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外显的、形象化的图形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将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用图形和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革命文化相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陌生,但是革命文化的学习对于语文学科育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思维导图在革命文化单元的运用策略。
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一个主题进行联合的、整体的学习。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初,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整合单元教学的各个知识点和概念,形成一个清晰的教学框架,帮助学生预习、了解单元整体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文化、家国情怀”,三首古诗展现了从古代文人志士到每一个普通将士的家国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最后一课》《延安,我把你追寻》等四篇课文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本单元的课文,将“革命文化、家国情怀”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在分支上添加相关的文本的题目,然后用关键词写下主人公的姓名和精神品质,理清本单元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本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带领学生围绕“学革命文化,抒家国情怀”的主题,设计结构化的学习框架,将单元学习的内容前后关联起来。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强大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信息,整理思路,有效地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在统编教材中,编者安排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四年级第四单元安排的方法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安排的方法是“扣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梳理、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很显然,学生在画思维导图的同时,必然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有效地梳理课文的思路和逻辑结构。
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文本中涉及的人物很多,有魏校长、同班同学、伯父、外国人、中国女人……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如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指导学生扣住主要人物周恩来以及主要事件来绘制思维导图,就可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的主要事件有三件:第一件事是周恩来在修身课上发表感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事是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第三件事是周恩来目睹中国人被外国人迫害却无处说理,亲眼看见“中华不振”。这三件事都是围绕周恩来展开的,教师让学生梳理这三件事的逻辑关系,学生发现这篇课文采用的是倒序的写作方法,周恩来耳听目睹“中华不振”,才树立了为兴国读书的志向。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绘制成思维导图,将课文的主要人物周恩来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在分支上添加与周恩来相关的三件事以及相关的细节描写和关键词,清晰地呈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新课标倡导“以学定教、以学促教”,“教”应当为了“学”而发生,应当在“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体现价值。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在分支上添加相关信息,让学生逐层、逐级去突破学习难点,掌握重点知识,更清晰地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确保学有所获。
比如,教学《出塞》这首古诗,学生最难理解的是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教师不可能对学生讲这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不能死抠字面意思“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也不能把这句话的翻译直接呈现给学生,更不能强迫他们去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难点。在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幅插图: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照亮了茫茫大地;从秦朝的战士到汉朝的将领,景不变,人不同……在这样情境中,教师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将古诗展示出来。学生画了高山、边关、圆月……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感受到了戍边的将士们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学习工具,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巧妙地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的抽象概念,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提高表达能力。
本单元安排的阅读素材非常丰富,除了课文,还有语文园地里的典型故事。面对繁重的阅读任务,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呈现阅读过程和结果,将革命精神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在分支上添加主人公的姓名、主要事件、精神品质。
总之,思维导图在革命文化单元的教学和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用思维导图梳理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整理和归纳革命英雄人物的主要事件、主要精神,感受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唐闸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