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冬奥时代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2024-07-12 12:39高庆一范家琛朱婧雯朱武祥
冰雪运动 2024年3期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创新

高庆一 范家琛 朱婧雯 朱武祥

摘 要:商业模式创新是对价值创造机制的优化,也是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加速器。为促进后冬奥时代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升赛事价值创造的效率和能力,研究从魏朱商业模式理论出发,解析北京冬奥会全生命周期内的商业模式实践。总结出北京冬奥会从科技转化模式、设施转化模式、金融转化模式、产业转化模式等四个维度,构建起后冬奥时代的商业模式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和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是北京冬奥商业模式的两大基础逻辑。在此商业模式的逻辑指引下,提出涵盖模式优化、产业生态、产业收益、价值增长等四个层级的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价值增长路径,以期为后冬奥时代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的创新与优化提供参考,助力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后冬奥时代;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创新;冬奥遗产转化

中图分类号:G811.2/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488(2024)03-0001-10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Business Models for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in the Post-Winter Olympics Er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Heritage Transformation

GAO Qingyi1, Fan Jiachen2, ZHU Jingwen2, ZHU Wuxiang2

(1. Global Chinese Area, French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Shanghai 200120,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timizes the mechanism of value creation and serves as a crucial driver and accelera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business models for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in China in the post-Winter Olympics era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and capability of value cre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usiness model practices throughout the entire lifecycle of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based on the Wei-Zhu business model theory. It summarizes that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establishes a business model system for the post-Winter Olympics era from four dimensions: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model, facility transformation model, financial transformation model,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model. Optimizing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enhancing value creation capability are the two fundamental logics of the business model for the Beijing Winter Olympics. Guided by this business model logic, this paper proposes a value growth path for the business model of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covering model optimization, industry ecology, industry benefits, and value growth,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business models for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in the post-Winter Olympics era in China,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ce and snow indus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ding sports n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Post-Winter Olympics era; large-scale sports event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Winter Olympics heritage transformation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赛事市场发展[1-2],而以奥运会和世界杯等赛事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是体育竞技的最高表现形式[3],拥有筹办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辐射范围广等特征[4],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角色[5-6]。随着现代大型体育赛事规模的扩大化与体系的复杂化,赛事筹办难度和成本不断提高[7]。以冬奥会为例,温哥华冬奥会和索契冬奥会的项目开销分别为36亿美元和510亿美元,即使是高度节俭的平昌冬奥会,其项目支出也达到了130亿美元,远超其70亿美元的预算。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在全生命周期内提升大型体育赛事价值创造能力和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体育赛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模式是对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机制的设计。部分学者已就冰雪体育产业商业模式建构[8]、体育旅游商业模式创新[9]、商业性体育赛事商业模式设计[10]等问题进行研究,但鲜有对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设计的系统性探讨。本文基于北京冬奥会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研究后冬奥时代的商业模式设计逻辑与关键要素,以期丰富大型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为提升大型体育赛事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性提供助力。

1 商业模式的定义及构成

如今,商业模式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术界关注,但其定义和构成模块却众说纷纭[11-15]。值得一提的是,魏炜和朱武祥[16]将“经营活动系统及其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作为商业模式的定义(以下合称魏朱商业模式),提出了包含业务系统、交易主体、交易标的物、交易方式、交易收支、交易风控在内的6个模块的描述框架[17-19]。与其他商业模式定义和构成模块相比,魏朱商业模式的定义包括了业务活动系统和如何完成业务活动两大内容,落脚在交易结构上,兼具学术抽象性、现实具象性、活动完整性和普适性,其6个构成模块可观察和描述。此外,魏朱商业模式理论在解构工业生态体系建设、国际工业联合研发、北斗产业应用[20]等大型项目领域的商业模式设计方面也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大型体育赛事的特征要求在对其进行商业模式设计时将范围扩大到生态系统,这符合魏朱商业模式理论的基本内涵特征与分析方法。同时,大型体育赛事经济价值的拓展必须以保障赛事筹办工作为前提,由于魏朱商业模式要素模块不限于绩效指标,还关注交易风险的管理,因此适用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研究。本文即从魏朱商业模式理论的交易结构优化角度出发,探索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并为强化大型体育赛事的价值创造能力提供借鉴。

2 后冬奥时代的商业模式体系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圆满落幕,后冬奥时代逐渐形成了以价值创造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能力配置优化为路径,以冬奥遗产转化为脉络,以科技转化、设施转化、金融转化、产业转化的“四转”为示范,具有全生命周期价值创造特征的商业模式体系。

2.1 科技转化模式

科技助力是北京冬奥会的一大特征,相关部门在充分应用各类科技提升冬奥会筹办效率的同时,也以冬奥会建立的科技形态为基底,加速推动后冬奥时代科技的跨界融合发展。在北京冬奥会筹办期间,各参与主体致力于场馆建设、交通保障、赛事运行、实时转播等一系列关键环节,研发、培育、落地了37个项目的112项科技成果,为现今冬奥遗产的转化应用夯实了技术端基础。例如,国家速滑馆是世界上首个使用CO2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的大型冰上场馆,其所使用的CO2制冷剂的碳排放量仅为相同数量传统制冷剂的1/3 985,场馆制冰能效提升30%,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相关技术即为双碳背景下实现冰雪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持。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相关科技创新主体也探索形成了具有“冰雪产业技术应用+大型赛事技术应用+其他场景技术应用”特征的科技转化模式(图1)。

首先,北京冬奥会筹办期间围绕冰雪运动研发形成的一系列先进技术、装备、产品,在赛后可以直接用于加速冰雪产业的发展。例如,部分单位的研发团队在冬奥会筹办期间所开发的高性能滑雪板,其售价仅为国外同品质滑雪板的1/7,有效降低了市场用户参与滑雪运动的成本。此外,国家速滑馆等使用的先进制冰技术也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地冰场的建设中。相关技术在冰雪产业中的应用能够最直接地将冬奥技术遗产转化为社会价值,同时,部分主体单位也尝试进一步优化技术产业化应用模式,来加速这一价值创造进程。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等主体单位设计的转化模式(图2)就有效推动了凝胶冰雪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具体地,由张凯教授团队研发的凝胶冰雪冰板在冬奥会后迎来了产业化应用的契机,但团队在创业程序、场地、产品中试等环节上不具备充足的资源储备且存有疑虑。面对这一情况,北京理工大学采取“先赋权,后行权”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模式,在对技术进行产业化应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为张教授团队开辟技术创业快速通道。校方先批准张教授团队创办专注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法人,并由企业给与校方一定的股票期权,等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校方可再行使期权进行入股。同时,北京理工大学积极协调其他主体单位的资源能力,共同为创业团队提供资源赋能。相关交易结构的设计不仅保障了张教授团队创业的规范性,提高了流程效率,夯实了技术产业化应用的资源基础,也有助于提高创业团队和学校等交易主体的预期收益。在上述模式的支撑下,这家技术创业公司快速发展,获得了千万元级别的融资。

其次,冬奥技术遗产在其他大型赛事筹办过程中的应用也是后冬奥时代科技转化模式的重要组成模块。虽然冬奥会聚焦于冰雪体育竞技,但是其在赛事筹办和运营期间的部分技术成果也能应用于其他大型赛事的筹办工作。例如,北京冬奥会将“低碳环保”作为一个重要的标签和理念,围绕场馆的能源系统、奥运火炬、奥运车辆等要素模块形成了一系列减碳和环保的技术成果,由浙江大学研发的一系列氢能技术和装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相应的减碳和环保技术也被应用于杭州亚运会的筹办工作,助力后者成为“绿色亚运”的代表。北京冬奥会的技术遗产转化为中国后续大型赛事的筹办强化了技术端的支持,有效提升了办赛的成本管理效率和运营效率。

再次,部分冬奥技术遗产也能在除冰雪产业和大型体育赛事外的其他场景下进行有效的价值转化。从具有更广应用范围、更高价值效益、更强社会影响的层面来看,北京冬奥会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当属典范,并围绕冬奥会形成科技转化模式(图3)。一方面,我国以北京冬奥会为切入点,积极推动北斗系统与冰雪产业的跨界赋能。北斗系统曾为北京冬奥会提供了技术赋能,而北京冬奥会则为北斗系统在冰雪产业的应用提供了示范。例如,首都体育学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国家高山滑雪队等联合研制的“北斗+冬奥”雪上智慧运动服务系统,基于传感技术、定位技术、运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及人体运动科学,为运动员训练、环境监测和决策、人员安全保障等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也可通过北斗系统的实时定位和位置报告功能,对压雪车、造雪机等高价值装备进行管控,提升重要物资的管理效率。北斗产业化与北京冬奥会的深度融合,是北斗技术在体育产业应用的重要示范工程,并为后冬奥时代北斗系统在体育产业和工程设备管理等领域的继续应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板。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也促进了数字技术应用效率的提升,数字技术从体育竞赛、赛事传播、后勤管理三个维度优化了北京冬奥会的运营效率。例如,国家速滑馆安装的“超高速4K轨道摄像机系统”,能够实时动态追踪运动员的位置变化,捕捉并留存比赛画面,进而为赛事结果的裁定提供画面依据;基于北京市5G+8K全产业链技术贯通的平台基础,北京冬奥会首次采用8K视频技术转播赛事;冬奥智慧餐厅所装备的智能主厨,能够实现24 h的自动化点餐、制餐、出餐服务。后冬奥时代,上述应用范例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赋能,在北京冬奥会上亮相的新技术将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推广。例如,当初北京冬奥组委建立的全球首个城市级8K播放体系,在赛后可以继续作为各类活动的配套数字设施,促进相关领域数字软硬件的建设和数字化模式创新的经验积累,为后冬奥时代体育产业的数字化提供借鉴。

2.2 设施转化模式

场馆设施为重大体育项目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需求,例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日本新国立竞技场的建设耗资1 569亿日元,因此,场馆成本管理是大型体育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冬奥会创新性地采用了“双奥会馆+首钢园+新建场馆”模式(图4),挖掘了现有场地资源的潜在价值,提升了项目成本管理效率。

一方面,北京冬奥会改造了国家体育馆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下的10个场馆存量季节性闲置资源。例如,国家游泳中心进行了包括储水排放、钢制支撑结构构建、防水层和保温层铺设、可拆卸制冰系统安装、冰面生成等五个阶段在内的系统改造工程,在保有场馆属性和水上项目功能的基础上满足了冬奥赛事场地要求。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的场馆建设充分利用了闲置的非场馆资源。例如,2008年首钢集团搬迁留下的首钢园旧址被改造成为冬奥园区,原先的西十筒仓区、炼钢高炉、炼铁循环用水等闲置设施分别被改造成为冬奥组委办公区、展览展示中心、秀池。同时,滑雪大跳台和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等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首钢园的功能基础,在可持续理念的指引下,全生命周期式地创造价值。双奥场馆模式的核心在于拓展原有设施的功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等量的价值。而首钢园模式是闲置资源再应用模式的重要创新,在保持闲置区域原有特色的同时,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大型赛事的功能需求。“双奥会馆+首钢园+新建场馆”模式实现了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在满足赛事功能需求的同时有效管控了场馆建设成本,体现节俭办奥的理念,也可为其他体育场馆和重大设施的再利用提供了模板。

北京冬奥会相关场馆设施的价值创造能力并不会随着冬奥会的闭幕而消散,后冬奥时代,场馆运营方等主体逐步形成了冬奥遗产设施转化模式(图5)。在该模式中,冬奥场馆的赛后转化是其中的核心模块,场馆运营主体同时与五类利益相关者形成多样化的交易关系。首先,场馆运营方在赛后会对市民有偿或无偿开放相应场馆,为市民提供包括冰雪运动场地、冬奥赛时场景体验、冬奥精神文化传播等在内的多项价值要素。例如,位于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在冬奥会后被永久保留并转型为冰上运动中心,按市场化标准进行四季运营,为区域内的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功能。其次,部分冬奥场馆运营者为了能更好地为市民提供运动服务,还与冰雪运动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共同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冰雪运动培训。例如,国家游泳中心的业主单位就与中国冰壶协会以及世界冰壶联合会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共同在“冰立方”设立世界冰壶学院培训中心,以提供相关的培训服务。再次,冬奥场馆或赛区也能为其他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的筹办提供优质的场地资源,并通过收取场地租赁费或项目收益分成的方式来实现创收。例如,张家口的冬奥场馆及其周边地区在2023年先后承办了300多项赛事活动,并组织来自国内各省和多个国家的50多支队伍近3.2万人开展驻训活动,首钢园的相关场地则先后举办了“冰雪汇”、音乐节、灯光秀等一系列活动。部分冬奥场馆的运营方也与第三方品牌进行合作,尝试打造集运动、商业、文化等多元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心,进一步拓展冬奥场馆遗产的价值创造边界。例如,首钢园区先后与200多家不同领域的企业与商户达成合作,建设首钢1号高炉·元宇宙乐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华夏银行数字科技大厦等新型运营场所,形成餐饮、零售、酒店、展览等多元场景相互融合的特色消费生态,有力促进冬奥场馆遗产的价值转化。除赛事场馆外,其他一部分冬奥设施也在赛后得到有效的转化应用,例如曾经的冬奥村被改造成为人才公寓,既为吸纳人才夯实了设施基础,也为大型赛事设施遗产的转化应用提供了差异化的参考思路。

2.3 金融转化模式

北京冬奥会筹办期间,中国银保监会系统等机构积极创新冬奥金融服务模式(图6),不仅精准对接了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为冬奥会的顺利筹办提供资金与资源保障,也为后冬奥时代相关金融活动的效率提升奠定了基础。

一是以冬奥会为契机带动对冰雪产业的金融赋能。北京冬奥会筹办期间,有关部门搭建了冬奥会专项资金池,北京银保监局快速批设4家服务于冬奥会的银行网点,相关金融机构针对冬奥会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所提供的专项融资规模达到780亿元。同时,有关部门将融资模式进一步延伸至冰雪产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以促进冰雪产业的发展。例如,2020年到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在京运营的各财险公司已经累计开发并提供了50多类与冰雪产业高度相关的保险产品,相关产品所提供的风险保障规模超过3 200亿元。同时,为了更好满足冬奥会赛前、赛中、赛后各阶段的风险管理需要,北京银保监局主动针对冬奥会需求,为其量身打造涵盖车险、财产险、综合责任险、意外健康险“四险”的专属保险方案。而北京银行为初创期冰雪文旅企业提供“孵化+融资+融智”一体化服务,并进一步创新基于广告收费权、票务收入的质押贷款模式,加强与工商、司法、税务等外部平台的对接,开发更多基于企业信用画像的纯线上信用贷款产品,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慢问题。相关措施搭建起一套能有效满足冰雪产业体系框架下全领域、全主体、全周期融资需求的融资服务体系,以金融赋能加速后冬奥时代的冰雪产业发展。

二是发展应用数字金融技术,打造全场景金融服务模式。一方面,北京银保监局等部门充分发挥“互碰快赔”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等地区性的银行、政府、企业大数据互联互通以及金融平台的优势,显著提高赛事期间交通事故的处理效率以及保险的理赔效率。另一方面,在北京冬奥会筹办期间,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与冰雪场景深度融合应用,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深度和力度。北京银保监局指导银行机构通过智能化自助机具和可穿戴智能设备,拓展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渠道,推进数字人民币与冰雪运动七大特色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4万多个受理场景中数字人民币服务的全覆盖以及支付业务的高效数字化。上述实践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后实现了快速转化。

三是探索融冰雪产业的资源协作模式,提升项目建设效率。例如,在延庆赛区建设融资过程中,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联合6家银行共同组建银行团,并采用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撬动政府和私募资本的资源能力,为项目建设筹集到25.78亿元的信贷资金。相应的信贷服务方案覆盖了基础设施建设期、赛事服务期和赛后运营期的全周期,不仅能有效满足项目的资金需求,还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提升项目运行效率,为国内冰雪体育产业PPP项目融资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是冬奥会金融产品的赛后转化。相关金融机构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也对其金融遗产的转化与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冬奥遗产金融转化模式(图7)。该模式包含三个子模块:对其他大型赛事的金融赋能、对冰雪产业供给侧的金融赋能、对冰雪产业需求侧的金融赋能。首先,相关金融机构在北京冬奥会筹办期间采用的部分融资模式不仅促进了冬奥场馆的建设,也为后续其他大型体育赛事的筹办工作树立良好的榜样。例如,杭州亚运会筹办期间,在部分赛事场馆如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馆、游泳馆、综合训练馆的筹建过程中采用PPP模式,有效撬动并整合了多方的资源能力。其次,相关金融机构基于冬奥会筹办期间的相关经验,进一步优化对冰雪场地运营商、冰雪装备制造商、冰雪文旅企业等主体的融资服务。例如,2023年黑龙江省各类金融机构累计向冰雪运动与旅游等相关产业提供超过20亿元的贷款,同比增长率达到200%以上。交通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为哈尔滨等地一系列冰雪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多期信贷支持;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多方协作,共同以股权质押的形式为亚洲区域最大的汽车高寒试验场建设提供融资服务。部分机构也积极帮助冰雪文旅企业建设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以提升后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效率。例如,中国银行帮助相关单位构建了“冰雪+吃、游、住、行”为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让客户能够在冰雪旅游过程中体验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也积极参与建设区域内冰雪文旅场景的便捷金融服务体系。最后,相关金融机构也围绕多类要素构建与冰雪产业用户间的交易关系。第一,向用户提供冰雪消费的快捷金融服务,改善用户的消费体验。冬奥会期间开发形成的智能手环等一系列设备极大地提升了游客在冰雪场景下的支付效率,部分单位更进一步拓展出惠及用户的金融产品。例如,黑龙江省体育局就和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共同打造发行了7万多张“冰雪体育”主题银行卡,可让用户在一系列冰雪文旅场景下享受多达27项的优惠权益。第二,向用户提供针对性的冰雪消费券,提高用户的消费收益。例如,支付宝曾针对哈尔滨市的冰雪文旅活动,推出“冰城宠粉专属礼”,先后向用户提供了100多万份出行优惠券、总值达150万元以上的支付红包以及一系列其他活动优惠券;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也都曾向用户提供冰雪场景下的消费券和开展满减活动。第三,向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冰雪保险产品,降低用户的消费风险。例如,人保财险博州分公司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越野滑雪场驻点,为游客办理“优游保”境内滑雪游保险及关联服务,人保财险阿勒泰地区分公司则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届冬季运动会提供了冰雪赛事组织者责任险、“优游保”境内旅游险、滑雪场公众责任险、参赛运动意外险等一系列保险产品,为相关主体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赋能。

2.4 产业转化模式

北京冬奥会筹办期间,有相关单位以冬奥会为核心,积极推动各地冰雪产业发展,激发冰雪产业活力,形成产业示范效应,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第一,冰雪场地设施体系持续完善。目前,我国境内的标准冰场数量超过654个,室内和室外滑雪场总数超过803个,相关设施数量较2015年分别增幅317%和41%。第二,冰雪装备制造业快速成长。2019年底,中国各地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园区及小镇的数量接近20个,仅河北省境内的园区就多达9个。截至2021年12月,张家口市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和宣化区冰雪产业园累计签约冰雪装备研发制造项目52项,投产项目18项,总投资11.49亿元,累计实现产值6.97亿元。第三,冰雪旅游业蓬勃发展。2018~2020年,我国冰雪旅游企业总数达到6 540家,注册比例年均增速达15%,冰雪旅游领域重资产投资项目的价值总规模接近9 000亿元,其中仅2020年单年投资额便达3 000亿元。2020-2021年雪季,国内冰雪旅游人数达2.3亿人次,创收规模超过3 900亿元。

在后冬奥时代,许多地区形成了以冰雪运动和冰雪文旅作为两个核心抓手的冬奥遗产产业转化模式(图8)。一方面,冰雪运动产业的覆盖范围快速延伸,除冬奥赛区外,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发展冰雪运动产业,并成为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例如,在北京冬奥会后,四川省冰雪运动产业迅速发展,目前省内已建成17家滑雪场、5家旱雪场、12家冰场,并有5个冰雪运动项目被评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另一方面,一些在北京冬奥会筹办期间就已经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冰雪运动产业地区,在后冬奥时代进一步尝试从冰雪文旅这一差异化角度来强化冰雪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例如,2023年哈尔滨市围绕冰雪大世界等文旅景点,成功打造出一个冰雪文旅“爆点”,创出了5天收入过百亿元的卓越业绩,有效带动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的整体发展,形成中国北方冰雪经济增长极,为东北地区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和典范示例。

3 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构建

3.1 冬奥商业模式的逻辑指引

基于相关分析,我们发现“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和“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是北京冬奥会全生命周期商业模式创新的两大基础逻辑,也为后冬奥时代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的设计提供了方向指引。两大基础逻辑间彼此交融、互为支撑,能够实现重大赛事的开源节流。其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是赛前、赛中、赛后搭建大型赛事生态体系的必然要求,是高效管理赛事项目成本和提升赛事可承受性、可收益性、可持续性的重要助力。赛事主办方需基于赛事筹办需求,统筹协调金融机构、科技创新主体、赛事用户、其他交易主体的资源能力,搭建具有资源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交互特征的资源能力协同、共享、交易体系,实现赛事筹办、运营及遗产转化效率的显著提升。而“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则是重大赛事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目标,更是赛后阶段提升其社会经济影响力的核心支柱。大型赛事的商业模式设计应以赛事生态体系为依托,以平台赋能的形式强化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能力禀赋,实现大型赛事与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发展。

3.2 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的价值体系

在冬奥商业模式的逻辑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推演了赛后阶段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的价值增长路径(图9)。受价值创造的底层逻辑影响,大型赛事商业模式的价值增长呈现出层次性特征,具体包括模式优化层、产业生态层、产业收益层、价值增长层。其中,模式优化层是该价值增长路径的底层支撑,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的优化以协调资源能力禀赋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与转化、设施建设与转化、金融服务与转化、产业带动与转化等四项模式优化活动为延展;产业生态层包括技术创新与转化生态、赛事场馆运营生态、产融结合生态等三类子生态,是商业模式优化的核心主体,也是支撑产业收益层的供给侧基础;产业收益层主要包括冰雪运动与文旅产业的收益,以及其他赛事关联产业的收益,是模式优化的关键转化路径;价值增长层是该增长路径的顶层模块,包括遗产转化效率的增强、价值收益规模的扩张、价值创造周期的延长。在该路径下,焦点主体以模式优化来促进产业生态的形成与强化,以产业生态的拓展与强化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以产业收益的扩大驱动价值增长。

与此同时,北京冬奥会的商业模式优化也创造了可观的社会价值收益,并形成赛事示范效应。一方面,北京冬奥会的商业模式优化加速了以拼搏与奋斗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加速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提升社会群体对运动健康的关注度,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涵养。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的商业模式设计树立了一个典型标杆,为后续其他大型体育赛事(如杭州亚运会)的商业模式优化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4 结束语

本文从魏朱商业模式理论的微观资源能力及交易价值视角出发,分析总结了北京冬奥会全生命周期内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践经验,揭示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设计的底层逻辑,论述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路径。其一,北京冬奥会商业模式创新经验可直接为未来奥运赛事的筹办工作提供借鉴,为提升奥运赛事的承受性、收益性和持续性提供系统化的中国智慧。其二,相关结论可为未来其他大型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助力提升项目的资源能力配置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其三,大型体育赛事是政府大型项目的一个代表,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政府大型项目的商业模式设计提供一定启发,助力我国冰雪产业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鲍明晓.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J].体育科学,2019,39(9):3-13,23.

[2] 张春萍.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专业管理人员培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6):16-19.

[3] 王智慧,张柳霞.大型体育赛事中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2):42-48.

[4] 谭艺,王广进,胡晓庆,等.西方国家对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国家)研究述评[J].体育与科学,2012,33(1):70-77,82.

[5] Cornelissen S. Sport mega-events in Africa: Processes, impacts and prospects[J].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lanning & Development,2004,59(1):39-55.

[6] 邹月辉,金朝霞.新形势下大型体育赛事角色定位与功能调适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0):26-30,37.

[7] 陈存志,刘苹.大型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及其框架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4):14-20.

[8] 张瑞林.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商业模式建构与产业结构优化[J].体育科学,2016,36(5):18-23,53.

[9] 卢长宝,王传声.“互联网+”与体育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时空关”的概念性框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2):72-80.

[10] 徐文琦,郑佳丽,沈克印.体育赛事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新浪3×3黄金联赛个案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6):61-67.

[11] Amit R, Zott C.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493-520.

[12] Amit R, Zott C. 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12,53(2):41-49.

[13] Johnson M W, Christensen C M, Kagermann H.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86(12):50-59.

[14] Teeced J.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172-194.

[15] 汪寿阳,敖敬宁,乔晗,等.基于知识管理的商业模式冰山理论[J].管理评论,2015,27(6):3-10.

[16] 魏炜,朱武祥,林桂平.基于利益相关者交易结构的商业模式理论[J].管理世界,2012(12):125-131.

[17] 魏炜,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8.

[18] 魏炜,胡勇,朱武祥.变革性高速成长公司的商业模式创新奇迹:一个多案例研究的发现[J].管理评论,2015,27(7):218-231.

[19] 朱武祥,范家琛.历史上的交易智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18.

[20] 谭智佳,魏炜,朱武祥.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价值创造:小米智能硬件生态链案例分析[J].管理评论,2019,31(7):172-185.

猜你喜欢
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模式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型体育赛事营销策略
菜鸟网络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间的内在机理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研究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大型体育赛事背景下我国啤酒品牌的广告策略分析
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探究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环境异化问题研究
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研究(一)
对大型体育赛事竞赛组织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