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清泉
摘要: 当前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关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大部署,但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解决跨学段衔接不畅、教育主体传导阻滞、教学方式差异明显等问题,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则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因此,要构建全天候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全覆盖的中小学数字教育共同体以及全场域的数字化教学空间,加强全过程的数字素养渗透,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赋能,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数字素养
在国家总体统筹规划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指导,协调和融合各学段的核心资源、关键要素,使其形成横向贯通、纵向连接的有机育人共同体,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然而,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因跨越不同学段,囿于时间、空间、教材、教学方式、师资队伍、教育环境、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在建设进程中常常会遇到新困难和新挑战,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新机遇。本文主要探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困境解析
(一)教学内容上,表现为衔接不畅
一方面,由于学段、学情不同,思政课内容设置有着相对独立的逻辑和体系,也存在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现象,内容上缺乏有效的衔接,此时的一体化教学易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穿新鞋走老路”;另一方面,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定位,在缺乏有效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很难形成步调一致、同向同行的局面。
(二)教育主体上,表现为传导阻滞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与专业的指导引领,如在理论层面需要高校自上而下引领推进一体化建设,使其更具规范性;在实践层面,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与激励。由于中小学在行政管理与教研上归口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因此在推进一体化建设中缺少保证信息交流顺畅的平台。
(三)教学方式上,表现为差异明显
思政课各学段不仅在教学目标与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方式上也常常受学段授课模式差异较大的影响。如高年级学段,学习内容多、节奏快,内容往往偏向理论和概念,讲述方式较为普遍,课堂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吸引力不强;低年级学段,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一般鼓励采用游戏化增强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但过于游戏化的方式易削弱思政课的政治属性。思政课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常常只是简单的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缺乏真实的情境活动和实践项目,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数字技术助力思政课一体化纾困解难
(一)全天候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进阶性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思政课在各学段的课程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即小学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侧重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重在提升政治素养。目标的进阶性,需要大量教学资源的支撑,进行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思政课有其独特的严肃性,这决定了教学资源的选取要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获取优质资源和开展有效教学的便捷途径,不同学段的教师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了解各学段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真正实现各学段分段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同时,进行资源有效整合,建立教学资源库,打造全天候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不间断、全方位的学习支持,实现一体化建设教学内容进阶性的有效衔接。
(二)全覆盖的数字教育共同体,推动一体化教育主体的协同性
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涉及多方行政部门和教育主体。借助数字技术,人们能为一体化建设搭建协同化平台,实现教育主体间的协同联动,以此为基础加入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为一体化建设提质增效。思政课一体化建立重在“合”,通过“合作”发挥“合力”,构建全覆盖的数字教育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合力推动一体化建设育人目标的达成。
(三)全场域的数字化教学空间,探索一体化教学实践的创新性
首先,创新教学时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跨越不同学段。为增进不同学段对一体化建设教学的认知,开展教学集中展示活动是当前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借助视频会议工具或在线教育平台互动功能,组织在线课堂,创新建立线上线下教学联动机制,可有效突破一体化教学的时空局限。其次,创新教学形式。为提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质量,教师有必要对常规授课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变革提供了创新路径,教师可综合运用讲述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历史事件,开展沉浸式学习。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创新了教学方式和手段。最后,创新教学评价。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为师生提供实时的教学反馈和评估,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动态和目标达成度,便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另一方面,运用数字化平台,教师可更好地对一体化教学进行评价,还可实现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形成多种评价方式共同推动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四)全过程的数字素养渗透,形成一体化建设网络环境的和谐性
网络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一方面源自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来自对其个性化的满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实践。这既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加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在培育思政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因此,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整体性需求,也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运用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优质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向上向善向美的个性化成长,达成个体与网络的和谐共生。
三、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
2021年,扬州市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通过3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借助数字化平台的宣传推广,联盟成员学校由最初的35所发展到基本实现市区全覆盖。虽然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但是通过集中教学展示活动,不同学段师生不断增进对思政课一体化内涵的理解,积累经验,数字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笔者选取2023年两次由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政治研究室组织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集中展示活动,重点分析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学实践。
(一)基于同一地区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实践
本次思政课一体化集中教学展示活动的中心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其中小学阶段的课题是“中国有了共产党”,由扬州仪征市育才中心小学的阚老师执教;初中阶段的课题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由扬州仪征市实验中学的高老师执教;高中阶段的课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由江苏省仪征中学的马老师执教。
本次活动中,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空间问题。若存在技术条件限制,教师可采用录像课播放的方式,但这会削弱师生观摩效果和目标达成度。因此,为了增强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效果,彰显课题真实性和互动性,提升学习和观摩的有效性,我们借助远程视频会议同步观课的方式。在评课研讨环节,远程视频会议模式实现不同学段教师的线上线下结合,进行实时交流互动,增进了对一体化建设的理解与认同感。
其次,从一体化课程内容来看,以课例为载体,采用“同题异构”方式,由执教教师进行资源整合、自主建构。本次活动的共同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三节课皆是基于教材内容挖掘不同学段思政课内涵开展教学实践,可实现与常规教学的同步同向。各教师亦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对不同学段教学内容进行了解与研究,融入具象化的一体化教学目标和内容。这既关注了整体性,又彰显了独特性,有利于实现思政课在内容上的有效衔接与贯通。
最后,从教学设计上看,三位教师都进行了充分的学情分析,着眼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如小学教师采用“故事链”,围绕“开天辟地的大事”这一主题,创设了“启蒙觉醒,革命力量”“群英汇聚,开天辟地”“为谁建党,初心使命”“对话先驱,传承有我”四个活动板块,让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收集革命故事,课上分小组讲述,利用数字虚拟技术模拟再现党的会议,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查阅分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五四运动相关史实(如图1),知道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培养爱党之情。初中教师采用的是“逻辑链”,这是因为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所以组织学生探访本地教育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情境,分为寻访党的百年足迹、感受百姓幸福生活、探究致富道路、青春担当砥砺前行四个篇章,与带领学生寻访烈士陵园同时展开,让学生感恩当前人民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并通过网络平台自主了解与学习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惠民政策,书写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铮铮誓言,感受到在这片美丽宜居的大地上是如何生动实践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的。高中教师采用的是“问题链”,采取议题式教学方式,以“重温百年风华路,奋楫笃行向未来”为总议题,设计了三个子议题,让学生畅谈个人理想,展望国家未来。每个子议题配合一个小栏目,如同一台台节目呈现给师生,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课堂参与度,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轻松畅谈中将对党的认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节课呈现出共同的特点,即一体化教学目标整体性和分段性的统一,教学内容层次性和立体性的统一,教学策略选择互动性与体验性的统一,学生展示评价独特性和发展性的统一。通过各阶段的有效衔接,借助数字教室,教师将“党的领导”融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不断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形成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的行动自觉。
(二)基于不同地区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实践
本次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活动的中心主题是“探寻运河历史渊源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分别由北京、扬州、常州三地的教师执教(如图2)。
小学道德与法治“意蕴隽永的汉字——一水千古,文脉绵长”内容由常州市香槟湖小学的吴校长执教。她先是运用数字动画带领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让学生了解中国话、中国字的传承与演变。之后,结合常州本志与运河相关场馆、名人与历史资源,层层递进,从故事入手,让学生在乡土情境中深入思考中华文化的博大,增强家国情怀。
初中道德与法治“坚定文化自信——延运河盐商文化 融扬州园林古今”内容由扬州市京华梅岭中学的王老师(思政课)、陈老师(美术课)、张老师(综合实践课)共同执教。三位教师在课前设计了研学任务单,让学生利用假日与家长一起前往扬州盐商文化代表景点进行实地研学。之后,张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了解盐商文化的外化表现,如美食、建筑(园林)、书画等,收集资料并整理研学成果,课堂上围绕“寻盐商文化”“亮园林名片”“续运河文脉”三项任务展开;陈老师组织学生从艺术视角开展传统文化的现代创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作品精彩纷呈;王老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思想相结合,升华文化自信,鼓励学生为传承优秀文化勇于担当,乐于奉献。
高中思想政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由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的韩老师执教。她开场便以“大运河上漂来的紫禁城”这一话题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推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探讨。学生组成“寻美大运河小分队”,开展了对运河之美的研学(如图3),并通过拍摄、剪辑等方式制作微视频展示研学成果。之后,依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北京市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运河保护和发展的内容,韩老师深入浅出,追本溯源,在文化的碰撞与思辨中让学生领略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
上述三节课在不同程度上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了创新实践,不仅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展示,更是融入“运河思政”地域特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还进行了跨学科教学,符合时代要求。多元素的深度融合使此次一体化集中教学展示活动更具实践性、创新性和观赏性。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系统,我们不断扩大活动辐射面。这既是一体化建设教育实践的分享,又是一次极好的一体化建设培训。
四、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涉及转型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系统工程。
首先,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笔者发现,图片、视频、学生讲述仍是主要呈现形式。它们虽对教学起到直观性和拓展性的效果,但若有更加多元化的数字技术加持,将事半功倍。受场馆类型、参观时间、交通安全等客观情况制约,思政课教学同步开展实地参观受限。如若加大对革命场馆、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的数字化资源研发与设计,开通各地各类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的云参观,师生则可随时随地点开进入,将极大增强师生课堂的代入感,发挥沉浸式教学的优势。
其次,对于课堂总结部分的处理,学生演说作为总结方式被广泛运用。这既是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理解与内化的展现,也是对课程教学思想引领的升华,具有较好的表现性和欣赏性,是学生综合能力和风采的展现,是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但其局限性是不易留存和传播。若能借助数字技术,教师将学生展示的内容(作业、作品)和关联性场景进行整合,提升学生数字技术学习和应用能力,将学习成果进行二次创造性转化,不仅能够彰显数字技术赋能的效果,还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路径,促进学生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的统一。
最后,要为教师赋能,提升教师的数字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随着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也将更多地关注创新教育技术的应用,强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以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和吸引力。教师对于数字技术的认知与运用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应有畏难思想,要保持学习上进之心,寻求突破,培养创新意识;行动上积极尝试,敢于挑战,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现代手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发挥管理主动性,不仅重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还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用好数字化资源平台,广泛汇聚各类优质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2]。其实,不论将何种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改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育人。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已从愿景变成现实,赋能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推动社会发展。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聚焦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教育数字化战略及数字强国建设目标的应然选择,也是解决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发更多针对思政教育的创新应用,让应用突破空间阻隔,让共享超越观念分歧,让创新穿越思维桎梏,让全天候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全场域的数字化教学空间,以及全覆盖的中小学数字教育共同体,都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赋能,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刚,孙贝,束永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学解读[J].中国远程教育,2024(1):90-96.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3(2):43-47.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京华梅岭中学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