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端午志

2024-07-11 07:23黄勇
中国铁路文艺 2024年7期
关键词:山民草药蛋壳

作者简介:黄勇,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济南局集团公司济南西机务段。作品散见于《中国铁路文艺》《人民铁道》《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齐鲁晚报》《大众日报》等报刊。

待到长白山上映山红开得绚烂时,一场端午雨如期降临,绵绵续续地倾泻了两三日,使得浑江的河水涨势汹涌。那快船上的铜锣鼓敲得令人心潮澎湃,热闹非凡的端午节也随即拉开了序幕。

端午节的晨曦里,燕子起得特别早。清脆的燕鸣声与不远处城隍庙飞檐下摇曳生姿的铃铛声浑然交响。比燕子起得还早的是母亲。一把木椅子靠背上,挂着一大把浸湿的稻草,旁边一盆用水浸着的粽叶,还有一盆泡好的糯米,母亲就坐在边上一个一个地包粽子。然后,从麦瓮里小心翼翼地取出鸡蛋,一个一个地放在铺有棉絮的筐子里。盛上半锅清水,放上洗净的鲜嫩艾叶和鸡蛋,一会儿的工夫,锅中的水就开了,艾叶把水浸染成了黄绿色,白里透粉的鸡蛋在水中欢快地跳着,就像玉石中镶嵌着粒粒珍珠。升腾的水蒸气夹带着艾香,溢满了整个房间,一直飘到了我的床上。

按照长白山的习俗,端午节的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艾草长了个大众脸,一身的白色绒毛比较好认,不似温室里的花木那样娇羞,说到底就是泼辣顽强,长白山里到处都有它们的影子。若是在绿意葱葱的时候采摘,那种清新弥漫的艾香可就美得不像话了。艾草人缘好,喜欢聚堆,成片生长着。它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仿佛是个班级。谁是班长呢?是长得最高的那棵吗?还是身披着白绒大氅、头顶露珠的那一棵……

早早把艾草拿回家,插艾一定要赶在太阳出来之前。奶奶拿起剪刀,在红纸板上剪了个钟馗系在艾草枝上,插在门楣、窗口上。那个红红的小人儿,一大把的胡须,手持桃木剑,将端午节的氛围烘托得格外喜庆,那红红的日子,就在前方等着你。

五色绳,无疑是童年记忆中最为绚烂的一抹色彩。端午节,将五色绳系在手腕上、脚腕上,可以预防五毒咬伤。母亲制作的五色绳,是用编辫子的方式编织起来的,绳上还串有事先打磨好的桃核,看着特别精致小巧。端午节的头天晚上,母亲将事先准备好的五色绳放在窗外,让露水打湿。然后,在我们熟睡之际,母亲会将五色绳系到我们手腕、脚腕上,以求得平安健康。见得玩伴,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伸出胳膊来比较,看谁的五色绳更漂亮。

端午节,学校照常上课。在书包里放上粽子,在脖颈上悬挂蛋络子。我沿着铁路线下面的小道行走,仔细呼吸着枕木里传来的浓厚沥青味。那两道长长的锃亮的铁轨,架在枕木上,枕木与枕木间隔着碎石,一直铺到远方。铁路线就变成了我眼中一条通往学校的别致的路。一阵阵粽香从书包里荡漾开来,醉着心呢。

记忆中,我们的学校是由城隍庙改建而成的。学校的大门也就是城隍庙的仪门,城隍殿改成了大教室,娘娘殿是老师的办公室,仪门至城隍殿的两侧有两排房间,那是我们读书的小教室。

教室的屋檐上,不知道是哪位同学插上了碧绿艾叶,每个人的书包里都散发出诱人的粽子清香。与平日里不同的是,同学们的脖子上都挂着蛋络子。络子是用七彩丝线编织的,前端是可以挂在脖子上的长长的线绳儿,后端是七彩丝线编的彩色穗子,中间的网子装上煮熟的鸡蛋,再把网子扎紧。听大人讲,端午节时,小孩子挂个蛋络子,身上就不会长疮生痱子了。起初,我觉得这是大人骗孩子的把戏,后来才知道,这是民俗乡风的传承,是对孩子寄予健康向上的美好希望。

同学们在一起玩儿,比的就是谁的蛋络子打得最好看。姐姐聪慧手巧,因而她给我打的蛋络子在同学中总是数一数二的。蛋络子挂上了脖颈,才算是真正过端午节了,才有了节日的那种快乐和愉悦。那时候,鸡蛋被视为珍稀之物,对孩子而言,一枚鸡蛋便是他们在端午节里的全部。那掌上的香,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这种快乐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满足。课间,与同学们碰蛋,看看谁的蛋比较硬。两人手里各自拿一个艾叶蛋,大头握在手心里,用鸡蛋的小头去碰撞对方的鸡蛋,谁的鸡蛋壳没碎谁就是赢家,接下来就是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可是没有一位同学能一直笑到最后。吃鸡蛋也是很小心的,敲去空头,并不把蛋壳碰碎。鸡蛋吃光了,用清水把蛋壳里面洗净,等到体育课时就派上了用场。

上午最后一节是体育课,按照当地的端午习俗,学校开始举行咬蛋壳比赛。比赛场地就设在城隍殿前的那个大水池子里。池子里的水清澈透底。地理老师说,这里曾是火山口的一处温泉,水里有什么什么元素;学校看门的王大爷说,那是城隍爷家的洗澡盆,泡个澡治百病……

比赛之前,照例是“熏五毒”的表演。女同学把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一手撑着一把绘着民间传说《白蛇传》的油纸伞,一手拿着点燃的雄黄烟。这雄黄烟一尺来长,圆筒状,里面装着雄黄。女同学似仙女般围着水池转了一圈,手中的雄黄烟冒出一缕淡黄色的烟雾,在宁静的空气中缭绕舞动,许久才渐渐散去。

咬蛋壳比赛是精彩的。每个班级选出五名水性好的同学参加比赛,规则是在水中只能用嘴咬蛋壳,手不能碰蛋壳,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取蛋壳多者为胜。校长用毛笔蘸上雄黄酒在每个孩子的额头上写了一个“王”字,然后将事先选中的十只空蛋壳放在水面上,敲响一面铜锣,比赛就算正式开始了。

参赛者迫不及待地跳下池子,被掏空的蛋壳,在水中既轻且滑,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它们游去。水动,蛋壳也随之漂去,因此总难追上它们。于是,便有同学用脚沿着池壁使劲一蹬冲了出去,再把头猛地扎进水中憋气,绷直的双腿快速地拍打水面,溅起一朵朵的水花。眼看着就追上那个蛋壳了,张口一咬,蛋壳又调皮地溜走了。咬蛋壳比赛要持续好久,围观的同学发出欢呼之后,每每又是叹息。当然,最后总会有同学咬住蛋壳的,于是大家欢呼,得胜者也获得一个作业本的奖励。

端午节的每个角落里都刻着我们的笑声。不参加比赛的同学,也可以得到一张红红的剪纸。当然,这也是我最高光的时刻。我骑在殿前那个石马的背上,上面爬了些藤萝,开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花。我一手拿着姥姥传给我的那把黄灿灿的小剪子,一手捏着红纸。那张红纸在我手里灵巧地翻转、挪移,剪子在纸上张张合合地游走,红红的碎纸屑如云霞般纷纷飘落,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出现了。再迎着阳光仔细端详,红纸片把阳光反射过来,脸上顿生一团喜气。轻轻地吹口气儿,那两张叠在一起的红纸,便分离成两张一模一样的图案,递到同学们的手里,让人爱不释手。那红火的剪纸,托起一个阳光灿烂的端午节。

早些年,每逢端午佳节,我们这里的城隍庙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城隍出巡仪式。届时,山民会用八抬大轿,恭恭敬敬地从城隍殿中请出城隍爷的雕像,隆重地在县城里走一圈。在百姓心中,城隍可以保一方平安。出巡的游行队伍,最前面由四人抬着两个铜锣开道;紧随其后的是红红绿绿的幡旗队伍……

游行队伍的最后面是高跷班。他们脚下踩着长木棒,手执烟袋、马鞭、彩扇,身着戏装,老的,小的,浓妆艳抹。有渔翁、媒婆、公子、小姐……嬉笑滑稽,人间烟火气也最浓。扮演“法海”的人脚下的木棒最高,虾兵蟹将要翻滚起扑打,脚下的木棒最矮。扮演媒婆的汉子,穿着女人长衫,戴着小帽,叼着长长的烟袋锅,脸上画着丑角的妆,薄眉拉眼儿,嘴角上还点着一颗黑黑的痦子。他把两个萝卜用绳子拴住,挂在胸前,扭起高跷来,萝卜来回直晃,见围观的人多了,就手拿起萝卜咬上一口,引得人们哄堂大笑。

要去浑江渡口,百草药市是必经之地。百草药市的街道是用石板砌成的,它的岁月可以从磨得发亮的石板和上面的马蹄印看得出来。石板路两侧是一些中草药摊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更远的地方,大都种植着草药,有种在矮棚里的人参、成垄的桔梗、满地的五味子,它们被高高低低的绿树和灌木包围着。

在长白山的山林里,据说,端午节前后采摘的草药药效最好。卖草药的山民一大早从山上聚集到这里,他们的衣服上还沾着草药和露水的味道。在端午节,所有的草药都有了健康平安的寓意。头裹着灰色毛巾的卖药人,放下草药担子,从筐里掏出个马扎支好坐下,一会儿就把眼前十几种草药收拾利索,捆扎整齐。它们被放在荆条筐里、草席上,享受着蔬菜的待遇。每每有顾客问起,卖药人都会堆起满脸笑容,主动给顾客介绍草药的品质。他们乐呵呵地与赶药集的人聊天,哪怕是买一两棵草药,卖药人也会主动搭讪。

常年生活在长白山的山民,大都认得几味中草药。谁有个头疼脑热,跌打损伤什么的,在山林里就地取材一把中草药,熬成药汤喝下,病很快就好了。这种民间中医文化世代流淌在山民的血液里。

集市上的草药品种还真不少,桔梗有点像胡萝卜,既能入药也可以腌咸菜吃;何首乌像生姜,只不过颜色黑了些,可以乌发……最夺人眼球的是人参,讲究个五形——长条须、线芦、老皮、螺丝纹、毛体根。挖参是个细致活,根须断了,人参的价钱就会降低。在百草药市上,品质好一点的是林下参。养参人会在山坡上播上人参的种子,经过三五年至十几年的自由生长,林下参就可以采挖了。

当然,还有些做大生意的中草药店铺,屋檐上高挑着四方白布的膏药招牌。前面是药铺,经营各种药材,高高的黑漆柜台,木头抽匣中装满了珍贵药材,熟练的掌柜使用精确的戥子细心称量药材,墙角摆放着用于研磨药材的碾槽和捣桶。后院是作坊,晒药制药。还未踏入院中,浓浓的中药味便扑面而来。很多药材需要经过炒制、炮制、蒸煮、晾晒,才能成为药品。由此散发出的阵阵药香,弥漫于整个百草药市。

进了药铺的买主,打量着各种药材,看看成色,品尝药性,仔细辨别,生怕吃亏上当。药铺掌柜则夸赞着自己家药材的质量,买卖双方把手拢在衣袖口里比画着价钱。买主:“俺真想买!”掌柜:“我真想卖!”买主:“俺高高手,您降个价。”掌柜一跺脚:“得嘞,我赔本赚吆喝。交个朋友,给您这个价!”两人又在衣袖口里比画一番。然后,双方击掌:“成交!”

就连不懂中草药的山民也要在端午节买一点草药做香包。临近端午节,药铺就将一些具有芳香气味、除湿功效的药材磨成粉末,包成一个个小纸包,只要顾客说是缝制香荷包的药粉,掌柜就知道,三分钱一包。这时,姐姐就会掐几朵凤仙花,伸出十根春葱似的手指,把指甲染得红红的,然后拿起钩针用丝线给我钩香包。在心形香包里装上药粉,再缝两片用绿色的布剪成的叶子,下端再缀一把小扫帚,一枚香包就做好了。小巧玲珑的小扫帚只有拇指大小,惟妙惟肖。据说,小扫帚是用来扫除疾病的。每年的端午节前,姐姐都要做好多香包。于是,蚊帐里、口袋里、书包里,甚至家里小黑狗的尾巴上也系着个香包。端午节,祈求平安是永恒的主题。

端午节,赶戏会是长白山的传统。只要锣鼓一响,再稳的人也休想坐住,一家人扶老携幼倾巢而出,喜气洋洋地涌向浑江渡口听戏唱戏。

赶戏会的山民穿过熙熙攘攘的百草药市,就是浑江渡口了。这里是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小吃摆放在道路两旁,卖东西的吆喝声、山民的说笑声交汇在一起。那些挎篮的、肩挑的商贩也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变戏法似的拿出各种特色食品。从凉粉、切糕,到包子、芝麻棍,直吃得山民心花怒放。

渡口上泊着一艘楼船,漆得花花绿绿的,像一座水上戏台。一阵锣鼓声起,演出就开始了,生旦、净末相继登场……穿着戏服的才子佳人在“帅出”“将入”那两个门里进进出出,丑角在船头翻着一连串的空翻,山民的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听罢谯楼帮漏声,西楼惊醒赵美蓉。看看眉头睁双眼那,打量着门外放光明。今逢十五逛花灯,我和宝童去观灯……”饰演赵美蓉的是一位漂亮的二人转女演员,穿着戏服,脸搽得粉粉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戴着亮闪闪的头饰,穿着小巧的绣花鞋。那扮相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孩子们最爱看的是武戏。武戏着重于“打”,人物一出场,就是十几个小空翻。一阵开场锣鼓敲罢,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便出场了。她使用红缨枪与辽军对阵,刀马功夫十分了得。左右手扔枪,双脚前踢枪、后踢枪,最后躺下蹬踢枪。红缨枪缓慢飞落到对方手中,又被扔回来,枪缨子洋洋洒洒地画着弧线。穆桂英又是翻跟头,又是大转身,观者眼花缭乱。山民沉浸在戏里,与戏里人物同喜同悲,叫好助威。

戏场成了孩子们嬉戏的乐园,成了青涩恋人“人约黄昏后”的会面地点,也成了未婚男女相亲的地点。张家的女儿长大了,李家的儿子也到了成亲的年龄。这个时候,说媒的人就走上门来,约定双方在浑江渡口看戏“相暗亲”。“相暗亲”是这里的习俗。媒人事先把男女双方及其基本的家庭情况都做了交代,相亲时双方远远见面不说话,成与不成,没有关系,免得尴尬。媒人在戏台与女方家人见了面,互相寒暄。随后,拉着女孩的手,朝不远处一指,说:“闺女,你瞧这李家的大小子。”恰巧对面李家的大小子也往这边看,两位青年的目光接触了极短的一瞬,惊慌得赶紧避开对方的视线。双方的脸一下子变成两颊绯红,好像春风吹开的桃花,又似夕阳下的晚霞。

等赶完了戏会,抢鸭子的重头戏就开始了。浑江里疏疏落落地散几艘花船。甲板上放了一排竹笼,里面都是活鸭子,金绿色的头,颈上有一圈灰白色的羽毛,亮晶晶的眼睛满是惊奇。大概是听到江岸上的喧嚣,它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伸长脖子,歪着脑袋,侧耳倾听着什么。直到没有了惊奇,鸭子才嘎嘎叫上两声,用嘴梳着身上的羽毛。

浑江两岸挤满了围观的看客,浑江渡口站着等待抢鸭子的水手,他们赤着上身,任凭阳光轻抚他们黝黑的皮肤。水手的额头上用雄黄写着“王”字,相传这样做能够驱散蛇虫。

抢鸭子的竞技场设在浑江水面上,不知道是谁敲响一棒铜锣,花船上的人将一只只鸭子抛向空中,鸭子凌空扑腾着翅膀,惊恐地叫着,扑腾到水面。短暂的惊慌后,鸭子才划起水来。那些抢鸭子的水手早已按捺不住,飞身跃入水里,滑水时轻盈得如同掠水的小燕儿。一时间,河水翻腾,惊起漫天水花,似春雨飘洒……

水手们中流击水,各显泅水技能,争抢着一只只寓意好彩头的鸭子。在飞溅的水花中,鸭子们四处逃窜,纷纷潜入水中,一会儿又在不远处露出一个个小脑袋。眼看一只绿头鸭游向了自己,划着渔船的渔夫也甩了褂子,站在船头,两手前伸,人头朝下,倾斜着身子,犹如一只俯冲下来的鱼鹰,直入水中。随着鸭子的惊叫声和扑翅声,绿头鸭的颈项已在渔夫手中了。

渐渐地,天边的火烧云出来了,红色向四下蔓延着,蔓延了半个天空,一层层逐渐淡下去。浑江的水也被夕阳染红了,像巨大的红绸在水中漂洗。不时,有抓住鸭子的水手雀跃出水面欢呼,心满意足地往岸边游去。他准备回家把这只鸭子做成美味佳肴,与家人共享一顿充满传统节日氛围的端午晚宴。

猜你喜欢
山民草药蛋壳
山村秋日
本草药名中的避讳
草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蛋壳变变变
神奇的小蛋壳
致山民
史上最难撩的四大星座
蛋壳与拱桥
悬崖上的“女鬼”
山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