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合作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参与研究

2024-07-12 12:31李欣怡
新农民 2024年18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

李欣怡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合作治理是以多元主体参与为特征的管理新形态。本研究涵盖新型农村社区的特性,并界定和分类治理的多元主体,阐述合作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还分析了各多元主体在社区合作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包括地方政府、社区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与私人部门等。同时,探讨了多元主体参与未来的发展趋势,侧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和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并展望未来农村社区治理的可能变革。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合作治理;多元主体参与

在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发展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成为必然之势,其中,以多元主体参与为标志的新型农村社区合作治理模式引起了相关人员的广泛关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涵盖了政府、社区、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方面,他们的互动关系和如何有效的理解和运用这种合作治理模式是本研究的重点。

1 新型农村社区合作治理的框架与基础

1.1 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作为理解其合作治理模式的基础,在微观层面上,村民主体性不断提升,参与决策的愿望日益强烈,对传统治理方式的依赖性逐渐下降,同时,社区内部群体开始形成更多样化的利益格局,这对社区治理提出更高要求。社区组织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流通,新型农村社区普遍建立了便捷的信息通讯系统,从而增强村民之间的互动性,有效推动了合作治理模式的实施。

在宏观层面,新型农村社区正在接受多种资源输送,比如政策导向、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等,这些都给合作治理模式的建立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治理,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和策略。并且全球化对新型农村社区也产生了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构成,导致新的治理问题出现。

1.2 治理多元主体的界定与分类

在新型农村社区合作治理中,多元主体不仅包括传统的村民个体和家庭单元,还广泛涉及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各级政府机构及科研教育机构等。而确立一套有效的多元主体分类方法,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从外部环境到内部动力进行多维度剖析,以政策制定者为例,在新型农村社区合作治理中,他们不仅是规则的制定者,更可以作为引导者和协调者参与到具体事务中来。而非政府组织,则因其灵活性和接近地方的特性,在实施层面发挥巨大作用,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项目上,企业作为资源和技术的提供方,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建设、产业升级和就业培训等领域内,不断强化其参与感与责任感[1]。同时教育和科研机构提供知识支持和创新思维,帮助社区把握发展的持续性和科学性。

而这样的分类不仅能够整合各主体的功能和优势,还有助于明确他们在社区发展中的定位与责任,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对策的精准制定。因此通过这种深入的界定与分类,合作治理模式能够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从而实现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1.3 合作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合作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涉及政治科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治理的合作化不仅是为了提升效率,更在于通过包容性的决策过程,强化社区内外各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与合力。此模式强调的是权力的分散与共享,借助开放的对话和协商,确保各项决策更加贴近实际需要,体现公平性和适应性。因此合作治理的理论框架强调的是整体系统的灵活性与响应速度,它支持一个动态调整和学习的过程,使得治理本身能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变化持续进化。

同时,合作治理模式不仅维护了社区自主性,增强了问题解决的适应性,而且,促进了创新和资源的最优配置。通过激励各方面的创新,在解决传统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匮乏的问题上显示出独特优势,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合作治理模式鼓励通过技术平台和交流机制,整合社区内外信息,优化决策过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实现从静态的治理向动态、互动的治理模式转变,不断加强了社区的内聚力,也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2 多元主体在农村社区合作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

2.1 地方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在新型农村社区合作治理中,地方政府强化其角色为“促进者”和“催化剂”,通过财政资助、政策激励和人才支持等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项目,引导私人及非政府组织资源向农村领域流动,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发展,例如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农村创新实验项目,如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智慧农业的开发等,同时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管理培训,增强当地居民的自主发展能力[2]。除此之外,通过举办各类论坛、研讨会,地方政府能够为农村社区的主体提供交流的平台,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与问题意识,从而找到共同的目标和解决方案。

地方政府在合作治理结构中的功能也在不断深化,它们通过精确的政策针对性和灵活的策略调整,能有效应对由经济、社会快速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地方政府可以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治理机制,比如建立农民决策参与机制、推广“互联网+农业”的模式,这些都是提高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内容。而地方政府的这种引导与支持,不仅局限于经济或技术层面,更涵盖社会文化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了一种全域、多层次的支撑体系,使得农村社区能够在发展过程中维持生态平衡和文化传承,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2.2 社区组织的参与及职责

在新型农村社区合作治理的框架中,社区组织作为链接地方政府与农村居民之间的纽带,不仅代表了社区成员的利益和需求,而且在促进资源共享和知识传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区组织在此过程中的参与,体现在它们能够激活和动员社区内部的潜力,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和支持。基于对本地文化和实际需求的深入理解,这些组织能够设计和执行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计划,如农村特色产业的培育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将外部援助和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动力[3]。同时,社区组织通过构建与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桥梁,能确保各方利益和期望得以平衡融合,推动治理活动高效实施。这种跨界合作模式不仅增强了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创新力,还为解决复杂的农村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同时,社区组织还应致力于促进社区民主治理和居民参与意识的提升,通过组织定期的社区会议和集体决策活动,社区组织能够鼓励居民就其关心的问题发声,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实现治理的民主化和透明化。并且社区组织应成为推动社区学习和创新的引擎,通过设立教育培训项目、促进科技和信息的进入农村,不仅能够帮助村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业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

2.3 非政府组织(NGOs)的作用和挑战

在新型农村社区合作治理的多元化背景下,非政府组织(NGOs)能够通过其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为农村社区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与解决方案,从而有效促进公共服务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这类组织可以将社区需求与外部资源有效对接,大幅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同时,NGOs在农村社区合作治理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其中,资源获取的不确定性成为其发展的显著障碍。由于依赖外部资助,这些非政府组织在资金来源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上存在较大风险,从而影响其项目的连续性与长期性[4]。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也是挑战之一,非政府组织往往需要在保持自身运营模式与理念的独立性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并尊重农村社区的传统习俗与文化价值观,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与抵触情绪。其与政府机构及其他合作伙伴的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高效的合作并非仅仅依靠NGO独立作用即可达成,它需要形成良好的沟通桥梁,确保各方利益与期望的一致性和衔接性。

在此环境之下,非政府组织既要致力于增强自我资金筹措的能力,拓宽资源获取渠道,也要深化与农村社区的交流与合作,真正做到心贴心的服务,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设计项目,提升项目的实用性和接受度。还需构建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尤其是与政府机构的合作,可以保障社区治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性。

2.4 企业与私人部门的贡献

企业与私人部门作为多元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不仅能够为农村社区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服务功能支持,还可以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帮助农村社区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形成可持续的利润增长点,例如,一些企业可能会投资建设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信息渠道的通畅性;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引进新的农产品生产线,提升农村社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5]。由于企业与私人部门通常具有灵活的运营机制和市场感知能力,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和把握市场变化,可为农村社区提供及时有效的策略指导和落地实施方案。

在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层面,企业借助其在行业内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能引导和培训农村社区居民以更高效、质量更高的方式进行生产,提高社区的整体产能,增强农户的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他们也可以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对农村社区的服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捷性,确保农村社区居民享受到相对公平的社会福利。并且企业与私人部门还能够通过其在社区内的项目实施,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社区的经济活力,从而形成积极的社区发展氛围。然而,企业与私人部门参与农村社区合作治理的过程中,也要重视避免可能产生的风险,例如,他们需要确保其行为和决策不仅符合商业逻辑,同时也要满足社区和社会的道德、伦理要求,避免出现过度追求利润出现忽视社区利益的情况。而且在推动农村社区市场化时,他们更应尊重农村社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农村社区原有价值观的被冲弱或剥夺。

3 新型农村社区合作治理中多元主体参与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培养和提升居民参与意识

在新型农村社区合作的治理中,培养和提升居民的参与意识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引入和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设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如荣誉奖励、物质补助等形式,可以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还需构建多层次的沟通平台,使得居民能够在不同层面自由表达意见和建议,以此增强他们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而社区管理者也可以定期组织相关培训班和学习活动,以提升居民在具体事务管理中的知识与技能。

还需营造文化氛围,一个重视公共利益与合作精神的社区文化,需要通过长期的宣传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形成,这不仅要求基层干部在言行上以身作则,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还需要利用各种媒介和活动形式(如社区报刊、广播、网络平台以及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去传播积极向上的社区理念。强调共同体意识和互助精神,有助于塑造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内生动力。社区自治组织还可尝试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提高治理透明度和效率,从而增加居民的信任和认同。

3.2 未来农村社区治理模式的展望

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越来越依赖于高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工具和平台将使得治理过程透明化和参与化,例如通过实时数据分析,社区管理者能够精确掌握社区需求与资源配置状况,而居民则可以直接通过移动应用反馈问题、投票决策或参与虚拟社区会议。这种“指尖上的自治”模式,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在未来,农村社区的治理模式将形成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以及居民个体多层次、多样性的参与格局。政府的角色逐渐转变为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而民间组织和企业则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组织、生态环保项目等领域发挥逐渐增强的作用。同时个体居民的自发行动也被赋予更高的价值,如各种类型的社区互助网络、创业项目和教育培训等,这些都是推动社区自我更新和动态平衡的关键力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农村社区合作治理是一项具有重大价值的社会变革任务,良好的社区治理需要所有主体积极参与,重视并尊重每一位成员的意愿和权利。借鉴成功的模式实践,广泛吸纳各主体意见,调动各方积极性,采取与时俱进的机制来激发更大的参与和创新热情。预计未来农村社区会朝着更加开放、多元、平等、高效的方向前进。同时也需要不断提升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和利用社区内部和外部资源,以推动农村社区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晓慧.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社区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参与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3(31):89-91.

[2] 李嘉玲,金丽馥.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基于“三治融合”体系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23(20):14-16.

[3] 钱程.乡村振兴背景下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3(18):40-42.

[4] 张华,黄雨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逻辑与实践:组织赋权、利益共享和认同驱动[J].决策科学,2023(3):32-41.

[5] 白珂.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3(5):38-40.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点与对策——以潍坊市为例
新型农村合作经营组织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路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中的问题与对策
破解“双重失灵”困境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回顾和思考
成都市新型农村聚居点选址评价体系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促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