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着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育人的重要内涵。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的基础。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语言浅显,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智慧。新课标要求小学生通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文化修养,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单元选编了文言文《精卫填海》,这是小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学生学习本文既要能借助注释、插图等读懂故事,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讲述神话故事;又要能结合本单元“神话”主题目标,感受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初步感受神话的趣味;还要从中领会主人公精卫的精神,产生文化认同。基于这样的目标,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通过神话主题的文言文学习,接触到古代文化、思想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如同一幅神秘的画卷,展现了古代人民的奇幻世界。文言文教学,如同引领学生踏上一段神秘而美丽的神话之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法宝,如何才能读通读顺文言文呢?虽然《精卫填海》全文只有两句话,35个字,但是有些字存在古今异义现象,有些字有多个读音,学生学习课文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书本中的注音如“少”“曰”“溺”“堙”等字,试着多读几遍,读准字音;然后借助前两篇文言文《司马光》《守株待兔》的学习经验,把文中“女”“海”“返”等字的读音拖长读完整,把朗读的节奏放缓一些,这样就能试着读出节奏,读好停顿,读出语感。
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复杂,语言比较生涩,中年级学生对部分字词会有陌生感、生疏感,理解起来容易出错,这些字词课文中一般都有注释。本文注释共有6个,首先告诉我们本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然后对人物“炎帝”“少女”两个人物进行了介绍,后面3个注释解释了“溺”“故”“堙”等字的含义。要读懂这个故事,学生就需要结合注释和插图认识精卫,根据文中相关的提示,初步翻译文本内容,读懂故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文本,了解到故事的主人公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溺水”之后,变成了一只精卫鸟,从“衔石”到“填海”,初步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文言文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文言密码,也就是文言文特有的语言现象、规律。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积累经典的语言,才能为自己的语言增色添彩;通过对文言词句的推敲,才能慢慢体会古人遣词造句的方法,学以致用。
学生阅读古代神话,犹如探索一座神秘的宝库。每一篇神话都是一颗珍贵的宝石,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芒。神话故事具有神秘、奇幻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通过讲解神话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精卫填海》中最令学生感到神奇的,莫过于炎帝的小女儿女娃了,这和我们平时读的神话故事不一样,像孙悟空、普罗米修斯、女娲、嫦娥等,我们了解的神都是不会死的,没想到这个故事里的女娃游泳时溺水死亡,死了之后还去报仇。她哪是“神”啊,分明就是“人”。女娃从“人”到“神”的变化,让学生感到离奇:女娃化为精卫鸟,这只精卫鸟不寻常——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这哪是普普通通的鸟的形象,羽毛色彩鲜艳,全身五彩斑斓,活脱脱就是人们心中的神鸟形象。这只鸟填海过程中历经的困难也着实不少:飞去“西山”衔“木石”,再飞去“堙”东海,木石微不足道,大海无边无际,这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达成目标呢?这样读着读着,学生发现精卫填东海的不仅仅是“木石”,更是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坚韧有恒心的精神。这种精神恰恰是我们所有人藏在骨子里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学生展开想象,精卫填海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她又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体会“常”字包含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山海经》描写的是上古先民的生活,记录的是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我们用心品味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仿佛置身神话的世界,与神仙、英雄共同经历起伏跌宕的故事。我们聆听神话的声音,感受神话的情感,仿佛与古人心灵相通,触摸到了文化的真谛。
作为神话单元,不管是开天地的盘古,还是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都给学生留下了“神仙不死”的印象。神话单元,绕不开这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精卫填海》中的“永恒不变”的话题是什么呢?本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炎帝,一个是女娃。炎帝,是上古的农工之神、部落首领,在本单元“快乐读书吧”里就有“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介绍,炎帝是我们的祖先,是古代农业社会拓荒之祖;女娃作为炎帝最小的女儿,聪明灵巧,深得父亲喜欢,也最爱父亲,更懂得为父分忧。父亲是人民的衣食父母,一生的志向是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开荒种地图发展,女娃的“东海之游”是去游泳、去游玩吗?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纷纷发表意见,说女娃一定是去游历、去考察、去拓荒,在这个过程中“溺而不返”,从人变成了神,这是不死之神变回了原形。基于这样的理解,学生发现精卫“填海”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报仇”,而是“填海造田”,是追随父亲的意志,向自然求生存,战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精卫的意志其实就是我们祖先的意志,精卫的想法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想法,从炎帝到精卫,从精卫到本单元的其他神话人物盘古、女娲、嫦娥,他们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图景,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这样的教学由文言文走向神话,引导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将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精读文言文故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唐闸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