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TD人才发展能力模型”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能力建设路径与实践探究

2024-07-12 09:26张保国李方华王康宁孙康马晓丹党小甍贺鸣
中国内部审计 2024年6期
关键词:能力建设内部审计

张保国 李方华 王康宁 孙康 马晓丹 党小甍 贺鸣

[摘要]本文以审计数字化转型大环境为背景,分析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三大转变、三个短板;提出基于“ATD人才发展能力模型”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能力建设体系的设计思路,并对其要素进行解读;再以“ATD人才发展能力模型”为出发点,针对政治、个人、专业、组织等四个层面,探索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四维”能力建设体系的实践路径,力求打造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铁军。

[关键词]人才发展能力模型   内部审计   能力建设   路径

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

应用,给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2018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国有企业要加快数字化审计转型发展步伐,就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发挥审计人员的个体作用。这是因为,审计人员是审计治理能力中最活跃的能动要素,是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有多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工作质量有多高。为此,审计部门应对标对表新时代要求,将提升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作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的重要保证,努力为审计人员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全面落实“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总要求,做到心有所信,而后笃行,向着至臻至善的目标进发。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能力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新形势下,数字化转型给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要求。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持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效,就必须深刻把握因审计方式方法转变带来的“增量”。同时,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聚焦到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上,目前来看,审计队伍存在审计思维、个人技能等方面的短板,这给新形势下的内部审计能力建设带来新的“变量”,如图1所示。

(一)以“增量”思维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三大转变”

1.由“经验判断”向“数智驱动”转变。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审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这意味着审计人员要尽快适应“数智驱动”审计环境,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对海量、多维、动态的数据进行智能化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从而实现审计的全面性、精准性、实时性和可视化。

2.由“现场审计”向“远程+现场审计”转变。

“远程+现场审计”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全部的审计工作从被审计单位的现场转移到远程地点进行的审计模式,具有审计范围更广泛、审计效率更高效、审计质量更高质的优势,也能改善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和职业体验。“远程+现场审计”对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出很高要求,同时还需要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制订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等。

3.由“单一审计”向“全面覆盖审计”转变。

“单一审计”是指以财务审计为主,以合规性为核心的审计模式,虽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全面覆盖审计”则是以绩效审计为主导,能够及时预警风险,提高审计的参与性和服务性。审计模式由“单一审计”向“全面覆盖审计”转变,可以为企业完善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例如,课题组所在企业(以下简称“本企业”)积极探索融合式、嵌入式、“1+N+X”等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全面覆盖了企业主营业务的重点领域或环节,实现了“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以“变量”思维看国有企业内审人员能力的“三个短板”

1.审计思维守旧,无法满足数智化形势要求。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下简称“数智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审计环境和对象都在不断变化,审计人员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传统的审计思维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若审计人员仍然固守原有的思维定势,则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创造力,从而影响审计质效。

2.信息人才不足,未能健全审计数字化平台。

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掌握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其成为熟悉经济业务,精通数据分析、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多为会计或审计专业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且存在人才梯队断档等情况。例如,本企业审计队伍中电子信息类专业人员17人,仅占总人数的6.67%,数据处理、模型构建与智能审计等专业技能与业务经验不足。此外,大数据平台未健全或仍处于开发中,也导致数字化审计模式推进受阻。

3.专业技能缺乏,不利于提升审计质量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审计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会计、财务、税收、经济法等领域的知识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审计人员若不能及时掌握这些知识,就无法准确分析和评价审计对象的财经状况。比如,本企业审计队伍中财会类专业人员88人,占总人数34.51%,但实际考取CIA、CPA等资格证书的仅为9.5%。二是对企业主责主业理解不深刻。如果审计人员不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就不能深入掌握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存在的风险,无法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审计价值。三是辅助技术手段存在薄弱点。如纪委查证手段可以帮助审计人员验证和确认问题事实,谈话手段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或相关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了解情况、传达意图、化解矛盾。而审计人员缺乏这些辅助技术手段,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纵深开展。

二、基于ATD能力模型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能力建设体系的原理及思路

(一)基于ATD能力模型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能力建设体系的原理

2021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增加了第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建设信念坚定、为民服务、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队伍。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审计人员遵守法律和执行职务情况的监督,督促审计人员依法履职尽责。”2023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着力打造一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加强审计人员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推动提高能查能说能写本领”。这些方面的要求,彰显了新时代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ATD人才发展能力模型(Assessment and Training for Development,即“发展评估与培训”)是关于人才全面发展能力和指导学习过程的理论框架,是人才发展的职业蓝图,历经了2004版ASTD能力模型、2013版ASTD胜任力模型到2020版ATD人才发展能力模型(以下简称“ATD能力模型”)的逐渐演变。新版ATD能力模型提出了23项能力,分为个人提升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组织影响能力三个方面,成功的人才发展只有同时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

本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地面工程建设、油气深加工、矿区服务与协调等业务。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企业将“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作为审计总要求,力图运用“ATD能力模型”指导企业内部审计强化能力建设,筑牢理想信念,坚持“唯实惟先”,坚持“德才兼备”,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审计铁军,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审计保障。

(二)基于ATD能力模型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能力建设体系的设计思路

为深入践行“政治强审”理念,本文将政治意识纳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ATD能力模型”中,旨在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促使其始终做理想信念的坚定者、练就过硬本领的奋斗者和投身审计事业的实干者。结合本企业实际所构建的内部审计“ATD能力模型”由四个维度构成,分别为:政治思维能力、个人素质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组织影响能力,如图2所示。

1.维度一:“政治强审”,支撑职业精神基础。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要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努力找准审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与着力点,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审计智慧和力量。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重大决策,全体审计人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强化责任意识和为民意识,深入分析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动因,从政治的高度谋划、研究、部署和推动审计工作。

2.维度二:“锐意进取”,搭建胜任能力主体。

对于任何一个职业而言,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能力都是其能否胜任所在岗位的基本条件,这些能力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和个人技能方面。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这些知识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条件,同时,还需要把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中的各项技能,如沟通协调、写作能力、专业判断能力等,不断提高自身“能查能说能写”的本领。

3.维度三:“登峰造极”,构建专业行动蓝图。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专业能力、审计工具和技术对内部审计人员越来越重要。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把研究型审计贯穿审计工作的全过程,系统梳理项目实施全流程经验做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体解决“审什么”“怎么审”“审出什么效果”等问题。同时,全体审计人员在各类型审计项目的查证过程中,要尝试全面应用大数据审计平台和内外部信息系统进行非现场数据分析,查找疑点线索,确定审计重点,推进审计模式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

4.维度四:“戮力同心”,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人才发展环境已经成为组织成功和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为了最大程度提供组织保障,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必须明确审计工作愿景和所在企业的期许,通过推动组织发展、绩效改进、变革管理、人才战略与管理等,优化组织保障,革新体制机制。企业要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与各成员单位间沟通合作机制,不断增强审计权威性、震慑力、执行力;搭建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和审计质量管控指标体系,确保审计工作高效运转;加速建设数字化审计平台,为审计人员提升大数据审计查证能力提供数字化审计环境。

三、基于ATD能力模型构建内部审计“四维”能力建设体系的实践路径

基于前述构建的“四维”ATD能力模型,课题组进一步挖掘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提升路径,如图3所示。

(一)强化“三力”,提高政治思维能力

国有企业是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统一体,讲政治是第一位要求。国有企业审计人员要始终坚持“筑牢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三力”。

1.坚持党的领导,提高政治“判断力”。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审计委员会历次会议精神作为开展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新的定位和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做好审计工作。

应用实例:推动“党建领航”与内部审计深度融合,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目标深化党建实践。审计部门把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研究课题,依托“主题党日”理论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以及与基层单位联建共建等契机,围绕“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主线深入研究新时期更好发挥审计作用的目标方向、实现路径,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审计业务水平,促使审计人员用经济的视角发现问题,用政治的眼光分析问题,善于发现经济问题背后的政治动因,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独特作用,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2.紧盯企业所需,提高政治“领悟力”。

聚焦“国之大者”,把国有企业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年度审计工作要点融会贯通,把实现国有企业确立的发展目标化为内生动力,把实现自我价值与审计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当好国有企业战略部署落实落地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应用实例:针对《“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的“对历史遗留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善于坚守阵地,打好持久战,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2022年以来,本企业审计部门在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将历史遗留问题提高到政治执行力的高度加以解决。审计人员贯彻企业党委要求,强化政治责任担当,协调10个业务部门、30多家下属单位开展专项清理,强力去除了130多项沉疴顽疾,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良的环境,以出色的业绩为企业卸压赋能,赢得了管理层的充分认可。

3.开展专项行动,提高政治“执行力”。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要始终保持“以监督者自重,但不能以监督者自居”的心态,坚守职业道德和纪律底线,高标准执行审计“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不断磨砺作风和担当,争做审计铁军。始终强化“发现问题是天职、发现不了问题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是渎职”的理念,敢于揭示重大问题、重大隐患。

应用实例:2022年,本企业落实“三基”(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基本功训练)工作要求,以“树理念、抓作风、抓纪律、抓落实、抓质量”的“一树四抓”行动为抓手,切实解决日常工作中“低老坏”“庸懒散”问题,实现了工作高标准、管理高水平、办事高效率、服务高质量。2023年,审计部门通过深化开展“一点不错”“马上就办”作风建设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公文出错屡禁不止”“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努力创建“工作高标准、管理高水平、办事高效率、服务高质量”的模范部门。

(二)夯实“四能”,提高个人素质能力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努力掌握审计专业技术知识、信息化运用手段和主责主业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能查能说能写”的本领,在学习中增长知识、锤炼品格,在审计事业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

1.优化审计沟通的方式。

审计沟通贯穿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提升审计工作质效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重视沟通策略,善于应用审计沟通技巧,拉近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距离”,深化与平行部门之间的“共享”,努力构建和谐审计关系,确保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应用实例:一是加强组内沟通。开展审计项目时,审计组组长、主审定期组织召开现场讨论会,充分沟通和听取各审计成员的意见,全方位、多角度审视自己发现的问题,避免错误定论的出现。二是注重换位思考。以“内向服务”为中心,充分与被审计单位的当事人沟通,不能以己之见定他之过。除了语言沟通,审计人员还可以采取肢体沟通、书面沟通等多种形式的沟通方式。三是深化平行交流。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和风险隐患,审计组组长、主审要及时与其他业务部门研判交流,为管理层及业务部门作出正确决策、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从而更好地提升审计质效。

2.拓展专业知识的界面。

伴随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多种审计业务类型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多样性提出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审计业务的通用知识、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与宏观行业知识,还要了解与审计业务相关的经济知识、技术知识。

应用实例:一是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本企业将职业资格考试与个人发展及成长渠道挂钩,鼓励审计人员考取审计师、会计师、经济师、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等证书。二是学习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如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等,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保驾护航。三是拓展行业领域掌握专业技能,如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考取数据分析师,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学习刑法、民法、劳动法等法学知识,主动掌握国家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胜任能力。近年来,本企业逐步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打造了一支“4:3:2:1”的复合型审计队伍,如图4所示。

3.提升发掘化解的能力。

审计工作不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发挥常态化“经济体检”作用。事前,针对风险范围和重点项目风险点,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风险清单、防范与控制措施,予以风险预警;事中,针对业务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予以全面监测,有效堵塞漏洞。

应用实例:审计部门梳理近两年各项审计项目中发现的问题,总结提炼会计信息质量、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工程管理、投资管理等10个模块40个风险点,注重提炼,编制风险清单,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审计部门通过进行事前提醒、事后提炼风险点,既能让企业管理人员重视风险规范运行,也提升了审计人员分析提炼、解决问题能力。

4.锻炼文字写作的技能。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善于提炼总结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有前瞻性的审计建议。要使审计报告既简单直接,又能体现出逻辑层次,努力提升审计报告、审计简报、宣传报导等材料的撰写水平和文字归纳提炼的能力。

应用实例:一是夯实审计底稿质量基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能够熟练掌握审计底稿写作格式和基本要素,提升总结提炼能力,做到逻辑要清晰、重点要突出、结论要明确、依据要充分、建议要可行。二是促进审计成果有效转化。以宣传和报告为抓手,在审计成果利用上投入更多精力。一方面,鼓励开展审计宣传工作,以审计简报、宣传报导、新闻稿等形式展现审计成果;另一方面,狠抓审计质量,严格落实审计报告讨论会制度,不断夯实审计人员文字表达能力。

(三)推进“四聚”,提高专业发展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经济监督部门,要不断探索创新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念思路和实现路径,持续提升审计队伍专业能力,在审计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

1.聚焦分析研判,践行研究型审计。

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强调,我们处在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如果不研究,审计工作将难以开展,甚至丧失审计的资格。为此,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要把研究型审计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秉承“合理怀疑”的态度和思维,对各种问题和风险进行反复琢磨、精准定性,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提出管用好用的建议。

应用实例:针对某单位120万元不良债权核销问题,本企业审计人员抓住问题的关键点、“牛鼻子”,发现存在证据缺失、线索中断、相关当事人离职等不利情形。随后,审计人员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山东省不动产登记平台等信息资源,梳理数据汇总分析,找出其中的蛛丝马迹,终于打通了问题分析论证的“最后一公里”。在问题整改阶段,审计人员对症下药,深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配套的5个司法解释,督促该单位依法追究债务人公司原自然人股东的清偿责任,使法院执行程序峰回路转,使此类不良债权清理工作走出了“死胡同”,为企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权利救济途径。审计人员进一步对该问题进行全过程复盘研讨,提出了制定“账销案存”问题管理制度的意见建议。企业主要领导非常重视,专门批示要求财务、法律部门负责办理,从制度层面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2.聚焦项目引领,提升两大能力。

全行业、宽领域、多门类的审计全覆盖发展,要求审计人员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一名合格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员首先要熟练掌握财经法规知识,同时广泛涉猎各领域的专业知识,避免“外行审内行”的局面,不断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推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找出错漏、确证线索、提出可行的建议。

应用实例:本企业响应党中央“端牢能源饭碗”的要求,对页岩油(气)资源进行开采。油井压裂技术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且投资比例较大。2022年,审计部门对油井压裂业务开展了专项审计,此次审计项目,审计组成员多为财务、工程审计人员,对压裂技术了解甚微。在此情况下,审计组组长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带领审计组成员采用学习压裂技术相关书籍资料与现场查证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邀请压裂业务相关专家参与讨论,克服认知盲区,边学习边提升,最终完成的审计报告得到企业6位领导的书面批示,为企业资源可持续战略的实施作出审计贡献。

3.聚焦业审融合,树立创新意识。

在强调“业审融合”的基础上,企业要将数字化审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进并实现“数审融合”。数审融合,要求审计人员以企业生产经营为出发点,以信息共享、工作联动为着手点,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发力点,学习借鉴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查证方法,提升自身数字化审计能力,常态化推进审计作业模式从“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

应用实例:2022年,本企业审计人员突出主责主业,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在开展危化品运输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时,充分依托“业审融合”大数据审计平台,扎实做足审前调查,如图5所示。审计人员重点关注了危化品拉运资质手续、外包管理、路线优化、交接程序、安全环保管控等环节,选取某运输公司作为重点,关注拉运环节的责任单位:部分采油厂和油公司作为装卸环节的关键单位;物资供应中心和油区护卫中心作为监督环节的关键单位。审计人员采用“点—线—面—体”的思维方式,全面反映了油田危化品运输现状及问题,大大缩减了现场审计时间,促进审计对象更加集中且有针对性。

4.聚焦切换思维,突显数智应用。

坚持“科技强审”理念,总结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精确定位”的数字化审计方式,督促审计人员全面应用内外部信息系统开展非现场数据分析,深度挖掘数据价值,精准确定疑点线索,提升审计人员作战水平,满足快速反应的工作需求。要关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真正做到“向互联网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

应用实例:近年来,本企业在参加集团公司审计部门开展的线上大数据全员培训后,又专门邀请了相关领导和专家到企业驻地进行面对面的“调研+授课”活动,进一步打破了审计人员对科技赋能和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局限,拓宽了审计人员的实操技能和业务领域。2022年,在开展油管杆专项审计时,审计人员利用综合地理信息系统探索现有油管厂分部以及各油区驻地,根据各油区驻地至油管厂距离绘制了油管杆送修拉运最优路线,为管理层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依据。

(四)打造“四位”,提高组织影响能力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紧紧把握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定位要求,树立“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但不能止步于经济监督”的意识,锻造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铁军。

1.将总审计师制度贯彻到位。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重大决策,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统一领导的审计监督体制。国有企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大力推动落实总审计师制度,明确总审计师的职责地位,做好内部审计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体制和机制。

应用实例:首先,明确总审计师的职责地位。总审计师要具备审计、管理、会计、经济等工作背景,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审计法规、企业经营、组织战略、内部控制等方面专业知识,指引审计人员用政治眼光来观察和分析纷繁复杂的经济问题,既做专业上的内行人,更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其次,总审计师深度参与组织管理决策。总审计师能够提升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话语权”;同时,作为协管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总审计师能够促进内部审计队伍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督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精神。

2.将专业领域监督落实到位。

面对专业化监督项目日益增多的趋势,企业要督促审计人员真正熟悉专业、融入业务,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要打破“专业”边界,统筹多领域专业人员,深化人才建设,为推进审计工作转型、履行审计工作职能提供有力保障。

应用实例:一是加强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培养。在开展全员“业务能力提升年”活动、业务知识竞赛等基础上,本企业将加大个人主攻方向的专家型人才培养力度,配备产能建设、大数据分析、经营性业务等方面的审计专家。下一步还将在油气开发、井下作业等专业领域配备专家力量,推进审计监督专业化转型发展。二是强化兼职审计专家作用发挥。本企业要克服定员定编等因素制约,围绕勘探开发、安全环保、信息技术等业务领域,选聘各业务领域经验丰富的、审计数据梳理和模型研究等兼职专家队伍,打造出一支跨专业跨领域作战的“专兼结合”审计队伍。

3.将数智审计平台建设到位。

围绕审计人员的紧迫需求,国有企业要有针对性地深化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大数据审计平台和数字化审计模型建设,创新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推动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高度集约的审计新模式。

应用实例:一是拓展信息系统权限,推动信息资源集成共享。例如,在油水井资产专项审计中,本企业为审计组成员开通了勘探开发业务协同平台、生产运行维护系统等权限,通过对油水井生产报表中有关日度及月度注水量、开井指标的分析,进而发现100多个采油管理区可能存在油水井长期低效、无效运行的情况。二是优化建设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数智审计作用。本企业以“大监督信息系统”为基础,构建了“三重一大”决策、投资、财务、内控相融合的“业审一体”信息化平台,加快查证模型建设,为审计数字化、智能化打好坚实基础。例如,本企业已完成并投入使用了审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项目全流程管控、底稿在线编制、节点督办推送等全线上流程的要求,同时正在建设大监督信息化平台,现已完成了产能建设系统模块,并进入测试阶段。

4.将考核评价机制优化到位。

国有企业要建立健全审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搭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指标考核体系和审计质量管控指标体系,激励引导全员提标准、创亮点、强质量、勤作为。同时要注重在工作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严格落实执行激励奖惩措施,保护审计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应用实例:一是本着以人为本、客观公正的原则,审计部门对不同年龄段审计人员实行了有“区别度”的考核评价。本企业50岁以上的审计人员113人,占总人数44.31%,人员年龄结构呈“老龄化”态势,审计部门为其制定了专门的标准和评价办法。考核评价期间,一名常年担任项目主审且工作热情不减的老审计人员脱颖而出,被审计部门树为典型,推荐到企业获得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起到了正面引导作用。二是加大审计部门管理层胜任能力的考核评价。审计部门管理层肩负计划、组织、协调、审核审计工作的职责,其专业胜任能力对审计项目实施效率和质量影响深远。审计部门根据其工作内容执行相应的工作标准,并将排名结果与考核分级、职务晋升、评优树先挂钩,引导审计管理层干有价值的活,做有价值的事,从而形成全员考核评价的局面。

四、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和审计技术方法的转变,内部审计发展将呈现数字化、专业化和多元化趋势,这就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企业积极探索优化ATD能力模型下的内部审计“四维”能力建设体系,高度重视审计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同时,坚持“科技强审,数字先行”,推进审计的数字化转型,加强审计能力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以数字化驱动审计高质量发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审计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邮政编码:257100,电子邮箱:zhangbaoguo.slyt@sinopec.com)

主要参考文献

[1]段亚楠.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D].南京:南京审计大学, 2019

[2]贾云洁,马盈银,杨利娟.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商业会计, 2022(24):52-58

[3]贾云洁,王会金,胡苏.经济责任审计能力提升研究:基于一个三维分析框架[J].审计研究, 2022(2):52-59

[4]陕西省审计研究所.围绕“六条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J].现代审计与经济, 2022(2):24-28

[5]徐荧.基于智慧中台的审计数智化转型[J].审计月刊, 2022(6):43-44

[6]薛文艳.企业数智化内部审计的转型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 2021(6)4-8

猜你喜欢
能力建设内部审计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组工干部能力的思考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