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守正创新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024-07-13 06:47:09陈应武
重庆社会科学 2024年6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中华民族

陈应武

摘 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守正创新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性的精准把握,守正创新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价值论的科学认识,守正创新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论的系统总结。具体而言,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传统与文化,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就是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新要求,勇于开拓新的领域,通过科技、文化和制度的创新,推动中华文明不断进步。

关键词:守正创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6-0107-0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6.007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回归,而是在文明形态上对中华传统文明形态的内在超越。这种“超越”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或完全抛弃既有文明成果,而是一种继承发展基础上的超越。这种“超越”本身也不是完成时,而是一个进行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向前推进,由其现实建构的文明形态也必将在内容和影响上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不懈奋斗,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建立在人类文明全部成果基础上,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新型文明。

文明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更是现实社会的写照。由于历史不是静态的、僵化的,文明的演进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现代文明作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业已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不例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内涵亦随之变化,文明不仅体现着时代的特征,更有着交融、共通、互鉴、共生的整体价值倾向,这构成了文明发展共识的“公约数”;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也需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赋予中华文明以新的内涵与之相适应,“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1]。因此,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指导原则,为在新时代繁荣和发展中华文明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和顶层设计。

一、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守正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体现了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与对时代发展的积极适应,也是对价值论和实践论的科学认识与系统总结,体现了历史逻辑与现实需求的统一。它强调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新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守正创新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性的精准把握

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彰显正确的价值论进而形成科学实践观的基础,对于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也概莫如此。马克思主义始终把探寻规律性、把握规律性作为一项重要的使命和任务,正如恩格斯所强调“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2],可以说,承认规律性对于事物发展的支配作用,进而透过现象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正是马克思主义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重要目标,以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之高度契合。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挑战、新机遇,而守正创新就正是对中华文明建设规律性的精准把握,其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首先,守正创新体现了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辩证统一性。一是守正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文明发展规律有着真理性、科学性的指向,在当代中国,遵循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基于中国的国情,立足发展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功能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其强调守正的核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文明建设基本内涵的底色,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阐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核心问题的内涵。二是创新展现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发展规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关注发展、强调发展、面向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是要促进人类及其塑造的文明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强调在发展中认识世界,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而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发展的要义在于创新,发展的动力在于创新,因此,以创新为抓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

其次,守正创新体现了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历史逻辑性。“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3]28可见,要理解中华文明不能离开历史,要以建设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文明的发展,更不能脱离历史。守正创新的提出,就是强调在历史之中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实质,在历史之中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规律性,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及其由此种历史观所验证的文明观的历史逻辑性。守正创新是立足历史,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问题的深刻思考与科学认识,其不仅旗帜鲜明地强调以立足历史把握规律性认识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担当,又深刻揭示了遵循唯物史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准确历史方位、合理历史语境、科学历史方法,是以文明发展规律的历史逻辑性统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以守正创新为标志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理论,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认知达到了新阶段,体现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其必将会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展现出不竭的蓬勃动力。

最后,守正创新体现了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现实需要性。以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探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回应了对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目标进行分析和阐释的现实需要,能够明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普遍规律、价值诉求、实践路径,对于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立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是建设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文明踔厉奋发、勇毅探索的伟大实践,不仅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更是以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发展,中华文明的全球化发展,中华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从三个重要的现实维度统合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性,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所独具的魅力和优势,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特色,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深厚文明载体、文明内涵、文明特质。

(二)守正创新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价值论的科学认识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明确的价值诉求和价值意蕴,守正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其充分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思想实质和理论旨归。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哲学无法有效弥合事实维度与现实维度之间可能存在的“鸿沟”与分歧。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强调价值来源于实践,不是简单地将价值作为一种抽象的“有用性”进行理解,导致陷入旧唯物主义者“唯客体论”的窠臼,而是从实践中发现“价值”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意义”的关系,其类似于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理解,强调“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1,不是简单地看待“人”的本质,同样,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亦不是简单地看待“价值”的本质,而是立足于实践所创造的社会生活情境之中加以考量。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中,“价值”是一种描述和衡量关系状态、关系存在,其联结了主体的需求与客体的现实,事实维度和价值维度之间实现了合理的桥接,科学的价值论也就随之产生。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5]406,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从系统和整体着眼审视“价值”问题。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言,守正创新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6],深刻揭示了在中华文明建设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价值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引领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整体导向。可以说,守正创新不仅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实现明确了必须始终遵循的“底线思维”与“红线思维”,而且还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实现提供了能动发挥作用的“定盘星”和“方向舵”。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价值原则,就是要把握住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价值原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科学性,不断探索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文明的科学规律与正确道路,通过中华文明的建设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异化”影响,赋予并发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对于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和功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的价值原则,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确保以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向不偏不倚,前途一片光明。无论是要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服务于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抑或是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发展消解当代文明“异化”的风险都是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宏大工程,其何以实现,以何实现,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的价值原则,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的价值原则,能够有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供给。从新中国成立到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华文明一扫往日阴霾,拨云见日,以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深厚底蕴,再次散发强大的魅力,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三)守正创新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论的系统总结

诚如恩格斯所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7]776,历史唯物主义强调文明所属的意识形态领域必须依靠社会存在才能存续,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架构起二者之间的桥梁。马克思主义从其一经诞生开始,其理论就有着明确的实践导向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502,守正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不例外。从来源上说,守正创新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实践。从目的上看,守正创新就是要以实践为抓手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明、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实践体现了守正创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运动的、发展变化的。事物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演变的过程,摆脱不了与过去的联系,又不断生长出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从以往理论中吸取合理内核并进行新的理论阐述”[8],体现了守正创新的鲜明特色。马克思主义源于发展,也始终处于发展中,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691。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忽视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理论“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0]182。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在创新中坚持守正,确保理论不变质不变色,在守正中积极创新,不断增强理论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体现了守正创新。毛泽东指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11]182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一方面积极学习外来的思想与观念,但并不是简单照抄照搬国外的经验和做法,而是结合国情不断探索自己的道路,提出了切合中国自身实际的主张与路线,成功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12]116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的结合,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甚至错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挫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也高度重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教训,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聚焦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主要矛盾,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顺应时代要求正确分析认识国际国内形势,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同时入手为发展经济创造条件,拉开了改革开放序幕,党和国家事业焕然一新,中国的发展迈入了快车道,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创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冲击。但中国共产党保持了理论清醒和历史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扛住了历史风浪,保持了社会稳定,取得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巨大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面临国内出现的新问题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坚持从我国仍然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审时度势,继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为确保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顺利推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3]。综上所述,守正创新正是对党团结带领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实践为目的,对文明发展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的不断升华。

二、在守正中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在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守正”是确保发展不偏离正确轨道的关键。这意味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尊重历史传统,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守正”也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历史养分,为现代文明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主动和理论自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历史唯物主义也同样强调这一逻辑。作为人类历史的产物,文明的演进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2]。依据这一论断,物质文明对文明的形态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物质是生存的基础,没有一定物质条件,人的生存都很困难。没有了人,就没有人类历史,也就没有人类文明。物质文明集中体现为生产力水平。人类在幼年时期,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除了应对环境变化被迫长途迁徙,活动范围很小,对事物的接触和认识也比较有限。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形下,文明处于比较初级的形态,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和发展音乐、体育、美术等,主要以部落的形式在有限的空间中为生存与自然作斗争。

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拥有一定物质财富后,就具备了一定条件和能力去创造更加丰富、更加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8]299随着人类实践的积累,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除了劳动满足生存需要外还有一定闲暇时间,文化活动也慢慢多了起来。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远超过往,人们对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接触了更多的人和物,认识得到不断扩展,文明随之得到发展。今天,人类活动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远及太空深海,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阶段。

文明的多种内涵之间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发展变化的。高度的物质文明是其他文明的基础。没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支撑,就没有牢固的根基,往往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是物质文明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在处理好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系统地推进现代文明建设。一方面,持续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文明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等其他文明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一定独立性,二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需不断提升社会文明、法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文明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文化支撑和制度保障。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遵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探索中华文明建设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毛泽东就向世界宣告,“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5]。邓小平强调“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强调发展是兴国的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物质财富,取得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成就。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功,极大地振奋了人心,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全社会的凝聚力,促进了文明的整体性进步。在信息传播十分迅速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作支撑,其他文明建设将失去重要依托,很难取得长期成效。改革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一系列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层面优化调适的过程,为经济建设工作夯实了社会基础,扫清了认知障碍,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适时总结提炼,不断与时俱进提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理论,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新的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7]14,表明中国共产党仍将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致力于系统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创建更加美好的社会为己任。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切实践行初心使命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其“长期以来在学界似是不言自明的”[18]。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古来历史的运动,都是少数人的运动,或是为了少数人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却与此不同。他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19]21。“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揭示了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20]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人民性这一鲜明的特性,这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服务于这一初心和使命,服务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人民。正如“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没有人的现代化,不体现‘人民性意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21]一样,人民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所在和根本目的,贯穿全过程。离开了人民性这一本质要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只有坚持人民性,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推动历史进程的实践主体,也是文明的创造者,必然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文明的定义看,文明天然是人民的产物。人民的行为塑造了文明的形态,推动了文明的变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时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22]只有依靠人民,才能真正建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旦背离了人民的意愿,离开了人民的支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会失去正确方向,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优良传统,才能不迷失方向、才能不犯颠覆性错误,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充满各种乱象和动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坚决反对封闭僵化的“老路”,坚决抵制全盘西化的“绝路”,坚决避免“改旗易帜”的“邪路”。如果不能守正,如果犯了颠覆性错误,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深层次根源及其所带来的冲击和后遗症,特别是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冲击,深刻揭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背离人民性后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惨痛教训。

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者之间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坚持人民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支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了有效路径。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历史养分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形成了不少卓越的思想观念、有效的道德准则和灿烂的人文精神,这对于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规范和文化支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就是要珍惜文明成果、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明基因。

先秦《礼记》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3]537-538。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4]324,荀子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5]499,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6]165。上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反映了人民的追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源于中华文明,二者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从中华文明之树上绽放的现代花朵,虽始于中华文明的历史之中,然而一旦从中华文明的历史中长出,便与历史相对应,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的精神与品格。”[27]中华文明的很多优秀特质和辉煌成果,使中华大地展现出勃勃生机,绵延不绝,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经五千年而不衰,是唯一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这样的文明成果,一定能为创建新的文明形态提供难得的精神食粮,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坚持正确方向提供文化支撑,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同与支持。“我们应该看到并充分释放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之为‘湍流的能量,在回顾与展望璀璨夺目的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中,自觉审思中华民族从何处来、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何以能够且何以必须实现现代转型的前提性问题,不断激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潜能。”[28]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挟其坚船利炮向东方古老文明发起冲击,中华文明遭遇前所未有之强敌,面临生死存亡之困局,在此背景下,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为代表的民族主义、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代表的改良主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直到中国共产党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在艰辛的探索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使马克思主义在获得中华文明历史养分之后愈加呈现其真理光芒,而中华文明亦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中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升华。实践证明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从中汲取历史养分。

(四)坚持自立自强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路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自立自强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依靠自立自强,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国防建设和文化知识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年,中国共产党因应世界局势变化,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创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简单地照搬照抄外国经验或者书本知识,而是实事求是寻求有效的道路。历史和现实表明,我们有能力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提升民生福利水平,不断壮大国家力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完全有自信有底气贡献中国力量,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明的构成中,政治文明是基础性的,对其他文明具有重大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统一性和协调性的先决条件。面对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利益群体多样化的局面,必须有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才能维护核心价值观和社会稳定,才能凝聚共识,为新的文明形态创建奠定有利的社会基础。否则,纷争与割离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我们指导思想的唯一选择,就因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才能科学地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奠定科学信仰的客观依据。”[29]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走一条符合发展阶段和发展需要的道路。

三、以创新为动力开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境界

创新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关键动力,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更是开辟发展新境界的必由之路。面对全球化挑战和国内发展需求,创新要求我们紧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提高国家竞争力。

(一)以新理念新举措回应时代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失序、行为失范、道德式微的问题日益突出。”[30]在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人口合理增长、收入差距较大、部分群体上进心不足等,是极其重要的课题。从国际社会看,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与文明建设和发展相悖的现象时有发生、地区冲突加剧、国家间信任度降低、不同国家人民之间敌意上升、西方国家内部社会撕裂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比较棘手,需要加快建设新的文明形态予以有效应对。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导向解决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问题。同世界上主要大国相比,我国在人均耕地、石油储量、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水等重要的生产生活物资方面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耕地面积关乎粮食生产能力,进而关乎人类生存。在耕地面积方面,我国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数量都比美国低得多,此外,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7 38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 21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7 194亿立方米,但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 100立方米,不足世界人均值的30%,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31]。我国的国家基本情况决定了我们需从立足于自身资源的底线思维出发完成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应地,作为国家发展重要作用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其也要与这一要求相适应,因此,在资源有限的条件约束下,应以创新的思路和路径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坚持绿色化道路解决环境压力问题。文明演进的过程,也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即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过程中已出现了污染较重等问题。要确保生产力持续发展,“绿色化”是根本保障,只有走这一条道路,才能有效降低排放,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才能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也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人的健康被损害,甚至生命受到威胁,那么,生产力必将大大削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将受到影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目标。”[32]

(二)坚持技术引领系统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创新是第一动力,也是文明发展的源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运动的,也是前进的。文明的发展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低级阶段不断迈向高级阶段。更高阶段的文明,意味着更高水平的物质基础、更高层次的精神财富、更高水准的生活状态。以代表物质文明的工业为例,高端化的工业成就是高层次文明的重要特征。工业高端化,意味着高水准、高品质、高附加值,是工业发展的更高阶段和必然结果。工业的高端化主要由创新驱动,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还是体制机制创新,乃至于工业产品的外观创新。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建立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离不开创新。“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一样,必须通过创新才能实现。”[3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密切跟踪新技术新理念,通过不断尝试新的实践探索,不断总结新的经验成就,形成新的符合国情、体现特色的文明成果。如果不能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探索,文明将面临停滞不前的风险,有可能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乃至于被时代遗弃,被世界抛弃。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数字技术发展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对创新的驱动具有划时代意义,也将对文明的塑造产生革命性影响。正如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造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的发明和使用造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样,智能化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的集中体现和最新成果。数字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比较明显地具备了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是数据可以对各行各业进行赋能,第二是万事万物都可以数字化,二者的有机结合且相互作用,就是智能化。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智能化条件下得到了最为充分的表现。智能化虽然还处于初期,在技术领域可以说刚刚崭露头角,但是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威力,在智能制造、智慧矿山、药物研发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是创新的最大驱动力,其必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意识层面,数字经济也正在重塑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从而引起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变化。这种深刻的影响,有人甚至将其上升为数字文明的高度,即“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VR等云数智新一代科学技术的改革,又一次将全球信息化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数字技术都从量的积累迈向了质的飞跃,一种基于信息文明基础之上的新的文明形态——数字文明——正在兴起”[34]。无论从什么层面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塑造新的文明形态的影响是广泛、深刻而持久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以创新为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系统思考问题,推动问题一体化解决。文明涉及诸多方面,包括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每个方面又涉及多种因素,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要把握好区别对待和系统提升的关系。“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既要积极推动各文明要素实现协调发展,也要促其进一步实现创新完善和价值融合,还要在实践层面上做好科学评价工作,由此才能在不断提升现代文明建设水平的基础上,为推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奠定更加厚实的文明根基。”[35]比如,在经济文明方面,我国既有公有制经济,又有民营经济,既有市场的作用,又有政府的调控,如何更好地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更好地协调好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关系,都需要认真透彻地研究,密切关注形势变化,采取系统性措施。

(三)以开放包容的视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资本为本、以资产阶级为中心,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文明,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异化、物化。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正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不懈奋斗,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回归,而是在文明形态上对中华传统文明形态的内在超越。这种“超越”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或完全抛弃既有文明成果,而是一种继承发展基础上的超越。这种“超越”本身也不是完成时,而是一个进行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向前推进,由其现实建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必将在内容和影响上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胸怀天下,与其他文明交流对话,这是更高层面的文明应具有的格局和应承担的责任。受到历史与自然条件限制,文明的孕育与发展往往被时空所切割,生成了不同的现象与特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能力与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文明将会越过其原有的边界向外蔓延,不同文明的交汇在所难免。当不同文明碰到一起,融入和碰撞都有可能发生。

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地区冲突频发,一些国家通过搞小圈子、小团体方式,严重干扰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威胁了世界和平,伤害了供应链稳定,削弱了世界福利水平,使国际经贸联系与国际关系受到严重影响。但是,紧密的经济联系很难完全中断,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很难与世界完全切割,无法独善其身,需要各国相互协作才能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需要新形态的文明更好地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项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战略任务,是一个联通中国与世界的远大目标。”[36]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解决好自身的问题,高质量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将有利于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贡献。

四、结论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守正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共同呈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在文明发展和建设方面的理论倾向、价值旨归、科学路径。守正离不开创新,离开了就会故步自封,失去活力。创新离不开守正,离开了就会根基不稳,失去依托。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结果。新时代新征程上,需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中华文明建设和发展中,在守正中汲取精华发挥优势,在创新中找到新的动力和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努力做到在创新中坚定不移地守正,在守正中开拓进取地创新,不断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蔡奇主持[N].人民日报,2023-06-03(1).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2022年10月2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8]  栾文莲.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规律的思想引领[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9(5):49-55.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1 .

[10]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2.

[1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1.

[1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3]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1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

[1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

[18]  闫扬,肖士英.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基于马克思文本中三重视角的人民性证成[J].宁夏社会科学,2023(5):43-52.

[19]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校注本)[M].陈望道,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21.

[20]  于萍.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J].党的文献,2023(1):42-49.

[21]  万秀丽,王二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民性的内在逻辑[J].宁夏社会科学,2023(5):53-62.

[22]  习近平.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3(2).

[23]  王夫之.礼记章句[M].长沙:岳麓书社,2011:537-538.

[24]  万丽华,蓝旭.中华经典藏书: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324.

[25]  方勇,李波.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499.

[26]  李勇先,等.范仲淹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2020:165.

[27]  魏崇辉.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基本定位、方法遵循、根本依托[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23-34.

[28]  吴莎,姚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双重动力与思想指引[J].宁夏社会科学,2023(6):45-50.

[29]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行”在守正创新[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15):4-11+91.

[30]  陈志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6):56-64+156.

[31]  顾行发,李闽榕,徐东华,等.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155-177.

[32]  陈金龙.毛泽东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奠基[J].毛泽东研究,2023(5):4-12.

[33]  何星亮.创新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J].思想战线,2023(5):1-10.

[34]  吴艳东,廖小丹.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数字文明的本质意蕴及建构反思[J].重庆社会科学,2023(1):34-45.

[35]  胡洪彬.系统观念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一个分析框架[J].学术界,2023(9):71-79.

[36]  商志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6):48-55+64+155-156.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through unwavering adherence to truth and relentless innovation

Chen Yingwu

(Guizho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Guizhou, Guiyang  550002)

Abstract: Building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essence and crucial guarantee for advanc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fostering a new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iven the new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nd emerging challenges, it holds immens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through unwavering adherence to truth and relentless innovation. Adhering to truth and innovation entails a precise grasp of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a scientific comprehension of its value theory, as well as a systematic synthesis of its practical theory. Specifically, adhering to truth means resolutely upholding Marxist foundational standpoints, viewpoints, and methodologies; adopting a people-centered value orientation; pursuing objective reality; respecting historical traditions and culture; and conforming to the laws governing social progress. Innovation signifies meeting novel demands arising from changing times by fearlessly exploring uncharted territories in science, technology,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while propelling continuous advancements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 Words: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Chinese nation;Moder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中华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民族音乐(2019年4期)2019-09-13 06:26:04
提升“四力” 守正创新做好典型宣传
新闻爱好者(2019年4期)2019-05-15 09:13:24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守正创新
科技传播(2019年7期)2019-04-16 18:36:28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中国广播(2019年3期)2019-04-04 01:04:04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中国广播(2019年2期)2019-03-13 13: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