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立足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全面推动产业链与金融链的融合共赢,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研究。
关键词: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而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的必要支撑,对有效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形成更加高效、稳定的要素供给能力,实现更加畅通无阻的产业经济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融高质量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党的二十大中被首次提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业和现代化基础设施等内容,通过各个产业之间的高效协作,实现经济高效运行、产业升级和国家竞争力提升,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工程。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都需要金融作为最大的支撑保障,所以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2023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更是强调“金融要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
(二)金融高质量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意义
1. 金融高质量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提升产业链效率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目的是提高产业链效率,促进产业链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历史验证了企业和市场是不断通过优化分工和交易来提高效率,进而主导产业链的配置和布局。4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市场化和产业集聚,释放了经济效率,推动了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配置,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提升了中国产业链效率。产业链效率的提升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集约化水平;二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三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平台能级……这些都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通过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锻造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优势。
2. 金融高质量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根本保障。中国的经济效率创造了规模经济优势,使得近年来中国经济总量和产业水平上具有赶超美国的态势,导致美国对中国从合作转向竞争,阻碍了全球产业链的自由发展,造成“断链”“卡链”的情况,全球产业链布局进入重构阶段,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采取“回岸制造、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离岸外包”等系列手段对中国进行“脱钩断链”,全球产业链加快向局部区域回流和收缩,产业布局逻辑由效率优先转化为安全优先。
在逆全球化趋势下,金融为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强化对重点产业、薄弱环节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向制造业开展多层次融资对接,有效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的安全稳定。二是汇率有效发挥自动稳定器功能,提升企业应对汇率风险能力。近些年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双向浮动弹性增强,有效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的功能。三是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较好实现对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保障。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与沿线国家等重点经济体贸易投资活动中,人民币结算的接纳度和使用率不断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不断拓展建设,使得人民币成为区域重要储备货币选项之一,有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 金融高质量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产业链链条通畅的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整合了各个产业场景之间、产业平台之间、产业链之间的各种资源,实现产业升级和高效协作。而金融高质量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合适的金融产品疏通产业服务平台上游采购供应链、下游销售供应链、企业内部生产供应链上的资金使用效率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等堵点,保障产业链上中下游链条通畅,链上资金融通,提高客户的资金使用率,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金融服务产业链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以产业与金融交叉协同为特点的产融结合模式;第二阶段是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运用而产生的供应链金融;第三阶段是数字化时代更大范围的“全金融链 +全产业链”的产业链金融。第三阶段是基于对整个产业场景的深刻理解,通过数据化驱动金融产品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充分满足产业服务平台上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金融需求。
狭义的产业链金融即供应链金融,2022年,建设银行供应链“建行e贷”为近5200家核心企业产业链上的近12万户链条企业提供超9200亿元供应链融资支持;中国银行2023年一季度境内机构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超过8000亿元的流动性支持,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超4000亿元的国内外贸易融资信贷支持等[2]。
三、当前金融高质量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银企信息不对称是产业链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截至2022年末,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6万亿元[3],但中小微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末端,信息不对称和数据孤岛的问题非常突出,容易造成逆向选择。而加上其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信息透明度不高等问题,金融机构往往会根据以往经验,优先选择信息更丰富、财务更透明度的大中型企业,在识别作为“链主”的核心企业信用时仅能涉及一级供应商或一级经销商,难以对产业链上的第二层乃至第三层中小微企业形成有效覆盖。
(二)金融服务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金融服务产业服务平台主要依靠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并且由企业集团内部或外部的持牌金融机构提供资源支持,金融服务创新仅是产品、服务、渠道、风控等融入数字化手段,却并未能基于大数据对产业链数据的主体、各类金融组织协调推动创新,加之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融资抵押物不足等问题,造成整个产业链金融工具相对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额度偏低。
(三)相关机制和制度不完善
金融服务供给与科创企业融资需求尚未形成有效的担保机制和风险分担规则,导致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中长期资金支持的精准对接不足。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机制还存在欠缺,资金错配问题仍然存在,投融资失衡矛盾尚未完全解决。金融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方面还存在服务供给不足,尤其是在贷款支持力度、贷款品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缺少有效机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范围不够广,无法有效应对全球产业链低碳化发展趋势。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还不完善,无法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综合需求。
四、金融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方向路径
(一)加快推广“商行+投行”模式应用
围绕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商行+投行”模式[4],有效整合核心企业内外部金融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实体经济直接融资比重,赋能产业链发展。特别是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关键领域金融服务力度。商业银行要根据产业链发展的阶段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既包括供应链金融、现金理财、跨境金融等商行综合服务,也包括投贷联动、并购融资、资金撮合、资产出表、高管股权激励等投行产品,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
(二)加快构建产业数字金融
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服务互联网作为新型的互联网经济形态已然形成,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金融机构自身需要进一步加快进行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入各行各业产业链生态中,形成产业数字金融[5]。如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嵌入基于区块链的金融服务方案,实现更精准更智能的信贷投放。特别是在三网互联互通的新态势下,新型基础设施将应运而生,产业数字金融将深度融入新基建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全过程,积极构建“新基建+产业互联+金融服务”是银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范式。
(三)加快建立完善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完善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体系,强化国家平台、地方平台、金融机构、信用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协同联动[6],打破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数据共享壁垒,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高效整合、安全共享,更好发挥“数据增信”作用,切实解决产业链两端中小微企业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完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鼓励地方建立“信易贷”风险缓释基金、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基金等,引导金融机构“敢贷、愿贷、会贷”。
(四)加快推进供应链金融进入智能化阶段
当前大多数银行处于传统供应链金融阶段,22.6%处于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化阶段,仅有5.2%的银行开始进入供应链金融智能化阶段[7]。要加快推进供应链金融基于物联网、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将供应链金融平台与企业经营交易场景结合,把企业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四流合一”嵌入供应链金融交易链条,增加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任。从传统金融服务到场景服务、从数据资源到数据资产,实现客户画像、经营分析、风险预警的智能化供应链金融。通过大数据分析,以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交叉验证的真实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进行评级和授信,使金融能够精准对接供应链的各类主体,进而更好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五)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平台资本赋能力度
支持国有企业通过控股、参股等方式,组建供应链平台。发挥财政、国资母基金对供应链平台的引导作用,设立有关产业基金。整合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对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运维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初期通过引流补贴、融资贴息等方式支持平台吸引企业入驻,对达到一定经营成效的平台给予资金奖励。发挥省内地方金融机构资金、牌照优势,联合供应链金融试点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建立供应链核心企业“白名单”制度[8],指导金融机构对纳入名单企业实行供应链融资专项授信额度管理。
(六)加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力度
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优化科技金融政策环境,持续扩大科技信贷规模,实施科技创新再贷款,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推行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同时,立足国家当前增加先进产能的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健全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积极稳妥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发展,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中长期资金支持。扩大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实现碳配额有偿分配,进一步增强碳市场金融属性,将碳配额有偿分配收入和碳税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央行加大引导和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延续和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发挥和运用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对各行各业产业的支持,推动多地普惠金融、小微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提高金融服务产业链中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
(七)加大产业链金融全面监管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的要求,依法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对金融机构全面监管,对产业链上金融控股公司实行穿透视监管、关联式监管等。同时,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尤其是监管科技手段,不断提升金融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大力量对产业数字金融领域的监管,提升监管有效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确保有效防范化解产业链中资金链断链风险。
参考文献:
[1] 肖璟,新发展格局下中小银行产业金融的探索实践[A].中国产业链韧性金融的力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3:92-102.
[2] 新浪财经.供应链金融激发产业链活力[EB/OL].[2023-05-10].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3-05-10/doc-imythsmv0247880.shtml.
[3] 中证网讯.2022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 同比增速为23.6% [EB/OL] .[2023-02-15]. https://www.sohu.com/a/641237029_120988533.
[4] 陶以平.“商行+投行”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A].中国产业链韧性金融的力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3:65-78.
[5] 百信银行产业数字金融课题组.产业数字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A].中国产业链韧性金融的力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3:103-119.
[6] 门立群,孔守斌.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体系[J].北京:宏观经济管理,2023(10):43-51.
[7] 董云峰.供应链金融 升维进行时[EB/OL].[2022-09-22].https://new.qq.com/rain/a/20220922A0A17700.
[8] 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研究院.大国产业链[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3:251-254.
作者简介:陈静(1984- ),女,湖北荆州人,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