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高校辅导员增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实践研究

2024-07-12 12:39:22况晨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智媒话语权

况晨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思政教育骨干力量,也是网络思政重要在场主体,合理运用智媒有助于增强教育话语权实效。在智媒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呈现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鲜明、话语内容符号迭代迅速、教育平台载体延展多样、网络语态表述贴近学生等多种特征,同时在话语内容、人媒关系及话语转化等维度也遇到阻力。文章在此基础上,从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说理能力、提供精准支持和供给高质量网络文化内容、完善法规政策与信息技术平台赋能体系、优化话语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增强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建议。

关键词:智媒;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7-0012-05

智能媒体是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存储、远程传感器等技术,自主感知用户需求,针对特定时空和场景,动态向用户推送所需信息,从而实现技术驱动、人机协同、智能传播、精准高效的媒体形态[1]。数据介入、内容涌入和学生投入多向作用使得智媒与高校思政教育互嵌融合更加深入,智慧教育场景建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繁盛,元宇宙语境快速到来。在智媒时代的大背景下,这些加速开拓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领域,极大地形塑着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状态,也悄然改变着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话语方式。《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2]。高校学生尤其是“00后”大学生长时间活跃在互联网上,高校教育更加呈现智媒化特征,处于互联网意识形态斗争前沿阵地。辅导员是高校思政教育主力军,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使命,深度参与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增强辅导员的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对于维护巩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和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有着关键意义。

一、智媒时代高校辅导员增强网络思政教育

话语权的价值所在

(一)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决定网络思政效能有诸多因素,其中包含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形式与教育的资源等。高校辅导员在运用智媒体技术开展思政教育引领工作具备天然优势,既能够遵循思政教育规律,也能够准确把握智能媒介、算法技术和人机协同特征,主动创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话语的形式,运用新媒介为学生供给更多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升级智慧思政教育矩阵,有助于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相比于传统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技术赋权下的教育场景呈现在互联网空间。高校辅导员积极用好网络育人阵地,通过创建思政育人公众号、录制思政微课、化身主播开启连麦直播、尝试虚拟IP形象等诸多发声方式与青年学生互动,回应学生所思所惑,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知识,传递青春正能量,依托智媒把“大思政课”送学上门,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教育资源。例如,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老师开辟“一直在路上”思政公众号,以回信的形式随时与不同学校学生进行交流,用温暖质朴的文字关心学生、引领学生的同时,还帮助很多辅导员解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老师在“南航徐川”公众号发表《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文,结合自身入党经历与学生谈入党动机与理想信念,获得全网点赞与好评。智媒勃兴为辅导员做好价值引领工作注入了智慧动力,使不同高校的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更加便捷,使教育资源分享与传播不仅具有介质,还突破了传统空间时间限制,这也催使辅导员及时更新优化话语发声的平台与形式,进而为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效能提供支持。

(二)准确掌握学生网络行为画像

窄域屏幕展现着海量的信息内容,网络思政教育场景构建突破地域限制,学生可以同时通过指尖获得千里之外的资讯。网络基建优化升级,快速迭代的应用软件愈加便捷,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已深深印烙智媒特征,“无人无时无地不网”已成为真实写照。作为智媒使用者,大学生与智能媒体相互作用,大学生用网的学习、社交、消费行为画像已然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学生学习能力强,创造力活跃,主动依据兴趣选择内容,但在信息把关人机制和强大算法推荐下,学生也在被动接收着信息流,或沉浸在“过滤气泡”。学生使用匿名身份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展开的符号交往与现实中存在差别,此外,学生积极筑起亚文化领域,尤其是伴随“Z世代”成长与不同次元文化的兴起,他们的网络文化消费、话语流行用词和社交媒介符码反映着青年群体变化着的价值取向与心理状态。在即时变化的网络信息包裹下,学生遇到的信息过载和鉴别信息的难题愈加突出,沉迷网络无法自拔也时有发生。辅导员运用智媒增强话语,主动了解青年学生,避免被动式回应或游离缺位于学生在网场景,在学生聚集场域观察其言语变化和行为轨迹,并深层次研判原因,才能掌握学生行为规律和思想状态,这样不仅可以破圈入层做到精准投放优质网络文化作品,而且能够通过网络与学生增强交流,帮助学生提升网络素养和社会公共责任,使其更好与智媒相处和理性发言,养成良好用网行为习惯。

(三)维护清朗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众声喧哗的智媒时代,人人拥有麦克风。高校网络并不是独立于网络格局中的,学生处于开放的网络环境,环境对学生思想有着巨大影响。多元主体参与和不同话语内容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但也存在隐患,“虚拟串联”加深,一些失真信息和错误观点冲击了高校网络思政环境,使得辅导员面临的思政教育环境更加复杂。例如“我就是个废柴”的“丧文化”给学生带来负能量,“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及“享乐主义”等严重危害学生价值取向,“游戏氪金”“饭圈文化”“刷屏成瘾”“沉溺盲盒”等现象在青年群体愈加明显,而不可忽视的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也在破坏着高校网络环境安全。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学生面对纷繁的网络景观,对主流媒体关注度下降,因社会经验较少或认知尚未成熟等,容易被有害信息影响,或是被偏激非理性观点带跑偏,忽略真相,只顾负面情绪释放形成群体极化。清朗高校网络思政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应主动识变,及时回应思政教育环境变化,注重到思政教育环境由传统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交融,运用算法推荐增加“内容池”信息,在高校网络空间扩大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声音,在错误网络舆论面前敢于发声勇于亮剑,抢占高校网络话语高地,帮助学生辨别网络观点是非对错,设置更有深度、更受关注的思政教育网络议题,围绕思政教育重点、热点,带动学生在清爽网络环境中跟党走、强信念、长才干。例如,在高校思政司开展“最美高校辅导员”直播开讲活动中,众多优秀辅导员围绕学生关切话题,在云端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滋润学生心田,通过生动的网络思政大课堂,更多学生增强了话语认同与价值认同。

二、智媒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话语

表达的基本表征

(一)主流意识形态引导鲜明

辅导员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工作,无论是从角色定位需要还是教育内容出发,在高校网络育人环境中,辅导员的话语表达呈现鲜明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政治性,无论智媒工具如何更迭升级,辅导员运用智媒工具的中心任务是立德树人,通过话语表达擦亮马克思主义底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德育为逻辑主线,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下功夫,讲好“党言党语”。例如,辅导员运用虚拟实景技术带领学生线上寻访参观红色地标,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沉浸方式学习党史。其次是主导性,辅导员借助智媒增强话语权,从设置教育主题、到选择话语表达形式和传播媒介,扮演好“把关人”和“意见领袖”角色,甄别过滤不良信息,阐述传递主流价值观,着力聚焦价值引领与思想教育。辅导员要积极上好“大思政课”,用微视频记录师生感人事迹,撰写网络博文凝聚正能量,运用智媒在重要事件中讲好党的初心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后是贯通性,智能媒介为辅导员经常性线上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便捷支撑,无论是就一个专门主题精心组织面对大范围学生的云课开讲,还是“键对键、屏对屏”的一对一针对性答疑解惑,师生信息交流更加即时,数字全息与智能交互特征明显,辅导员能够在日常随时回应学生思想疑惑。学生身处的拟态环境日新月异,热点事件更替快,辅导员需要帮助学生理清事件真相与分析原因,在经常性的对话互动中无形扩大了思政教育覆盖面,也有助于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精准度。

(二)话语内容符号迭代迅速

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应时而新,在新形势新要求下,智能媒介为辅导员丰富话语内容和更新表达符号给予了充沛动力。高校辅导员主动创新教育思维,加快话语表达内容符号更新速度,依托智媒讲好“网言网语”,更加注重以微观的视角切入阐释宏大叙事主题。强大的智媒技术为辅导员思政教育话语扩容开拓了巨大空间,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一方面,智媒强有力地帮助辅导员获取更多教育资源,辅导员运用智媒能够快速获得最新国内外信息和学生关注话题,并进一步扩大视野,在见多识广基础上更好传递主流价值;另一方面,辅导员利用公众号、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拓宽了话语影响范围,学习提升数据抓取、算法分析和信息推送等智媒技能,在云端打造思政金课,增强学生实际获得感,让更多学生不仅愿意听而且乐于听。此外,辅导员的话语表达符号更加立体活泼生动。辅导员可以在教学语境中使用H5、弹幕、活跃表情包、漫画动图和正能量网络热词,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思政内容。例如,“厉害了我的国”传递着爱国情感,“最美逆行者”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YYDS”用于肯定称赞,这些符号新语为思政教育话语添加了更多活力。话语符号反映教育主体教育理念与方法,辅导员教育话语内容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这不仅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要求,而且体现了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智媒时代的教育实践自觉。

(三)教育平台载体延展多样

教育主体实现教育目标需要必要的媒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语境下,智媒深刻影响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方式,智媒技术红利释放,辅导员增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教育平台载体不断延展且愈加多样。一是教育平台载体更加“丰富”。全国高校思政网、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思政公众号等建设更加完善,辅导员依托这些平台可以很快获得全面的思政教育信息,了解更多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言语内容,学习不同高校的优秀思政工作经验做法。此外,辅导员还可依据教育目标、工作板块或是研究兴趣自发创建教育载体。例如,辅导员通过项目申请形式创建网络思政工作室,围绕大学生劳动教育、生涯教育、数据素养与安全意识养成等主题,推进实践探索并总结有效的教育话语。二是教育平台载体更加“智慧”。越来越多高校着力建设智慧学工系统,学生事务实现一网办理,“智能+思政”“数据+思政”工作体系推进速度与智能思政机器人研

发速度加快。对于学生中出现的网络舆情,辅导员运用智能思政机器人等智慧平台能够尽早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引导处理。三是教育平台载体更加“联动”。开放与流动是网络教育环境的显著特征,教育平台载体互联互通性增强,辅导员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是在“信息孤岛”,相反是处于快速流动的网络环体。例如,辅导员录制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微视频传输云端后,可以展现在不同媒介,这增加了话语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但同时也给辅导员提高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网络语态表述贴近学生

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所面对的对象并非是物化的人,而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且个性鲜明的青年学生群体。所以,辅导员在网络语态表述时既要有青春感,也要有时代感,要更加贴近学生,消除教育话语生硬感与陌生感。共情的前提是共境,沟通主体的话语词汇同频,才能真正处于有效沟通状态。事实上大学生是网络热词生产传递的主力军,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中接收到了较多的网络流行语,及时转换教育话语时态,改变“我说你听”的单向话语形式,用学生更加乐于接收的用词传递教育内容,也较易于学生接受。针对网络上大量的“躺平”内容对努力奋斗主流文化的削弱,辅导员结合学生所处的大时代与个体的小故事,用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的“大思政课”叙事话语让学生明白“躺平”的危害,引领学生坚定奋斗“拒绝躺平”,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价值观。此外,网络话语走进学生不仅有益于打破“次元壁”,突破教育内容传递过程中遇到的圈群阻碍,而且能够帮助辅导员更深层次了解学生话语表述蕴含的思维观点与价值偏好。辅导员采取的不是传统说教,而是教育主客体间柔性互动交流方式,更具亲和力和共情度,从而让思政教育浸润式走进学生内心,引领学生完成“话语接收—思想认同—价值内化—行为

实践—带动他人”全过程。

三、智媒时代高校辅导员增强网络思政教育

话语权所遇阻力

(一)思政教育话语内容易被稀释

辅导员在增强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过程中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遇到了不同阻力。话语内容被倾听对象接纳吸收是话语表达的目的之一,智媒搭建的高校网络育人场景较为离散易变,辅导员话语发声的场域处于动态变化中,较之于相对固定教学课堂,辅导员面临的网络教育环境受多重因素干扰,网络“去中心”作用下,辅导员的话语权威被解构,教育话语内容易被稀释。首先,运用深度系统的话语把宏大的教育主题转喻阐述清晰本身就具有一定挑战性,辅导员的理论掌握水平、话语表达技能及教学工具选择等直接决定着思政教育内容是否能够阐述深刻到位,进而影响到教育话语质量。载体对于辅导员话语内容有效传递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支持下,辅导员话语发声的网络平台非常多,这也容易导致话语依托和传递的场所不固定,话语反而被多平台所冲散。其次,学生作为话语接收者,思考角度、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不尽相同,对辅导员传递的话语内容理解不一样,也会出现认知偏差。此外,有的学生或因个人兴趣爱好、选择意愿等陷入“信息茧房”,并在“后喻文化”驱动下,主动拒绝辅导员教育话语的输入,学生“听不进”与“不想听”都增加了话语表达与吸收的错位。最后,异质话语交织出现,网络信息爆炸背景下,思政教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内容,易被其他信息淹没。不同观点相互交锋,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容量大、变化快,在多元信息场域,辅导员思政教育内容易被多信息快速消解,从而处于学生非聚焦的边缘话语地带。

(二)师生过度依赖智媒困境显现

智能时代带来的不仅是超乎想象的爆炸式信息容量,更深层次影响或者直接改变着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随着人机关系更加互融,师生已然具身于智媒空间,这种空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虚拟空间,而是现实与虚拟混融交织。诚然这显示着智媒技术的发展高度与水平,但不容忽视的是辅导员与学生都面临智能媒介过度连接的困境。从辅导员的角度来看,思政教育需要情感的互通与观念的传达,智能媒介能够帮助辅导员识别学生内心动态,但智媒毕竟是客观事物,在思想价值交流方面存在难以突破的局限。算法推荐是驱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技术手段,也是导致智媒时代弥散化和复杂性话语风险衍生的主要推手[4]。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容易过度依赖智能技术和算法运用,技术附魅过于注重可视量化的数据处理、编码爬虫和算法推荐,容易忽视与学生面对面的谈心谈话或教学交流,重客观数据而轻主观数据,未能将大数据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反而拉远与思政教育原点的距离,不能掌握学生主观能动和潜在的变化的真实想法。此外,辅导员长时间被智媒缠绕,碎片化信息频繁、信息即时回复等加快了辅导员工作节奏,也增加了辅导员心理压力。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学习视频化,生活也离不开应用软件,长时间沉溺网络增加了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学生与网络的过度连接也给学生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用网行为习惯,或是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或是成为“低头族”,或因长时间在网而缺失现实交往能力。虚拟与现实社交张力拉大,一些学生放下智能媒体时会感到不适,对媒介依赖加大,短时间不看手机容易产生莫名的焦虑恐慌,担心错过信息,智媒工具呈现网络“双刃剑”效应。

(三)思政话语有效转化遇到梗阻

思政话语有效转化是增强思政话语权的题中之义,也是影响思政实效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实现有三个层次的基础,即话语娴熟、思想透彻、思维圆融[5]。辅导员思政话语有效转化遇到梗阻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话语转化的感染性不足,有的话语说理性较强,但故事性和生活气息较少,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学习生活,有的说理主题过于陈旧,缺少生活的热度,显性强隐性弱,学理性与生活性需要进一步结合引起学生的理论认同与情感共振。此外,文本表述与视频讲演的教学媒介选择较为单一,智能媒介与思政说理融合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发挥智媒技术教学优势,较难形成视觉美观吸引学生注意。话语转化为多种可视符号有助于话语的传递接收,例如“文字+图片”的加叠说理形式较为普遍。而思政话语多转为文字,微视频、动画、短剧、漫画或是文创作品等虽受到关注但转化较少,话语转化内容呈现的视觉元素不够丰富,话语转化与智媒融合不够常态及时,学生感官体验较为缺乏。二是思政话语转化的针对性不足。畅通的互动交流是话语转化的基础,学生思想困境与价值冲突具有共性也有个性,不尽相同,网络说理多注重回应学生共性问题,而存在忽视学生个性思想问题。网络思政话语转化形式存在“大水漫灌”现象,“一对多”单向讲述较为普遍,辅导员注重自我表达却忽视了学生主体角色,或是过于依赖数据算法推荐网络热搜话题,思政话语直白转化并未获得学生关注,无法触动学生。此外,话语转化实效的跟进评价不够完善,学生信息反馈不充分,辅导员对学生听进去多少需及时掌握,这样话语转化才有即时优化的信息支撑。

四、智媒时代高校辅导员增强网络思政教育

话语权的优化进路

(一)聚焦立德树人任务,强化辅导员说理能力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6]。高校辅导员增强网络思政话语权的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话语发声主体的能力决定着话语的质量,如何增强话语实效,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关键。各级部门或高校可定期组织辅导员提升说理能力的专项培训,增进各高校辅导员之间交流互鉴,让辅导员学习提升有抓手。辅导员提升说理能力需要增强理论素养,理论素养包含很多方面,政治素养是核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骨干,要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学习掌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常学党史“必修课”,自身心有所信才能发出思政好声音。例如,组织学生骨干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宣讲,在与学生谈心谈话中引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运用智媒开展“听总书记的话”学习留言接力、云端寻访长征红色足迹、革命英雄微访谈等活动。此外,提升网络素养也是辅导员增强网络思政教育说理能力的重要部分。辅导员一方面要真正懂网,紧跟智媒时代发展,用智媒助力更新教育思维,找到智媒与网络思政教育结合点;另一方面要主动用网,学生在网络,思政教育就要在网络,辅导员的教育话语也要发声在网络。辅导员要深度学习各种融合媒体形态,选择合适智媒载体,善于发现并挖掘

“大思政课”的教育“富矿”。例如,组织学生观看宇航员从太空安全返回地球,或运用智能媒介分享假期红色实践学习心得,在重要时间节点增强“大思政”育人效能。

(二)把脉学生真实需求,精准供给高质量网络文化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7]。以学生为中心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基础,辅导员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走进学生当中,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支持与认可。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塑关键期,他们或是刚刚从高中进入大学校园,或是准备完成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面对大量网络信息,大学生在学业、情感、人际交往、未来发展等诸多方面有迷茫困惑。辅导员要充分运用智媒工具直接或间接地把脉学生真实需求,例如辅导员可以发放调研问卷或是进行深入谈心谈话,关怀学生;或是通过社交媒介,从学生在网络上的发言分享、点赞转发的社交图文知晓学生状态。在掌握学生发展诉求的基础上,辅导员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例如面对学生心理困惑,有的辅导员创建心理咨询工作室,有的辅导员开辟网络专栏分享心理健康知识,还有的辅导员运用“树洞”或“匿名纸条”回复等帮助学生舒缓内心焦虑。此外,学生每天活跃在网络,对优质网络文化产品有着大量需求,辅导员要结合岗位优势,联动更多主体参与,主动创造资源,做好主流话语内容的编码与解码,立足校本院本文化,加强网络思政话语“在地化”,挖掘学校红色元素,加大精品网络文化内容供给力度。例如,辅导员可积极申报网络特色项目或研究课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教育主题,做好话语整合解释创新,依托智媒将文本话语转化为人本话语。此外,学生既是话语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和创作者,辅导员可以依托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高校网络公益作品大赛等,鼓励带动更多大学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让网络正能量在学生群体中充分涌流。

(三)掌握网络思政规律,完善法规政策与技术赋能体系

网络思政规律是思政教育规律和网络规律的交叉集合地带,有其独特性,掌握网络思政教育规律有助于找到建构话语体系的方法。无论智媒技术如何发展,网络思政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目标非常明确,思政教育本质是做人的工作,网络思政面对的教育对象虽具有虚拟身份符号,但网络言行仍是现实的映射。辅导员要把握思政教育规律与学生用网规律,准确把握学生群体用网行为背后隐匿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对学生的网上网下言行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此外,为清朗高校网络环境和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构筑法治保障非常必要。例如,完善理性发言的网络文明公约,惩治严重危害学生的网络校园贷等,画清网络空间红线,有力维护高校网络安全与秩序。智媒技术与网络思政话语同向同行,使信息技术平台更好赋能辅导员思政话语体系。高校与辅导员要运用大数据建好学生信息库,了解掌握数字原生、数字孪生、NFT

技术等,用好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等资源,通过算法分析学生关切及话语变化,使用智媒创建思政教育网络场景,增强学生的在场体验感,例如运用AR、VR、MR、X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沉浸式学习党史。辅导员既要发挥智媒的善,也要规避技术失控的网络风险,通过价值引领和道德规约帮助学生学会驾驭智媒技术,组织学生上好健康理想信念教育与科学信息素养课,使学生合理用网拒绝网瘾,提高鉴别网络信息真假能力,认识到网络空间的公共属性,做到理性发声,增加网络正能量。

(四)注重思政教育实效,优化辅导员话语评价机制

话语评价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成要素,更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否有效的重要评价标准[8]。话语权力既来源于教师角色的天然赋予,但也需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增强。辅导员教育话语评价是考察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的主要依据,话语考评包含话语主体、话语过程及话语效果等内容的评价。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考评机制需要加快完善速度,要在思政教育和辅导员工作制度相关文件的指导下,优化话语评价机制,组织思政教育专家及资深辅导员等制定合理科学的考评办法。辅导员话语效果反映着辅导员的能力素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学生是辅导员话语的直接接收者,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反馈,学校学工部门、学院等也是重要评价主体,此外还应开展辅导员自评与互评。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话语评价指标需要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不断细化深化,既要注重辅导员网络教育的理论成果,如论文撰写和课题项目研究,也要注重辅导员与学生的网络互动以及网络教育平台建设情况等。丰富话语考评形式,高校可以通过组织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或是辅导员微课讲评比赛等多途径开展考评,为辅导员提供展示和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辅导员要在考评过程中及时找到不足,总结提升话语表达技巧和说理经验,学习优秀辅导员运用智媒开展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路和方法,开拓视野,注重思考,及时把教育话语转化为思政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阳.智媒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审视与创新路

向[J].思想理论教育,2022(5).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

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3]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20:14.

[4]  李洁.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算法逻辑[J].思

想理论教育,2022(3).

[5]  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三重基础[J].思想理论

教育导刊,2016(5).

[6]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78.

[8]  孙晓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研究[D].东北师

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教育智媒话语权
智媒时代新媒体副刊的出路在哪里?——以封面新闻人文副刊为例
智媒时代,新技术如何为新闻报道赋能——新华社AI合成主播在新媒体报道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16
智媒时代新闻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36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智媒高速”在天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应用设计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探析
决策探索(2017年4期)2017-03-11 05:36:54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4-17 14: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