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4-07-12 12:31梁月锋黄逸锋韦钧耀
新农民 2024年18期
关键词:质量监测耕地质量数据分析

梁月锋 黄逸锋 韦钧耀

摘要:为科学监测区域耕地质量数据,本文详细介绍了耕地质量监测设计过程,明确监测点与监测内容,科学分析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当前区域耕地具体的质量问题,并根据该问题提出优化耕地质量建设的有效对策,内容包含提高农田建设水平、加大绿色农业技术投入度、强化农业教育培训及定期开展土壤监测调查等,提高耕地建设状况,以期为后期质量监测提供精准数据。

关键词:数据分析;质量监测;绿色农业技术;耕地质量

1 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分析

1.1 设计监测点

为科学监测区域耕地质量数据,要对耕地内部指标进行科学监测,正式监测前,要合理挑选数据监测点。比如,某区域县城内的耕地监测点有3处,监测点设计的主要依据为耕作制度、土壤类型、主要农作物等[1]。具体来看,当前区域耕地质量监测点的土壤类型全部为水稻土,质量监测级别包括国家级、省级与市级等。在完成监测点设计后,要根据区域耕地质量具体状况确认监测内容。

1.2 明确监测内容

若想增强区域耕地质量监测的准确性,无论是监测内容还是监测数据,都要具备延续性、代表性,因而监测点区域耕地要带有永久耕地性质,且该类耕地可代表分布面积、土壤类型与耕作制度等多重要素。在明确不同监测点的具体位置后,要将GPS作用到监测中心点中,并依照不同的监测目标,将监测地块划分成试验监测区域、常规施肥区域和长期不施肥区域等。

在探究具体的监测内容时,要详细规划不同监测时间段监测点的数据变化。比如,在规范监测内容时,将区域耕地划分成3年监测内容、当年监测内容与监测点建设使用时的监测内容,其监测内容存在较大区别。针对3年监测内容来说,要全面监测土壤内部元素,定期分析与整合该类数据的变化情况,并详细比较当前数据变化与此前土壤性能标准,再对土壤内部系数进行合理调整[2]。分析当年监测内容期间,要详细了解田间作业中的施肥量、作物产量与作业情况等,并精准监测耕层土壤样品处理状态,定期监测土壤肥料内部性能。土壤理化性状的监测内容多为有效磷、全氮、有机质与pH等。监测点建设使用时的监测内容包含土壤类型、排灌条件、土块坡度、地形部位与常年降水量等。还要在监测调查中全面关注各个监测点中剖面理化性状的具体变化,监测内容包括化学性状、机械构成、容重、紧实度、结构、颜色与层次深度等。

1.3 耕地质量监测数据详细分析

1.3.1 耕地肥力监测数据分析

进行耕地肥力质量监测前,要全面观察2020年、2021年、2022年监测点土壤养分的具体变化,数据信息展现在表1中。

在全面观测了2021年与2022年监测点土壤养分变化后,相关人员可发现土壤内部pH呈现逐渐递增状态,即土壤酸性有所缓解。在探索土壤有效磷的变化状态时,发现其在2020年为30.1 mg/kg,到了2021年下降到21.7 mg/kg,而在2022年又重新上升到

43.6 mg/kg,即有效磷的变化幅度较大,要在此后的耕地质量监测时有效控制该类数据。从全氮的变化状态上看,其在2020年、2021年呈现着上升趋势,从2.11 g/kg

增加到2.38 g/kg,又在2021年到2022年明显下降,缩减了0.08 g/kg,要在耕地监测中全面观察全氮变化情况,探索出该类元素的上升下降趋势。针对土壤内部有机质数据变化趋势而言,该类数据正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即2020年到2021年从47.5 g/kg下降到44.9 g/kg,2021年到2022年再从44.9 g/kg下降到41.3 g/kg。

1.3.2 作物品种生长质量分析

在探究耕地内部作物品种的生长质量时,操作人员合理选择了“悠香优郁思”水稻品种,并分别在2022年3月25日与2022年7月25日开展播种工作,结束时间分别为2022年7月15日、2022年10月27日。2022年3月25日种植水稻时有机肥N、P2O5、K2O数量分别为0.88 kg/667 m2、0.37 kg/667 m2、2.69 kg/667 m2;化肥N、P2O5、K2O数量则变成了11.2 kg/667 m2、2.4 kg/667 m2、2.4 kg/667 m2。2022年7月25日播种的水稻有机肥N、P2O5、K2O数量为0.97 kg/667 m2、0.4 kg/667 m2、3.18 kg/667 m2;化肥N、P2O5、K2O数量则变成9.1 kg/667 m2、1.95 kg/667 m2、1.95 kg/667 m2。在观察不同时间相同水稻品种有机肥、化肥的使用数量时,可观察到当前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与化肥、有机肥施加数量存在密切联系,若种植时间较晚,则要充分使用绿色农业技术,在该技术手段的持续影响下,调整化肥与有机肥的使用比例,保障农作物生长效果。要在耕地质量监测中严格控制土壤内部各项元素含量,将化肥与有机肥的使用数量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1.3.3 土壤内部养分对有机肥、化肥的影响分析

在探索土壤内部养分含量对有机肥、化肥的影响时,操作人员可将杂交稻当成试验监测的水稻品种。在施加有机肥、化肥前,精准监测N、P2O5、K2O的养分含量,当使用400 kg/667 m2实物量时,土壤内部各项养分的初始状态为0.22%、0.092%、0.723%,而在施加有机肥后,其养分析纯量分别变成了0.88 kg/667 m2、0.37 kg/667 m2、2.89 kg/667 m2。正式使用化肥前,土壤内部N、P2O5、K2O养分的初始比例为28%、6%、6%,运用23.3 kg/亩的复合肥后,各项养分析纯量变成了6.52 kg/667 m2、1.4 kg/667 m2、1.4 kg/667 m2。在详细探究不同肥料对土壤内部养分的具体影响时,可观察到不同肥料极大改变土壤内部的养分析纯量,在有机肥中,K2O的变化最为明显;而在化肥中,N的变化范围最大。因而在监测区域耕地质量时,要详细观察土壤内部各项养分的变化情况,增加有机肥、化肥施加数量控制力度,科学使用绿色农业技术。

1.3.4 不同季度水稻有机肥、化肥应用数量分析

操作人员将“海丝”与“博香优”分别当成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水稻种植品种,并施加有机肥、化肥。具体来看,第二季度“海丝”水稻有机肥N、P2O5、K2O、化肥N、P2O5、K2O的含量分别为1.57 kg/667 m2、0.28 kg/667 m2、2.13 kg/667 m2;5.7 kg/667 m2、1.68 kg/667 m2、2.68 kg/667 m2。第三季度“博香优”水稻有机肥N、P2O5、K2O、化肥N、P2O5、K2O含量分别为1.89 kg/667 m2、0.33 kg/667 m2、2.55 kg/667 m2;6.63 kg/667 m2、1.95 kg/667 m2、9.12 kg/667 m2。在观察不同季度下水稻有机肥、化肥含量变化时,可发现第三季度有机肥、化肥使用数量都明显上升,即该阶段土壤内部养分不够,要借助有机肥、化肥来保证水稻生长质量。因此,在开展耕地质量监测时,需将耕地监测划分成不同阶段,并根据土壤内部成分制定出合适的监测计划,极大提升项目监测的准确性,使耕地土壤内部养分始终处在标准范围内[3]。

1.4 耕地质量监测的具体问题

1.4.1 农田建设水平不佳

在详细观察耕地质量监测数据过程与结果后,相关部门可看出当前部分区域的农田建设水平未达到理想状态。一方面,部分区域农田建设未能增加对土壤理化性状控制力度,导致土壤内部性质出现较大问题,土壤内部性质难以适应当前区域耕地建设使用需求,直接降低了耕地应用效果。另一方面,部分区域在开展农田建设时,未能正确规范土地使用顺序,导致农业用地的开发使用严重不足,直接威胁粮食生产安全。部分区域操作人员未能详细划分耕地、非耕地比例,使农田用地开发状态出现较大问题,极大影响开发质量。

1.4.2 绿色农业技术使用频率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多范围扩展,区域耕地建设也要增加信息技术的使用次数。当前部分区域未能在耕地建设中科学运用绿色农业技术,导致耕地质量难以达到理想状态。部分地区在开展耕地建设时,没能合理规划耕地建设内容,建设内容指标与绿色农业技术的融合程度不够,严重影响耕地建设质量[4]。耕地建设质量极易遭受外部环境影响,绿色农业技术可帮助工作人员全面改善耕地建设状态,规范耕地土壤内部的性质指标,而随着绿色农业技术的运用频次较低,难以规范影响耕地建设质量的更多要素,使耕地质量建设出现多种问题。

1.4.3 农户技能水准有待提升

观察区域耕地建设质量监测现状时,可发现部分区域耕地建设质量不佳,究其原因,广大农户技能操作水准带有较大问题,严重影响耕地建设状态。部分农户未能精准掌握绿色农业技术,导致耕地土壤利用率不高,难以保障区域农业整体种植水平。此外,部分区域管理层未能为广大农户设置专业业务技能培训,无形中降低了农户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安全性,极易引发土地利用问题,且降低农户的合理利用耕地意识。相关部门在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时,要全面观察改变耕地质量的影响要素与数值指标,若农户技能操作状态不佳,将极大影响该类数值的准确性,难以保障耕地建设质量。

1.4.4 土壤监测调查程度不够

土壤监测调查数据极大影响区域土壤性质分析质量。当前部分区域未能合理制定出较为规范的土壤监测调查平台,对各项监测数据的分析存在不合理现象,给土壤性质监测工作带来较大隐患。耕地质量建设过程中,土壤性质与肥力状态将改变耕地利用质量,若土壤监测调查的程度不够,未能深入挖掘土壤性质指标,使土壤内部性质处在模糊状态,极易引发土壤质量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在开展耕地质量建设时,要定期开展土壤内部性质监测,详细规范土壤监测中的各项数据,使耕地质量建设始终处在理想状态。

2 优化耕地质量建设的有效对策

2.1 提高农田建设水平

为保障区域耕地建设质量,要在日常操作中提高农田建设水平,满足农田建设基本需求。相关部门在规范农田建设状态时,要合理调整土壤理化性状,并提高排灌系统排灌水平,适时提升土壤的储肥性能与适耕性。同时,还要科学利用农田资源。日常操作中,工作人员要全面规划安排非耕地、耕地的比例,防止出现农田土地的过度开发。还要在开展农田建设时,明确土地使用顺序,优先开发使用农业用地,保障粮食生产整体质量。

2.2 加大绿色农业技术投入度

在科学规范区域耕地建设状态时,要全面提升农业技术操作水平,引导广大农户增加绿色农业技术投入度。绿色农业技术是当前较为先进的农业操作手段,广大农户可利用该技术不断缩减农药与化肥的使用数量,利用生物防治技术与有机肥防治技术来规范耕地建设状态。要定期监测农业用地土壤性能变化情况,根据其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确保耕地整体建设质量。还要在应用绿色农业技术期间,科学关注土壤pH与盐分含量,将上述数值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确保土壤整体质量。广大农业还要增加绿色农业技术设备的使用频率,增加设备使用次数,借助专项资金合理购置绿色农业技术设备,在该类设备的持续性,增加耕地建设的科学性。

2.3 强化农业教育培训

在强化区域耕地建设质量的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广大农户科学使用绿色农业技术外,还要加强农业教育培训。在业务技能培训中,要帮助广大农户积累更多的肥料知识,了解控制不同农作物的施肥规律,满足施肥的平衡性,提升施肥操作的科学性,防止因施肥而形成的农业污染与肥料浪费。同时,在开展教育技能培训时,还要不断强化广大农户农业资源整合意识,学习理解更为合适的绿色农业技术,将先进农业技术理念应用到此后的区域农业操作中,不仅能提升农作物种植数量和品质,还能切实改善区域耕地建设水平[5]。

2.4 定期开展土壤监测调查

在监测区域耕地质量的过程中,良好的监测手段较为重要,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土壤监测调查,将合适的监测方式应用到土壤监测中。具体来看,要搭建完整土壤监测网络,将区域内部影响土壤质量的要素全部转化成数字指标,并将该类指标传输到监测网络中。操作人员要利用网络系统平台定期调查监测土壤变化状况,明确土壤内部性能变化指标,借助相关数据的发展变化、土壤盐碱化变化规律与分布状态,为此后土壤改良与精准施肥提供准确数字。定期开展土壤监测调查,还能全面观察不同地区土壤pH,帮助更多农户有效调整土壤内部性能指数,为土壤性能调整打下较好基础,提升区域耕地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 敬缠琴.环县轮作耕地质量建设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22):38-39+42.

[2] 赵冬丽.滑县2020年耕地质量监测主要做法与成效[J].河南农业,2021(19):20-21.

[3] 范雪军.基于分等核算模型的始兴县耕地质量监测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22.

[4] 何迅,胡群中,任文海.从土壤调查到耕地质量评价的历史跨越[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1(4):24-26.

[5] 李宇苗,王家宜.阳山县耕地质量监测分析与土壤改良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1(4):169-172+175.

猜你喜欢
质量监测耕地质量数据分析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的建构
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措施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全过程”控制的策略选择
“学习支持服务”第三方质量监测研究
嘉禾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
耕地质量和利用集约度的相关性分析及分区研究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浅析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营销模式的影响
潜江市果蔬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