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琅婷
摘 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心智特征的体现。教师可紧扣学习活动观,运用思维导图等6种可视化图示工具开展英语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改背景下,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对思维发展和知识建构之间的理解,同时需要加强相关案例库的建设,通过专题讲座、共同教研、集体备课和骨干引领等方式培训教师,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思维图示类型和绘制方法。
关键词:学习活动观;思维可视化;思维品质;情境教学;思维追踪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4-0108-07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由原来的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向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要素,思维品质首次被明确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1],凸显了培养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心智特征的思维品质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2],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发展思维品质需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引领。
《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策略运用[3]。教师可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途径,结合可视化工具整合语篇中的内容、思维和语言三大支点,使学生在理解语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语篇的内涵教育意义,发展多元思维能力。
一、思维可视化的内涵与意义
思维以其抽象的形式隐性发生于人脑中,常常被忽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愈加重视对发展学生思维的培养,思维教学得到重点关注,研究者开发出各种有助于思维教学的工具和方法,使用这些工具和方法能够将隐性的思维显性化、可视化,使得隐性的思维得以关注和训练。思维可视化即通过任何可观察的形式来实现记录个人或群体的思维、问题、推理或反思的过程[4],可利用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实现隐性思维显性化[5]。思维可视化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实现:运用全身的各种感官等具身体验对语篇进行可视化理解,如思维追踪、静态画像;通过图形组织信息、概括话题等视觉表征呈现对语篇的理解,以体现学习过程和结果[6];通过“问题链”和“问题序列”等语言层面呈现出思维可视化的路径,发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可视化教学具有多重意义。首先,思维可视化教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动态过程,应用形成性评价,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其次,思维可视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以及信息收集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思维可视化教学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教师通过运用视觉元素,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六种常用的思维可视化图示工具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思维可视化图示工具帮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重新整理编码和建构,学生在思维可视化图示工具的帮助下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多种思维品质的发展。运用思维可视化图示工具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不同的图示工具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促进认知建构也有不同的作用[7]。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思维可视化图示工具有:思维导图、KWL表、括号图、弗瑞尔模型、圆圈图、T型图。
(一)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是一种借助图形组织思维的实用工具。该图模仿人类放射性思维的模式,以主题作为起点,主要分支向外辐射,形成一个结构化的网络。思维导图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展现了思考过程,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可视化的图示,从而清晰地揭示概念、观点、事实以及细节之间的内在联系[8]。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弄明白文章的架构,更好地收集零散信息,从而深化理解和加强记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KWL表
KWL表是落实基于生成性学习理论构建的KWL阅读策略的辅助工具。K(What I know)代表学生对目标语篇话题相关的已有知识,W(What I want to know)代表学生对目标语篇话题想要了解的内容,L(What I learnt)代表学生在读完语篇后的收获[9]。KWL表以其层递式的阅读任务设计,能够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阅读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同步发展。
(三)括号图
括号图(Brace Map)是一种旨在分析物体的组成部分,并确立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思维地图[10]。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括号图,能够帮助学生对语篇的内容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对内容建立更为全面客观的认识,明确语篇的主题思想和厘清段落要点之间的关联。
(四)弗瑞尔模型
弗瑞尔模型(Frayer Model)是一种以四方格的形式来确定、分析和探究概念的含义、结构及范例的阅读模型。学生可以运用弗瑞尔模型加深对某一概念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模型评估学生对该概念知识的理解。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弗瑞尔模型能帮助学生优化词汇学习的信息组织图,把要学习的词汇放在中心位置,从不同方面对该词汇进行描述,使整个词汇学习过程直观化、逻辑化、网格化[11]。
(五)圆圈图
圆圈图(Circle Map)由两个圆圈构成,里面的小圆圈内是主题,而外面的大圆圈内呈现的是与这个主题有关的细节或特征[10]。它主要用于细化主题信息,联想或描述细节,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六)T型图
T型图(T-Chart)是一种两栏信息组织图,学生可以在两栏中分别写出话题的两个方面,如支持与反对的理由、优点和缺点,事实与观点等[12]。T型图的生成有助于学生养成缜密思考的思维习惯,为语言输出提供真实的情境,使交流具有真实的动机和价值。
三、运用思维可视化图示工具的教学实践
将思维可视化图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既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让英语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研究阅读语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英语》第七册第三单元Sea Exploration的阅读与思考Reading and Thinking板块的课文Reaching Out Across the Sea[13],计划讲授时长为两个课时。
(一)教学语篇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语境为人与自然,语篇围绕中国在海洋探索方面的成就、现状与期待,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文本为说明文,正文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文章第一段阐述了贸易和求知欲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简单介绍东方特别是中国在海洋探索事业上遥遥领先于西方的历史事实;第二、三段则分别介绍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七下西洋事件及其重大意义;第四、五段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中国近年参与海洋探索国际合作项目的重要意义;第六段是人类对海洋探索的展望,本段旨在激发学生对海洋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教学目标设计
在“海洋探索”主题意义的引领下,教师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英语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并设计了4个教学目标。
1.通过略读、梳理、归纳等策略,厘清文本叙述的关键时间点,获取文本信息,梳理、概括各个时间段海洋探索的史实和原因,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问题链及文本分析,阐释说明文的文体特征;通过情境创设,结合课文复述中国探索海洋的历史,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展望中国海洋探索的远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就“海洋探索的利弊”问题表达观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通过学习史实,增进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索海洋的兴趣,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学生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共生的意识。
(三)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阶段:激活已知,链接新知
活动1:辨析物品,链接“丝绸之路”,导入“海洋探索”话题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识别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引进的物品,如:土豆、花生、锡兰红茶等,链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话题,进而关联“海洋探索”的语篇主题。
Question 1:Can you identify what items they are?How were they introduced to China?
【设计意图】通过链接历史课上所学习的“丝绸之路”“海上贸易”等话题,激活学生的认知,引入“海洋探索”的主题,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综合能力。
活动2:分享有关“大航海”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围绕Sea Voyage话题,提问学生是否了解“海洋探索”话题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如图1所示),列举出人类历史上的大航海事件,并从人物、时间、成就等方面分享相关事件。如:郑和于1405年至1433年期间曾七次率领使团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中外海上贸易以及文化交流。
Question 1:Do you know any stories about sea voyages?Share the story with a partner.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Sea Voyage”这个话题,学生不仅可以从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历史入手,而且可以结合世界的大航海历史,多角度、多层次挖掘航海史料,为开展“海洋探索”主题的学习准备丰富的背景知识。
活动3:深度探讨海洋探索的相关问题,结合问题链教学图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师通过“问题链”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开展海洋探索的目的、原因、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运用问题链教学图(如图2所示)帮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Question 1: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urpose of reaching out across the sea?
Question 2:Can you think of the problems when ancient people tried to reach out across the sea?
Question 3:Why did they still carry out the task?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海洋探索”的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引出trade、exploration、curiosity、cultural exchange等话题语言,为深入研读课文内容和探究海洋探索意义做好铺垫。
2.授课阶段:设计有层次的思维可视化活动
为实现思维品质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授课阶段应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结合可视化工具设计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学习活动。
(1)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思维可视化活动
活动4:引导学生感知文章标题和课文插图,预测文本的内容,填写KWL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文章的标题以及课文插图,尝试预测文本的内容,填写KWL表(如表1所示)中K与W两栏,在小组内或全班以口头表达形式分享个人已知、想知的信息。
Question 1:What do you think this passage about?
Question 2: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topic?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从文中获取的信息,进一步预测文本内容,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主题语境,以此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获取自己想了解的信息过程中,通过略读的策略了解到除郑和下西洋之外的中国其他海洋探索的史实,厘清各时期探索海洋的时间点,实现教学目标1。
活动5:获取与梳理文本中所叙述的中国从古至今进行海洋探索的事实,根据时间线索划分文章段落,整合概括段落大意,并用括号图形式呈现出来
本课以Sea Exploration为语篇主题,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章,对文本段落进行梳理,整合概括海洋探索的时间、所到地方和不同阶段进行海洋探索的原因等,将括号图(如图3所示)的内容补充完整,为复述课文等相关学习活动奠定思维基础。
Question 1:How many parts will you divide the passage into?
Question 2: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Question 3:How does the main topic develop through the article?
Question 4:Where did the sea exploration happen?Why?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海洋探索”主题,自主阅读文本,并梳理、概括中国各个时间段的海洋探索史实及原因,实现教学目标1。学生梳理内容并提炼和概括,围绕文章的两个逻辑层次展开:
第一个逻辑层次:从过去、现在到将来。Ancient Maritime Silk Road→Zheng Hes Voyages to the West→The 21st Maritime Silk Road→Chinas drive to reach out across the sea far into the future,通过明确不同时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未来的海洋探索之路)中国海洋探索的时间和地点信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海洋探索的发展历程。
第二个逻辑层次:海洋探索的意义(从贸易到科研)。从expeditions for trading goods and making awareness of other cultures,到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 for the shared future of mankind,逐步递进,深入理解中国作为大国在国际上的担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
不同历史时期探索海洋有不同的意义,如明朝时期的海洋探索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间接促进与世界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21世纪的海洋探索则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两个逻辑层次相互交织和关联,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如何共同呈现文章的主题。
(2)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思维可视化活动
活动6:基于文本梳理,运用弗瑞尔模型描述与阐释说明文的特征
教师结合文章以时间为线索的特点提问学生所学文本的类型,学生依据该特征得出文本类型为说明文,并学习expository essay的中心词汇,深入了解说明文的定义及其特征。同时,教师运用弗瑞尔模型图(如图4所示)对比说明文和其他文本类型的差异,使学生的文体类型知识得以巩固。
Question 1:What type of essay is it?
Question 2: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ype of essay?
Question 3:What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an expository essay and other three types of essays?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文特征,明确说明文是一种客观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引导学生对比了解其他三种文体的定义特征,增强学生的文体类型知识,锻炼学生的文体识别能力,实现教学目标2。
活动7:创设情境,以角色扮演形式复述中国从古至今的海洋探索历史事实
教师根据学生的真实课余生活创设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学生以6人为一组,其中1名学生为讲解员,其他5名学生为参观者。讲解员结合课文及航海地图标识,复述中国的海洋探索历史,参观者在聆听讲解时,依据语篇并结合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提问。
Question 1:If you are an interpreter of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of China,please introduce the sea voyage stories in China to students from No.1 Senior High School.
Question 2:Students who visit the museum ask the interpreter some questions that you are interested in.
【设计意图】创设参观博物馆的情境是语篇主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延伸,这既贴合学生日常生活,又能做到学思行结合。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整合语言进行复述、提问,一方面可以回顾文章主要内容,复现目标词汇;另一方面也体现课标中要求的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理解、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通过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应变思维能力,由此实现教学目标2。
(3)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思维可视化活动
活动8:创设情境,围绕“未来海洋探索”话题展开讨论,并结合圆圈图为学生提供头脑风暴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结合文本中“中国海洋探索的远景”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为学生创设情境:你作为一位来自2100年的科学家,请围绕“22世纪中国海洋探索”这一主题开展一场讲座。教师以“22世纪中国海洋探索”为中心词绘制圆圈图,以国家地区、先进设备、问题、目的和影响等多方面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头脑风暴的思路。
Question 1:Imagine that you are a scientist coming from 2100 and you are giving a speech on the topic of Chinas sea exploration of 22nd Century. Your speech will cover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the table and try to use some transitional sentences,making your speech smooth and concise.
S:Good morning!Ladies and gentlemen,Trade and curiosit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ompleting mankinds greatest achievements in 21st Century even in ancient times. Similarly,in 22nd Century,we reach a highly new level of sea exploration due t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设计意图】此活动为半开放活动,学生根据课本所学以及教师提供的思路展开合理想象,绘制圆圈图(如图5所示)整合信息,通过探讨中国海洋探索的远景,激发创造性思维,学会使用写作技巧和所学话题的词汇和句子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由此实现教学目标3。
活动9:结合单元主题,使用T型图就有关海洋探索的利弊发表见解
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设置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就“海洋探索”话题自由表达观点,并绘制T型图(如图6所示)归纳信息。
Question 1: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uture of Chinas further exploration in sea?Are you in favor of the further exploration?Why or why not?
【设计意图】该活动是一个完全开放活动,学生运用迁移所学,自由表达自己对海洋探索的态度。如:支持海洋探索的学生强调开展海洋探索能加强世界各国在海洋研究、海上贸易等相关领域的联系与合作,同时增进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则提出过度探索海洋会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对海底生物造成生命威胁……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教学目标3和4。
3.结束阶段:完成KWL表,并用出门条式评价表进行评价
在课程结束前几分钟,教师结合当节课所学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必做作业为,上网搜集更多有关中国海洋探索的资料,如南极科考等。选做作业为,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以书面形式表达对中国未来海洋探索的感想与态度。
Assignment 1:Surf the internet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opic of Chinas sea exploration.
Assignment 2(optional):Write about your idea of the future of Chinas sea exploration. And add your attitude towards the effort China have made in sea exploration. Youre expected to use the language and the writing technique learnt in the passage.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后上网搜寻更多有关海洋探索的资料,这是课堂内容的适度延伸,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选择性作业则是让学生结合所学,续写学生自己想象的中国海洋探索的未来景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较多地使用已学语言、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描述自己对海洋探索的态度和观点,由此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基于此,学生补充完整学习理解类活动中尚未完成的KWL表(如前文表1所示),与此同时,教师精心设计几个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以出门条评价表(如表2所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并反思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困惑,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学生仍存在的问题,以便开展有效教学反思,调整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14]。形象、具体的思维可视化工具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式工具,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将隐性的思维显性化、抽象的思维图形化、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整合已知与新知,对信息解码重构,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有效促进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