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2022年度四川省教育厅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四川省图书馆馆藏建国后家谱整理研究”(2022DFWH012)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4-02-08
摘 要:
家谱文献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管好、利用好家谱文献,对弘扬地方文化、完善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四川省图书馆参与《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编撰项目,对其馆藏1949年后家谱作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发现家谱管理存在收集方式比较单一被动、书目信息揭示不够准确完整、开发利用较为滞后等问题。提出公共图书馆加强家谱资源体系建设路径:注重家谱专业化建设,完善家谱收藏体系;注重家谱规范化建设,完善家谱管理体系;注重家谱数字化建设,完善家谱开发利用体系。
关键词:
家谱;资源体系建设;公共图书馆;收藏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4)04-0055-05
Current Status and Consider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alogy Resources System in Public Librari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se Study of Sichuan Provincial Library
LIU Xiaomei
Abstract:
Genealogy documents are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It is significant to preserve and make good use of genealogy documents for promoting local culture, improving the literature resource system and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libraries.Based on the participating of Sichuan Provincial Library in the compilation project of General Catalogue of Chinese Genealogy since 1949,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coll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genealogy of its lolleotion after 1949,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genealogy management, such as relatively single and passive collection methods, inaccurate and incomplete disclosure of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lagging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alogy resources system in public librari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genealogy, and improving the genealogy collection system;focusing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genealogy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genealogy management system;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alogy digitization,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genealo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Keywords:
genealogy;resource system construction;public library;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0 引言
家谱文献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起源、发展、变迁和传承,反映了一个家族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所处的地位、角色和贡献,在揭示地方历史和文化、研究地方社会和家族、传承地方文化遗产和推动地方文化创新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该区域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图书馆馆藏文献质量和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家谱资源体系建设是指图书馆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编目、保存、研究和利用家谱,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家谱文献资源体系。其意义在于,有效保护和传承家谱文献,为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遗传学研究等领域提供丰富的原始数据和研究材料,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助力公众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公共图书馆家谱藏量方面,据 2018 年对29家省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调查:藏量较大的为上海图书馆约30万册、国家图书馆约10万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约4.3万册、浙江图书馆约2.7万册、辽宁省图书馆约0.55万册[1]。家谱目录揭示与影印出版成果方面,有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国家谱论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湖南图书馆编的《湖南家谱知见录》、无锡市图书馆编的《无锡地区家谱知见目录》等。家谱数字化建设方面,有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国家图书馆“中华寻根网”、辽宁省图书馆《清代家谱数据库》、青海省图书馆《馆藏家谱全文数据库》、湖北省图书馆《湖北地区家谱数据库》等[1-2]。近年来,各级公共图书馆在家谱的收藏和利用上均有较大发展,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有的图书馆存在家谱藏量较少、版本缺失、内容缺省、信息揭示不准确规范、开发利用程度低、数字化进程缓慢、服务方式单一、宣传滞后等情况,导致家谱的价值未能在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文献馆藏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使家谱的收藏与利用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价值[3]。
2020年,四川省图书馆参与《1949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编撰项目,承担馆藏1949年后家谱文献的联机编目和初审工作。该项目为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拟对各公藏机构和民间1949年以来编修的中国家谱进行收集、整理和编目,最终成果为开放型的基于数字人文技术的家谱服务平台和一部家谱联合目录[4]。为此,四川省图书馆对馆藏1949年后家谱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发现在家谱管理研究中存在收集方式比较单一被动、书目信息揭示不够准确完整、开发利用较为滞后等问题。本文拟就整理情况,从家谱收集、编目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探究图书馆家谱资源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供同行参考。
2024年第4期总第260期
1 四川省图书馆1949年后家谱资源体系建设概况
1.1 家谱资源体系建设现状
四川省图书馆始建于1912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现收藏有家谱约1200种3000册,其中1949年以前家谱约600种2000余册,涉及16个省份70多个姓氏,1949年后家谱593种827册,涉及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9个姓氏。这些谱牒中保留了大量的历代人口迁徙、人口政策、姓氏、亲属关系、基层社会组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是研究社会史、人口迁移史不可缺少的资料。
从谱籍地来看,馆藏1949年后家谱以四川籍为主,超过总藏量的60%,其中40%以上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19个市县,西部和西南部分布较少,凉山彝族自治州4种、甘孜藏族自治州1种,攀枝花市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无家谱入藏。这表明四川家谱的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在平原和河流附近,这与历史发展、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密度、人口迁移等有密切关系。成都平原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经济相对发达、交通较为便利、人口比较集中,为人口流动、不同地区间家谱的传播、保存和编修提供了条件;四川西部和西南部多山地高原,自然环境较恶劣,交通不便,人口稀疏,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家谱的保存和传承难度相对也较大。非四川籍家谱,则以重庆籍为最多,接近总藏量的10%,这与川渝两地的历史源渊有很大关系。
从时代上来看,四川省图书馆所藏1949年后家谱均纂修于20世纪80年代后,其中1980—1989年有3种,即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发行的《洪氏宗谱》、1985年的《万祀归宗:唐氏族谱(1~4)》和1986年的《石屯林氏上房家谱》,1990—1999年51种,2000—2009年303种,2010年以后430种。这与时代发展和国家的政治气候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家谱文献遭到大范围的损毁,家谱的编修和研究也被迫按下暂停键。80年代后,由于海外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以及政府对民间修谱的“不鼓励,不干预”政策,民间修谱和谱牒研究才逐渐恢复正常[5]。
从整理利用上来看,依据四川省图书馆文献管理规定,1949年后家谱由地方文献部管理,依普通文献著录规则著录,按中图法分类,在地方文献阅览室设置家谱文献专架,以开架方式提供读者查阅。而1949年以前家谱由古籍部管理,依古籍著录规则著录,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在古籍阅览室以闭架方式提供查阅。虽然目前会因家谱的分散管理给读者使用带来不便,但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
1.2 家谱资源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2.1 收集方式单一被动,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潘光旦《中国家谱学略史》言:“以宋以来之谱学与隋唐而上者相较,可得显然不同之若干倾向焉。其一曰谱学由官而私,由公开而隐秘。隋唐而上,私家多修一份家状,官家即多藏一份副本。郑氏(郑樵)《氏族略》序已具言之矣;至唐,撰谱之事犹直隶宰相。惟时版本未行,然秘阁藏本,在官者皆可见之,即私家者亦未尝不许借阅传抄。故绩学之士如王弘、刘孝标之辈,得洞窥其内容,而引为处世立说之助。五代而下,谱官便成绝响,永不复置。于是私家或不为谱,或为谱而各自作故,不相参考,浸淫以至今日,私记子姓,乃不能通示于人,人亦无欲观之。”[6]由是可知,宋以后家谱从官修转为私修,其编修收藏具有了私密性、随意性和空间局限性等特点,使家谱的收集利用十分不易。目前四川省图书馆家谱的收集方式主要为采购、征集和社会捐赠,其中60%左右是通过书商、二手书店、网店等购买,40%左右通过征集和社会捐赠获得,2020—2023年共入藏693册,年平均增量为173册。收集方式单一被动,收集数量和质量无法有效提高,给家谱资源体系建设带来较大的困扰[3]。
1.2.2 著录信息界定模糊,书目揭示受限
家谱著录是家谱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准确规范的书目数据信息,不仅可以让读者在查询时直接获得有效的信息点,极大地提高家谱检索的检全率和检准率,而且可以使图书馆在整理利用家谱时,获得某种家谱保存是否完整、卷次残存情况,同一谱续修的次数、支谱情况、馆藏数量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工作,如补采、复制、修复、影印再版等[7]。
目前,四川省图书馆1949年后家谱的著录标准为普通文献著录规则,但是家谱著录有不同于普通文献的特殊性,其不仅要著录书名、责任者、版本等一般文献著录规定的事项,更重要的是还要对谱籍地、堂号、迁徙源流、始祖、始迁祖、本支名人、纂修年代等家谱特有信息予以揭示,而这些信息的著录往往需要通过仔细翻阅家谱内容查找,并进行考证和鉴别才能确定。比如谱籍地、堂号,有的书名中没标注或标注不明晰,不翻阅考证就有可能漏录;又如家族迁徙源流、始祖、始迁祖等的确定,需要著录人员具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家谱知识和文字功底,通过翻阅、考证和概括总结最终形成文字,在内容提要项和附注项中录入,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出现错录或漏录,导致书目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家谱著录需要考证和鉴别的特点,导致著录的结果往往会因文献内容的复杂、理解和认识的不同而产生分歧,造成书目数据的描述存在一定差异,质量也有高低,给家谱资源的针对性保护和读者检索准确率带来一定影响。
1.2.3 服务方式单一,开发利用滞后
家谱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献资源,只有物尽其用才能充分展现其在公共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中的价值和作用。当前,家谱还停留在“重藏轻用”观念上,读者服务主要为提供纸质文献阅览和简单的书目查询,建成的家谱数字化系统多以文献管理为主要目的,存在知识服务能力不高、书目控制不规范、缺乏开放性和互动性等问题,既不符合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也不能充分满足读者对家谱知识的使用需求[4]。开发利用方面主要是以阅读推广为目的的家谱展览和文献推荐,如四川省图书馆举办的“寻根之旅——馆藏家谱特展”“寻根之旅——馆藏家谱推介”“宝树繁花——巴蜀家谱文化展”等,以及馆藏家谱目录汇编和家谱数字化,如四川省图书馆特藏资源平台《家谱》数据库收录有95种数字化古籍家谱。
因技术设备落后、缺乏专业人才和政策扶持、数字化进程缓慢等原因,
更深层次的定制服务,专题服务,二次、三次文献开发,家谱数据库建设,家谱知识平台的搭建等,
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或者说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系统化,使得家谱价值未能在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限制了家谱价值的挖掘和利用。
2 公共图书馆家谱资源体系建设思考
2.1 注重家谱专业化建设,完善家谱收藏体系
2.1.1 加强专业化建设,拓宽家谱收藏渠道
单一的采购方式和被动的等待赠送,使得家谱收集数量和质量难以把控,要有效地提高馆藏家谱的数量和质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一是组建专业团队,进行家谱鉴定、调研和实地走访,对于搜集到的家谱资源,进行详细的整理、编目和数字化处理,对于不能直接获得的家谱资源,通过录音、复制、拍照、扫描等方式收集归纳建档,以确保家谱收集的质量和完整度[8]。二是重视家谱的征集和捐赠,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抖音等现代网络媒介发布家谱征集公告,举办家谱专题展览和捐赠仪式,开展家谱知识普及活动等,进行家谱宣传引导,提高家谱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公众意识,从而扩大社会参与度,拓宽家谱来源渠道。三是通过建立家谱资源平台,接受捐赠者在线编修自己的家谱树和上传与自己家族相关的照片、文档、音频等资源[8],丰富图书馆家谱资源。
2.1.2 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丰富家谱收藏方式
家谱的收藏分散在图书馆、档案馆等公藏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和家族个人手中,加强与各收藏机构、个人的合作,推动家谱收藏整理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是形成家谱收藏利用体系的有效途径。区域一体化建设,由省级公共图书馆牵头,依托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联编平台、地方文献平台等,联合全省各级图书馆以及档案馆、家谱收藏研究机构、社会组织、民间家谱修编者等,进行家谱的收集、整理、存储、数字化和用户服务,以及家谱的普查和保护等,从而整合家谱资源,促进区域家谱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开发[9]。
2.2 注重家谱规范化建设,完善家谱管理体系
2.2.1 完善家谱编目标准,规范家谱书目数据
准确规范的家谱书目数据,不仅有利于家谱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共建共享,还能提高读者服务水平。因此,家谱著录不论是遵循古籍著录规则,还是普通文献著录规则,除了规则要求的必备项外,有助于家谱检索和研究的有效信息点都应著录,包括但不限于谱籍地、姓氏、书名、责任者、版本、附注、内容提要、装订、馆藏等各项信息。具体如下:
基本信息:包括谱籍地、堂号、姓氏、书名、责任者、出版时间、出版地、出版者、版本、装订、页数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家谱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以及家谱在不同时期的传承和变化情况。谱籍地的著录最好详细到省、市、县三级,且有古今地名对照,便于家谱谱籍的归属与统计,以及家族寻根与居住地的考证。
内容提要:简要描述家谱的主要内容,包括家族的源流、迁徙轨迹、始祖、始迁祖、世系图、名人名作、家规家训,以及家谱的卷目内容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认识家谱的结构和内容,快速获得家谱研究利用所需的信息。此项的著录难点在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源流等的确定,它需要著录人员仔细翻阅家谱,并结合家谱的谱序、世系图表等内容加以考证并概括总结形成文字,这对著录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4]。
附加信息:包括家谱的修谱次数、字派、特色、价值、珍贵性、读者评价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家谱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以及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应用中的价值。
收藏信息:包括收藏家谱的图书馆或机构的名称、索书号、存放位置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家谱的查找和保管。
2.2.2 深化技术应用,优化家谱编目方式
改变在工作单或单程软件上进行著录的传统方式,借鉴上海图书馆家谱联合编目系统建设经验,利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搭建区域家谱共享平台,采取“众包”的模式,让所有的参编机构能在统一的著录平台上进行著录、修改、上传,并及时讨论更正编目过程中的存疑条目,使家谱著录来源无限扩大、过程更便捷快速、编目准确率大幅提升[4]。同时,通过信息抽取、文本分析等技术析取家谱中的人名、地名、时间、重要事件等,完善原有的著录规则,形成新的元数据规范[10]。
2.3 注重家谱数字化建设,完善家谱开发利用体系
2.3.1 推进多元化智能化服务,提高家谱利用率
改善家谱资源以文献查阅为主的单一服务方式,通过快捷、专业、多元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和利用家谱资源,并乐于将自己珍藏或编修的家谱赠送给图书馆,促进图书馆拓展家谱收集渠道。一是建立集收藏、展示、研究、阅读、体验为一体的情景化立体服务空间,如家谱专架、家谱专区、家谱专题阅览室、家谱研修空间、AR姓氏墙等,为读者提供系统性、专题性的阅读体验和服务。二是通过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家谱研究能力和水平,邀请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等相关专业人士组建家谱研究专家咨询库等[11],打造一支由专业研究人员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家谱服务研究团队,为读者提供定制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修谱辅导服务、家谱文献数字化加工服务、家谱修复保护服务等个性化、深层次的专业化知识服务,充分满足读者查谱、修谱、研究、保护等多元化的需求,最大化地提高馆藏家谱的利用率。三是加快家谱资源数字化建设,应用数字人文技术,对家谱资源进行文本挖掘、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开发;引入GIS技术,建立高品质数字化家谱资源和文化共享平台;引入动图、3D技术制作家族地图、家族分支散叶动态图等,让家谱立体化、动态化[12];引入VR、AR技术,进行三维虚拟遗址绘图、文物虚拟复原等,对宗庙、祠堂、故居等进行重构[13],创造家谱虚拟空间,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阅读体验,从而实现数字化展示和交流,并为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智能化服务,为家谱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提高家谱的利用价值和研究水平。
2.3.2 开展家谱阅读推广活动,推动家谱文化的传承和研究
通过新媒体宣传、举办展览等多种方式加强家谱宣传,向社会传递家谱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激发更多人关注和热爱家谱文化,形成对家谱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家谱文化传承意义的广泛社会共识[2],从而主动参与家谱的捐赠和家谱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促进公共图书馆家谱资源建设和利用,推动家谱文化的传承和研究。
新媒体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形态,也为家谱的宣传推广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工具[14]。借助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高质量的家谱活动内容、推荐馆藏家谱文献、推送家谱资讯、宣传家谱文化,可以加快家谱文化传播速率,拓展家谱文化传播空间和扩大家谱的受众群体。此外,举办家谱专题展览、家谱文化节、家谱知识普及讲座、家谱专业级精准化培训,制作家谱文化宣传片、短视频,开展家谱文创产品开发,组织寻根问祖研学、家谱主题阅读行走等活动,均有助于家谱的活化利用,以及家谱价值的挖掘和发挥。
3 结语
家谱是特殊的地方文献,能够反映特定区域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文历史等信息,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在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质量,有效提高公共图书馆核心竞争能力,以及加强地域文化保护中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公共图书馆应高度重视家谱资源体系建设,加强技术支撑与规范化建设,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家谱收藏研究进行总体规划和深度开发,并对其蕴含的价值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1]邓艳丽.省级公共图书馆家谱收藏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8,40(8):84-88.
[2]陈小青.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家谱征集与开发利用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7):71-76.
[3]崔蕾.家谱收藏和利用与公共图书馆特色文献馆藏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42(5):10-12.
[4]顾燕.《1949 年以来中国家谱总目》著录规则的特点与编纂意义[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2(4):126-130.
[5]肖玲.广东海南两省家谱文献的收藏、整理及其特点[J].图书馆论坛,2006(3):214-215,180.
[6]潘光旦.中国家谱学略史[M]//潘光旦.潘光旦选集:第1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314-315.
[7]李莺莺.图书馆家谱文献的著录与保护[J].晋图学刊,2017(1):63-66,78.
[8]王春迎,王舒芳,姬恒,等.FamilySearch家谱资源数字化开发利用实践及启示[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3,19(8):34-43.
[9]许志云.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现状与变革[J].图书馆,2016(4):97-100.
[10]张钰桐,徐健.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家谱档案资源重构:价值、逻辑及框架[J].档案学研究,2022(5):94-101.
[11]刘萍.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实践与探索:以上海浦东图书馆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2(2):56-60.
[12]喻雯虹.公共图书馆家谱资源的阅读推广与文化传承[J].图书馆,2020(7):45-49.
[13]朱兰兰,薄田雅.数字人文视域下家谱档案资源多元化开发[J].浙江档案,2019(10):31-33.
[14]朱娅妮.锡伯族家谱价值开发探究[D].沈阳:辽宁大学,2023.
作者简介:
刘笑梅(1970— ),女,大学本科,副研究馆员,任职于四川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典藏部)。研究方向: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