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中华典籍文化传承研究 导语

2024-07-11 07:22徐雁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抢救性梁家典籍

琳琅满目的汉文典籍,记录着先民的生产经验和生活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文化食粮,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文明基础。

然则数千年的世事沧桑和社会颠簸,或因内乱,或由外患,或以家难和天灾,“书厄”却每每突如其来,或悄无声息地发生,令人扼腕痛惜。当年“文献不足”(《论语·八佾》)的夫子之憾,遂为华夏旷古之慨叹;而陈登原(1900—1975)《古今典籍聚散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乃成中华文献之痛史。“论钱未觉一文少,阅世倏惊十厄多”“劫余莫说名山业,怵目坑焚自古苛”(梁家勉《劫中吟》)。马嘶 (1934—2017)在《学人藏书聚散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写道:“古人藏书,常有水、火、兵、虫之厄。近世学人藏书,常遭遇的劫难又多是人为所致。”

时至今日,宋椠元版早已价值连城,明本清刊亦被珍若拱璧。即若木刻残本、线装零叶,也已成为民间收藏爱好者可遇不可求的文献奇珍。早在1946年,杨家骆先生(1912—1991)曾有统计,至于清末,我国现存图书共181,700余种。2009年至2013年,据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及部分海外图书馆在册汉文古籍,计有177,107种。自2017年“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启动后,山东大学的专业团队走访调查了90多个国家的近2000家图书馆,掌握到的境外汉籍约187,500部。

中国古代汉籍得以历劫幸存,传承至今,乃是历代藏书家辛勤搜集、钟情守护、自觉接力的善果。本期所刊徐雁《梁家勉抢救性搜藏中国古农书的事迹及其贡献述略》一文,钩沉了中国农学史专家、华南农学院图书馆馆长梁家勉先生(1908—1992),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前期,抢救性搜藏中国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的具体贡献。

王雨潇《由〈新中国古旧书业(1949—2009)〉所见当代古旧书经营之盛衰》一文,依据“河南文献特藏室”创始人、郑州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长海力著《新中国古旧书业(1949—2009)》,阐述了中国当代古旧书业的曲折历程,分析了多年来所面临的行业困境及其可能的应对之策。

陈翠翠《近三十年来(1995—2023)以“藏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综述了1995年至2023年,各地有关单位以“藏书”为主题组织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总结其丰富成果和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提出藏书文化的研究展望。

上述三篇论文,主题内容、观照视角和阐述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但作者们重视中华典籍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命运的拳拳心意,却是殊途同归的。其在研究方法和史料引用方面,或有进一步提升和充实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抢救性梁家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太原市阳曲县西殿村龙山时期陶窑遗址抢救性搬迁保护技术研究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抢救性手术治疗1例
梁家河岁月
梁家河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弋阳子弟”踏歌来
——弋阳腔传统曲牌抢救性录音
亲亲的梁家河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