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端 苏玺
摘要:小麦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品质与产量提升已成为农技人员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本文从环境选择、选种与处理、科学播种、田间管理以及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种植技术。同时,系统分析了小麦的施肥管理措施,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农业发展;小麦种植;施肥管理;具体要求
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小麦播种面积达3.54亿亩,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北华北等地,总产量达到2 731.8亿斤。在小麦种植与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现,气候环境、施肥、病虫害防控等要素的管理影响了其产量和质量,因此,农技人员应从生产所在地的实际出发,加强对小麦种植技术掌握,加强对施肥管理技术研究,以助推小麦种植业的持续性发展。
1 小麦种植技术要点
1.1 种植环境选择
从小麦生长特点及其适应能力来看,科学的环境选择对保障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具有关键性作用。农技人员应当从实际出发,针对土壤pH、土壤结构、环境温度、降水量、光照等相关要点进行全面了解。例如,在针对土壤环境进行选定与调控的过程当中,应当针对土壤内部成分以及pH进行系统检验,确保其处于中性偏酸的状态下,将土壤pH控制在6.5~7,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还应针对土层结构进行全面改良与优化,提升土壤内部透气性与透水性,从而适应小麦生长条件。在种植环境选择过程中,要考虑环境温度,冬季最低温不应低于-15℃,生长期温度应在17~25℃。另外,在小麦生长过程当中,还需要充足的阳光与水分提供支持,从而进一步加快其生长速度,保障作物产量[1]。
1.2 选种与处理
在小麦种植准备阶段,要重视选种及种子处理,力求减少外界因素对于小麦正常生长所造成影响,更好地达成增产丰收的种植目标。在品种选择过程中,农技人员以及种植人员应充分考虑到相关品种的环境适应能力、抗逆性能以及病虫害防护能力,更好地促进小麦的生产发展。例如,扬麦20、济麦22等品种对于小麦赤霉病具备较为突出的抵御能力,而长白21、普特27等品种对于白粉病的防护能力较强。种植人员可按需进行选择。在选种之前,种植人员还应当针对本地农业条件进行系统化分析,明确本地土壤质地、土壤肥力、茬口状态、设施配置情况等等,同时,做好小范围内的试种评估,确保相关品种的种植效果。
为进一步改善种植效果,农技人员可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对种子进行预先处理,提升其整体健康水平,减少外界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在种植前应针对种子进行全面筛查,对虫蚀、发霉、结块、生芽等劣种进行及时筛除,同时,采用氯化钙、磷酸二氢钾等药剂进行浸种,使种子出苗率与整体产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1.3 科学播种
首先,明确播种时间,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降水环境、小麦品种等因素,同时,结合种植地温度变化情况等相关指标对播种时间进行合理选择。一般来说,在小麦播种过程中,应确保环境温度处于16~18℃,因此,冬小麦播种时间一般在9~10月,而春小麦播种时间一般在3—4月。
其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控小麦播种密度。在进行密度调节的过程当中也应综合分析结合种植地的地质、气候条件以及小麦品种等相关因素。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应适当提升种子种植密度,将其控制在180~300 kg/hm2,播种行距控制在20 cm左右,一方面,保障小麦的营养吸收效果,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减少水肥与阳光的相互竞争,有效控制地表水分蒸发速度,保障小麦产量品质。
1.4 田间管理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农技人员应按照相关要求以及种植地农业条件组织开展田间管理,针对性地做好灌溉、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控等,使田间农业条件能够充分适应小麦生长收获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减少外界环境条件对于小麦生长所造成的影响。
例如,在麦田灌溉作业的过程中,应细致分析种植区墒情苗情,同时,对土层内部相对含水量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按照农业部门统一部署开展灌溉作业,当土层内部相对含水量低于65%时,应及时进行补水灌溉,同时合理控制灌溉速度以及灌溉水量,多采用软管输水、微灌喷灌等相关技术手段开展作业,减少麦田灌溉过程当中的耗水量,确保小麦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麦田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应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等相关技术手段做好监测预测等,及时针对小麦赤霉病、茎基腐病、小麦蚜虫等病虫害的发展与传播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给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例如,针对赤霉病防治应及时采用丙硫菌唑·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等药剂进行处置,同时,结合地域环境情况以及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及时补防,抑制病虫害对于小麦正常生长收获所造成的影响。
1.5 适时收获
当小麦成熟应适时收获,从而保障其产量质量,提升小麦种植业的经济效益。通常来说,应在5月下旬~6月上旬作为冬小麦的集中收获期,此时,小麦的千粒重能够达到最大值,籽粒的形态、色泽能够完全成熟,因此,种植人员应当结合小麦的生长周期以及麦田内部植株色泽形态变化情况确定收获时间,进一步提升籽粒整体品质。
2 小麦施肥管理
2.1 种植环境评估
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科学施肥对于提升小麦的产量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好麦田施肥管理。种植之前,应当对麦田的种植环境进行全面评估,采样分析土壤成分,明确土层内部各类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与变化趋势,进而确定土壤肥力状况,使相关施肥方案能够更具针对性,确保小麦的增产增收[2]。
在进行采样分析与评估的同时,应主要将耕层土内部土粒的养分含量及其变化情况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同时,测定土壤pH,使氮磷钾、有机质以及各类金属微量元素的含量得到准确评定,为施肥方案的规划设计提供明确参考。
2.2 规划施肥方案
在规划施肥方案过程中,应考虑环境评估所反馈的相关信息,同时,遵循平衡性原则以及实时性原则对田间进行肥料施用,应基于小麦的成长状况,及时调整与控制肥料施用量,有效杜绝过量施肥等,避免对环境压力与影响,使土层内部的养分含量得到稳定提升,确保其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
2.3 营养元素管理
以氮、磷、钾等为代表的营养元素以及铁、锰、铜等微量元素对于小麦的成长与收获具有关键性意义,因此,种植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田间微量营养元素的管理与调节工作,构建复合型的肥料施用方案,按照小麦的根系生长期、生长旺盛期等不同阶段进行施用,使小麦对于关键性营养元素的吸收效率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升[3]。
2.4 引进先进技术
以往的田间施肥作业效率往往较为低下,同时,还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要引进与广泛利用相关先进技术,使其能够为麦田施肥作业提供更加全面系统化的支持,确保肥料用量以及使用频次的合理性,例如,可结合传感器技术对土壤内部养分含量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借助GPS技术以及GIS技术掌握肥料施用划分以及麦田内部肥料的具体施用需求,提升肥料施用准确性与针对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提升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相关种植人员以及技术团队应当及时针对小麦种植技术以及施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实际给出针对性的作业方案,提升小麦种植过程中相关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环境压力,助推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永红,周素香.浅谈小麦种植技术[J].南方农业,2017,11(21):41+43.
[2] 王雪,黄恩永,廖显亭.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探讨[J].农家科技:理论版,2023(12):24-26.
[3] 王子玮.小麦种植过程中施肥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3,41(6):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