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的有效提升是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事关为党育什么人、为国育什么才的大事,是国之大者。坚定政治信仰、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创新思维、开拓广阔视野、坚定慎独自律、塑造高尚人格既是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的路径选择,也是新征程的时代所需。
关键词:教育数字化;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7-0001-03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举措,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建设是落实这一重大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与时俱进地提升作为思政教育主体的思政课教师素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来说尤为重要,是提升新时代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划时代的系统性教育创变过程,指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推动教育组织转变教育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1]这一创变过程必然会对思政课的教学范式、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尽管这一过程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估性,但提升教师“育”的能力始终是其核心要素之一。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师“六要”品格(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路径是推进思政教育数字化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坚定政治信仰,落实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一思想不会因为教育数字化引起的教育活动的创变而有所改变,而应作为教育活动系统性创变的指导思想。思政课兼具理论性、实践性与政治性,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但要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宣扬正确的意识形态,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开展教育工作,强化学科的政治功能。要保持政治定力和清醒的头脑,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3],要求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信、真懂。教师只有将其内化为指导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理念,才能更好地输出、传播给学生,才能在学生的心里播种下理想的种子,绽放出信仰之花。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尽管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会有所改变,但仍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心怀“国之大者”。利用好数字化平台和资源,通过翻转课堂、在线沟通等方式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正向引导学生,强化学生的“大德”意识。
二、厚植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要将“家国情怀”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彰显着浓厚的情怀底色,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备的道德素养。作为中国人,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民族情感,既要有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道精神,也要有关心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仁爱情怀,始终心系祖国和人民,饱含情感上好每一堂思政课,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有生命力、有温度的育人课程。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上思政
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否则就会“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如何让思政课更有温情、更接地气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可积极有效地利用好数字化教育平台和资源,以影音、数字等多维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将家国情怀蕴于其中,将中国故事讲得更生动,让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让思政课提质增效。要想使思政课堂鲜活起来,思政课教师不但要将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还要重视“需求驱动”,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形成有效互动,要饱含深情,让学生感同身受、置身其中。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怀,带着感情去讲课,使学生共情,以吸引学生“悟课”,提高“抬头率”。通过翻转课堂、在线研讨等方式有效利用教育数字化资源,引领学生有效融入恰当思政课程,进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知识内化,达到“启智润心”的理想效果。思政课教师提高利用数字化平台和资源的能力,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恰当案例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授课过程中不仅可以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家国情怀的经典案例,如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案例,还要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具有家国情怀的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如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事例,更要结合新时代能够激发青年爱国情怀的案例,如孟晚舟事件。被困1 028天的孟晚舟在中国政府的不断努力下,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她在机场发表了激情演讲,她说:“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4]这样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及作为中国人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情。这些案例既有史实又能反映时事,有理有据又不乏味,利于学生理解与吸收。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媒介开展教学活动,饱含深情,结合典型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5],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使其产生共鸣,让思政课成为一门厚重且有温度的课程,成为一门学生爱听、爱学,并能启智的课程。
三、培育创新思维,坚持与时俱进
“万众创新”同样适用于思政课建设。教育数字化时代,在思考思政教育问题时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要与时俱进,要有数字化思维。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清楚“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6],以数字化平台为媒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事务,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洞察社会的发展变化,做出理性的判断。
作为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成果,结合自身专业背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利用好数字化资源,时刻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动态及其最新研究成果,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形势,时刻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不断丰富、更新自身的知识库,为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好足够的、有效的知识储备。要创新研究方法,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为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好学术储备。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利用数字化手段与资源创新课堂教学,及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推动思政课教学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让思政课教学因时而变,因时而进,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在学校教学与社会发展之间建立起有效链接。不但要讲好已发生的中国故事,还要畅想好我们共同的梦想。要重视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及红色文化资源,以数字化平台开展相关交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尝试情景教学,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置身其中,切身感受历史事件,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如位于海南省三亚市的红色娘子军演绎基地,通过演绎红色娘子军的发展、斗争过程,展现给学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支特殊的红色武装力量坚定的革命信仰及坚贞不屈的革命斗志和意志品质。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红色娘子军的发展历程,对有代表性的事件,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以“红色娘子军”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穿越到“历史上的某个时刻”,让他们切身感受当年革命者视死如归的革命斗争精神,这对于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升他们对红色文化及革命精神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开拓广阔视野,把道理讲明白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3]这既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的重要体现,也为提升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和思政课教育质量做出了重要的指引。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提供的资源,努力开拓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将道理讲深、讲透、讲实。
首先,知识视野要广。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但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广泛涉猎文、史、哲及自然科学知识,要学会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努力成为“通才”式的教育者。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检索丰富、多元的参考资料,不断开拓知识视野,懂得融会贯通,多维度思考和阐释问题。
其次,国际视野要宽。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利用好数字化平台优势,紧跟国际形势,将国际热点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答疑解惑,回应学生关切,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坚定“两个维护”“四个意识”“四个自信”,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效果。
最后,历史视野要深。思政课教师要博古通今,既要熟知历史,也要善于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恰当的历史案例,摆事实、讲道理,为解决今天的社会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引导学生对当今的国际国内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坚定慎独自律,保持职业操守
思政课教师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这不仅是传统思政教育教学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采取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也要坚守这一原则。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保持知行合一,练好内功,以身示范,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传播正能量。思政课教师不但要“学高”“身正”,还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保持言行一致,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引领良好社会风尚。思政课教师在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慎独自律,要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要有底线思维。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之作为指导自己工作的思想指南,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谨言。无论课上还是课下,网上还是网下,都要把控好自己的言论。要多传播正能量,规避负能量。不信谣,更不能传谣,做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数字化平台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便捷、多维的交流模式,数字化时代信息流转更快、更多元,更易引起师生思想即兴碰撞,因此思政课教师更应谨言,要沉稳、理性地回应学生关切,要整体把控好课堂教学的“度”。
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慎行。对于教师来说,“身正”方能“为范”,思政课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坚定信仰,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虚拟世界中,都要做到“不逾矩”,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率先垂范,努力成为教书育人的典范。如2019年开始的新冠感染疫情,很多思政课教师都冲到了抗击疫情前线做志愿者,这种行为既是社会所需,也体现了思政课教师知行合一、率先垂范的道德品质。思政课教师只有坚定慎独自律,保持职业操守,才能对青年学生群体起到更好的榜样作用。
六、塑造高尚人格,赋能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3]。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开展思政课教育,无论教育教学形式如何变化,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不可改变,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改变。利用好数字化资源,努力塑造思政课教师高尚人格,能够有效赋能思政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看重人格的塑造,强调理想人格的重要作用,如孔子强调“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君子型人格,认为具有君子型人格的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正向的引领作用。古代圣贤侧重“言传身教”,也就是注重先生自身的品格熏陶。努力培养思政课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品格高尚的“大先生”,以自身的品格魅力感染学生,成为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的引路人与守护者,做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思政课教师要向张桂梅老师那样的榜样学习,“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成为学生喜欢的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应该体现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好数字平台的交流手段,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提升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既是思政课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也是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其路径选择至关重要。新时代,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须与教育数字化有机结合,针对思政课教师“六要”素养开展有效培育,这既符合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特征,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
中国电化教育,2022(4).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
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
26(1).
[3]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
会[EB/OL].(2019-03-18)[2023-08-03].https://www.
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4] 新华社.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EB/OL].
(2021-09-25)[2023-08-03].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21-09/25/c_1127901874.htm.
[5]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
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
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2022-04-25)[2023-08-
03].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
5687105.htm.
[6] 恩格斯.致威纳尔·桑巴特[Z].1895-03-11.
收稿日期:2023-11-01
作者简介:史庆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2023年度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六要的学理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hnsz2023-26);2021年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文化传统视域下儒家官德思想研究”(RHDRC102115);2021年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文化传统视域下传统官德研究”(RHYjg2021sx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