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024-07-12 06:23:03刘娟
人民音乐 2024年6期
关键词:新文科文科学科

新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建设对高等艺术院校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提供了新的契机,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基于对“新文科”内涵的认识,针对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谨就新时代如何优化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作些分析讨论。

一、“新文科”的定义与内涵

“新文科”(New$liberal$arts)一词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Hiram$College)于2017 年运用于教育改革中,其核心主张是重组传统文科,把来自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技术整合进文科课程,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中①,倡导文理交叉,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人才②。

我国于2018 年下发的《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新文科”;2020 年11 月于山东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对“新文科”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全面部署,并共同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③,“新文科”建设成为各高校的一种教育共识。

关于“新文科”“新”在何处,学界有诸多探讨。徐飞提出:“新文科之‘新 不仅是新旧、新老的‘新,更是创新的‘新。‘新文科应有新定位、新理念、新体系、新模式、新理论、新标准、新专业和新课程,应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守正创新。”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沈阳认为,“使用新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用好新技术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要求”⑤。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勇平、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梁平指出,“新文科之‘新,首先体现在话语之新,必须深刻蕴含、充分体现具有中国立场、中国国情、中国实践的时代话语”⑥。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则将“新文科”之“新”总结为“新技术”“新需求”“新国情”“新范式”⑦。

总之,关于“新文科”的内涵,众多说法百花齐放, 但体现的核心要义都是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使得文科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相匹配, 与数字信息社会相适应,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博视野、多元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打造文科融合化、中国化、国际化,创新发展的新形态。

二、“新文科”理念赋予音乐教育学科新内涵

艺术学科是“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艺术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新文科”如火如荼建设的大背景下,具有了新的内涵和使命。

(一)“新技术”融入音乐教育

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数字语境的快速变革,是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对音乐教育和音乐人才培养也具有深刻影响。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如ChatGPT、Sora 等新产品的研发应用,出现了一些新的音乐形式,如AR 音乐节、VR 音乐会等“云演艺”活动,这是音乐教育需要关注的新变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作为当下热门的科技手段,已逐步渗透和有效运用到音乐实践场域和课堂教学中。慕课、智慧课堂、直播教学等形式的广泛运用,给音乐领域注入了新活力,线上线下结合的传播方式拓宽了音乐教育的辐射人群,丰富了知识输出的多元路径。进一步推进音乐和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是当前音乐教育需要探讨的重要议题。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到音乐教育教学和管理中,使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有机融合,探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音乐教学模式,推动形成‘音乐教育+新技术的新形态,这是“新文科”视域下音乐教育的新内涵。

(二)“新国情”指引音乐教育

适应新时代社会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时代使命。努力适应社会变革新形势, 时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这是当前我国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国家出台多个文件对美育建设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作出了部署,指明了新时期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201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⑧;2020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工作的意见》⑨,两个文件对美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要求到2035 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我国音乐教育“新文科”建设,必须瞄准国家大力发展美育的宏观战略,积极回应社会和实践的重大关切,从中国历史和国情出发,培养文化底蕴丰厚、音乐功底扎实、具有人文精神和多学科知识素养的音乐人才,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新生态。

(三)“新模式”创新音乐教育

“新文科”倡导学科融合,即在夯实学科基础的前提下,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科改革创新。努力促进学科融合,是音乐教育“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涵。事实上,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历史上早有探索尝试,如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都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当前,关于音乐学科与许多新兴专业交叉融合的探讨非常活跃,诸多专业艺术院校在建立“音乐+”交叉融通学科方面形成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例如,2013 年,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了第一届“声音与音乐技术研讨会”⑩;2018 年,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第一届“音乐人工智能研讨会”?;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首开先河创建了“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近年来,音乐人工智能、录音艺术、音乐神经运动学、音乐康疗等专业生机勃发,呈现出了音乐与前沿学科有效融合的进取态势。这无疑对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富有启发性,音乐教育学有必要在学科融合方面做更积极的探索尝试。

三、传统音乐教育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

近现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形成了一个包含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与社会社区音乐教育的庞大体系。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音乐教育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分科立学鲜明,不同学科之间没有形成跨越学科或穿梭于学科之间的成熟机制,缺乏融通创新;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节,导致学生进入岗位后适应周期变长等。

(一)音乐专业分科立学鲜明,缺乏融通创新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分科立学”思想的传入,我国学者意识到“学术独立”的重要性,开始质疑传统经学一元体系的知识结构,音乐领域也积极倡导“分科立学”,形成势不可挡之势?。由此,形成了音乐的众多分支学科。不容否认,“分科立学”推动了科学研究的深入,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隔离、互不往来的局面,音乐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音乐教育从专业方向上,分为声乐与器乐两个大类,在各专业音乐院校通常又通过唱法分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根据各学校特色还会有流行唱法、原生态演唱;而器乐由于不同乐器演奏方法的差异,导致专业划分精细。注重专业技术培养和研究领域细化固然重要,但往往也使得各专业方向的学生“管中窥豹”,缺乏广博视野,更难谈融通创新。

(二)课程设置缺乏顶层设计,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音乐教师为目标,设置了专业主课、音乐类理论课、教育理论课以及教育实习等不同类别的课程与实践活动。音乐教育专业究竟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还是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如何正确处理好音乐素养和教育素养的关系,这是音乐教育专业顶层设计需要明确的基础问题。但在办学实践中,关于音乐教育的定位问题,经常是摇摆不定甚至发生偏移的。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缺乏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对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处理复杂问题的多样能力关注不够。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音乐教育的定位问题, 处理好音乐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从而推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脱节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是未来在中小学或文化教育部门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不仅需要能唱能奏,还需能编创、排演、指挥、管理,是具备较强的音乐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开阔文化视野的全方位应用型人才。基础教育需要这种具有多样的音乐专业技能和教育素养的人才,但现行的培养模式能否很好地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呢? 总体来看,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音乐教育课程仍多以音乐专业课为主体,在音乐教育生源选拔和人才培养中, 都将专业主课放在核心位置,重技能训练而轻理论学习; 虽开设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但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仅停留在应试层面,难以真正指导并运用于实践;高等音乐教育学术研究与中小学一线音乐教育实践联系不紧,其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应用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实践中。这种培养模式和机制,与促进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书育人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宗旨是脱节的。因而,有效变革培养模式是重中之重。

四、以“新文科”理念推进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文科”建设,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机遇。但如何解决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何突破音乐学科自身局限性,如何培养高质量、复合型音乐师资人才,不断优化培养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都需要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改革创新。

(一)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多学科有效融合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呼唤知识复合、创新力实践力强的新型人才,这为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学科联姻”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音乐教育本身就是音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但如何让音乐教育走出“孤岛”,需要“以问题导向为鹄的,根据社会需求,瞄准交叉融合点,不能为了“学科融合”而去“融合学科”,不能“乱点鸳鸯谱”,真正实现不同学科间的“有效联姻”,达到社会融合共创?。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如何进行学科融合? 一方面,针对学科界限分明的问题,可开展综合性活动打破音乐学内部单一学科的界限。例如,举办主题音乐季、排演音乐剧歌剧、组织交响音乐会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将音乐管理、作曲、音乐表演、视觉艺术等多个学科融合联动。再充分调动美术设计、传媒等多个专业资源,通过组织沟通将多个学科有效融合。另外,还可充分将社会所需与音乐融合。在这方面, 我国音乐界近几年做出了系列创新研究。2021 年10 月28 日, 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1011 个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名单, 其中,5所音乐专业院校的5 个相关项目获批立项, 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民乐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专业探索与实践》、沈阳音乐学院《音乐与康复类(音乐治疗师+康复治疗师)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与健康管理交叉融合研究》、西安音乐学院《音乐与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与实践》?。这些交叉融合的项目获批,既落实了国家教育指导方针和学科专业建设要求,又突破既有固化思维和教育模式,还真正将研究运用于人们的生活所需,这种有效融合为音乐教育学科发展注入新思维、新方法。

(二)紧贴国家战略需求,创变课程体系

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 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顺应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美育实施的战略部署,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新文科”为理念,创变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首先,将课程进行知识整合。对标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艺术人才规格,以“新文科”为魂,以跨学科为纲,进行技法与教法、学法、育人之法的进阶,构建智能时代教师从PCK到TPCK知识新结构的跨越。“PCK”是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 的简称, 即学科教学知识或教学内容知识;“TPCK” 是Technological/Pedagogica Content Knowledge, 指技术融入后的学科教学知识或技术教学内容知识。?教师作为挖掘教育技术潜能的关键力量,其整合技术的能力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因此,在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时,应将智能时代教师知识结构作为前提,在技法知识技能基础上,将音乐要素的内部、音乐学科间教学进行整合,实现音乐理论、美学美育、人文社科等知识融合创变。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具备能弹会唱、能教会研的关键能力,能解决课堂教学、课外音乐活动、社会艺术服务等具体问题。

其次,将“技术”融入课程改革。自2021 年《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说明时代已经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 智能技术与教育已融合共生?。教育各领域在面临“新技术”的革新时,都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有人说,AI 视域下技术无法淘汰教师,但教师更好地运用技术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因此,充分将技术融入到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充分运用虚拟仿真教学、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等,将理论实践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高度融合,形成“技术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

最后,构建基于国家战略的“艺术实践”,创新“实践+”模式。新时代的音乐教育人才应是有“大艺术观”和“教育情怀”的人才。传统音乐教育的实践多是基于艺术表演的单边舞台实践, 往往演奏或演唱几首作品就完成了实践。但新时代新需求下,可基于国家文化战略、助力区域文化建设等新国情,新增艺术实践走入一线教学场域、艺术实践深耕田野、将艺术实践与美育思政融合、艺术实践融入社区等多元化模式,让学生从策划、创意、设计、沟通、实践等多方面全方位得到能力的进阶和提升, 进一步通过实践树立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挖掘本土音乐资源,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自学堂乐歌开端以来,西方音乐体系便成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知识体系的主流,专业院校开设课程中西方音乐知识、和声、曲式等均是核心课程,而中国本土的音乐知识技能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后对中国的音乐历史、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国的传统美学等了解并不深入。如何探寻新文科建设所需的中国音乐教育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首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深挖本土音乐资源、厘清音乐类型,从实际出发,扎根中华民族音乐。例如,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蕴含了许多彰显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音乐种类;其次,可结合时代需求,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加强本土音乐文化知识阐释和保护;第三,可利用新媒体、新平台、新场域扩大对本土音乐的多元传播。将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借助新技术之力贯穿音乐教育全过程,建立学术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话语体系,是回应“新文科”建设根本任务的有力途径,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方式。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音乐教育教学新范式

自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构建教育数字化战略体系,教育领域便开启了“教育+ 数字化”模式,教师需具备运用数字化教育环境完成教学组织全过程、教学评价与反馈以及促进学习者交流的能力,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中,灵活运用前沿信息技术手段也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越来越智能化的教学环境,许多教学内容可视化,教学资源获取便捷化,教学过程管理个性化,音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运用多维交互的教育场域, 丰富课程教学模式,将学习过程和真实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艺术形象,增强课堂的体验感、鉴赏性,创设“教学+AI”的智能教育空间。

在教学评价和反馈时,也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学习反馈机制,充分分析教学信息,可根据学生的点击频率、起始时间变化等数据进行教学效果的跟踪,根据每学期听课数据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的内容及形式。通过智能化的教学环境,让科技与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 让教学过程可视化,通过科学的分析逐渐形成“教学+ 科技”的智慧教学体系。

最后,在教材的建设上,可充分利用和发展融媒体教材。音乐教育融媒体教材则是通过全数字化流程、全息化制作、跨媒体合作等融媒体方式呈现的全新音乐教材?, 可为每个学生推送风格各异的音乐教育内容,全方位提供不同音乐种类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强调学生的参与互动和探索立体学习空间。音乐教育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与文理科类课堂知识教学有别,还需将理论与视听赏进行结合,更强调“声音、画面、互动”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场景,而音乐教育融媒体教材恰恰解决的是从音乐传统教学体系向数字化教学体系转型的问题,为音乐教育的创新优化提供支持,完善了数字时代的高校音乐教育需求。

刘娟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李涵)

猜你喜欢
新文科文科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 06:54:38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出版广角(2019年9期)2019-06-14 08:19:30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艺术家(2018年7期)2018-09-22 02:09:20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