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亟须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塑造适应终身成长与全面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冷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深入应用,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为此,教师亟须在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的引领下,探究“冷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立足新形势,对学校“冷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冷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冷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梁凤清(1980—),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马岭初级中学。
“冷教育”是一种强调学生自由空间与自主性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尝试探索、解决问题,避免家长或教师等主体的过度干预,促使学生成为理论学习与实践参与的主体。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教师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持续创新。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其心智逐渐成熟,思维愈加活跃,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栽培。然而,部分教师难以科学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实施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依旧存在过分干预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与实践的空间,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并不理想。
一、新形势下学校“冷教育”的实施现状
(一)对“冷教育”价值认识不清
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师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学习规律与道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然而,部分教师对“冷教育”价值认识不清,在“冷教育”实施中,未能主动服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在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向模糊、目标同质等问题,且不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行动以及自主承担后果的学习活动,导致学生自主性与主观能动性不强。
(二)“冷教育”实施渠道单一化
“重说教、轻活动”是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部分教师存在将“知识与技能获取等同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倾向,其在课程教学中过度重视课程知识与考试技能的获取,对“灌输式”“演示式”教学以及“题海战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实施“冷教育”时,这部分教师呈现出模式化、机械化的问题,难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学习实践的有效统筹,课程教学成效并不理想[1]。
(三)“冷教育”程度把握不精准
“冷教育”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代表教师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干预指导与激励反馈。但是,部分教师在实施“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对“冷教育”程度把握不精准的问题,无法平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致使过分干预、过分放纵的现象广泛、零散地存在于课程教学中,学生难以依托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二、新形势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聚焦素养导向培养,设计层级性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方向引领和目标导向的作用。而“冷教育”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阶段特征与道德发展规律,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针对性与适宜性[2]。因此,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基于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特征设计层级性教学目标,为不同思维认知、知识储备、意志品质、道德素养、法治意识等的学生提供与能力素养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以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奉献意识,引导学生构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联系,使学生能成为负责任的公民。为了促进“冷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要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五个层面设计教学目标,并重点细化责任意识部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态度与情感,使学生能主动承担起对自己、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增强学生的担当精神与参与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将教学目标划分为A、B、C三个层级,引导学生立足自身实际进行人生规划,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导入课程活动主题
中学德育必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从点滴小事入手,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感染力与实效性。因此,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以熟悉实践为切入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究,引导学生构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已有知识以及兴趣爱好的联系,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在动能,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3]。
以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中“延续文化血脉”部分的情境创设为例,“延续文化血脉”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认识弘扬中华文化的原因与意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教师要想促进“冷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就应增强学生学习的沉浸感与体验感,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内在动能。教师可以“中华文化”为主题,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与典型案例,借助多媒体播放、故事讲述、问题导入、情景表演等形式创设真实生动的文化主题情境,全面激活学生的知识、思维与情感,推动良好育人氛围的营造。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创新现象作为切入点,为学生呈现《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并展示生动多样的文物,带领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内在创造力与包容力,激活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在动能,为“冷教育”的落实奠定轻松愉快的氛围基础。
(三)组建合作探究小组,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冷教育”强调学生的自由空间。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建合作探究小组,促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程主题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并在任务驱动下自主行动、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与迁移应用,突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习为中心”转型。
以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中“情绪的管理”部分的教学为例,该部分旨在帮助学生认识青春期情绪的作用与意义,使学生能掌握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并形成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冷教育”实施中,教师应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能力相近的学习小组,使学生以“情绪管理”为主题展开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教师要以学生的真实经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活故事分享与交流,在“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这一探究任务的引导下分析“情绪”对于学生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课程知识对“情绪产生的原因”“情绪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进行系统学习,促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构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在“冷教育”中掌握恰当表达情绪的方法,正确对待负面情绪。
(四)整合延伸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选择
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资源,并生成个性化学习体验,在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上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教师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促进课程资源的统筹整合与拓展延伸,一方面,要围绕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传统文化、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等方面整合资源,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促进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生活资源以及区域资源等的综合应用,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3]。
以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公民权利”的教学为例,本课包括公民基本权利与依法行使权利两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公民权利的广泛性,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生活中能依法行使权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本课知识繁多,因此教师要依托“冷教育”促使学生运用公民权利相关资源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从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平台中收集整理数字资源,依托知识地图、思维导图等进行知识梳理,提升学生资源选择与应用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保障“冷教育”实施成效。
(五)组织多元教学实践,增强现实针对性
实践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渠道,也是落实“冷教育”的关键举措。教师要依托开放、多元的实践活动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实针对性,使学生在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广泛构建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在实践活动组织中,教师要主动联合社区、企事业单位以及主题教育基地等,促进参观学习、交流互动、模拟体验与实践探索等形式的综合应用,促使学生综合应用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开展道德与法治实践学习,并结合跨学科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包括维护秩序与遵守规则两部分,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规则的由来与价值,使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上能形成对规则的深度认同,并增强学生遵守规则、维护规则的意识以及法治意识,切实提升学生维护秩序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交通规则、排队秩序、卫生文明等引领学生进行感悟与体验,促使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中体会规则的重要性与维护规则的必要性[4]。具体来说,在卫生文明层面,教师可以组织“环卫工人体验日”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城市环境清洁与维护中,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与参与感,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切实在实践活动中实施“冷教育”。
(六)构建多元评价模式,重视过程引导激励
教学评价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指挥棒”。教师要想保障“冷教育”的有效实施,就要科学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循序渐进地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评价模式,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将教学评价渗透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参与全过程,并做到适度评价,有效对学生的思维、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进行激励与引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要[5]。
以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师生之间”中“师生交往”部分的教学评价设计为例,“师生交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使学生能正确看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以推动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进步。在实施“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把握引导、激励、反馈与总结的“度”,促进课程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教师要在核心素养导向、生本理念的指导下设计评价标准,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表现分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参照评价标准展开自评和互评,突出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我反思与相互交流中对自身综合素养有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引导、激励、反馈与总结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与探究空间。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想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传递道德认识、启迪道德情感、引导道德行为的作用,就要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自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冷教育”。教师要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品德成长规律设计开放多元的理论教学与德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立德树人生态,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与价值观念的内化吸收与迁移应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切实为学生的终身成长与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侯岳.让劳动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落地生根: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J].学周刊,2023(30):133-135.
冒永琴.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法宝: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自主学习模式[J].启迪与智慧(上),2020(5):90.
夏璟.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56-58.
谢燕凤.探究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型教学设计[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22):155-157.
宋昱颖.初中道德与法治以生为本的有效教学模式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1(10):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