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务鹏,1970年生,山东宁阳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资源,在高中课堂讲好红色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经典红色故事、现代红色故事、经典红色歌曲、当地红色故事四个角度,探讨用红色故事创设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即:选取经典红色故事导入新课,让思政课更“聚人气”;借助现代红色故事讲授新课,让思政课更“有底气”;精选经典红色歌曲升华道德情感,让思政课更“扬正气”;依托当地红色故事贯通课堂,让思政课更“接地气”。
关键词:红色故事;问题情境;大思政课;高中思政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14-0037-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思想政治课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要“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优化问题情境设置是关键一环。情境是生成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沟通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桥梁。学生将学习过程置于问题情境中,通过个体的参与和体验,感受客观事物,生发思想情感,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1]。红色故事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既枝繁叶茂又生机勃勃。李大钊同志向死而生,刘胡兰同志大义凛然,赵尚志同志驰骋疆场,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钱学森同志赤子之心,黄文秀同志青春无悔,张桂梅校长奉献了无疆的大爱。每一个故事都闪烁着信仰的光芒,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幅画、一首歌,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红色故事就像一条红线,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事迹串联在一起,构建了伟大的精神谱系,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生动的故事,带着学生去沉浸体验、去体悟情感,引发他们的思想共鸣,进而形成行动的强大内驱力。学生通过“听故事、悟人生、观世界”,从中懂得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的,改革开放的东风是如何吹起的,新时代的辉煌是如何铸就的,进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从经典红色故事、现代红色故事、经典红色歌曲、当地红色故事四个角度,探讨如何用红色故事创设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问题情境。
一、选取经典红色故事导入新课,让思政课更“聚人气”
用红色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寻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进而一步一步地揭开故事的“谜底”。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自觉。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一第二课第一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课导入的时候,笔者做了这样的教学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有一场经典战役叫‘四渡赤水,但是这场战役为什么要四次渡过赤水?这次战役为什么被称为毛主席指挥生涯中最得意的‘神来之笔呢?”带着这样的情境问题,笔者先向学生呈现了四渡赤水的示意图,让学生脑海重现枪林弹雨的战场,带着对“四渡赤水”的好奇和疑问进入新课学习。教师以问题为导向,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开了一扇窗。
1978年,邓小平同志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在飞驰的新干线列车上,陪同人员问邓小平的感受,邓小平同志说:“就是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很需要跑。”邓小平同志访日一个多月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一“改革开放的进程”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借助上述材料,先把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同时展示了几幅图片,把学生思绪带入中国社会发生伟大变革的时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说一说邓小平同志出访日本和制定改革开放政策有什么联系?中国是如何“跑”起来的?改革开放的中国“跑”出了什么成绩?你还了解哪些反映中国“跑”起来的故事?这样的设问延展了故事,引导学生积极寻求答案。
生活中人人都喜欢听故事,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教学的重要契机。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新课导入的问题情境,和学生一起进入故事情境中,用红色故事照进现实。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又传递了正确价值观,也为新知识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借助现代红色故事讲授新课,让思政课更“有底气”
教师可以以红色故事为载体,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和分享,进而推动核心素养落地。2023年8月底,笔者来到广西百色市支教,所支教的田阳高中是时代楷模黄文秀同志的母校,黄文秀同志的三年高中生活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现在,学校建设了黄文秀先进事迹纪念教育基地,当年给黄文秀授课的教师仍然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学校的一草一木无不诉说着黄文秀成长的点点滴滴。学校每个班都培养了“黄文秀事迹解说员”,这一切都为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黄文秀同志的事迹就在学生身边传颂,如果教师加以有效的引导,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三第三课“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框的时候,笔者邀请了班级解说员到黄文秀先进事迹纪念教育基地实地进行讲解,学生一边聆听黄文秀学姐的动人故事,一边认真做笔记,还时不时向解说员提出问题。在活动开始前,笔者设置了“四个一”的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与思考:一是画一画黄文秀工作或生活的简笔画,并把简笔画背后的故事讲给同学听;二是说一说自己如何理解黄文秀身上的“平凡”和“伟大”;三是议一议黄文秀的故事中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怎样的政党;四是想一想,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应当如何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以上四个问题情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一步步地深化。
随着活动的开展,黄文秀同志的形象更加鲜活和生动起来。学生不但从黄文秀身上看到人格的升华,还看到一个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的百年大党党员对信仰的坚定。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学生带入黄文秀同志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感受黄文秀一言一行中体现出的伟大品格,进一步感悟信仰的力量,激发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热情。
通过对红色故事情境的沉浸式体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立在具象化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做出个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做到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一步一个台阶。从故事的真实情境出发,推动学生实现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发生和发展[2]。教师鼓励学生对故事或人物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开展主题辩论,进而推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提升和正向迁移。
三、精选经典红色歌曲升华道德情感,让思政课更“扬正气”
故事可以讲述,也可以咏唱。红歌声声,可以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生命的美好,感受时代的脉动,感受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音乐来源于时代,又映照时代的样子,每一首红色歌曲背后都有一段镌刻着时代印记的故事,都值得人们去回忆、去铭记、去歌唱。红色歌曲是时代的号角和人生的向导,例如:一曲《红梅赞》能让我们感受革命烈士江竹筠的大义凛然;每当《十送红军》《保卫黄河》等歌曲在耳旁响起,就犹如一股滚滚热浪,把我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形象在脑中浮现,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春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有了强大的国才有富的家”,《国家》《有我》等反映新时代、新气象的歌曲,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学生情感与认知的关联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通过恰当的方式,推动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一“伟大的改革开放”一框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全班齐唱、轮唱歌曲《春天的故事》,歌声悠扬婉转,歌中描绘的情景在学生眼前浮现,春天的故事和今天的美好生活融为一体,情感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升华,学生对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一曲《春天的故事》,承载着时代的记忆,犹如铺展了一幅改革开放的生动画卷,把班级学习氛围推向高潮,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在歌声的吟唱中愈加魅力无穷。
四、依托当地红色故事贯通课堂,让思政课更“接地气”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是学生认识人生、了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思政”课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只有突破小课堂的局限,融入社会大课堂,才能完成质的飞跃。当地红色故事就在学生身边,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故事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通过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产生的思想共鸣打上了“乡情”的烙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更真实、更持久。基于此,教师可以收集当地的红色素材,寻找学生熟悉的红色故事,挖掘本土化的红色事迹。
笔者所在的田阳高中位于右江上游,右江区是百色红色文化的“摇篮”,红色故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广为流传。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了百色起义,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为了用好这一红色资源,在清明节前夕,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不忘根本,拥抱春天”的远足研学活动。高一与高二年级约2 000名学生,每人背负一袋5公斤重的大米,顺着水流的方向前行,走完12公里的江边小路后在江畔煮粥。午餐是一碗清淡的南瓜粥,餐后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学生讲革命故事、话家乡变化、谈远足的感受。一边是背负重物行路的困难,一边是春天的美丽景色,当学生重温百色起义的故事时,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学生纷纷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学习,不断锤炼意志,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一“基层群众自治”一课的学习中,笔者给学生播放了“大樟树”的故事视频:故事主人公叫韦焕能,是广西河池人,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村委会副主任。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韦焕能同志改革先锋称号,为其颁发改革先锋奖章,并评价其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探索者”。视频中的家乡方言无形中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故事和现实的距离。视频中的韦焕能原是合寨村果作屯的生产队长,1980年2月5日,在一棵大樟树下,果作屯村民们召开了全村大会,选举村领导班子。全村125户,一家派一个代表,实到85户。韦焕能全票当选为果作屯第一届村委会主任。韦焕能说:“我们采用差额选举,6个生产队推出6个候选人。选举时,每个代表发一张纸片,再用一个竹子做的米桶当投票箱。”当年7月14日,果作屯村委会再次召开群众大会,表决通过《村规民约》。“村规民约有9条,护林公约有6条,一共15条”,村干部逐条念给村民代表听,村民一致同意便按下手印或盖上印章,表示通过。这个视频生动地再现了40多年前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的过程。学生观看视频,通过分组讨论和交流,对家乡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明白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如何产生、运行的,以及这一制度产生了哪些社会价值等问题。一则“大樟树”的故事,承载了厚重的制度自信,使爱家、爱国、爱社会主义制度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芽并生长。
在思政课上讲故事,就是把理念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然后再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化出理念的过程。一段红色故事,实现了生活与理论的有机融合,让抽象的理论更加真实、丰满和生动。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大故事”,都有起端、承接、转折、收合的完整发展脉络。教师既要善于运用新课导入策略,又要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3],还要进一步拓展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把小课堂融入大社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情境创设必不可少,用红色故事创设思政课问题情境是一个有益的尝试、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的问题情境才能更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红色故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能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革命薪火在故事的讲述中代代相传,让红色成为思想政治课鲜亮的底色,让红色故事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得以“重生”和“活化”。
参考文献
[1]王岩,赵爱霞.讲好“红色故事”应遵循的五重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6):179-185.
[2]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M].王彦,席居哲,王艳梅,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32-14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3-32.
(责编 周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