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被誉为“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贯穿于中小学、大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古诗词学习积累语言文化,从中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韵律美,提高审美能力。基于此,笔者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解读审美教育的内涵与特征,重点针对审美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施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缺乏审美体验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教师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一个人对于美的体验、感悟也有所不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情感的教育、人格的教育、艺术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生活中主动发现美、鉴赏美。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发挥古诗词人文性较强的优势,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纯洁的审美情趣。
(二)审美教育的特征
1.形象性。审美教育是建立在有感性形象存在基础上的,是对生命的感性体验,无论哪一种美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欣赏而来的,再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形象性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也就是说“美”不一定是以物质形象存在的,但却是具体可感的。
2.情感性。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人的情感体验过程,因此情感是审美教育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获得心灵的触动,从情感体验中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够正确判断美、丑、善、恶,达到理、智、情的统一。
3.娱乐性。有效的审美教育一定是学习者可以主动欣赏美、创造美,教师在审美教育中需要贯彻“寓教于乐”的主张,体现审美教育的娱乐特征,通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学会”“会学”转变到“乐学”。
(一)在字词推敲中感悟语言之美
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文有着极大的区别,其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勾画出和谐统一的意境、意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情志。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真地推敲字词,从中体会古诗词的语言之美。比如,在《行路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树立推敲语言之美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诗词作品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在古诗词阅读中需要主动地感受到作者字词运用之妙。在《行路难》中,李白用“斗十千”的夸张手法,表达了宴席的极度奢华。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寻找文本中能够表达宴席奢侈、华美的字词。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相互讨论,发现作者用“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等词语体现了宴席的奢华,衬托出诗人内心的苦闷、迷茫。接着,教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够反映李白心情苦闷的动词,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找到了“停”“投”“拔”“顾”等动词。
(二)在朗读中感受古诗词节奏之美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大多具备音律之美,学生在古诗词的朗读中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音调、音高以及节奏感。以《声声慢》为例,学生在诵读中会觉得字字句句反复萦绕在身边,体会到李清照的哀愁心情。除了大声朗读、有感情地诵读之外,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多种阅读活动,掌握古诗词阅读的方法,为学生搭建古诗词阅读的桥梁,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音律,形成语感,并且能够在古诗词阅读中主动地探索每一个汉字背后的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在赏析中感悟古诗词意象之美
意象之美的欣赏是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直以来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中,作者往往会通过营造不同意境、意象的方式,让其作品变得意蕴深长、耐人寻味。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赏析其中的意象之美,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比如,在《登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合作找出诗词中的表达意象的词语,说一说这些意象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或意境。一个学生在同伴的配合下找到了“风急”“天高”“猿啸”等表达意象的词语,经过分析与讨论,发现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气候的恶劣、环境的萧瑟,作者看到的景色是凄凉的,听到的声音是悲切的,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时悲、景悲、人悲的一幅悲秋图,字字传情,声声传意。通过古诗词意象之美的欣赏,学生透过古诗词感受到“情”与“景”的结合,仿佛置身诗词的情境中,带来了更多真实的体验,受到意境的感染。
(四)在放飞想象中感悟生命之美
许多作者在古诗词创作中会表达人生之美、生命之美,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表达了古今中外诗人、词人的人生智慧及处世哲学。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观,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感悟。比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从文本中学习王羲之的生死观;在《赤壁赋》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苏轼表达的对立统一哲理,感受苏轼对生命永恒的歌颂,学习苏轼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之,审美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古诗词鉴赏阅读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情趣、审美体验,形成审美素养,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