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人物在绍兴

2024-07-12 04:29童寓
走向世界 2024年25期
关键词:朱安秋瑾蔡元培

童寓

绍兴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著名的名士之乡。鲁迅、蔡元培、秋瑾、马寅初、王羲之、贺知章等一大批才华横溢、智勇双全的名人志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过风雨沧桑、百味交织的人生足迹。这其中还有成千上万虽默默无名却为了民族利益甘洒热血、英勇无畏的寻常之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绍兴这块古老的大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数风流人物看绍兴。明代著名作家徐渭赞美绍兴:独领江南一面尊。这一尊,不仅有绍兴的自然优美风光,更多的是生于斯长于斯,并为之献出一切的生命之躯。

如今,走进绍兴透过青山绿水,似锦繁花,亭台楼阁,古宅遗物,人们可以看得更清楚更贴切,也会有更多的感悟感受和感慨。

故居尽显英才之气

来绍兴,会发现这里的名人故居特别多。

论面积绍兴不算大,从城市的排榜看,绍兴也只是个二线城市。不过绍兴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小黄山遗址开始,已约有九千年。如此之长的岁月,涌现出的名人也自然不计其数。越王勾践,美女西施,文学家陆游、嵇康、杨维桢、徐渭,篆刻家、画家王冕,哲学家王充等,都是一代名流,声名显赫,如雷贯耳。

古代名人云集,现代也是豪杰辈出。

龙山后街有范文澜的故居。范文澜是中国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之一。他毕业于北京大学,1939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后去了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范文澜与毛泽东“兴趣相投”,两个人都喜欢研究历史,并有各自新颖的观点。正是在毛泽东的指示和鼓励下,范文澜用10个月的时间撰写了《中国通史简编》,这是第一部中国史学书,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大加赞赏,他也被誉为“新史学宗师”。1969年范文澜去世,他曾经居住的古屋如今被修葺一新,供人们免费参观。那幢清代建筑虽已百年有余,但气派犹存。名人气场强大,其建筑也深受影响。

人民路上有一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国时期建筑,是个四合院。其主人是著名数学家陈建功。

陈建功的名字对许多人而言比较生疏,但在数学界却大名鼎鼎。他年轻时两次到日本留学,第二次去时发表了一篇关于数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中国学者在海外发表数学论文的先河。1929年他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此学位极为难得,许多日本人都梦寐以求,梦想成真者却寥寥无几。陈建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外国学者,轰动当时整个日本。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是其后第二位拿下此学位的中国人。陈建功有一本专著《三角级数学》,是用日文写的,此后数十年,一直是日本基础数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陈建功和苏步青两位数学家有二十多年的合作,是中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被誉为“浙大学派”,也称“陈苏学派”,在国际数学界非常有影响力。陈建功1955年就成为学部委员(院士),一直从事教育事业。1971年逝世。他的故居里还摆放着他所用过的写字台、藤椅和书柜等。睹物思人,人们仿佛又看到了数学家在孜孜不倦精心研究的情景,怀念、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位于越城区陶堰街道前街188号的是邵力子的故居。这是一幢晚清时期的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当年邵力子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

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对邵力子的名字一定会很熟悉,他是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南京政府和平商谈代表团”成员之一。当谈判失败,国民党政府来电询问代表团何时返回南京时,邵力子首先表示留在已在人民手中的北平。

邵力子是位“文人”,办过报纸,写过大量文章,他反帝反封建,提倡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反对军阀割据。他与许多进步青年联系广泛,并发表他们的文章。恽代英、邓中夏、萧楚女、蒋光慈等共产党人的进步文章,都曾在他的手里变成了铅字。他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但后来退了党。不过在以后与共产党打交道时,他始终抱有一颗“正义”之心。

新中国成立后邵力子一直在为两岸统一不懈努力,直到1967年逝世。

故居内陈列了邵力子工作时的照片、着装、亲笔信,名家题词等,从中人们可以联想这位老人不平凡的一生。

绍兴名人太多太多。“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这是毛泽东对绍兴历代人才状况经典概括。

时代婚姻阴晴圆缺

绍兴有众多的钟灵毓秀,但有3个人物一定绕不开:鲁迅、蔡元培、秋瑾。

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民族的脊梁;蔡元培是伟大的教育家。毛泽东称之: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孙中山题赠挽幛:巾帼英雄。

三位的不凡经历,令人钦佩。然而在了解其婚姻之状时,又不能不扼腕叹息,心情复杂:本该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家庭,却也充满磕磕绊绊。看来人人都有本难念的经。

鲁迅与原配朱安的故事许多人耳熟能详。鲁迅是被母亲“骗”回家乡、压力之下成的婚。成婚四天后他离开了家乡。四天里,他睡书房,朱安睡婚房。后来婆婆问朱安,为什么不生小宝宝?朱安有些怨恨地说,你该去问儿子才对。朱安一生可怜悲哀,至死也没被鲁迅接纳。尽管她一直照顾婆婆,但也没“软化”鲁迅的心。爱情是自私的,鲁迅看不上朱安。没文化,封建意识浓厚,模样也不招人喜欢,而且个子矮得出奇,这让见过大世面的鲁迅确实难以接受,但又不得不面对:“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后来与许广平走到一起,用今天的眼光看,顺其自然,也无可非议。但在那个年代,又恰好遇到的是封建思想极浓的朱安,从一而终的意识顽固而僵化,自然就酿成了“悲剧”。鲁迅是硬骨头,不惧恶势力,敢鞭挞任何看不惯的人和事,然而在婚姻问题上,却显得“怯懦”“软弱”。当年既然不同意父母包办,为什么就拿不出勇气抗争一番呢?假如“誓死不从”,还会有之后的“诟病”吗?假想永远是善意的设计,但现实就是现实。鲁迅并非圣贤,留下“非议”在所难免。

蔡元培有三段婚姻。第一位夫人王昭,是按照家族的意愿迎进门的。王昭出身名门,是封建旧式女子,小脚、不识字,对三从四德极其看重。两人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毕竟受到西方新思想的影响较多,他在大肆宣扬女权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其时王昭已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是深深影响着蔡元培。因此他对妻子有了感恩之意,不仅给妻子道了歉,还重新调整与妻子的关系,力求男女人格平等、和睦生活。此后“伉俪之爱,视新婚有加焉。”然而好景不长,妻子突然因病去世。

蔡元培的第二任妻子是位画家,出身书香门第,而且没有缠足,识字、精通书画、孝敬父母,是蔡元培意中的择偶标准。结婚后两人志同道合,蔡元培创办女学期间,妻子一边兼顾家庭,一边从旁协助。爱国女校顺利开办后,妻子还在学校担任主要教职人员,成为女学初期的骨干。遗憾的是当蔡元培被北京大学派去欧洲考察时,妻子突然去世。蔡元培悲痛不已,写下了《悼亡妻黄仲玉》一文中表达了心中的不舍。第三次婚姻时蔡元培已经54岁了,妻子是位比他小22岁的大学生。抗战时期蔡元培在香港定居,生活拮据,但妻子始终陪伴左右,让其生活凭空多了些快乐。73岁那年,是妻子看着他安详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人生。三段婚姻,折射出了蔡元培的个人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化,让世人看到了一个从传统的旧式媒妁之言中挣脱,到更加注重个人选择和情感共鸣的现代观念婚姻的巨变。这种婚姻无疑是幸福的。

秋瑾在人们眼里是位“侠女”的形象,身上常常佩戴着从日本人商店里买来的倭刀。她的英勇就义,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主动出击,壮烈献身。然而当听到她曾被家暴时,不能不惊诧、唏嘘不已。

秋瑾的丈夫小她4岁,两家分别为湖南、浙江名门望族。自然这段婚姻也是封建礼俗之下的战利品。初始,两人的感情还有一种“琴瑟和鸣的氛围”,然而当丈夫通过买官的方式谋得一个职位后,其变化彻底改变了秋瑾的生活轨迹。丈夫渐渐沉迷于权力和享乐,与腐朽的清廷官员为伍,整日沉湎于游戏园子,甚至沉溺于花酒之中,这与秋瑾追求的女权主义格格不入。1903年的中秋节,秋瑾穿着男装去戏院,这让丈夫感到愤怒和羞辱。他认为这是对家庭尊严的严重伤害,因此忍不住动手打了她。这场冲突导致秋瑾离开了家,也导致了日后秋瑾“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的坚定意志,最后成为“一代侠女”。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以年轻的生命写下了壮烈的一生,也敲响了旧时代,包括封建婚姻的丧钟。她是英勇的斗士。

美景之地英魂相守

绍兴有山水绮丽鲜花盛开的美景;有历史悠久依然保存完好的古镇;还有地质结构特殊,令人为之感叹的岩石公园,可谓景观丰富,多彩耀目。

令人意外又赞叹的是,在许多景点景区里,伴随着红花绿树、湖光山色、小桥庭院、诗情画意,一些历史名人和著名事件,悄然出现在游客的面前。让游客在感受当下快乐和惬意的同时,了解和回顾过往的人和事,无意中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感悟,算得上一举多得,收获更丰。

黄酒小镇是一座具有1600余年的历史文化古镇,素有“酒乡”之美称。现在的小镇被打造成了旅游的“舞台”,各种与酒有关的道具,布满小镇的街道、巷子、桥头两侧,走进小镇会给人的感觉,这里确实是曾经家家做酒,满街卖酒的世界。闲逛之时,突然发现指示牌上标注着徐锡麟故居的字眼。对酒毫无感觉的我,立时兴趣大提。在中学时就知道了徐锡麟的名字,更知道他与秋瑾一同“革命”的故事,没想到在黄酒小镇发现了其故居,这有些意外,更多的是兴奋。于是赶忙顺着指示牌前行。几个拐弯,又在长长的巷子里穿梭了好一阵子,终于在一处不起眼处看到了故居的大门。后来得知,这是故居的后门,所以显得不起眼。实际故居还是很宽敞的,粉墙黛瓦,是一幢具有江南水乡民居特色的清代建筑。徐锡麟出生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以后又在此从事革命活动,所以故居里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迹。

在酒香弥漫的小镇里,会有一处“先烈”的故居供游客参观,其滋味应该比传统的黄酒更醇厚,更有味道。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当年的徐锡麟、秋瑾是如何渡生死于不顾,勇敢无畏地去发动浙皖起义,最后慷慨就义的,会感慨每一次革命的胜利,必有英勇者的付出与铺垫。革命确实不易。

柯岩风景区以古采石遗景为特色,融绍兴水乡风情、古采石遗景、山林生态于一体,是古越文化的集大成。来这里的游客非常多,用人山人海形容一点不为过。

在景区路过一个小山坡时,发现有一处石阶路直通山坡。当时并不知道上面是何景观,但看到有人上去,不由得好奇也随之踏石而上。到了坡顶看到一块石碑立在不大的山坡上。石碑看上去有些年月了,有些残缺,还有些破碎,但整体还完整。石碑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走进仔细辨认基本能看得清。原来这是一块镌刻着96位阵亡军人名字的石碑,立碑人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预备师步兵第二十九团第一营营长赵祖光。1940年4月间,赵祖光所带的一营,与日本侵略者发生遭遇战,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有96名战士壮烈牺牲。赵祖光悲愤痛心,事后便立了这块碑作为纪念。 1996年柯岩风景区建设时,这块被隐藏了数十年的石碑被挖掘出来,并重新竖起,作为中华儿女抵抗日寇,浴血捐躯的历史痕迹,向游客开放。

可能因为地点比较偏僻,来瞻仰石碑的游客并不太多。许多游客都是擦肩而过,并不知道在这风景宜人的景区里,还有这样一块象征着抗击日寇的石碑的存在。不过对走上山坡的游客来说,这块具有八十多年历史的石碑,其“震撼力”不亚于数千年的“石文化”。

绍兴的安昌古镇始建于北宋时期,这里的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有桥有水,古朴典雅,还是绍兴师爷的故乡。游客在这里品尝著名的腊味,乘坐乌篷船穿梭在一座座小桥之下,欣赏着两岸的烟火盛况,别有一番滋味。在这里我又发现了一处“特别”的景色——红色记忆广场。这是一处宽阔的广场,与周围民居形成了巨大反差。可见当地人对此的重视。广场上矗立两位革命烈士的雕像,一位叫周建民,一位叫禹双喜。1942年初,为了发展革命武装力量,两人在一次行动中双双被捕,并被日寇残忍杀害。时年周建民年仅26岁,禹双喜年仅23岁。

在热闹的广场为两位年轻的先烈竖起雕像,可谓用心良苦。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共产党人的英勇事迹,一方面似乎在告知来古镇游玩的游客,任何辉煌的背后都有先人们的奋斗和奉献。除了敬仰、感恩,更多的是要传承、珍惜。

猜你喜欢
朱安秋瑾蔡元培
信仰的真与执着——读《秋瑾集》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鲁迅原配朱安:一只被遗忘的蜗牛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蔡元培的气度
朱安:你的光环我的黑夜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勇敢的男孩
A Study on the Far Wake of Elliptic Cylin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