、深度。
作者简介: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理化苗族彝族乡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