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供应链减损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4-07-10 19:20伏开放刘禧晴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减损对策

伏开放 刘禧晴

摘要:粮食供应链粮食减损问题在中国是一个长期受到重视的问题,每降低1%的粮食损失率,就能挽回数量相当可观的粮食。目前学者对粮食供应链、粮食损失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粮食收获、储存环节,针对粮食供应链全链条粮食损失和数字领域在粮食供应链中的应用的研究比较少。文章综述了众多学者此前对粮食在各环节的损失率和总体损失率的研究,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导致粮食损失、浪费现象,针对目前中国粮食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粮食供应链减损对策。

关键词:粮食供应链;减损;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104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GD23YGL17);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2020GZGJ163);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项目(2021TSZK012);广东省教育厅特色创新项目(2022WTSCX078)。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food supply chain impairment Fu Kaifang, Liu Xiqing

(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1 )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grain stop loss in grain supply chain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for a long time in our country. Every reducing the grain loss rate of 1% can recover a considerable quantity of grain. At present, scholars research on the grain supply chain and grain loss mainly focuses on the grain harvesting and storage process, and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full chain grain loss of the grain supply chai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grain supply chain. The article refers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of many scholars on the loss rate and overall loss rate of grain in various links, combined with some phenomena that lead to grain loss and waste in real life, and proposing measures to reduce losses in the grain supply chain in China.

Key words: grain supply chain; stop food loss; strategy

粮食作为一国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和粮食流通,事关重大,而粮食供应链是粮食流通的重要方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 954.1亿kg,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6 500亿kg以上,即使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我国粮食种植面积依然稳步扩大,夯实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然而,我国不但是全球粮食产量第一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我国每年仅大豆单产量就远远落后美国、巴西等国家,豆类进口的对外依赖程度十分之高。粮食损耗和粮食浪费也在国内分别以产后储运和餐桌浪费的表现形式频频上演。据了解,每年浪费1 700万t以上的粮食,相当于3 000多万人全年口粮的浪费,粮食收储、运输、加工等环节每年损失350亿kg以上,粮食全产业链损耗率累计达10%以上[1-2]。据FAO[3-4]估计,全球谷物损失量和浪费数量超过全球谷物总产量的30%。

粮食供应链中,储运过程中的粮食损耗每一年的统计数量都令人触目惊心,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士对这个关系到人类发展根本之一的问题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去研究,以期一步步缓解或解决这一问题。Andrea等[5]从5个方面阐述了节粮减损所面临的五大挑战,其中指出消费者对粮食保质与变质的概念混淆等有关粮食损耗知识的普及率低下可能导致更多的粮食损耗。Chaboud等[6]通过探索哥伦比亚的卡利番茄供应链后发现,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进行结合,能够降低粮食损耗率。国内一些学者通过实践试验的方式来研究粮食损失的原因以及减损的可行性对策。刘振有[7]认为,采用机械通风取代人工倒仓、科学选择通风时间和低温杀虫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粮食的储存损耗。王若兰[8]对河南28个粮库调查发现,入库方式、仓容技术应用、仓容性能、仓容害虫发生、粮热等多种因素都会对仓容损失率产生影响。韦文生[9]发现,采用离心风机和雾化机相结合的增水调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储粮损耗过大的问题。罗智洪等[10]认为,采用轴流风机与混流风机相结合的通风降温技术可以达到储粮减损的目的,并且在储粮过程中控制粮食水分的减量,在保证储粮质量的同时,还可以适当提高储粮质量。刘加华等[11]分析了中国粮食收储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梳理了粮食收储体系改革路径,给出了粮食收储环节的节粮减损策略。王舒娟等[12]针对粮食流通环节的浪费,提出了流通环节减损节约的对策与建议。

尽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粮食供应链减损的研究较多,但却鲜有在数字化方向上的研究,且均在作业方法和作业人员的技术上有研究和改进,对于数字控制以及其应用范围的提及则相对少。近年来,数字化技术逐渐成熟,应用范围逐步扩大,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监控监管的技术有了极大的进步,因此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粮食减损是一个新的突破口。

1 粮食供应链中粮食损失的现状分析及主要对策

粮食供应链是指上、下游各组织在粮食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形成的网链结构,从粮食生产资料的采购到粮食的生产和加工,最后到向最终消费者提供粮食和服务。何秀荣[13]认为,在粮食的数量安全上,粮食的单产增产很难通过科技手段来提升,多年来的粮食单产增产估计为1%,但是粮食产后各环节的损耗与浪费均超过5%,通过粮食产后环节减损的方式来节约更多粮食,相当于变相增产,而且实施起来也比研究粮食增产轻松得多。

我国目前粮食供应链可以用图1来简单概括。粮食生产者收获粮食后,交由粮食加工企业、粮食购储企业等相关企业以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最低价收购、加工,然后向合作的粮食品牌商发送成品粮或者原粮,粮食品牌商则通过农贸市场、线下零售门店、大小商超、官方线上旗舰店、拼多多等平台向消费者出售粮食,整个过程由各物流服务商提供粮食物流运输服务,而全供应链则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信息共享。

1.1 粮食供应链中粮食损失现状

我国粮食供应链中粮食损失主要体现在产后储存、加工、运输以及消费环节。曹芳芳等[14]发现,其中消费环节中,中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5%,农户的节粮减损意识不强,对供应链头端各阶段的粮食损失认识不清晰、收割方式不科学、收购价格低等因素也影响了作为节粮减损重要对象之一的农户在粮食减损上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减损措施的实施。

据陕西省宝鸡市农业和农村局在2021年对一些合作社的调查显示,小麦大田机收最高损失率可达5%,平均损失率约为2.5%。此外,收割机作业时间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机收损失率,产后储存、烘干等多种因素也会影响农户对粮食产后环节损耗的判断和措施,使粮食产后各环节的节粮减损面临多方掣肘而无法正常、顺利开展。

粮食流通环节的行政限制,也加大了粮食的流通损耗。交通部门的限免关卡限制、卫生安全部门限制、相关检测部门限制均会导致一定浪费。在现实中,装载有粮食的运输车辆在通行绿色通道关卡时,有时因为粮食种类等不符合规定被拒绝放行,收购商无法及时将粮食运往指定市场,导致收购的粮食无法正常进入供应链中,从而导致因时机延误产生的经济损失和粮食损失。

国内部分研究者通过不同的调查方法(表1),对国内不同粮食对象的各个环节的损失率进行研究。表中粮食主要是指我国生产的3种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研究人员通过农田试验、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分别调查了国内小麦、水稻和玉米在粮食收获环节的损失水平,分析并推算出以上三者在收获环节的损失率为4.715%、3.02%、2.74%[14-16]。另有研究人员分别通过物质流分析和对农户访问调查的方式,推算出1999年江苏省产出的水稻、玉米、小麦在各产后环节的总体损失率超过16%[17],而在2016年国内粮食在各产后环节的总体损失率约为7.9%[18]。朱聪等[19]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对国内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损失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粮食损失最多的环节依次为消费、收获、储藏环节,分别为5.00%、3.10%、2.20%,随后指出,2015年我国农户储量的比例占全国储量的10%左右,且农户的平均储粮损失率约为8%,在假定近5年我国农户储量占全国储量的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我国每年在粮食储存环节损失的粮食约为1 355.26万t。

在粮食运输方面的损耗,周冠华等[20]收集数据估算得出2021年我国进入粮食运输环节的粮食约为47 800万t,并指出其中约有450万t国际标准杂质不应计入粮食损耗。随后通过对粮食运输损耗的详细定义,将我国粮食运输损耗分为“除杂”损耗和“装卸”损耗,并收集数据估算得出,2021年我国粮食运输中发生的除去国际标准杂质的粮食损耗量约为107.5万t,其中“装卸”损耗总计约54.5万t,而“除杂”损耗总计约53万t。

1.2 对粮食供应链中粮食损失现状的分析

对以上粮食损失现状的分析,主要可以用图 2来简要概括。农民对节粮减损的概念认识不清,这个问题会直接导致农民对粮食损失量的判断失误,不仅会影响到农民在收获粮食时对收获方式和态度的把握,而且在粮食收获后的烘干、储存、运输、消费等环节,农民对粮食损失的判断也会受到影响。不利于节粮减损工作在粮食供应链头端的落地和展开。

现阶段农民大多超过50岁,大多对种粮选种并不了解,不会挑选具有优良性状的粮种进行耕耘播种,在粮食收获季节,因为粮种性状较劣、遭遇突发的恶劣天气双重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也不在少数,除去恶劣天气的原因,农田病虫害、老鼠啃食、飞禽偷食等原因也会造成粮食的额外损失。

道路运输中通行关卡时被拒而被迫停止粮食运输导致的粮食损失,是由于道路运输等相关部门对各地方法规标准不一以及种类缺漏等不完善以及物流承运商对相关法规不熟悉导致的。同时,其中也不能排除由于粮食供应商对自身成本的错误估算而做出导致粮食损失的行为的原因。

运输阶段的实际损失率通过计算后相比其他环节的总体损失率小,但是包含国际标准杂质在内的总体损失率依旧高于1%,且因为运输规模大、基数大的原因,在运输阶段损耗的粮食数量也不容忽视。这部分损耗一般与工作人员未按章程标准操作、站点码头的软硬件设施环境、除杂流程不规范以及道路运输规范管理力度不到位有关。

在粮食浪费这一环节,从环境署公布的报告上可以发现城乡人均浪费粮食的数量天差地别,这可能是由于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导致的,但是也不排除是因为调查方式不同和考虑因素不同导致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差异。据统计,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 412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931元,仅为城镇居民的39.93%,城乡之间的土地规划和发展也大相径庭[21]。因此,不排除消费者因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而过度消费粮食导致浪费粮食数量上升的可能,这一方面与农民节粮减损意识不强造成的粮食流失有同源性的关系。

在粮食储存阶段,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已经逐步由国家承担了大部分的储粮任务,但是农民自有储粮是不可避免的,且由于储粮管理方式落后,农民自有储粮的损失率一般比较高,尽管在国家储粮比例中占小部分,但是依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粮食损失。另外,私营企业和个体粮食经营户的仓储条件一般落后于国有企业,因此这两者的储粮损失率对比国有企业的损失率会相对偏高。

1.3 当前国内粮食供应链减损措施与成果

“十三五”期间,以陶佩君为代表的专项课题组,于2018年入户实地调研了河北省的玉米、小麦两种农作物规模化机械收获和农民自储粮的损失情况。针对两种作物产后损失严重的问题,采取严格控粮控水等多种储粮技术,将性能好、玉米产后储藏损失降低2.4%的“新型储粮装具”在示范期满8个月时推广到农户。该课题组以“仓壁保温+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检测”为核心,同步推广的玉米小麦产后储存损失降低2.73%;“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输技术装备”项目组针对我国北粮南运集装箱运输方式,运用“物联网+”、识别技术与检测技术升级、物流溯源、集装箱装卸技术升级、质量安全运输、装卸设备升级等多种技术升级与集成创新方式,以“物联网+”、识别技术与检测技术升级、物流追溯、集装箱装卸技术升级、集装箱运输方式升级开展原创集成工艺5 项、专项技术22项、相关设备12台(套)的“物联+”“识别技术与检测技术升级”“物流溯源”“集装箱装卸技术升级”;我国自主研发的平房仓横向通风成套储粮技术,已在全国100多个粮仓推广应用,累计储粮300多亿kg。我国各类专项研究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多项成果,包括水稻保鲜储藏损失控制在1%以内、烘干储粮能耗降低20%以上、通风换气损失在0.3%以内等。

2022年,江西省针对水稻秋收减损,组织超过6 800名农机手进行机收减损技能培训,通过高度的标准化作业、科技攻关等措施,实现各地机收减损。运用这样的方式,江西省省内夏粮和早稻的机收损失率也降低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山东平原建造了一批同时具备烘干、仓储等多种功能的服务中心,运用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和精准防控技术,将玉米产后损失控制在1%以内。江西省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加工等多种方式,极大减少稻米加工损失,部分企业通过碎米回收利用等多种措施,将粮食加工损耗从8%降低到2.5%。粮食消费环节,全国各地不断推进节粮减损系列的活动和规范餐饮行业标准,积极从消费环节中抢回被浪费的粮食。

2 粮食减损的对策与建议

2.1 提升供应链头端知识技术水平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重要人力资源,农民对粮食减损的概念是否清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对粮食损失的态度和行动。我国大多数种粮农民的学历偏低,对粮食减损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且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大多数农民考虑到成本问题,一般会选择成本低、效率低、损耗高、风险高的方式处理收获后的粮食,例如选择露天晾晒刚收获的谷类粮食。增加对农民相关知识的科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粮食收获环节包含有种粮选种、提升种子出苗率、播种方式、降低粮种播种损失等大量专业的知识,这些都是一般农民接触不到的,要想让供应链头端主动减低粮食损耗率,派遣专人团队下乡免费教学、开展农业知识科普是必要的手段。以拼多多为例,建立了“多多大学”和合作社,瞄准新农人的培养和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切实降低了收获环节的流失率,效果显著。因此,当地政府应当争取调拨专人专款针对当地农民进行相应的培训和科普。

供应链头端的技术水平需要与人员的知识水平同步提升,当地政府、线下合作社与线上合作平台可以投资、出资帮助当地种粮单位联合打造农业可视化物联智慧系统,从大规模种粮单位开始,逐步实现当地粮食生产与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来使低产田进一步增产减损。

2.2 建立大型区域型线上可视化管理平台

粮食供应链中的收获,很难在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持续追踪,更容易单独计算整体损失率,但其针对同一条粮食供应链的粮食全过程损失率,则很难计算出来。当前阶段,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开始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对建立供应链一体化一站式透明化管理有了极大的技术支撑与帮助。

利用国家的权威和力量,从国有企业开始,引导各大企业联合建立超大型线上透明化管理平台,由各大企业以及供应链各参与节点对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这将有助于了解供应链中粮食损失的更细小的环节,以便针对该环节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也将更好地体现出每一条供应链中每个节点的粮食浪费程度。

如表2、图3所示,借鉴拼多多“农田云拼”的思路和经验,将各种相关资源纳入平台,可以将卫星定位系统和图像系统接入平台,借助卫星监控的力量,辅助“互联网+”、“物联网+”、红外遥感技术、热成像技术等高端数字技术、物理技术以及结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田云拼”、农田云针对农田建设、粮食收获和储运加工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对特定区块农田面临的降水、空气湿度温度、虫鸟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土壤湿度温度及相应的防灾减灾、保农保粮措施等气象数据进行检测预报,做到实时监测、实时分析。对未来48~72 h的精确预报和预防,在技术关键点难以下降的情况下,能够系统、长期、稳定地控制和降低粮食损失率,进一步拓展粮食供应链减损潜力空间。

在图3中,以供应链头端粮食收获环节为例,该环节包括粮食生产以及收获作业,农户、合作社等粮食供应链头端节点应针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生长环境等进行检测评估,通过正反馈机制合理调节粮食种植行为,比如施肥比例调整,土壤湿度干燥时依据制定的标准精细化局部增湿,病虫害密度达到打药标准时依据密度指标进行精细化局部打药等。这些都需要足够的数字技术对建立起来的智能农业系统作支撑,适用于大规模种粮单位。随着种粮单位规模的减小,其对数字系统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人工干预达到数字系统干预的目标指标也越来越容易,此时需要农户具有相当专业的农业知识对粮食作物进行科学管理、科学作业,因此依旧需要政府、粮食相关企业等协同合作对中小规模种粮单位进行农业知识培训,进而将粮食损失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再以粮食运输环节为例,需要“互联网+”、“物联网+”、遥感定位技术、热成像技术、红外线成像技术、精细化动态捕捉系统、云端数据共享、实时通信技术等高端数字技术作为支撑,才能在运输中监控到粮食安全和运输安全。将粮食运输途中各环节储藏要素,以及粮食运输途中的天气情况预报等运粮车内储备空间数据,以数字形式上传云端,共享到监控节点,对粮食损失预报结果实时进行合理调整,并利用政府部门和节点企业的相互协作,使关键措施有效落地,进一步减少粮食运输途中的损失。

这样让平台覆盖区域内的所有企业都参与到“监控—研究—改进—监控”的螺旋式改进管理体系中,也可以避免像拼多多这样只能监管线上平台而无法具体、及时地落实有效措施从而导致看着粮食白白损失的情况,此外还可以避免私营企业无力打造、管理、维护平台等问题的发生。这个平台可以从区域型开始建立,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更新,未来将会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型的超级线上管理平台。

2.3 完善相关法规,强化软硬件设施建设

地方应针对绿色通道制定更加完善的免收费标准,避免出现因无法通过绿色通道导致运输车辆司机返程产生的粮食损失,针对相关标准应做到应免则免,需要收费时需要说明、解释相应的政策法规。运输车辆司机和地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应向当地有关部门咨询清楚具体的规定再行提供物流服务,避免出现物流资源浪费和粮食损失的情况。

在粮食物流运输过程中,装卸中出现的撒漏、破损等问题,多与经营者、场地设施设备有关。相关场站码头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加强,经营者技能培训、理念培训等加强,都会对减少粮食在装卸过程中的损耗、破碎现象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2.4 改良加工技术

国内加工企业中,存在过度加工、加工技术落后等情况的不在少数。加工过度导致粮食流失过多的营养,造成营养价值与销售价值不匹配,可能会导致粮食难以销售而造成浪费。加工技术落后、流水线设计不合理将直接导致企业加工能力减弱,对具有时效性的粮食进行加工很容易造成粮食来不及加工而发生质损,进而产生粮食损耗。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引导企业自主改进改良加工技术,通过建立、完善相关法规来约束过度加工的发生。针对粮食加工产生的边角料等,需要引导企业自身或者第三方企业完成副产品加工或回收,减少粮食加工产业造成的粮食损失,并创造额外的经济价值。

2.5 引导促进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

通过科学引导居民膳食结构的转型升级,以节粮减损观念为核心编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健康膳食书籍,推动节粮减损的概念逐渐融入居民的日常饮食观念,从居民的根本生活保障入手,改善营养过剩、粮食消费过剩的问题,进而减少消费环节的粮食损耗。

3 结 语

回顾了我国粮食供应链中粮食损失的基本情况,指出其中有关粮食收获、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的粮食浪费现状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从当前国内外针对粮食供应链中粮食损失的研究成果中,发现其中大部分学者钻研于粮食收获及储藏环节的损耗,且现有研究成果大多聚集在粮食供应链的价值链前端(收获、储存环节)而不在后端(销售、消费环节),而在数字领域内对粮食供应链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情况可能有所改变,如何及时捕捉到这一变化,不能一味地只靠农业普查等费时费力费财的做法,建立一套可行的可囊括相当大的社会资源的针对粮食供应链的数字可视化物流平台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本文结合现阶段中国粮食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以其整合社会化物流的“新物流”技术平台为支撑,以拼多多首创的“农田云拼”模式为例,为其物流保驾护航。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大区域内的乃至全国区域内的粮食供应链线上一体化可视化管理平台的建议,试图从数字领域将管理系统和作业系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并举例粮食收获、粮食运输两个环节的部分技术措施加以说明,希望以此通过高端数字技术来推进、解决全国范围内节粮减损措施难以落地实施、落地效果不佳和部分地区节粮减损潜力空间可能不足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行新闻通气会 [EB/OL].(2021-05-23)[2023-09-30].http://www.scio. gov.cn/xwfb/bwxwfb/gbwfbh/lshwzcbj/202207/t20220716_ 235196.html.

[2]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节粮先减损 粮食产后损失如何减少[EB/OL].(2021-06-09)[2023-09-30].http://www.lswz.gov.cn/ html/zt/kjhdz2021/2021-06/09/content_266101.shtml.

[3] FAO. Food wastage footprint: Impacts on natural resources[R/OL].(2020-04-23)[2023-02-12].http://www.fao.org/3/i3347e/i3347e.pdf.

[4] FAO. The 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9. Moving forward on food loss and waste reduction[EB/OL].(2019-10-14)[2023-02-14]. http://www.fao.org/publications/sofa/2019/en.

[5] ANDREA C, MARCO S , MAXIMO, et al. Reducing food loss and waste: five challenges for policy and research[J]. Food Policy,2021,98:101974.

[6] CHABOUD G, MOUSTIER P. The role of diverse distribution channels in reducing food loss and waste: the case of the cali tomato supply chain in colombia[J]. Food Policy,2021,98:101881.

[7] 刘振有.粮食储备库机械通风保粮[J].粮油食品科技,1998(4):7-9.

[8] 王若兰.河南省粮食储藏损失现状及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34(3):38-40.

[9] 韦文生.粮食出库前避免储粮水分损耗的试验报告[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1,27(5):55-56.

[10] 罗智洪,卢兴稳.粮食保管过程中损失损耗的发生因素及减损降耗措施[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4,30(3):4-6+38.

[11]刘加华,高长尧,史成刚.粮食收储环节的节粮减损策略[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1,46(3):11-13.

[12]王舒娟,赵霞.中国粮食流通环节减损节约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5,40(4):3-4+25.

[13] 何秀荣.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政策[J].群言,2021(5):4-7.

[14] 曹芳芳,黄东,俊峰武,等.小麦收获损失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1135户小麦种植户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8,39(2):75-87.

[15] 黄东,姚灵,武拉平,等.中国水稻收获环节的损失有多高?:基于5省6地的实验调查[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8):1427-1438.

[16]郭焱,张益,占鹏,等.农户玉米收获环节损失影响因素分析[J].玉米科学,2019,27(1):164-168.

[17] 曹宝明,姜德波.江苏省粮食产后损失的状况、原因及对策措施[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9(1):21-27.

[18] 高利伟,许世卫,李哲敏,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损失特征及减损潜力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23):1-11.

[19] 朱聪,曲春红,王永春,等.中国粮食全产业链的损失与浪费研究[J].农业展望,2022,18(8):76-83.

[20] 周冠华,李圣军.我国粮食运输损耗情况探析[J].中国粮食经济,2022(4):37-40.

[21] 国家统计局.居民收入水平较快增长 生活质量取得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九[EB/OL].(2022-10-11)[2023-09-30].https://www.stats.gov.cn/ xxgk/jd/sjjd2020/202210/t20221011_1889192.html.

猜你喜欢
减损对策
合作社成了『粮保姆』每公顷地减损500斤
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取得十项减损共识成果
诊错因 知对策
节粮减损,讲好中国“粮”言
科学减损就等于绿色增产
粮食保管过程中的损耗因素与减损对策研究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