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文体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小说的语言特点,感受、体验小说的艺术手法,还要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在传统的小说文体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情节”“人物”“环境”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这样的教学方式未免显得有些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说鉴赏的审美化教学,注重学生的语言感知、语言思维、语言想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小说鉴赏素养。
小说鉴赏学科课程是一门语言感知课程。我们知道,相比较于其他文体,小说文体的文字较多,因此,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字快速阅读、快速感知的能力。在引导学生鉴赏小说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从文字的表层,过渡到文字的内里,要通过小说阅读,从小说语言的表层去揣摩、探寻小说语言背后的表达意图。语言感知往往诉诸学生的视觉感官,即诉诸学生的眼睛,学生要将语言感知与思维、想象等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语言感知往往是一种全方位、多视角的感知。教师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质量,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品质,完善学生的语言感知样态。
语言感知是学生小说审美鉴赏的基础。没有语言感知,学生的小说审美鉴赏就无法发生。或者说,语言感知是学生小说审美鉴赏的第一道门户。在语言感知中,学生往往先看到内容,同时学生的语言视觉化感知不是孤立的,往往与其他相关感觉融合、融通。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看边想”,将小说审美鉴赏中的“看与听”“看与思”“看与想”等结合起来。在全方位、动态性的语言感知中,不同感觉间还会发生转化、挪移等现象,这就是通感。通感是学生小说审美鉴赏的重要心理现象。比如,在教学《祝福》这篇小说的时候,很多教师往往从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展开分析,一是分析祥林嫂的“可怜”,二是分析祥林嫂的“可恨”。但是,这样的一种从语言文字表层入手的人物形象分析,还是比较肤浅的。阅读鲁迅的小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的审美鉴赏才会从肤浅走向深刻。祥林嫂的个人无疑是不幸的,而祥林嫂的不幸正折射着社会的不合理。
语言感知是小说审美鉴赏的重要一环。在语言感知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内容,即“作品通过语言文字写了什么”,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的形式,即“作品是怎样写的”“作品为什么这样写”。通过语言感知,学生能找到小说审美阅读、审美鉴赏的突破口。
语言思维是高中小说鉴赏的重要支撑。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育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要充分应用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语言思维既是一种直观性、直觉性的思维,同时也是一种抽象性、概括性的思维。在小说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直观性、直觉性思维,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小说段落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形成一种抽象性、理性化的思维。通过语言思维,学生才能从小说鉴赏的表层走向小说鉴赏的内里,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等。语言思维是学生小说鉴赏的核心,它决定着学生小说阅读、鉴赏的深度。
借助语言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小说文本的脉络,把握小说文本的写作手法。语言思维是学生小说鉴赏的核心,它能深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催生学生的语言想象。比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的时候,教师不仅让学生反复阅读,还设置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他总爱把什么都装在套子里”“促狭鬼的漫画为什么让他坐立不安”“为什么他对华连姐弟俩骑自行车无法容忍”,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人物形象,将环境、人物形象与文本表达的主题结合起来,深入理解一个被夸张的艺术形象。
小说鉴赏,就是要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体验、体悟到小说表达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
在小说鉴赏的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向语言本身,充分唤醒、激活学生的语言经验,培育学生语言陌生化的洞察力、语言审美视角转化的想象力,让语言发挥别样的审美教育效果。
在小说鉴赏的审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面鉴赏对象本身,鼓励学生自主鉴赏,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小说审美鉴赏经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小说鉴赏的独特性、独到性。比如,在教学《阿Q正传》这篇小说的时候,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分析阿Q这个人物形象,还引导学生追问阿Q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学生了解阿Q的人物形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说中还有哪些人物身上也有阿Q的影子呢?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阿Q的具体形象吗?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小说语言想象。学生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语言描述上相继找到了赵太爷、赵秀才、假洋鬼子、赵白眼等,这些人都是为了私利而参加革命,即他们认为只要参加革命就能维护自己利益,完全将革命的性质、宗旨等抛到脑后。与此同时,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身边的同学、家长中也找出了具有阿Q精神的人。
总之,在小说鉴赏的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文本解读,把握好小说的语言文字,从语言文字出发,展开文学思维、文学想象,唤醒、激活文学审美鉴赏经验,提升鉴赏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